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5.1发现高血压或低血压病人 因24小时血压有波动性,偶测血压较易漏诊,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则有助于发现和确诊高血压、临界高血压或低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照组患者为偶测血压。比较两组患者半年内的服药依从率、血压控制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率、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监测1个月、3个月、6个月与监测前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依据,有效监测血压、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对170例于该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按1999年WHO高血压分类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剔除白大衣性高血压厦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将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定为老年组,另取经动态血压监测确诊为高血压病中青年患者59人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血压病类型构成及血压昼夜节律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ISH)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ISH患者厦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高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每日服1次对24小时动态血压的影响;及药物漏服对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对367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被随机、双盲分成两组,分别每日口服1次,缬沙坦80mg或苯那普利10mg,治疗13周并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评价用药前后24小时血压变化情况及漏服48小时的血压变化。结果:缬沙坦治疗组血压降低20.60/14.80mmHg,苯那普利组降低19.30/13.10mmHg。总有效率分别为89.02%和87.20%。药物漏服24和48小时后缬沙坦组临床血压仍低于140/90mmHg,24小时动态血压与漏服前相比无显性差异。而苯那普利组临床血压高于140/90mmHg,临床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与漏服前相比无显性差异。两组副作用发生率均较低。结论: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并且安全,病人耐受性好,但漏服试验表明漏服24与48小时缬沙坦仍能较好的控制血压,缬沙坦组的血压明显低于苯那普利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170例于本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分类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老年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剔除白大衣性高血压〔1〕,及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将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更加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与高血压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3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资料。结果ⅡⅢ期高血压组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平均舒张压,及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均高于Ⅰ期高血压组(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已成为临床高血压病诊断和指导、评价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动态血压不受诊所血压测量误差的影响,因此可以判定高血压药物之间的真正疗效差异。ABPM提供24小时血压的连续自动监测,可以在两次连续给药的间隔时间内,测定整个给药期间的血压变化,尤其是在特定的时问段测量血压,而常规的诊所血压测量难以做到。本人在这十几年的药物临床试验中深有体会,现与有关同行交流,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24小时动态血压在高血压病分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61例诊治为高血压病患者,通过传统台式水银柱血压计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最高值进行血压分级(对照组).同时再将这61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小时最高血压再进行分级(实验组).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压分级基本相同.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与传统血压监测方法在高血压分级方面有着相同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评估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压控制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血压正常组和血压偏高组,对其进行24小时的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与进行诊室血压测量相比,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更能真实地反应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结论:进行24小时的动态血压追踪观察是了解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危象病人动态血压监测的意义及临床用药。方法:采用动态血压分析仪OXFORD(牛津动态血压分析仪)、COMENSTAR8000B(动态监护仪)各一台,对急诊就诊的100例高血压病急危重症患者进行24h动态分析观察。结果:动态监测下指导用药,针对性强,效果明显。根据血压波动状态对血压进行干预,合理选择降压药物。结论:对高血压危象病人在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指导下确定治疗方案,合理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11.
动态血压监测是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量高血压患者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的血压值的方法[1]。是一种无创性的血压监测系统,通过该系统可获得偶测血压无法得到的多种重要参数指标,为临床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能反应患者全天的血压波动水平和趋势,从而找出血压波动规律。目前已成为高血压病诊断和指导治疗、评价降压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2]。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远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因此血压监测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对16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找出了患者全天血压变化规律,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提供了可靠数据。我们根据患者血压监测的数据,结合个体情况,正确选择给予降压药物的时间,使得患者血压能够平稳下降,达到理想水平,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缬沙坦、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的降压效果。方法:4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日服一次缬沙坦80mg、氢氯噻嗪12.5mg,共8周,治疗前后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收缩压、舒张压谷/峰比值分别为55.6%、53.5%,24小时、昼、夜平均血压分别下降21.2/13.3mmHg、24.3/14.5mmHg、16.8/10.7mmHg。结论:缬沙坦、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的降压作用平稳,可维持24小时。  相似文献   

13.
费民毅  季章荣 《上海医学》1998,21(7):400-401
动态血压监测技术提供了高血压病人24小时中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为探讨血管压力容易超负荷对高血压并发心、脑靶器官损害评估,我们对1995年11月~1997年5月住院的178例高血压患者做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并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病常见的也是主要的并发症。一些研究证明LVH是心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本文通过40例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结合心脏彩超,观察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昼夜节律变化。旨有探讨高血压病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昼夜节律与LVH之间的关系。对象与方法1.对象;1996年2月至1998年2月住院高血压患者40例。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年龄27~81岁.平均55.3岁。男17例,女23例。病史最长者20年,最短者3月。2.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对象日常活动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探讨老年高血压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及<6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各100人,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4小时、白天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方面没有差异。老年组在女性、冠心病、脑卒中方面多于对照组。老年组24小时、白天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分别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特点主要是以收缩压增高为主,昼夜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16.
虞金岚 《吉林医学》2010,(30):5357-5358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00例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动态血压的数据,排除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并对患者的24h动态血压波动曲线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200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5.5%,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结论:正确诊断高血压病就要采取动态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白大衣"高血压10例,勺型高血压组36例,非勺型高血压组26例,血压昼夜规律消失8例。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帮助准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180例测试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临床意义,以及降压药物合理应用关系.方法 应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系统(美国伟伦Welch Allyn ABPM 6100型)观察180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对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超常模式,平均动脉压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患者24小时血压存在不同的变化,其中,典型血压的节律变化呈"双峰一谷",一级高血压患者夜间下降率最为显著,二级次之,三级高血压夜间下降率不明显.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正确评价高血压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夜间血压下降率可作为评价靶器官受损状况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52例偶侧血压增高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本文共监测52例,其中男性28例,女24例。年龄30~77岁,平均53.5岁。采用全自动无创伤性间接动态血压监侧ABP型记录仪,每隔30分钟记录肽动脉的听诊血压,24小时共测定48次。2监测结果52例24小时平均血压为18.5/11.6KPa(135/87mmHg),高于有些学者提出的24小时平均血压范围15.3~17.2/9.31~9.98KPa(115~129/70~75mmHg)的报道。其中14例(26.7%)24小时的平均血压正常,但就诊时存在一过性增高而被误诊为高血压。另38例(73.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对药物疗效的评价.方法 选用德国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临床上的高血压患者及高度怀疑高血压的患者进行24小时监测.结果 以高血压诊断标准为依据,动态血压监测对引起高血压的各种病因分析及药物疗效的评价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可以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加以区分,评价药物疗效.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能明显提高高血压诊断的正确率,可以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和评价,是诊断高血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