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中组织蛋白酶D(CD)和层粘连蛋白 (LN)的表达 ,探讨其在BTCC进展中的作用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收集 1995~ 1998年BTCC石蜡标本 5 2例 ,另取 9例正常膀胱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 ,一抗为迈新公司提供的工作液。CD染色判断标准 :阴性 (- ) :着色细胞数 <10 % ;弱阳性 (+) :着色细胞数 10 %~ ;中度阳性 (++) :着色细胞数 2 5 %~ ;强阳性 (+++) :着色细胞数 >5 0 %。LN染色判断标准 :无着色或碎片状(- ) ,断线状 (+) ,连续线状 (++)。SPS… 相似文献
2.
CD44v6和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44v6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D)表达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44v6和CD表达水平。结果:在食管癌中CD44v6和CD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5%和64.6%,CD44v6和CD表达均与肿瘤分级,浸润,淋巴结转移作预后相关。结论:CD44v6和CD异常表达与食管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是预测食管癌转移潜能和评估食管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和正常甲状腺的石蜡包埋组织进行组织蛋白酶D(Cath D)的测定 ,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1985年 1月~ 1995年 12月间行根治手术、具有完整临床记录和随访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石蜡包埋标本 40例。标本均经病理学证实。男∶女 =1∶3,平均年龄43 .6岁。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期 (TNM分期 )属T1、2 期 2 7例、T3、4 期 13例 ;淋巴结转移期 (N1期 ) 17例 ;远处转移期 (M1期 ) 1例。患者平均随访 7.2 3年 ,死亡 … 相似文献
4.
金属蛋白酶抑制基因REC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9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RT—PCR方法检测金属蛋白酶抑制基因RECK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在43例膀胱癌(TCC)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探讨以上基因与TCC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D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成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0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0例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及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进行了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研究,并对可能影响甲状腺癌病人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了时序检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9例(47.5%)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而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及正常组织的表达均为阴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大于4cm及有腺外侵犯者的甲状腺癌组织蛋白酶D阳性表达率(69.23%)明显高于肿瘤小于4cm及无腺外侵犯者(37.04%)(P<0.05)。经时序检验,组织蛋白酶D与甲状腺癌病人的预后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但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病人的术后复发率为26.3%,表达阴性者复发率为14.3%,有一定的差异。结论:组织蛋白酶D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有一定的阳性表达率;当肿瘤大于4cm时,发生转移和侵袭的可能性明显增加,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者其复发率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6.
7.
为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基质蛋白酶抑制物 (tissueinhibitorofmatrixmetallo proteinases,TIMPs)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中的表达及意义 ,我们对 5 1例TCCB及 10例正常膀胱组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在膀胱癌中的表达进行了检测。1.资料和方法 :5 1例TCCB及 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为我院 1995~ 1999年存档的石蜡包埋标本 ,TCCB标本中 ,男 38例、女 13例 ,年龄 2 8~ 81岁。肿瘤大小0 3~ 6 5cm。初发肿瘤 4… 相似文献
8.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5):377-381
目的:检测不同病理分级膀胱癌患者组织PGAP2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及分子生物学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5年4月于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住院的78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作为肿瘤组,膀胱癌患者均为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分级按照WHO分级标准:Ⅰ级24例、Ⅱ级29例、Ⅲ级25例;根据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PGAP2 mRNA水平平均值,将患者分为PGAP2高表达组(n=39)和PGAP2低表达组(n=39);根据患者出院后5年内是否出现复发或因膀胱癌死亡,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46例和预后不良32例。选取膀胱癌患者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作为正常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膀胱癌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PGAP2 mRNA水平;Ualcan数据库检索验证PGAP2在正常膀胱组织及膀胱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肿瘤组织PGAP2 mRNA水平与膀胱癌患者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膀胱癌预后的因素。结果:肿瘤组PGAP2 mRNA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alcan数据库结果一致;PGAP2高表达组肿瘤多发、组织浸润深度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不良的患者比例均高于PGAP2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PGAP2表达水平与膀胱癌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级、PGAP2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PGAP2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且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对膀胱癌的病情评价及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CD44v6和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CD4 4v6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 ,CD)表达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 ,检测 6 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4 4v6和CD表达水平。结果 在食管癌中CD4 4v6和CD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8.5 %和 6 4 .6 %。CD4 4v6和CD表达均与肿瘤分级、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相关。结论 CD4 4v6和CD异常表达与食管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可作为是预测食管癌转移潜能和评估食管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胆囊腺瘤样息肉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CatB)及组织蛋白酶D(CatD)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2例胆囊癌组织和20例胆囊良性病变(其中胆囊腺瘤样息肉10例,慢性胆囊炎10例)组织中CatB及CatD的表达.结果 CatB、CatD在胆囊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75% (30/32)、90.63% (29/32),均明显高于胆囊腺瘤样息肉组织(分别为60.00%、60.00%,P<0.05)和慢性胆囊炎组织(分别为60.00%、50.00%,P<0.05).CatB、CatD的表达在患者年龄、性别、标本Nevin分期、病理学分级、病理学类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tB与CatD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434,P <0.05).结论 CatB和CatD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增强,可作为胆囊癌组织学标志物.胆囊组织中CatB和CatD的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CatD与CatB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静脉尿路造影辅助CT仿真内窥镜诊断膀胱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VU造影辅助CT仿真内窥镜 (CTVC)诊断膀胱肿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 经IVU、CT仿真内窥镜检查 2 2例膀胱肿瘤病人 ,获得的图像信息与膀胱镜所见及手术结果比较分析。 结果 2 2例病人经CTVC发现浅表乳头状瘤 18个 ,结节、团块乳头状瘤 11个 ,浸润性肿瘤1个。肿瘤直径最小 3.0mm。与膀胱镜检查及手术结果完全符合。根据CTVC图像结合断层CT扫描分析参照膀胱镜分型将膀胱肿瘤分为 3型 :(1)浅表乳头状瘤 ,(2 )结节、团块状乳头状瘤 ,(3)浸润性肿瘤。 结论 CTVC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 ,可以显示直径 >3.0mm突入膀胱的肿瘤和肿瘤表面特征、肿瘤与输尿管口及膀胱颈的关系、膀胱粘膜情况 ,对膀胱肿瘤诊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CT三维成像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3D-CT)在膀胱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CT对15例膀胱占位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对诊断和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D-CT诊断膀胱癌12例(移行细胞癌),膀胱良性肿瘤2例(平滑肌瘤),肠道肿瘤侵及膀胱1你(结肠癌),3D-CT诊断定位准确率100%。12例膀胱癌术前分期:T15例,T23例,T33例,T41例,与病理分期对照,准确率83%(10/12)。结论:3D-CT可以提高膀胱术前分期准确性,对手术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VE)的成像技术及其对膀胱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35例膀胱肿瘤患者进行膀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在工作站利用软件进行后处理,形成CTVE影像,并用“Fly THrough”软件从多角度观察膀胱,所有患者均行纤维膀胱镜检查及手术治疗,并将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最后诊断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了高质量的CTVE图像,除1例(肿瘤直径<0.5cm)漏诊外,其余患者均得到了明确诊断,并与手术或病理检查结果符合,其中2例位于膀胱前壁近前列腺部的肿瘤,纤维膀胱镜检查未能发现,而CTVE则明确显示。结论:CTVE对膀胱肿瘤是一种较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作为泌尿系统常规检查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与临床特点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及其临床特点。 方法 对 192例资料完整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 ,根据其动态CT观察及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分型 ,分别为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和演变型 ,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消退型以青壮年多见 ,一般无明显颅内压增高 ,采取保守治疗 ,预后好 ;稳定型以老年人占多数 ,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精神异常 (欣快、淡漠、抑郁等 )、记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 ,一般无与硬膜下积液相关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经非手术治疗 ,预后亦较好 ;进展型多为小儿患者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 ,可有轻度偏瘫、失语或精神异常等表现 ,多需外科治疗 ,可因合并脑实质损伤或术后并发症而有一定病死率 ;演变型呈发病年龄两极化 ,常发生在积液后 2 2~ 10 0d而且积液量少、保守治疗的病例中 ,合并的颅脑损伤常常很轻微 ,慢性颅内压增高 ,经外科治疗 ,预后良好。 结论 不同类型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各不相同 ,临床治疗策略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16.
Colorectal neoplasms always present with thickness of the intestinal wall or a soft tissue mass in the enteric cavity.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with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nd advanced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can demonstrate the above signs of the tumor, and the invasive signs of adjacent structure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Combined with three dimensional reformation images, MSCT shows a higher sensitivity than that of double contrast barium enema and electronic colonoscope. MSCT is promising in the diagnosis and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ms.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在儿童重度肾及输尿管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螺旋CT及三维重建图像在小儿重度肾,输尿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例车祸伤患儿,应用PickerCTTwin扫描双肾,输尿管区,包括平扫、增强后实质期和分泌期扫描。采用MPR、MIP和3D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 2例示肾裂伤并UPJ部断裂,1例肾下极完全性断裂并肾盂破裂,1例为单纯性UPJ部断裂,4例均见有巨大尿囊形成,手术证实CT诊断。结论 螺旋CT可准确和清晰地显示肾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三维重建像从多个角度,立体显示肾损伤的全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图象直观,立体感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尿路三维重建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病变(附37例报告)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目的 探讨螺旋CT尿路三维重建技术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 37例上尿路梗阻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和尿路三维重建 ,必要时行CT血管造影。 结果 37例均获明确诊断 ,其中输尿管癌 8例 ,膀胱癌 2例 ,输尿管结石 9例 ,输尿管良性狭窄 7例 ,先天异常 7例 ,盆腔肿瘤 4例 ,除盆腔肿瘤外均行手术治疗证实诊断 ,术中所见与螺旋CT扫描结果一致。 结论 螺旋CT尿路三维重建具有三维成像、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短、侵袭性小等优点 ,可能成为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病变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腹主动脉瘤形态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腹主动脉瘤的形态学特点对腔内修复术(EVR)治疗方法的影响.方法应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了30例腹主动脉瘤并收集解剖学数据.结果动脉瘤平均最大直径5.9cm(4.0~12.2cm),腹主动脉瘤直径与瘤颈的角度呈正相关(r=0.47,P<0.05);与瘤颈长度呈负相关(r=-0.41,P<0.05).本组病例中有12例(40%)符合EVR要求的解剖条件,18例不适合EVR手术,其中16例(53.3%)因瘤颈角度过大(平均88.8°,范围70°~110°,其中4例合并髂总动脉瘤),1例(3.3%)因瘤颈过短,另1例(3.3%)单侧髂总动脉闭塞伴瘤颈附壁血栓.结论影响腹主动脉瘤EVR手术最主要的单一因素是瘤颈角度过大.这是与欧美腹主动脉瘤病例不同的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20.
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咬肌、翼内肌在下颌角肥大形成中的作用 ,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利用CT测量面宽、下颌角角度和咬肌、翼内肌厚度、宽度 ,并探讨以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咬肌厚度与下颌角点间距呈显著相关关系 (P <0 .0 5 ) ,与下颌角角度也呈显著相关关系 (P <0 .0 5 )。翼内肌厚度与下颌角点间距无相关关系 (P >0 .0 5 ) ,与下颌角角度无相关关系 (P >0 .0 5 )。对角度大于 110°与小于 110°两组进行分组t检验 ,结果两组下颌角角度、下面宽、咬肌厚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翼内肌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咬肌厚度是影响面部宽度的最重要的原因 ,咬肌相对翼内肌的过度发育可能是下颌角肥大形成的主要因素 ,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