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正中切口解剖外旁路移植术一期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1997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正中切口解剖外旁路移植术一期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31.9±11.7岁。合并的心脏畸形包括: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22例,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9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升主动脉瘤4例,室间隔缺损3例,冠心病2例。解剖外旁路移植术包括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22例,升主动脉-心包后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同期手术包括主动脉瓣置换术1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6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9例,升主动脉置换或成形术4例,动脉导管未闭缝合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结果住院死亡1例(3.2%),术后39d死于感染性中毒性休克。术后上、下肢收缩压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13.7±10.2mmHg vs.64.2±25.3mmHg,P〈0.05)。随访27例,随访时间4~73个月,无晚期死亡、与人工血管相关的并发症和再次手术患者。结论正中切口解剖外旁路移植术是一期治疗成人及青少年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升主动脉-心包后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使用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成人型主动脉缩窄10例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临床中治疗主动脉缩窄的意义。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2006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治成人主动脉缩窄患者10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14~35岁,中位年龄27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及主动脉根部瘤样扩张,余均为单纯主动脉缩窄。10例患者静息情况下测量上下肢压差均大于20 mmHg (1 mmHg=0.133 kPa),术前评估无明确手术禁忌。10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及主动脉根部扩张的患者,同时行Bentall术。结果无围术期死亡及大出血、脊髓缺血性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嘱托患者出院后3~6个月门诊复查,复测上下肢压差均小于20 mmHg,CTA结果提示未见动脉瘤、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等表现。结论利用人工血管从升主动脉转流至降主动脉是治疗胸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降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的手术细节。方法 5例复杂型主动脉缩窄患者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旁路手术,其中4例行膈肌上吻合(其中1例经左心缘路径,3例经右心缘路径),1例行膈肌下吻合。分别观察术后上下肢压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无死亡,术后上下肢压差均降低至20 mmHg以下,恢复可,术后并发症包括咳嗽1例及黑朦2例。结论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降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主动脉缩窄效果可,但手术细节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成人主动脉缩窄的临床特点和外科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主动脉缩窄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40例成人主动脉缩窄患者行手术矫治,其中心脏不停跳手术28例,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行主动脉狭窄段切开、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术12例,人工血管置换术15例,锁骨下动脉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采用人工血管行胸一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经心包后径路行升主动脉一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几种术式术后均无脑部和脊髓等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36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36例患者上、下肢血压差均小于10mmHg(1kPa-7.5mmHg)。超声心动图和超高速CT检查提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无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成人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术式有多种选择,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理生理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单一胸部正中切口采用低温停循环技术行解剖外升主动脉-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主动脉缩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8年5月我院连续12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各6例,年龄13~42岁,均有高血压症状,上下肢动脉收缩压差46~85(57.1±16.8)mm Hg。手术经胸部正中切口,采用体外循环及深低温停循环技术,行升主动脉-心包后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结果人工血管平均直径14~20(17.2±1.8)mm,体外循环时间69~197(115.9±40.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1~142(69.8±30.7)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9~27(16.8±4.1)min。所有患者均未输血,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上下肢动脉收缩压差值为–12~22(14.3±4.8)mm Hg,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平均随访3~91(41.9±21.5)个月,随访期间仅1例患者术后需要服用1种降压药物,其余患者均正常。结论深低温停循环下经胸部切口行解剖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安全有效,未来需要更多病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成人复杂型主动脉缩窄的矫治效果,探讨其最佳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非体外循环下一期解剖矫治7例成人复杂型主动脉缩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6~41岁,平均年龄24.4岁。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2例,主动脉弓部动脉瘤1例,胸降主动脉瘤3例(其中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1例),主动脉缩窄手术后再狭窄1例。全组患者术前均通过彩色超声心动图、CT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均在全身麻醉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入路为胸骨正中切口1例,左后外侧切口6例;解剖矫治为:主动脉弓补片加宽4例,降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3例(其中1例同期行腹主动脉置换,1例B型主动脉夹层同期植入支架象鼻)。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7例,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随访20.1个月,无远期死亡,无主动脉缩窄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有1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随访11个月时声音嘶哑未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对成人复杂型主动脉缩窄行一期解剖矫治是安全可行的,近、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用同种带瓣主动脉和同种主动脉治疗 1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经验。 方法 对 11例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和动脉导管未闭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 ,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完全性房室通道 , 型永存动脉干 ,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 Rastelli手术 7例 ,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 (TCPC) 2例 ,升主动脉至降主动脉旁路移植 2例。 结果 手术死亡 1例 ;慢性心力衰竭 1例 ,内科治疗 1年后心功能 级。随访 1个月~ 7.2年 ,无远期死亡。 结论 同种主动脉是矫正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或弓中断合并心内畸形的经验.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24例.包括主动脉缩窄9例,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2例,主动脉弓中断3例.4例合并右室双出口(Traussig-Bing型).22例合并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2例不合并室间隔缺损病儿1例合并主动脉瓣下狭窄,另l例合并肺静脉狭窄.主动脉弓降部成形均在深低温低流量持续性选择性脑灌注下进行.3例主动脉弓中断及9例主动脉缩窄病儿采用端端吻合术.12例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病儿中采用扩大端端吻合术8例,端侧吻合术2例,补片成形术2例.结果 死亡2例.全组病儿围术期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肾功能损害.术后反复呼吸道感染2例.除l例残存压差大于20mm Hg外,最长随访18个月,尚未发现再缩窄发生.结论 主动脉缩窄或弓中断合并心内畸形一经诊断即需尽早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是安全、有效的.充分切除动脉导管组织,广泛彻底游离松解胸部各血管进行无张力吻合以及选择恰当的组织一组织吻合术式是主动脉弓降部成形手术成功及减少再缩窄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缩窄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但主动脉缩窄合并升主动脉瘤及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则少见报道。我院1999年 4月收治 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升主动脉瘤及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 ,手术一期施行 Bentalls手术 主动脉缩窄切除 升主动脉 -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 ,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与方法患者 男 ,2 2岁。因患上呼吸道感染 2周在外院检查 ,发现心脏杂音 ;心脏超声心动图示 :升主动脉瘤 ,转我院。入院体检发现股动脉搏动较弱 ,上肢血压明显高于下肢 ,左上肢170 / 45 mm Hg(1k Pa=7.5 mm Hg)、右上肢 16 0 / 5 0 mm Hg、左下肢 110 …  相似文献   

10.
余翼飞  李功宋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1):46-47,T005
先天性主动脉褶叠临床少见,作者收治5例。此病患者胸骨左缘和肩胛间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肝血压,胸部X线片示左上纵隔影增宽。主动脉造影可见弓降部主动脉过长,褶叠和不同程度的瘤样扩张,其中1例瘤体破裂形成假性动脉瘤,3例合并弓部缩窄,1例俣并降主动脉始部缩窄,1例合并主动脉弓中断。4例在左心转流下置入人工血管,1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作者就该病的临床特点,解剖特征  相似文献   

11.
Yu WY  Xu ZY  Jin H  Mei J  Zou L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8):549-551
目的评价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外科治疗先天性导管后型主动脉缩窄(CoA)的早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15例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施行CoA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11例、女4例;年龄(18±10)岁。CoA为单纯性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合并PDA和室缺1例。在常温降主动脉部分阻断或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临时旁路下施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9例;在常温降主动脉完全阻断施行腔内缩窄环切除加主动脉壁Gore—Tex补片成形术4例、缩窄段楔行切除端端吻合术2例。同期行结扎PDA8例,分期施行室缺修补术1例。结果全组无早期死亡,无声音嘶哑和下肢瘫痪。术后随访6个月~5年,下肢血压术后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有高血压者9例,其中需长期服用降压药者4例。无晚期死亡。术后人工血管通畅,降主动脉无再缩窄或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对于导管后型CoA,无论是单纯性、还是伴有PDA或合并其他心内畸形但准备分期手术者,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施行CoA矫正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吻合术治疗婴儿期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及心内畸形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05—2015-05间治疗的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心内畸形的患儿15例。患儿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开胸后先游离出主动脉弓、头臂干、动脉导管、弓降部等血管。建立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行降主动脉-升主动脉端侧吻合术,恢复全身灌注后完成心内畸形的矫治。体外循环时间86~13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1~94 min。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肺炎7例。13例患儿随访2个月~3 a,无死亡及再次主动脉狭窄。结论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吻合术治疗婴儿期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及心内畸形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aortic dissection,TAAD)累及升主动脉,其内膜撕裂口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夹层可同时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TAAD发病两周内的死亡率可高达80%[1],死因主要有夹层破裂、心包填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心律失常等。TAAD一经确诊即有手术指征,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升主动脉置换术.其中包括单纯人工血管置换术、Wheat术、Bentall术、Cabrol术和David术等。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一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6月至1994年8月为5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先天性心内畸形病儿施行了一期手术治疗。男4例,女1例,年龄1.5~13岁,体重7.5~45kg。除主动脉缩窄外,合并的心内畸形有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及瓣下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手术采用左后外侧第4肋间切口,矫治主动脉缩窄后,同期行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心内畸形矫治。本组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作者认为,对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施行一期手术矫治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全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介绍全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加覆膜支架象鼻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10例,其中急性夹层8例,慢性2例。10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下完成手术,对5例合并主动脉瓣中至重度关闭不全的患者同期行Bentall手术,余5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结果1例于术后26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余9例均顺利康复出院,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随访2~25个月,均生存,心功能Ⅰ~Ⅱ级。结论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加覆膜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A型夹层的有效手术方式,手术操作技术和脑保护措施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总结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收治的 34例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应用 Bentall手术 19例 ,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 7例 ,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加主动脉瓣成形术 (Trusler's法 )5例 ,分别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及主动脉瓣置换术 (Wheat术 ) 2例 ,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 1例。结果 手术死亡 6例 ,死亡率 17.6 %。其中慢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死亡 3例 ,急性夹层动脉瘤死亡 3例。随访 2 0例 ,随访率 71.4 %。随访时间 2~ 4 6个月 ,平均 2 4 .7个月 ,1例术后 3个月猝死 (原因不明 ) ,1例术后 6个月死于心内膜炎。18例存活患者情况良好。 结论 应根据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及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保留主动脉瓣的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该病效果较好 ,准确可靠的吻合技术、保留瘤壁的完整性 ,将使手术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用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修复主动脉缩窄(CoA)或主动脉弓中断(IAA)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7月至2009年6月,经胸骨正中切口行降主动脉远端和主动脉弓下缘端侧吻合术一期修复CoA或IAA合并心内畸形病儿43例,其中CoA 34例,IAA 9例(A型6例、B型3例),合并心内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42例、动脉导管未闭34例、房间隔缺损12例、主动脉瓣下隔膜狭窄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右心室双出口1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为术后肺动脉高压和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者.术后并发症包括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低氧血症6例,肺部炎症11例,肺不张14例,声音嘶哑19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3例.8例失访.34例随访3个月~5年,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脏超声心动图和CT检查显示吻合口无明显再缩窄发生.结论 经胸骨正中切口,采用主动脉远端和主动脉弓下缘端侧吻合技术一期修复CoA或IAA合并心内畸形的手术早、中期效果良好,能明显减少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8.
2009年3月和2010年7月,我们为2例降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病人实施了主动脉瓣置换联合升-腹主动脉旁路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临床经验报道如下.例l 男,47岁.反复心悸、胸闷7年余,加重3个月.有高血压病史,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查体:上肢血压120/65mm Hg(1 mm Hg =0.133 kPa),下肢血压100/55 mm Hg.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2 ~3/Ⅵ级双期杂音.超声心动示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伴关闭不全(重度)、狭窄(轻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术中支架象鼻技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和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24例锚定区不足或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及合并升主动脉或心脏病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50.6±9.8)岁.合并高血压20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根部瘤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缩窄1例.14例有吸烟史.4例为胸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术后内漏.结果 24例患者均行直视下支架象鼻术,同期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5例,主动脉瓣替换+升主动脉成形3例,左锁骨下动脉重建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1例,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1例.体外循环(163.1±48.6) 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时间(29.1 ±12.4) min.无围手术期死亡.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功能不全气管切开1例;无截瘫及卒中发生.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8.3%(2/24例).1例失访;随访23例,随防率95.8%(23/24),平均随访24个月,随访期间2例因Ⅰ型内漏行修补术,1例因支架远端假性动脉瘤行主动脉覆膜支架修复.20例(86.4%)患者支架附近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对锚定区不足或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及合并升主动脉或心脏病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David Ⅰ术式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5月,采用David Ⅰ手术治疗24例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男21例,女3例;年龄24 ~ 69岁,平均(47.0±12.3)岁.主动脉夹层13例,主动脉根部瘤7例,马方综合征2例,单纯主动脉瓣环扩张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术前心功能Ⅰ级20例,Ⅱ级3例,Ⅲ级1例;主动脉瓣反流中度13例,重度11例.David Ⅰ手术采用直人工血管9例,带Valsalva窦人工血管15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6例,主动脉弓置换1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1例.1例术中食管超声提示主动脉瓣大量反流,瓣叶脱垂,即刻决定使用带瓣人工血管行Bentall手术.术后观察患者心功能和主动脉瓣反流情况.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第9天死于感染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术后第22天死于肺部感染;近期死亡1例,术后第54天死于肺部感染.本组体外循环(235.9±58.5) min,主动脉阻断(182.7±35.8) min.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复查,主动脉瓣无反流11例,轻度反流11例,轻至中度反流1例;所有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术后20例(不包括3例死亡和1例行Bentall术者)随访3~74个月.主动脉瓣无反流3例;轻度反流15例,其中3例半年后再次复查提示主动脉瓣无反流;中度反流2例,其中1例3个月后复查提示反流转为轻度,1例采用直人工血管的马方综合征患者术后55个月复查提示反流转为重度.结论 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再植入术(David Ⅰ术式)是治疗主动脉瓣叶及瓣环结构大致正常的主动脉根部病变引起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同时应用带Valsalva窦血管能提供更稳定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