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分类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5l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因分为无肝病基础组(第l组)、肝炎组(第2组)、肝硬化组(第3组)共3组,并对每组中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实验室检查、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转氨酶、胆碱脂酶及白蛋白的差异:无论是急性还是亚急性肝衰竭中,无肝病基础组转氨酶、胆碱脂酶及白蛋白均明显高于有肝病基础患者,特别是高于肝硬化组患者(P〈0.05);(2)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及各等级分布:在l、2、3组中,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00.00%,66.23%和51.02%;亚急性肝衰竭分别为71.42%,54.81%和49.99%;(3)在预后方面:在1、2、3组中急性肝衰竭的好转治愈率分别为15.38%、42.85%和26.09%;亚急性肝衰竭患者33.33%、51.39%和36.85%,3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论是急性还是亚急性发病,3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均有差异,依此进行分类,有其临床实用性及科学性,将能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食物过敏动物模型中肝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食入过敏原后肝脏的变化。方法 试验分为 2组 ,实验组小鼠用卵蛋白 (OVA)致敏 ,OVA(2g/L)经肠道攻击 3h后采血及肝脏 ,用酵素法测定血清中ALT(Alanineaminotransferase) ,并对肝样本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实验小鼠血清ALT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增高 ,P值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实验组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巢状肝细胞坏死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OVA致小鼠的肝组织中 ,IL 4及IL 6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食物过敏反应中 ,肝脏也是一个受损害的脏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10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的意义。方法慢加急性肝衰竭组25例,慢乙肝组25例,正常对照组10例,ELISA法测定血清IL.10的水平,MSP方法检测IL-10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三组间比较。结果肝衰竭组、慢乙肝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IL.】0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较慢乙肝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IL-10水平与TBIL、MELD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566,r=0.443,P〈0.05),与PTA呈明显负相关(r=-0.58l,P〈0.05),与ALT、HBV.DNA无明显相关性(分别为r=-0.022,r=0.033,P〉0.05)。肝衰竭组甲基化分布状态较慢乙肝组和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衰竭、慢乙肝患者IL-lO水平明显升高。IL-lO水平随肝衰竭的严重程度升高。IL-10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10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的意义.方法 慢加急性肝衰竭组25例,慢乙肝组25例,正常对照组10例,ELISA法测定血清IL-10的水平,MSP方法检测IL-10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三组间比较.结果 肝衰竭组、慢乙肝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较慢乙肝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IL-10水平与TBIL、MELD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566,r=0.443,P<0.05),与PTA呈明显负相关(r=-0.581,P<0.05),与ALT、HBV-DNA无明显相关性(分别为r=-0.022,r=0.033,P>0.05).肝衰竭组甲基化分布状态较慢乙肝组和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衰竭、慢乙肝患者IL-10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随肝衰竭的严重程度升高.IL-10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10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的意义.方法 慢加急性肝衰竭组25例,慢乙肝组25例,正常对照组10例,ELISA法测定血清IL-10的水平,MSP方法检测IL-10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三组间比较.结果 肝衰竭组、慢乙肝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较慢乙肝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IL-10水平与TBIL、MELD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566,r=0.443,P<0.05),与PTA呈明显负相关(r=-0.581,P<0.05),与ALT、HBV-DNA无明显相关性(分别为r=-0.022,r=0.033,P>0.05).肝衰竭组甲基化分布状态较慢乙肝组和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衰竭、慢乙肝患者IL-10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随肝衰竭的严重程度升高.IL-10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暴发性肝衰竭晚期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内毒素血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硫代乙酰胺灌胃复制暴发性肝衰竭大鼠模型,测定了肝衰竭晚期大鼠和正常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表明,暴发性肝衰竭晚期大鼠红细胞变形性与正常对照比较无明显差异,但红细胞的聚集指数、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及血浆内毒素含量均显著高正常对照组,且全血粘度的变化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负相关。提示暴发性肝衰竭晚期伴有血液流变功能紊乱,且与内毒素血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海藻酸盐支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物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体内应用的可能性,为人工肝组织的体内应用提供基础。方法: BMSCs用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CM-DiI)标记后种植于海藻酸盐支架形成支架细胞复合物。动物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构建70%肝切除大鼠模型,实验组大鼠给予支架细胞复合物平铺于肝脏创面上,对照组给予单纯支架。4周后取出支架细胞复合物行荧光显微镜追踪观察;切片行白蛋白及糖原染色追踪支架上细胞的分化;同时比较两组大鼠生存率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CM-DiI能很好地标记细胞。体内应用后BMSCs能够在海藻酸盐支架上分泌白蛋白,合成糖原。实验组大鼠的生存率及肝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海藻酸盐支架-BMSCs复合物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体内能够起到部分肝功能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肝干细胞移植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以二乙酰氨基芴(15mg/kgBW)联合2/3肝切除建立雄性大鼠肝干细胞增殖模型,以改进Seglen胶原酶原位灌注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纯化肝干细胞,经肝脏注射移植(4×106细胞)治疗由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雌性大鼠,移植前及移植后24、48、72h及1周取血测定肝功能指标如血氨、ALT、TBiL,移植后1、2、4周取受体肝脏组织应用PCR方法进行性别决定因子检测。结果肝干细胞移植可延长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中位生存时间(P<0.05),移植后肝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ALT、TBiL及血氨水平明显下降,其测定值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脏病理损伤减轻,肝干细胞移植2周后雌性受体肝脏组织中性别决定因子呈阳性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而表达增强。结论肝干细胞移植可延长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大鼠中位生存时间,改善肝功能及病理指标。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移植治疗多种原因造成的肝功能衰竭,在临床上已取得较好的疗效.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及其定向分化技术的进步,为获得大量、安全及具有生物学功能活性的肝细胞移植所需的种子细胞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iPS定向分化成肝细胞并应用于肝细胞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归巢梗死心肌的可能机制。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模型,用干细胞因子(SCF)动员骨髓干细胞,部分大鼠予激素干预治疗,另设AMI组为对照组(A组)。制模后24h杀死大鼠,取出心脏,免疫组化法了解归巢于梗死心肌的CD34细胞数量,心肌组织中炎症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表达量,以及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学变化。结果应用SCF动员治疗后,AMI 动员组(A1组)大鼠梗死灶内SDF-1表达量明显大于AMI组和AMI 激素 动员组(A2组),同时AMI 动员组(A1组)大鼠梗死灶内CD34阳性细胞数量也明显大于另2组。而AMI 激素 动员组(A2组)的SDF-1表达量最少,其梗死灶内CD34阳性细胞数量也最少。AMI 动员组(A1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轻,可见CD34阳性的幼稚心肌细胞样细胞。结论应用SCF动员AMI大鼠的骨髓干细胞后,其向梗死灶归巢的能力增强,较多CD34细胞迁移到缺血灶内,并向心肌细胞等分化。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心肌梗死灶内SDF-1表达量上调是吸引骨髓干细胞归巢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干细胞移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ALLS学位论文库和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Google学术数据库,收集应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辅以手工检索,评价文献质量,合并肝功能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的29篇文献均为RCT,共1 16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移植组和对照组患者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组术后第4、8、12周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MD4周=-17.17,95%CI(-24.90,-9.43),P<0.001]、[MD蜩=-14.80,95%CI(-22.32,-7.28),P<0.001]、[MD12周=-15.5,95% CI(-28.47,-2.52),P<0.001]、血浆总胆红素(T-Bil)[MD4周=-5.92,95%CI(-9.72,-2.13),P<0.001]、[MD8周 =-12.02,95%CI(-18.78,-5.25),P<0.001]、[MD12周=-11.23,95%CI(-19.61,-2.84),P<0.00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白蛋白(ALB)[MD4周=2.87,95%CI(1.83,3.92),P<0.001]、[MD8周=5.11,95% CI(3.90,6.31),P<0.001]、[MD12周=4.66,95% CI(2.10,7.22),P<0.00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MD4周=3.76,95%CI(-0.98,8.49),P<0.001]、[MD8周=7.92,95%CI(4.25,11.58),P<0.001]、[MD12周=10.51,95%CI(-2.15,23.17),P<0.001]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结论 干细胞移植能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干细胞治疗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注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IL-21表达,探讨IL-21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的相关性.方法 分离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rizol提取细胞总RNA,real-time PCR检测IL-21 mRNA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重肝组)及18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IL-21蛋白表达,并与患者ALT、AST、TBil、ALB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肝组患者外周血中IL-21表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21水平与ALT、AST、TBil呈正相关(P<0.05),与ALB呈负相关(P<0.05).结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中IL-21表达增高,与炎症程度相关,可能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有关,可作为判断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运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 ARFI)评价肝脏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选取66例经肝穿活检证实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与33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S0),应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测量受检者肝脏s5、s6、s7、s8段及肝包膜的剪切波速度,同时常规测量所有受检者的肝、脾大小及门静脉内径.结果 6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肝穿活检病理结果分为S1组、肝脏纤维化组(S2-S3)、早期肝硬化组(S4).早期肝硬化组(S4)的肝脏各段剪切波速度与S0组、S1组、肝脏纤维化组(S2-S3)间的相应肝段剪切波速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肝脏纤维化组(S2-S3)与S0组、S1组间的相应肝段剪切波速度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S1组与S0组间的各肝段剪切波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肝包膜剪切波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肝硬化组的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内径较其他组有增加,并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可无创评价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程度,方法可行,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特点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55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转归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655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病因构成:病毒感染仍是首要原因,占比38.17%,其次为病因不明36.95%及药物引起(22.75%).病因变迁:2002年至2005年,病毒感染是急性、亚急性肝衰竭首要病因,占比58.2%~50%,尤其是嗜肝病毒感染(HAV+ HBV+ HEV) 53.5%~44.4%.从2006年嗜肝病毒感染明显下降,而不明原因及药物所致呈逐步上升趋势,在2009年不明原因取代病毒感染成为最主要病因.患者总体改善率为34.81%,其中HEV感染所致的预后好于不明原因(P<0.05).结论我国北方地区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病因构成发生改变,不明原因所致逐渐增多并取代病毒感染成为最主要病因,不同病因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ETV)与拉米夫定(LAM)治疗HBeAg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 12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8例HBV DNA阳性且无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史的HBeAg阴性HBV-ACLF随机分为ETV组、LAM组各4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予ETV(0.5 mgqd)或LAM (0.1,qd)抗病毒.比较12周时组间死亡率、临床好转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和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①ETV组、LAM组的基线特征相似.②12周时ETV组死亡率低于LAM组(28.6% vs 48.9%,P<0.05);临床好转率呈高于LAM组趋势(65.3% vs 48.3%,P=0.067),且主要来自基线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0患者(75.6%vs52.5%,P<0.05);完全病毒学应答率高于LAM组(94.3%vs 72%,P<0.05).③ETV组、LAM组间均无患者因药物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结论 ETV治疗HBeAg阴性HBV-ACLF能较LAM更强地抑制HBV复制,降低短期病死率,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Kit和干细胞因子(SCF)在实验性肝炎大鼠肝脏组织的表达及抗组胺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取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慢性肝炎组(CH)和抗组胺治疗组(AH)。CH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用40%四氯化碳油溶液皮下注射,同时辅以低蛋白、低胆碱、高脂肪、高醇饮食),AH组在CH的基础上给予抗组胺治疗(酮替芬)。4周末处死动物,取血分别检测血浆类胰蛋白酶(TS)和组胺(HA)水平,同时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及肥大细胞形态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脏c-Kit和SCF的表达。用RT-PCR方法观察肝组织c-Kit和SC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肝炎组TS、血和肝组织HA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经抗组胺治疗后,TS、血和肝组织H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2)光镜下,慢性肝炎组有脂肪变性和纤维化形成,而治疗组肝损伤明显减轻;甲苯胺蓝染色可见慢性肝炎组肝脏血管周围及纤维间隔内大量正在脱颗粒和已经脱颗粒的充满紫色颗粒的肥大细胞。治疗组仅见胞浆中充有少量紫色颗粒。定量统计发现,慢性肝炎组肥大细胞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抗组胺治疗后,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3)RT-PCR结果显示抗组胺治疗可以下调c-Kit和SCF mRNA表达水平(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慢性肝炎组高表达c-Kit和SCF(均P<0.05),抗组胺治疗可以下调二者的表达(P<0.05),而且二者的表达均与HA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肥大细胞参与了实验性肝炎的炎症过程。酮替芬可以通过下调肥大细胞膜受体c-Kit及其配体SCF的表达使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释放减少,从而减轻肝脏炎症。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年来已有研究者从肝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发现了CD133、乙醛脱氢酶(ALDH)、CD90、CD44、EpcAM、CD13、OV6、K19、c-kit、ABCG2等多种肝癌干细胞的标志物,其中CD家族的CD133、CD90、CD44等被认为与肝癌的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大鼠肝癌诱导过程中肝癌干细胞标志及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及两者相关性。
方法:应用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饲养SD大鼠24周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并设立普通水喂养的健康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模型组肝癌诱导过程中Kupffer细胞相关ED2表达呈现出逐渐增多的情况,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D2在诱癌第12,16,20,24周的表达均显著升(P < 0.05)。定量PCR 检测显示,肝癌诱导过程中CD90呈逐渐上升趋势(P < 0.05),较之健康肝脏组织,肝癌组织中CD90上升更明显(P < 0.05);CD133 呈现出一定升高趋势,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诱癌过程中其他肝癌干细胞标志物未出现明显改变(P > 0.05)。肝癌诱导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MCP-1及白细胞介素6均明显上升(P < 0.05),较之健康肝脏组织,肝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MCP-1、白细胞介素6表达显著偏高(P < 0.05),其余炎症因子在诱癌过程中则未出现明显改变(P > 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MCP-1、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6与CD90的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表明Kupffer细胞所释放的部分炎症因子与肝癌干细胞标志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Kupffer细胞可促进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儿童肝衰竭临床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肝衰竭的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EXCELL 2000软件和t检验分析了本院收治的105例儿童肝衰竭临床资料。结果 (1)急性肝衰竭9例,亚急性肝衰竭38例,慢性肝衰竭58例。(2)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学龄期7-12岁儿童组43例(41.0%);其次是婴儿组30例(28.6%)。(3)婴儿组中13例(43.3%)病因不明,占第1位;其次为CMV感染9例(30.0%)。1岁以上组病因以HBV感染最多,有22例(29.3%);病因不明21例(28.0%);肝豆状核变性15例(20.0%);HAV感染10例(13.3%)。(4)合并症中71例(67.6%)合并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34例,占有腹水病例的47.9%。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的有35例(33.3%),感染最多的是肺部感染,其次则是败血症。51例(48.6%)合并电解质紊乱,低钾见于所有电解质紊乱的病例。48例(46.2%)合并肝性脑病,肝性脑病在儿童中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5)本组77.2%(71/92)患儿合并低血糖。结论 儿童肝衰竭病因与年龄有较大的关系。在婴儿组中主要是由CMV感染引起。但近一半病因不明。年长组以HBV和HAV感染为主,但在引起儿童肝衰竭的其他因素中肝豆状核变性是最常见的。在临床中必须注意儿童肝性脑病的特殊表现,积极预防和及时发现腹膜炎及除自发性腹膜炎以外的其他部位感染、电解质紊乱和低血糖等肝衰竭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19.
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细胞是指那些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产生至少一种终末分化细胞能力的细胞.干细胞移植可用来治疗的肝脏疾病如急性肝衰竭、遗传性代谢性肝疾病以及终末期肝疾病等,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用于治疗肝脏疾病的干细胞种类、干细胞的示踪以及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干细胞用于治疗肝硬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