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多年来采用小续命汤加减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30例,疗效显著,并与口服全天麻胶囊、华佗再造丸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观察小续命汤加减配合艾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小续命汤加减配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d,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3%,对照组为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续命汤加减配合艾灸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最佳方案筛选。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和住院病人的100例,随机分为子午流注取穴组、传统取穴组、西医基础治疗组、中药汤剂组。观察组间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麻痹指数、麻痹程度的变化。结果:子午流注取穴组、传统取穴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麻痹指数、麻痹程度。子午流注取穴组愈显率96.0%,传统取穴组愈显率92.0%,中药汤剂组愈显率72.0%,西医基础治疗组愈显率68.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午流注取穴组、传统取穴组临床疗效优于中药汤剂组及西医基础治疗组,而两组之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临床为取穴方便,使用传统取穴治疗更符合临床。 相似文献
4.
5.
张发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61-6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在门诊的面神经麻痹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按照治疗方法将病例分成常规治疗组28例,中西医结合组28例,各组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给予治疗。结果常规治疗组的总显效率为53.5%,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显效率为89.3%。两组总显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王恩龙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3):362-36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病因未完全阐明。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面神经炎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综合治疗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按摩等综合治疗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为主,配合按摩及经络电冲击疗法治疗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结果:痊愈33例,显效14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结论:针刺配合按摩、经络电冲击疗法综合治疗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为“口僻”、“吊线风”,发病迅速,多在睡眠后出现,最常见的是因头面部受冷风侵袭或病毒感染等导致面神经炎。我科自1998年起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8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刺治疗探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郑方道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5):10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而发病。针灸疗法具有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之效。应以浅刺、轻刺激为宜。若采用深刺、重刺激,则会引邪入里,导致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0.
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引起严重的视力损害和肢体功能残疾的独特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本病可归属为中医学中痿病暴盲的范畴。其病机以肝脾肾不足为主,痰湿热瘀血等实邪阻滞,形成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临床表现[1]。小续命汤最早记载于陈延之的《小品方》: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组方:甘草、麻黄、防己、人参、桂枝、黄芩、川芎、芍药各一两,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附子大者一枚。该方主要用于治疗中风患者,目前在临床上对于很多神经系统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现介绍运用该方治疗视神经脊髓炎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贝尔氏面瘫,为神经科常见、多发病之一,是针灸治疗有效病证之一;然本病的针灸治疗中存在许多问题如针刺的时机、针刺的手法等等.本文试图以临床为基础,从病理变化与治法相应的角度来探讨针灸本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氏麻痹(Bell’s palsy)或贝尔氏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春秋两季发病多见。本病起病突然,绝大多数患者为一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泪液外溢,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进餐时易出现忠侧咀嚼肌无力,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又称贝尔 (Bell) 麻痹 ,是指原因不明 ,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病不仅影响病人面部肌肉功能 ,而且影响美观 ,故病人对本病的完全治愈显得尤为迫切。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笔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8例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病人均为本科门诊病人 ,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继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根据就诊日期单双号随机分治疗组 38例中 ,男 2 5例 ,女13例 ;年龄 6~ 56岁 ,平均 38岁 ;病程 1~ 4天 ,平均 2天。对照组 30例中 ,男 18例 ,女 12…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疾病,中西医治疗各有优势,需扬长避短。笔者临床中通过辨证分期治疗本病,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心得体会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腹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经文献查询,传统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各家所用方法不同,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技术操作不规范,所以,各家疗效相差较大,尚难对各家的疗效差异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6.
李妍怡教授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40 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是神经病学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李教授自拟佛手祛风汤治疗此病,疗效显著,文章介绍并总结了李妍... 相似文献
17.
18.
包凤芹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6):463-463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针灸科阎润茗教授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工作50余年,现将阎教授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5例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5例均为1998年8月~1999年9月在西苑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患者,年龄15~81岁,平均48.5岁;病程3~96天,平均33.5天;诊断标准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拟定,符合以下两项:()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额、蹙眉,额纹消失,眼裂扩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2)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时口角漏气。治疗方法初期:治以祛风散寒,通… 相似文献
19.
胡明亮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34-35
目的:观察小续命汤加减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2组西医治疗基本相同,治疗组同时给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2个月,通过比较肢体功能、头颅CT等观察2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续命汤加减治疗中风偏瘫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Bell麻痹,为突发性的单侧面颊筋肉迟缓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斜”、“口僻”等,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或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留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好发于春秋两季,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趁虚而入,致使面部一侧气血痹阻,引起肌肉迟缓无力,受对侧牵拉形成歪斜。2010-2012年,我们应用针刺为主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5例,并与醋酸泼尼松片治疗6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