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皮的药用     
<正>大泡通皮DAPAOTONGPI大泡通皮又名大通塔皮、野巴戟皮,为五加科植物穗序鹅掌柴的根皮。穗序鹅掌柴为乔木,生于深山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其性微寒,味苦涩,具有通大便、消肿毒、祛风活络的功效。《广西实用中草药新编》载:大泡通皮"祛风活络。治骨折,挫伤,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治未破皮之骨折:先将骨折处复位,然后用鲜大泡通皮一把,捣烂拌烧酒,敷于骨折处,再用夹板固定,每一、两日换药1次;治大便燥结肚痛:用大泡通皮15克,水煎服;治无名肿毒:取大泡通皮150克,绿姜(黑心姜)、黄姜各90克,过山龙七根,共捣烂,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大泡通的叶亦可药用,治疗因受寒冷刺激而引起的皮肤开裂,用大泡通叶一张,火上烤软后包于患处,每晚一次至愈。  相似文献   

2.
皮的药用     
韦丰 《开卷有益》2013,(12):43-43
白鲜皮 又名北鲜皮、藓皮,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全株有特异的刺激味,北方于春、秋两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采收时挖出根后,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粗皮,乘鲜纵向削开,抽去木心,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寒,味苦成,入脾、胃经。据测定,白鲜皮含有秦皮酮、黄柏酮、柠檬苦素、柠檬苦素地奥酚、葫芦巴碱、门鲜碱及向鲜二醇等成分,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皮的药用     
韦丰 《开卷有益》2014,(5):53-51
<正>柞木皮柞木皮又名孤奴,为大风子科植物柞木的树皮。原植物柞木又名凿子木、野棉花,为常绿乔木,高可达2耀10米,多少有刺,尤以幼时为甚。生于平原、丘陵地或小山下部疏林中,分布于我国南部、中部、西部及华东等地。树皮全年均可采收,剥下树皮后,切段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凉,味苦酸,无毒,具有燥湿、除热的功效,用于治疗黄疸、瘰疬、疮毒溃烂等症。《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4.
水蛭隶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iae)、蛭纲(Hirudinea),是一类高度特化的环节动物。多生于淡水中,少数在海水;还有一些陆生或两栖的。水蛭有环带,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一般认为它是由一类外寄生的寡毛类祖先演化而来。在我国,本品首载于《尔雅》,做为药用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相似文献   

5.
皮的药用     
韦丰 《开卷有益》2014,(12):51-51
<正>白桦皮白桦皮为桦木科植物疣枝桦的树皮。疣枝桦又名疣桦,为落叶乔木,生于河滩、山谷或针叶林缘,树皮灰白色,由数层薄皮组成,很容易剥离。剥取树皮后,刮去外层的粗皮,内皮呈橘黄色,晒干即可入药,可生用或炒炭用。据测定,其含有多量戊聚糖、萜类和甾醇的脂肪酸  相似文献   

6.
皮的药用     
韦丰 《开卷有益》2014,(7):56-56
<正>阴香皮又名广东桂皮,为樟科植物阴香的树皮。阴香又称坎香草、阴香、山肉桂,为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生长于疏林中有阳光处,现多为人工栽培,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其性温,味辛,入脾经,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桂皮醛、丁香油酚和黄樟醚等,具有温中散寒、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食少腹胀、泄泻、脘腹疼痛、风湿、疮肿、阴香皮  相似文献   

7.
一、两药基原不同,名称各异,汇总内容新述如下: 1.王不留行一名,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随着年代的递增,成数地耕作者、侠义鉴行者、关注留言者记载了有关王不留行的一些素描,譬如《吴普本草》的不留行、王不留行,《日华子本草》的禁宫花、剪金花,《稗史》的金剪刀草,《纲目》的金盏银台,《甘泉县志》的麦蓝子等等。究其基原,此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其原植物属在《救荒本草》中被定为麦蓝菜,外文命写为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eke,又名曰道灌草、大麦牛、兔儿草、麦加菜、王牡牛。  相似文献   

8.
皮的药用     
韦丰 《开卷有益》2014,(6):47-47
龙眼树皮龙眼树皮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树皮的韧皮部。龙眼树又名龙目、桂圆,为常绿乔木,高达10米,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有野生品种山龙眼,现都为栽种。剥取树皮后,用木槌敲打,取韧皮部,切段晒干即可入药,主治疳积、疔疮等症。《南宁市药物志》载其"治疳积及疮眼;煅末止血,收敛生肌。  相似文献   

9.
皮的药用     
韦丰 《开卷有益》2014,(4):51-51
<正>山梅花根皮山梅花根皮又名土常山,为虎耳草科植物绢毛山梅花的根皮。绢毛山梅花为落叶灌木,生于向阳的溪谷两旁或山坡林缘灌木丛中,分布在浙江、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其性平,味苦微辛,入脾、胃、膀胱三经,具有治疟、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疟疾、头痛、挫伤、腰胁痛、胃气疼等症。常用验方:治疟疾、挫伤、腰胁疼痛、胃痛:山梅花根皮24克,同狗  相似文献   

10.
皮的药用     
韦丰 《开卷有益》2014,(11):57-57
<正>秦皮又名皮、秦白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选取己栽种5耀8年的植株,树干直径达15厘米以上的,于春、秋两季剥取树皮,切成30耀60厘米长的短节,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寒,味苦,入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涩止痢、止带的功效,用于治疗热毒泻痢、带下阴痒、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障等症。《本草纲目》载:"皮,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取其涩而补也。此药乃惊、痫、崩、痢所宜,而人秦皮  相似文献   

11.
巴豆为常用的毒性药材,具有峻下积寒、逐痰利水、祛痰利咽、排脓消肿的作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其基原定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但据文献词查,关于巴豆的药用部位,各种志书中的记载不一,为保证该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笔者从历代本草关于巴豆药用部位记载、炮制方法的沿革、药材形状的鉴定等多方面进行了考证,认为巴豆的药用部位应该是种子,而不应以果实入药,籍此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2.
菝葜,始载于《名医别录》,又名金刚藤(湖北)、金刚蔸(广西)、金刚刺(广西)、金刚鞭(浙江)、萆薢(四川)、铁菱角(江西)、红土茯苓(贵州)等。味甘,微苦涩,性平,归肝肾经。功能祛风利湿,解毒散瘀。用于筋骨酸痛、小便淋漓、带下量多,疔疮肿毒[1]。菝葜是三金片、血尿胶囊、金刚藤糖浆(胶囊)及撒尔沙提取物的重要原料,为了正本清源,对菝葜药材进行本草考证及原植物来源调查。1古本草考查参考《本草图经》[2]、《本草纲目》[3]、《植物名实图考》[4]等古本草附图及描述,不能确定菝葜Smilaxchina L.就是菝葜药材的唯一植物来源,从古本草对本品种…  相似文献   

13.
韦丰 《开卷有益》2013,(1):36-37
刺猬皮CIWEIPI又名猬皮、毛刺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皮。捕捉刺猬后清除内脏,剥去肌肉,取皮翻开,使刺毛向里,撒上一层石灰,挂通风处阴干。刺猬皮不能日晒,以免皮内脂肪溶化走油,影响质量,干后即可入药。干燥的刺猬皮呈多角形板刷状,长约3~4厘米,皮焦黄色,表面密生硬刺,坚硬如针,黄白或刺猬皮  相似文献   

14.
土茯苓,别名白余粮。出自《滇南本草》,味甘淡、性平;人肝胃经。功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祛风止痛。临床应用颇广,经适当配伍可治多种疾病。近年来,笔者以此药为主治疗淋证、下疳、水肿等,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乌梢蛇的真伪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梢蛇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收载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干燥体,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广东等地.具有祛风通络止痉功效.  相似文献   

16.
桑树的药用     
桑叶,甘寒无毒。其性轻清疏散,有润肺、平肝、明目等功效,可“除寒热,出汗”(汉&#183;《神农本草经》),多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头痛、目赤等证,常和菊花、连翘、薄荷等同用,如桑菊饮;治疗燥热伤肺导致的燥咳无痰、鼻干、咽痛可配以杏仁、沙参等,如桑杏汤;还可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胀痛,多配生地、白芍、石决明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证《本草纲目拾遗》狗卵草之基原.[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功效、主治及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狗卵草的植物来源与玄参科植物婆婆纳相吻合.[结论]《本草纲目拾遗》所载狗卵草之基原为玄参科植物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其始载文献为释继洪所撰的《澹寮集验秘方》,始载年代可上溯至宋元时期.  相似文献   

18.
贺斌 《基层医学论坛》2014,(13):1629-I0001
药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对其炮制极为重视,历代炮制的方法很多,炮制的辅料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甘草、石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