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926-1927
目的分析研究多模式镇痛在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应用效果,为减轻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感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方法抽取20 13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接收的62例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术后采用0.3ug/kg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组采用0.2ug/kg舒芬太尼复合双侧股神经单次阻滞,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静息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训练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及术后2d RVAS、E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45%,对照组为25.8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镇痛基础上,复合双侧股神经阻滞可有效减轻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物是比较新颖的术后镇痛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方法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周围注射布比卡因、吗啡、肾上腺素等混合药物的止痛效果。方法:①实验对象:于2006-09/2007-05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关节外科病房选取60例择期、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患者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②实验方法:研究组患者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0.5%布比卡因30mL,肾上腺素1:200000,吗啡10mg,生理盐水30mL),对照组患者没有运用镇痛药物。所有患者术后都运用镇痛泵(曲马多500mg,氯诺昔康16mg,稀释到100mL,2mL/h),持续运用48h。③实验评估:术前、术后分别记录静止和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研究组术后6,12,24h静止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术后6,12,24h运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也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术后36,48,72h静止和运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手术前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研究组术后有6例需长期服用奇曼丁(曲马多),对照组术后有18例需长期服用奇曼丁,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同时,对照组术后有5例需肌注吗啡(10g/L)。③膝关节活动度:研究组术后第1,2,3天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术后第1,2周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④并发症:没有任何因为注射而引起的伤口并发症、心脏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被发现。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可以在术后早期减少静止和活动状态疼痛评分并且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改善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术后镇痛方式,指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不同的镇痛措施,通过多种作用机制产生镇痛作用,以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同时副作用最少。地佐辛是一种合成的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其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优点突出。作者自2012年1月至10月采用地佐辛与舒芬太尼联合药物配方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自控镇痛,观察其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3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男4例,女26例),年龄5175岁。随机分为两组,连续股神经阻滞组(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FNB)15例,与静脉自控镇痛组(PCA)15例。所有的患者以前均未做过膝关节手术。镇痛效果采用VAS视觉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记录术后静息及运动时的VAS评分,住院天数以及使用镇痛泵之后的不良反应。结果:FNB组各时间点的静息和活动评分均略低于PCA组,但是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住院天数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CA组有4例发生恶心呕吐,明显高于FNB组。结论:PCA组与FNB组均可以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但是PCA的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阻碍了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并发症发生。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一系列的新方式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滥用药物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无法避免,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镇痛方案成为当前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目的:观察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05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分为2组,对照组(n=38),接受股神经阻滞或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42),采用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6h,12h,24h,2d,3d内,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P<0.05)。但在置换后第4,5天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置换后短期内疼痛减轻明显,置换后主动、被动屈膝90°时间明显缩短,且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时间明显提前(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由于引流合理使用,未见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出现。提示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置换后疼痛。  相似文献   

6.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h和2—7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超前镇痛、术中及术后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共72例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运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对照组患者术后d2给予塞来昔布200mg/次,2次/日,连续使用14 d.术后两组视疼痛情况予以哌替啶肌肉注射作为镇痛补救措施.分别记录术前、术后6h,12h和24 h、48 h、72 h、14 d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分别记录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1,d2,d3,d14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记录手术切口并发症和患者恶心、呕吐及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膝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明显下降,在治疗组的6h,12 h和24 h、48 h,72 h患肢疼痛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的d14两组VA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膝关节ROM明显增加,在治疗组的d1,d2,d3,d14患膝关节活动度ROM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副反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减轻早期患肢疼痛,促进关节功能康复锻炼,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镇痛方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积极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可以加快关节功能康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并提高患者对全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整体评价。
  目的:对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中一些常用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方法予以简要论述。
  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1994年至2014年期间有关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镇痛方面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全膝关节置换,硬膜外镇痛、周围神经阻滞、关节局部镇痛、自控镇痛、冷疗”,英文检索词为“total knee replacement,epidural analgesia,peripheral nerve block,joint local analgesia, patient control ed analgesia,cold treatment”。
  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986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章55篇。随着对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功能康复及置换后疼痛控制的关注,最近有关镇痛药物、镇痛方案的文献大量涌现。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局麻药、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阻滞剂等,镇痛方案包括硬膜外镇痛、周围神经阻滞、关节局部镇痛、患者自控镇痛、冷疗镇痛等。各种镇痛药物和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多模式镇痛方案已为大家认可,但有关最佳疼痛管理的方案仍然存在争议,对于这些镇痛方式,应权衡利弊,依据患者个体特征以及现有的技术基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省医院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河南省内18地市28家开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三级甲等”医院的从事骨科临床的医师共30人进行调查,了解该院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的方法和效果。结果所有医院均采用2种以上方式镇痛(2—4种)联合应用来进行围手术期的镇痛,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自控镇痛应用最为广泛。且多数临床骨科医师对目前围手术期镇痛的效果仍不满意。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疼痛已经引起我省骨科医师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仍不足并仍缺乏系统化的围手术期疼痛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模式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的镇痛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3~6月期间80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手术日期随机分为观察组(多模式镇痛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未手术,有2例患者改行其他手术,共有36例纳入研究;对照组中有4例未手术,3例改行其他手术,因此,共有33例纳入研究。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关节腔周围鸡尾酒样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以及关节周围注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00mg;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术后均接受硬膜外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功能锻炼(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术后行走)和依从性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的镇痛效果良好,不但能改善手术后的整体疗效,更能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增加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对早日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背景:多项研究证实了局部浸润镇痛法的优良镇痛效果,但从文献分析其最佳效果往往限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第1天或更短时间内。 目的: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较低浓度局麻药硬膜外镇痛的基础上应用局部浸润镇痛法,观察静息状态下和运动时的镇痛效果。 方法:将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局部浸润镇痛组,均给予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塞来昔布和置换后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2组患者均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全膝关节置换,置换过程中对照组给予150 mL生理盐水于关节周围注射,局部浸润镇痛组给予同等容量的混合药液,其中包括罗哌卡因300 mg、吗啡5 mg和肾上腺素10 μg。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2组患者置换后6,12,24,36,48 h的静止痛及运动痛,观察置换后恶心、呕吐、下肢麻木感和肌无力感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患者置换后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除置换后48 h的静止痛在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局部浸润镇痛组患者运动痛、静止痛目测类比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局部浸润镇痛组在6,12 h的静止痛与运动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均未见恶心、呕吐症状,2组各2例患者主诉下肢曾有轻微的麻木感,但并未因肌无力影响功能锻炼。2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提示联合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和置换后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镇痛技术可以在全膝关节置换后提供优良且持续的镇痛效果,且无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 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 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栓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术期镇痛疗效。方法将92例TKA手术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予美洛昔康分散片口服7.5 mg/次,2次/d,术后静脉镇痛泵镇痛,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氯芬酸钠栓50 mg纳肛,观察不同镇痛模式在术后24、48 h、术后3 d、1周、2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和不良反应变化情况。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均不断下降,关节活动度均不断升高,研究组术后24、48 h、术后3 d、1周、2周在静息和活动VAS评分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栓辅助治疗能提高TKA围术期镇痛效果,提高关节活动度,且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对于双膝严重骨性关节炎行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比较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两组医生对59例(118膝)患者双膝骨性关节炎同台同时全膝表面置换,与同期80例单膝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均进行康复教育及预备康复,置换后康复方法标准一致。结果与结论: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组置换前通过压腿平均减小屈曲畸形角度11.2°(5°~22°)。置换后3~6周,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5级,较置换前平均增加0.8级;平均ROM≥95°(110±15)°;无痛行走500m以上;独自无痛上下10级楼梯,无肿胀;出院时HSS评分较置换前增加。置换后3个月没有发现松动表现及不良反应,其康复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围手术期对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医生行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通过系统而量化的康复,有利于减少置换中截骨量和置换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康复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目前对于双膝严重骨性关节炎行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比较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两组医生对59例(118膝)患者双膝骨性关节炎同台同时全膝表面置换,与同期80例单膝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均进行康复教育及预备康复,置换后康复方法标准一致。结果与结论: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组置换前通过压腿平均减小屈曲畸形角度11.2°(5°~22°)。置换后3~6周,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5级,较置换前平均增加0.8级;平均ROM≥95°(110±15)°;无痛行走500m以上;独自无痛上下10级楼梯,无肿胀;出院时HSS评分较置换前增加。置换后3个月没有发现松动表现及不良反应,其康复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围手术期对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医生行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通过系统而量化的康复,有利于减少置换中截骨量和置换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康复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背景: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已经作为一种常规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后,然而,引流管作为外界与关节相通的潜在通道,可能成为细菌等病原体入侵关节腔的门户。 目的:评价引流管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 方法:对80例需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按照住院号的单双号随机分为引流组(38例)与非引流组(42例),根据公式计算并对关节置换后失血量、需输血人数及输血量、置换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出院后继续随访2年,其中非引流组2例失访,78例患者纳入结果分析。关节置换后总失血量、需输血人数、输血量,引流组多于非引流组;置换后第3天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引流组要大于非引流组;置换后血红蛋白变化值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K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人工膝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将增加后的失血及输血,但在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方面可能存在积极的意义,远期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置换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