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治疗脱发的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与手术植发等,而这些治疗方案并不能使已完全微小化的毳毛毛囊得以再生.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的兴起为毛囊的再生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归纳毛囊与毛发的基本结构和特性、如何调节毛囊生长、如何影响毛囊周期的转化,对干细胞治疗脱发类疾病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诱导小鼠耳毛囊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人头皮毛乳头细胞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微囊是否具备诱导小鼠耳部毛囊再生的功能;寻找理想的微囊直径。方法 以APA微囊包裹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将毛乳头细胞微囊移植至小鼠耳部皮下,6周后局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葡聚糖-荧光素在APA微囊中的扩散速度和扩散方式,并对比相同时间、不同直径的APA微囊中葡聚糖-荧光素的强度,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的微囊直径。结果 组织学检查显示:移植部位皮下有密集的同心圆状毛囊结构形成,其数量、大小、分化程度等与对照组明显不同。荧光素以同心圆状、逐层渗透的方式向APA微囊中扩散;相同时间内荧光强度比较:小囊组〉中囊组〉大囊组。结论 微囊化毛乳头细胞具备诱导毛囊再生的生理功能;微囊理想的直径是400μm。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胚胎期真皮信号对体外扩增后的新生鼠真皮细胞毛发诱导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胎龄14 d的胚鼠真皮细胞,加入到由体外扩增3d的新生鼠真皮细胞与新鲜分离的新生鼠表皮细胞在裸鼠背部构建的小室中,将其毛发再生情况与未添加胚鼠真皮细胞时做比较.同时,分别以下列细胞构建小室作为对照:胚鼠真皮细胞+新生鼠表皮细胞;新鲜分离的新生鼠真皮细胞+新生鼠表皮细胞;扩增的新生鼠真皮细胞;胚鼠真皮细胞;新鲜分离的新生鼠真皮细胞;新生鼠表皮细胞.结果 在胚鼠真皮细胞辅助下形成的毛发数量为(207±15.948)根,明显高于缺乏胚鼠真皮细胞辅助时形成的毛发数量(67±8.963)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3,t =7.653,P=0.002).结论 胚胎期真皮信号可使体外扩增后的新生鼠真皮细胞的毛发诱导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蔡霞  曹谊林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97-798
我们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在修复全层皮肤缺损时,除移植自体表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外,同时移植自体毛囊,在组织工程化皮肤中增加毛囊成分,使其与正常皮肤更加接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对小鼠毛囊角质细胞迁移的诱导作用.方法:在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中,分别将0、2、10、20、40 mg pADM配制成5个浓度梯度,分别作用于小鼠毛囊角质细胞.Transwell实验分组pADM浓度为0、4、20、40、80 μg/μl;细胞划痕实验中pAD...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小鼠皮肤毛囊细胞注射移植的再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方法 取3~5dC57BL/6J近交系小鼠背部皮肤,Dispase酶消化后剥离表皮,将真皮剪成小块置胶原酶中,过滤、低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后收集毛囊并制备单细胞悬液,经Dio标记后以不同的浓度和细胞组合进行皮内和皮下注射移植,并于移植后2、4d,以及1、3、6周观察其变化.结果 小鼠毛囊细胞皮内注射移植后4d,注射部位轻微隆起,外表呈灰色,镜下可见大量再生的毛囊,毛球部呈黑色,无明显毛干.移植后1周,注射点均可见明显隆起,外表呈现黑色,镜下可见大量毛囊伴有明显的黑色毛干,局部见密集分布的血管,管径增粗.移植后3周小鼠皮内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含有灰白色内容物的囊肿,镜下可见密集的黑色毛发,冷冻切片荧光检测见明亮绿色荧光.移植后6周,见囊内充满大量毛干,镜下可见大量脱落的杵状毛干及处于生长期的毛囊.而毛囊细胞皮下注射移植3周后,皮下仅散乱分布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囊肿,新生毛囊数量少,方向杂乱.毛囊细胞经过培养或移植数目低于1×105个时无新生毛囊形成.结论 毛囊细胞注射移植后能自发聚集,协同发育成新的毛囊.新生毛囊具有正常的生长周期.毛囊重建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所移植的细胞类型,同时还受到移植部位和细胞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人毛囊干细胞成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Dispase)分离人毛囊干细胞,用含10 ng/mL PDGF-BB、10%血清的低糖DMEM诱导液对其进行诱导,无PDGF-BB的培养液为对照组,观察每代细胞形态,诱导4代后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 actin)与肌钙结合蛋白(Calponin)的表达。结果在诱导液的作用下,细胞形态逐步向平滑肌样转变,对照组细胞形态改变不显著。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至第4代,实验组已明显表达α-SM actin与Calponin,对照组表达不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实验组α-SM actin与Calponin阳性表达率近50%,对照组则低于8%;RT-PCR显示,实验组表达Calponin,而对照组未见明显表达。结论使用含10 ng/mLPDGF-BB的低糖DMEM培养液可体外诱导人毛囊干细胞成血管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一种简便、可靠、直观的毛囊发育模型以检测毛囊细胞的毛发诱导能力,探讨毛囊形态发生和周期循环的分子机制.方法 于裸鼠背部植入一开放小室,将新生C57BL/6鼠皮肤中的真皮和表皮细胞分离,并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移植至小室内,1周后拆除小室,观察毛发形成及毛发拔除后的再生情况.结果 细胞移植后1周,创面湿润无明显收缩,中间有淡红色半透明组织形成.移植后2周,创面完全愈合.移植后3周有黑色毛发长出皮肤.移植后4周,浓密黑色毛发垂直于皮肤表面生长,石蜡切片HE染色见毛囊结构发育完整.毛发拔除后1周能够再生出新的毛发.细胞以不同的比例移植,真皮细胞数量为1 × 107、表皮细胞数量降至1 ×106时,毛囊重构的效率并无明显改变.表皮细胞数量为1×107、真皮细胞数量降至5×106或者更少时,再生毛发的数量明显减少,两者单独移植均无毛发生长.结论 新生鼠皮肤细胞以小室法移植后可以构建毛囊发育的完整模型,并可用于检测毛囊细胞的诱导能力,以研究毛囊形态的发生和周期循环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毛囊(hair follicle,HF)中的干细胞是决定再生的启动因子和关键因素.目前HF再生技术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现通过对HF干细胞谱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试图寻找HF再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对HF中丰富且功能交错的干细胞谱系的机制研究,有助于理解HF的内稳态,找到HF再生技术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发新的组织工程表皮替代物,利用毛囊干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Chitosan-gelatin membrane,CGM)进行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方法将体外扩增培养的毛囊干细胞接种于CGM,构建组织工程表皮膜片,裸鼠背部作直径1cm的全层皮肤缺损,将毛囊干细胞-CGM复合物覆盖创面。回植后1周、4周和12周分别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毛囊干细胞在CGM上生长良好。毛囊干细胞-CGM修复裸鼠后1周切片示创面有新生上皮覆盖,表皮分化良好,而对照组残留较大未愈创面。修复后4周和12周可见对照组收缩较实验组显著。结论体外构建的毛囊干细胞-CGM可以修复裸鼠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1.
胎鼠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毛囊再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目的:分离培养胎鼠的表皮干细胞及毛囊乳头层细胞,通过动物模型观察两者复合移植后,上皮形成及毛囊的再生情况。方法:采用IV型胶原分离培养胎鼠表皮干细胞,检测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5的表达水平,测定其细胞周期及克隆形成率(以角质细胞为对照);分离培养毛囊乳头层细胞,并接种在纤维蛋白胶中,与表皮干细胞膜片复合形成全层皮肤等同物,移植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作为实验组,同时将胎鼠成纤维细胞替代乳头层细胞作为对照组,8-10周后观察创面及囊的组织学变化。结果:胎鼠表皮干细胞表达高水平的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1期细胞百分率为94.9%,S期为3.5%,提示为慢循环细胞周期;角质细胞的G1期细胞有百分率为74.1%,S期为17.5%;表皮干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裸鼠创面愈合后8-10周,实验组可见新生毛囊形成,对照组未见到此现象。结论:能初步实现对胎鼠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在毛囊乳头层细胞的诱导下,胎鼠表皮干细胞可参与形成新的毛囊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毛囊隆突细胞向皮脂腺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毛囊隆突细胞,以3-甲基-1-异丁基黄嘌呤、地塞米松和牛胰岛素为诱导剂,体外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诱导剂作用2周后行油红染色和抗上皮膜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不加诱导剂组细胞作为对照。结果毛囊隆突细胞经诱导剂作用1周后,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连接松散,出现特征性“扇贝”形细胞;2周后,细胞体积进一步增大,胞质内出现少量颗粒和液滴;3周后细胞达到融合,排列紊乱,部分细胞伸展,形态变为椭圆,纺锤或不规则形;4周后,伸展的细胞相互融合,包裹形成不规则的网格状。而未加诱导剂组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融合,在克隆中心出现细胞的堆积,分层。诱导剂作用2周后油红染色及上皮膜抗原染色呈阳性。结论在适宜的微环境刺激下,人毛囊隆突细胞具有向皮脂腺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超薄表皮片移植中干细胞的分化和分布的状况,初步探讨创面修复过程中细胞异位现象的存在。方法:超薄表皮片用中性蛋白酶分离自人环切术的包皮,反复冲洗使表皮干细胞脱落。分别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DAPI标记后移植于8只裸鼠。第4天和第7天活杀取材,常规HE和石蜡与冰冻切片染色。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皮片的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评估表达角蛋白19和14细胞的分化和分布。结果:染色显示未移植皮片有正常的层次结构,但移植的皮片细胞层次有松弛紊乱的迹象,免疫组化显示CK14和CK19阳性细胞有异位现象;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在基底层之外亦见有孤立成团同时双染的CK19阳性细胞。这些现象在移植后的第4天最为显著。结论:表皮细胞在超薄表皮片移植中显示出CK14和CK19阳性细胞有异位现象,这种特异性细胞的异位可能参与了创面修复以及之后表皮重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毛发移植技术修复发际线轮廓缺陷的应用效果。方法术前仔细设计发际线和计算所需移植毛发的数量。切取枕后带发皮片,在4~5倍放大镜下精细分割,制备成不同粗细的单株毛囊和单位毛囊。根据受区毛发的走行及自然生长方向,用1.5mm蓝宝石裂隙刀制备微小裂隙,将制备好的单株毛囊和单位毛囊间隔插入裂隙。结果临床随访6个月显示,发际处移植毛发生长良好,与原有毛发融为一体,成活率达到95%。403名发际缺陷患者中有361例对美容效果表示满意,但是仍有部分颞额角脱发明显和瘢痕严重的患者需要二期加密手术。结论用单株毛囊和单位毛囊移植技术改善发际线缺陷,对毛囊分离技术的要求较高,手术设计合理,术后恢复迅速,外观自然、逼真,是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移植诱导毛发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以下简称毛乳头细胞)对裸鼠背部皮肤毛囊形成的诱导作用。方法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毛乳头细胞,再将毛乳头细胞以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微囊包裹,以胶原凝胶作为载体,植入裸鼠背部皮下;移植空囊、游离毛乳头细胞各作为对照。观察移植部位毛发生长情况,利用组织学方法观测所形成的毛囊结构。结果微囊化毛乳头细胞皮下移植4周后,裸鼠背部移植区有白色、浓密、分布均匀的毛发长出。局部组织切片见大量发育完整的毛囊结构;而空囊及游离毛乳头细胞移植均未能诱导出上述现象。结论聚集性生长的微囊化毛乳头细胞能够保持诱导皮肤毛囊形成的作用,且这种作用无种属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皮肤干细胞增殖分化角度研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加速受创皮肤再生的机制。方法:8例经EGF治疗创面于治疗后8天及14天对创面边缘部进行活检取材。用常规病理与SP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角蛋白14(K14)以及角蛋白10(K10)在不同修复阶段修复表皮的表达特征。另选研究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角蛋白14(K14)以及角蛋白10(K10)在不同修复阶段修复表皮的表达特征。另选7例同期未经EGF治疗创面为对照。结果:常规病理学检查与对照创面相比,EGF治疗创面后8天可见表皮层增厚,表皮脚增粗,治疗后14天以上特征更为明显。SP免疫组织化学对β1整合素与K19染色表明,EGF治疗8天的创面表皮干细胞与短暂扩充细胞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增大,治疗后14天创面面生表皮的棘细胞层中有干细胞岛出现。对照治疗后8天与14天创面除有一定数量的β1整合素与K19阳性染色细胞外,未见干细胞岛出现,在EGF治疗和对照治疗创面,治疗后8天及14天,K16、K10表达均见于再生上皮的表层,即那些已失去增殖能力与终末分化细胞。结论:EGF促进损伤皮肤再生的主要机制之一可能与它能诱导皮肤干细胞快速定向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人工真皮与自体表皮细胞复合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覆盖三度烧伤切痂创面的新方法。方法 酸溶解法提取鼠尾腱I型胶原,与6-硫酸软骨素混合,制成人工真皮。该人工真皮灭菌后,移植于兔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外用辐照猪皮覆盖保护。移植后2周,去除表面的辐照猪皮,移植自体表皮细胞,外用辐照猪具保护。结果 制成的人工真皮为半透明薄膜,内部为有孔的网状结构。移植于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2周,人工真皮已被血管化,复合移植后2 ̄4周,表皮细胞已分化增殖使创面  相似文献   

18.
自体脂肪颗粒加毛囊干细胞移植在脱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脂肪颗粒加毛囊干细胞移植治疗脱发的疗效。方法:自体脂肪颗粒分离纯化后,加毛囊干细胞第一代培养细胞,对头顶脱发部位进行注射治疗。结果:36例患者,经过多次注射干细胞移植,均获得了明显改善,可见新生头发,效果满意,没有出现特殊并发症。结论:对于大面积脱发患者,应用自体脂肪颗粒加毛囊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60,HSP60)对小鼠移植皮片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60只C57BL/6(H.2b)小鼠为受体,45只BALB/C(H.2d)小鼠、15只CBA/N(H-2^k)为供体,均为8~12周龄近交系雌性小鼠。受体小鼠剪下1cm×1cm全层皮肤,干纱布清创,即为植床: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无菌取供体BALB/C(H.2d)小鼠背部1cm×1cm全层皮片,刮去皮下组织后移植至受体小鼠背部;B组:受体小鼠背部皮下注射0.1mL不完全弗氏佐剂(imcompleted Freund’s adjuvant,IFA),2周后行BALB/C(H-2d)小鼠皮肤移植:C组:受体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经0.1mLIFA乳化后的50gtgHSP60,2周后行BALB/C(H-2^d)小鼠皮肤移植:D组:受体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经0.1mL IFA乳化后的50μg HSP60,2周后行CBA/N(H-2^k)小鼠皮肤移植。B、C、D组供体皮肤移植方法同A组。术后观察移植皮片成活时间;移植术后7、25d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检测;术后7d行迟发型超敏反应测定。结果A、B、C、D组移植皮片成活时间分别为(12.4±0.5)、(11.6±0.8)、(29.3±2.6)及(27.6±2.1)d: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移植术后7d,A、B、C、D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每分钟放射脉冲数(counts of perminute impulse,cmp)值分别为12836±1357、11876±1265、6581±573及6843±612;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术后25d,各组cpm值分别为13286±1498、12960±1376、11936±1265及12374±1269,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移植术后7d,C、D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IL-10高于A、B组,IL-2、干扰素γ(interferonl,,IFN-γ)低于A、B组(JP〈0.05),A、B组间及C、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JP〉0.05):术后25d,各组IL-2、IL-10及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移植术后7d,A、B、C、D组受体小鼠对供体小鼠脾细胞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为(0.84±0.09)、(0.81±0.07)、(0.43±0.05)及(0.46±0.03)mm: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及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60对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细胞移植与脊髓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没有能提供断裂轴突有效再生的微环境而使SCI不能痊愈,给伤者留下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人们从外周神经移植后轴突完全再生的成功经验中发现: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oussystem,PNS)之所以能完全再生,主要是由于神经轴突的髓鞘细胞———雪旺细胞(Schwanncell,SC,神经膜细胞)能有效地增殖形成引导通道,并分泌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分子,促使轴突有效再生,功能恢复。而在CNS,与SC功能相近的少突胶质细胞却无此类功能,其增生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