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62例老年人和40例青年人AMI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与对照组相比,女性患者、不典型症状者、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P〈0.05),死亡率亦高(P〈0.05),老年组前壁加下壁心梗、无Q波性心肌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心衰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
有高血压史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澍  张湘 《高血压杂志》2001,9(3):199-200
目的 探讨高血压(HT)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疾病过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比分析82例有HT史和94例无高血压(NHT)史的老年人AMI临床资料。结果 HT组有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慢性心肌缺血史者及女性患者的比例均较NHT组高(P<0.05-0.01);AMI于饱餐后发病者,HT组多于NHT组(P<0.01),因劳累诱发者,HT组少于NHT组(P<0.05);HT组无痛性AMI者较NHT组多(P<0.05),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与室颤等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NHT组(P<0.05-0.01)。结论 合并HT的老年AMI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严重心脏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采用对照方法分析510例农村居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农村组家族史阳性,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饮酒、有心绞痛和心肌梗死(MI)史者均少于城市组(P<0.05~0.001);②劳累是主要诱因,因精神应激诱发者、发病前有先兆者均多于城市组(P<0.05~0.01);③女性吸烟率高于城市组(P<0.01),女性患者所占比例也高于城市组(P<0.001);④农村组大面积MI较多(P<0.01);⑤农村组入院时间较晚。提示农村患者过度劳累、精神应激、出现先兆症状后未及时就诊是影响AMI发病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113例AMI患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壁AMI组并发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显高于下壁AMI组(P<0.05),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并发心源性休克(22.2%),死亡(50%),显多于不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P<0.001,P<0.01)。结论:前壁AMI并发右束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意味着左前降支近端甚至左主干冠脉闭塞,心肌损伤范围广,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1月15日至2006年12月12日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老年组159例(≥60岁)和非老年组121例(〈60岁),分析两组在性别等各方面的差异。结果老年组男女发病率接近,非老年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发病时有胸痛者48例(30.2%),无胸痛者111例(69.8%);非老年组中有胸痛者87例(71.9%),无胸痛者34例(2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梗死部位基本相似(P〉0.05),以广泛前壁和下壁较多。老年组有2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非老年组有60例接受PCI。结论老年男女心肌梗死发病率相近,症状不典型,临床叙述不准确,合并症多,临床极易误诊,延误早期溶栓及急诊PTCA较多。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了38例老年及21例青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表明:青年组吸烟者占66.7%,饮酒占52.4%,明显高于老年组(P<0.025)。青年组AMI有典型胸痛者占85.7%,有明显诱因者占66.7%,以AMI为首发症状者占61.7%,均高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和青年组AMI并发症分别为73.7%和33.3%(P<0.01),病死率分别为31.6%和143%(P<0.05)。冠状动脉造影表明,老年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占56.5%,青年组则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占667%。两组室壁瘤形成率无显著差别。影响室壁瘤形成的主要因素为高血压病、梗塞面积和侧支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7.
微量白蛋白尿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A)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NDM-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6年10月-2001年5月期间肾功能处于代偿期的NDM-AMI住院病人43例,分MA阳性组和MA阴性组,对入院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心电图、心肌酶谱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AMI后3月心内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衰发生率及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DM-AMI患者MA阳性占53.49%,冠状动脉造影提示MA阳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较MA阴性组广泛和严重;EKG和血清心肌酶谱显示MA阳性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MA阴性组(P<0.05);两组AMI后3月内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衰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A阳性提示NMD-AMI患者体内广泛性血管病变,且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卡托普利对QRS积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应用卡托普利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将74例AM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卡托普利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均观察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4h、72h、1周、2周、3周、4周描记一次标准12导联心电图,按Nancy标准进行QRS记分。结果:共62例完成试验观察。治疗前两组QRS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周时,治疗组(n=30)QRS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虽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n=32)QRS积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第4周时,治疗组QRS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均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虽有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卡托普利在AMI早期应用有限制心肌梗死范围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动态变化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检测2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及AMI合并心衰患者(KillipⅢ~Ⅳ级)血浆中TNFα含量,并在免急性心肌梗塞模型中用TNFα单克隆抗体桔抗实验中所产生的TNFα,同时观察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1)AMI发生后血浆中的TNFα含量立即升高,10例(10/22)合并心力衰竭患者TNFα升高较单纯AMI者更显著(P<0.01)。(2)在动物实验中:AMI组的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心功能各指标(±dp/dt;PRP)在90分钟实验期间,对照组的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而AMI组心功能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用TNFα的特异性抗体治疗后(ATM组)的心功能各指标较AMI组得到明显改善。结论TNFα在AMI的病理生理中起一定的作用,AMI合并心衰患者血浆中TNFα含量明显增加,TNFα单克隆抗体可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龄对血清真胰岛素(TI)、胰岛素原(PI)水平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糖耐量正常的健康老年人7例(60-78岁)和中青年对照组60例(30-49岁)。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臂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臂比(WHR)。测定空腹血脂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各点的血糖、TI及PI浓度。结果:两组性别、BMI和空腹血糖相匹配(P>0.05),老年组的WHR及血压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的空腹PI水平和PI/TI比值的几何均值分别为5.0pmol/L和0.2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1pmol/L和0.13,均为P<0.01),糖负荷后2h的PI和PI/TI值老年组也高于对照组(34.1pmol/L与20.5pmol/L,0.30与0.22,均为P<0.05),但在调整WHR和血糖后统计学差别消失(P>0.05)。两组间空腹和服糖后2h的T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存在空腹高PI血症及PI不成比例的分泌增加,提示其β细胞功能异常,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与老年人易发2型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及纤溶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血小板活化及纤溶状态,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应采取的对策。方法:测定27例AMI患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GMP-140、t-PA、PAI、DD含量。结果:AMI患血浆GMP-140、PAI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P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恢复期血浆GMP-140水平低于急性期的(P<0.05)。DD在急性期内(≤2天)无显增高。恢复期高于急性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血小板活性增高而纤溶活性降低;要施行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和早期溶栓治疗,要重视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以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害,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特点。方法72例老年女性AMI与同期152例老年男性AMI进行比较。结果老年女性AMI发病年龄明显高于男性(P<0.05),发生AMI的例数亦较少,但临床表现、并发症、死亡率等方面均无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AMI中,性别并不是影响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诊断心肌梗死早期心衰的方法。方法:对我院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衰的24例及未并发心衰的22例(对照组)患的临床观察作回归性分析。结果:两组临床早期表现,Ptfv1有显差异(P<0.01),结论:临床表现,Pftv1有助于AMI并发心衰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测定40例心绞痛(AP)、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40例正常人(NC)的血小板胞膜、胞浆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显示:AP和AMI组血小板胞膜中的PKC活性显著高于NC组(P<0.01),而AP组高于AMI组(P<0.05);AP和AMI组血小板胞浆中PKC活性显著低于NC组(P<0.01),而AP组低于AMI组(P<0.05)。提示PKC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和内皮素(ET-1)水平;同时,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40例AMI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AMI组血浆ADM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AMI患者按心功能分组,各组间血浆ADM差异有显著性(P<0.05)。AMI组血浆ADM水平与ET-1呈显著正相关(γ=0.5743,P<0.01),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γ=-0.6152,P<0.01)。认为ADM参与了AMI及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ADM升高可能与ET-1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治疗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1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2例。结果:AMI及U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MI组高于UAP组(P<0.05)。应用尿激酶治疗后,AMI组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又再度升高(P<0.01),以溶栓后6h升高最为显著。而UAP组1周内均无明显改变(P>0.05)。提示:①AMI及UAP的交联纤维蛋白D-二聚体增多有血栓的形成和溶解;②AMI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再度升高,可为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P后,D-二聚体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心率震荡的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随机选择符合条件的老年AMI者60例,选择同期无器质性心脏病老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计算窦性心律震荡的震荡初始(T0)和震荡斜率(鸭),比较两组间的差别。结果老年AMI组较对照组T0明显升高(P〈0.01),髑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人发生AMI时窦性心率震荡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2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6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2例,对UA与AMI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在UA组及AMI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在UA组明显多于AMI组,多支病变在UA组明显少于AMI组,两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在AMI组明显高于UA组,两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阻塞和狭窄≥95%在AMI组明显高于UA组,两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05)。结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其病程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无相关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UA和AMI病变特点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163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疗效、安全性从不同分层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总再通率65.6%,出血率11.0%,5周内死亡率9.2%,起病距溶栓6h内再通率明显高于6b以后(P<0.01),且死亡率低。不同年龄组6h以内再通率无显著差异(P>0.05),≥70岁组6h后再通率低于其他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度出血率及死亡率各年龄组无显著差异(P>0.05)。女性组与男性组比较再通率低、死亡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尿激酶剂量以150万u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0.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78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为了解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特点,对反流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将本院4年来213例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2组的患病率、症状、病变程度、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患病率3.06%,非老年组2.30%(P<0.05);老年组中重度食管炎所占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且与非老年组复发率分别为60.26%、42.96%(P<0.01)。结论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与非老年人相比,具有发病率高、易漏误诊、病变程度重、复发率高的特点,正确认识对该病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