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二至丸对D-半乳糖(D-galactose, D-gal)诱导的大鼠肾(NRK)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D-gal(1、5、10、20、40 g/L)作用不同时间(24、48、72 h)诱导NRK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染色法鉴定细胞衰老;荧光素二-β-D-吡喃半乳糖苷(Fluorescein di-β-D-galactopyranoside, FDG)法检测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以GSH-PX、SOD活力与MDA含量检测细胞氧化应激水平;构建体外NRK细胞衰老模型。根据FDG的结果来评估不同浓度二至丸(0.01、0.1、1 g/L)处理对衰老NRK细胞的影响,检测GSH-PX、SOD活力与MDA含量的变化来探讨二至丸对衰老NRK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20 g/L D-gal处理48 h)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明显增加,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明显增加;GSH-PX、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增加(P<0.05~0.01),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β-半乳糖苷酶含量明显降低,阳性染色率显著下降,GSH-PX、SOD活力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 建立D-gal诱导的NRK细胞衰老模型;二至丸能够减轻D-gal诱导的NRK细胞衰老的程度,其保护效应的产生可能与二至丸抗氧化应激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色谱-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纳米雄黄对大鼠肾脏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影响,研究代谢物谱变化与肾毒性之间的关联性,为纳米雄黄毒性机制的深入研究、纳米雄黄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将SD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雄黄低中高剂量组和纳米雄黄低中高剂量组(40,200,1 000 mg/kg)共7组,连续灌胃28 d后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和肾脏样本。经血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纳米雄黄可导致肾脏损伤,且受损程度呈剂量依赖性。同时采用LC-MS和GC-MS对肾脏中代谢物变化进行整体表征,利用模式识别进行数据挖掘,发现高剂量纳米雄黄组大鼠肾脏样本中半胱氨酸、蛋氨酸、脯氨酸及LysoPE、LysoPC等32个代谢物含量较对照组均发生明显改变,提示上述代谢物与纳米雄黄肾毒性相关,为潜在毒性标志物。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雄黄对肾脏的毒性机制可能与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ncer, RCC)患者的尿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建立数据模型并筛选特征代谢标志物。方法采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27例RCC患者,26例泌尿系其它肿瘤患者及
26例健康人的尿液,利用SIMCA-P+12.0.1.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
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0PLS-DA),并筛选特征代谢产物。结果构建了PCA(R2X=0.846,
Q2=0.575)和OPLS-DA(R2X=0.736,R2Y=0.974,Q2Y=0.897)模型,筛选出14种差异代谢产物,主要是有机酸、马尿酸、色氨酸
及其降解产物,其中戊酸、丙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吲哚乙酸、氨基喹啉、喹啉及色氨酸在RCC患者尿液中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
人(P<0.01),同时RCC组的尿液中戊酸、苯丙氨酸、6-甲氧基-硝基喹啉的含量显著高于泌尿系其它肿瘤患者(P<0.01)。结论
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区分RCC患者,筛选出的代谢产物可能是RCC的诊断标志物,可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舌苔的胃癌患者血清代谢组学机制。方法 101例胃癌患者分为薄白苔组(42例)、白厚苔组(9例)、黄薄苔组(28例)和黄厚苔组(22例),22例薄白苔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GC-MS技术检测血清代谢组,运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筛选代谢标志物,富集分析预测代谢通路。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薄白苔组有涉及31个代谢通路变化的13种代谢标志分子,白厚苔组有涉及26个代谢通路变化的15种代谢标志分子,黄薄苔组有涉及25个代谢通路变化的9种代谢标志分子,黄厚苔组有涉及12个代谢通路变化的8种代谢标志分子,4种舌苔胃癌患者血清均表现为4-氨基丁酸水平升高并涉及酪氨酸代谢通路。结论 胃癌患者不同舌苔反映了不同的血清代谢组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广防己的肾毒性及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大鼠予广防己灌胃后尿液代谢产物的改变情况。 方法: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广防己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2只。广防己组大鼠予广防己8.1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灌胃4周。在灌胃前,灌胃2周、4周及停药2周后收集大鼠24h尿液,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测定大鼠尿液代谢产物^1H NMR谱,进行模式识别分析;取血检测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含量;取肾脏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2周时广防己组大鼠血BUN含量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出现肾小管细胞肿胀,肾小球球囊结构破坏,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给药4周时,BUN和SCr含量显著升高(P〈0.05),肾组织病理改变加重。停药恢复2周后,广防己组BUN含量仍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病理改变与给药4周时无明显差异。大鼠尿样代谢谱经主成分分析提示,广防己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各时间点代谢物图谱均有差异,整个给药期间,广防己组柠檬酸含量持续下降,牛磺酸含量持续上升。在给药2周时,伴马尿酸盐含量上升;给药4周时伴马尿酸盐、2-酮戊二酸含量下降,氧化三甲胺和肌酐/肌酸含量上升;停药恢复2周后肌酐/肌酸和2-酮戊二酸含量下降,马尿酸盐和氧化三甲胺含量上升。 结论:10倍药典剂量广防己给药2周可造成肾功能损害,随给药时间延长,损伤加重,停药后有一定恢复。广防己可能还具有一定的肝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中毒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与毒性的关系.方法 4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给药组,连续给药30 d建立长期中毒模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D)联用技术,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分析(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并将各组大鼠脏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给药组大鼠的代谢轮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给药组血清及尿液中共筛选出谷氨基酸、甘氨酸、脯氨酸、肌氨酸、丙氨酸等1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9条代谢通路;病理学检验主要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结论 东莨菪碱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可能与其扰乱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中毒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与毒性的关系.方法 4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给药组,连续给药30 d建立长期中毒模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D)联用技术,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分析(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并将各组大鼠脏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给药组大鼠的代谢轮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给药组血清及尿液中共筛选出谷氨基酸、甘氨酸、脯氨酸、肌氨酸、丙氨酸等1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9条代谢通路;病理学检验主要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结论 东莨菪碱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可能与其扰乱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中毒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与毒性的关系.方法 4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给药组,连续给药30 d建立长期中毒模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D)联用技术,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分析(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并将各组大鼠脏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给药组大鼠的代谢轮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给药组血清及尿液中共筛选出谷氨基酸、甘氨酸、脯氨酸、肌氨酸、丙氨酸等1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9条代谢通路;病理学检验主要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结论 东莨菪碱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可能与其扰乱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鼠肝郁脾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研究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肝郁脾虚模型)的血浆代谢表型改变,开展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试图通过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代谢物组的共性分析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寻找肝郁脾虚证候的生物学本质,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选用实验用二级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7 d正常对照组(A组)、21 d正常对照组(B组)、7 d模型组(C组)和21 d模型组(D组),每组6只。以慢性束缚方法制作应激大鼠模型。分别于第8天和第22天麻醉后心室取血,用Varian UnityInova 600 M超导傅立叶变化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波谱仪检测。自由感应衰减信号经过32 k傅立叶变换转为一维NMR谱图。调用VNMR软件中的程序将1H谱按默认值,分别从4.5~0.5 ppm(弛豫时间编辑)以及6.0~0 ppm(扩散编辑),每段为0.04 ppm,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以文本文件或Excel文件贮存,用于模式识别分析。将上述得到的数据文件利用Si mca-P 10.0软件包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鼠血浆1H NMR谱的主成分分析,各组动物代谢谱各不相同,与已知应激状态下动物体内代谢的调节过程及结果相一致。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发现,醋酸、乳酸、酪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和3.44 ppm的未知化合物的谱峰峰形改变较为明显。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的生物标志物做进一步的研究。结论:各组大鼠血浆1H NMR代谢谱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可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阐释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部分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阶段,预后较差。代谢组学通过对内源性代谢产物的高通量分析而寻找差异性代谢物,在肾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及探索其发生发展的病生理机制方面前景广阔。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寻找肾癌的肿瘤标志物,这将有助于提高肾癌早期诊断水平,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衰老是生命发展中不可逆的过程,但延缓衰老却是可行的。中医衰老理论中以肾虚衰老为理论根本,现代医学也提出与肾脏相关自由基学说、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等,但衰老的机制仍不明确,所以延缓衰老更是无从谈起。本文通过研究中医衰老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提出肾阴、肾阳不足与衰老的关系,并从养肾阴、温肾阳、阴阳双补等方面对衰老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透骨消痛颗粒对兔软骨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透骨细胞颗粒干预后兔软骨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 含药血清能够刺激软骨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和G2/M期,干预48 h后,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与G2/M期细胞之和增加,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透骨消痛颗粒含药血清能有效地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少腹逐瘀汤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的调节作用,从代谢组学的视角探究少腹逐瘀汤的治疗机制。方法以冰水浴结合肾上腺素的方法建立大鼠血瘀模型,以GC-MS为检测手段获得血浆代谢轮廓,通过倍数(Fold Change)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差异性代谢物。结果最终得到天冬酰胺、谷氨酸、核糖醇、尿嘧啶等8种差异性代谢物。除胱氨酸外,其他差异性代谢物的含量在血瘀大鼠体内显著降低。低剂量的少腹逐瘀汤可显著提高尿嘧啶的水平,并使除3-磷酸甘油酸外的差异性代谢物向正常水平回归;高剂量的少腹逐瘀汤可显著提高天冬酰胺、核糖醇的水平,并使木糖醇、尿嘧啶的水平向正常回归。结论少腹逐瘀汤可能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发挥对血瘀证的治疗作用,不同剂量的少腹逐瘀汤对血瘀证导致的代谢物紊乱的调节作用可能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补血益母丸干预气血两虚模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与治疗气血两虚相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探讨补血益母丸对气血两虚模型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眼眶放血和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气血两虚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动物分为模型组、乳酸亚铁组、四物汤组、补血益母丸低剂量组和补血益母丸高剂量组,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对去脂牛血清白蛋白(denatured bovine serum albumin,d-BSA)超载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ormal rat kidney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line,NRK-52E)增殖的影响。方法:(1)以不同终质量浓度(1、5、10、20、50 mg·ml-1)d-BSA超载NRK-52E,以正常培养的NRK-52E细胞为对照组,观察不同浓度d-BS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d-BSA(20 mg·ml-1)超载不同时间(6、12、24 h)对NRK-52E增殖的影响。(2)以不同浓度(0.1、1、10、20 ng·ml-1)FK506预处理NRK-52E 4 h后加入终质量浓度为20 mg·ml-1d-BSA共孵育24 h,观察不同浓度FK506预处理对d-BSA超载细胞增殖的影响。(3)以10 ng·ml-1的FK506预处理4 h后加入终质量浓度为20 mg·ml-1d-BSA共孵育NRK-52E,观察不同时间(6、12、24 h)对细胞增殖影响。以上细胞增殖测定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结果:(1)终质量浓度为1 mg·ml-1的d-BSA超载NRK-52E 24 h后无明显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P>0.05);终质量浓度为5 mg·ml-1的d-BSA能够促进细胞增殖(P<0.05),终质量浓度为10、20、50 mg·ml-1的d-BSA能够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0.01)。(2)以终质量浓度为0.1 ng·ml-1的FK506预处理NRK-52E,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质量浓度为1 ng·ml-1的FK506具有抑制d-BSA诱导的细胞增殖的作用(P<0.05);10、20 ng·ml-1FK506能够显著抑制-d-BSA诱导的细胞增殖(P<0.01)。(3)终质量浓度为10 ng·ml-1的FK506预处理4 h后加入终质量浓度为20 mg·ml-1d-BSA共孵育NRK-52E,6 h后,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P<0.05),共孵育12、24 h后,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更加显著(P<0.01)。结论:d-BSA超载NRK-52E可以诱导细胞增殖,FK506具有抑制d-BSA促进NRK-52E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龙柴方提取液及其含药血清对CCL4诱导肝细胞损伤保护作用。方法:培养L-02型肝细胞,12h后用四氯化碳(CCL4)体外诱导肝细胞损伤,分为正常模型对照组、7组不同浓度龙柴方药液组和正常对照组,继续培养12h,MTT检测各组细胞存活力;同时,诱导肝细胞损伤模型制成后,分为CCL4模型组、正常血清对照组、龙柴方血清组、益肝灵血清组,继续培养12h,MTT检测细胞各组存活力。结果:CCL4模型组及各药液组细胞O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龙柴方最高浓度组低于模型组外(P〉0.05),其余6药液组细胞OD值均高于CCL4模型组;龙柴方血清组及益肝灵血清组细胞OD值明显高于CCL4模型组和正常血清组(P〈0.05),以龙柴方血清组效果为优。结论:龙柴方提取液具有抗肝细胞损伤和促进肝细胞生长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蛋白尿检在不同时间点对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值的影响。方法观察组采用体外培养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Rat proximal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NRK-52E),取生长状态良好,待其接近融合时模拟体内大量蛋白尿环境,给予不同浓度(10、20、30mg·ml^-1)去脂牛血清白蛋白(fat free bovine serum albumin,BSA)刺激,共同孵育6、12、18、24h;对照组给予同体积无血清培养基共同培养。采用MTT试验检测BSA对体外培养NRK-52E细胞毒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白蛋白浓度为10mg·ml^-1时对NRK-52E细胞分别作用6、12、18和24h后,对细胞增殖程度影响没有差异(P〉0.05)。当白蛋白浓度为20mg·ml^-1时,对NRK-52E细胞作用6h后,细胞增殖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低于对照组(P〈0.05)。当白蛋白浓度为30mg·ml^-1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几乎停滞,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蛋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抑制NRK-52E细胞增殖,并可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诱导培养从大鼠管状骨中提取的骨髓细胞5 d后,将细胞分成脂多糖(LPS)刺激组和未刺激组(对照组),48 h后进行形态学观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和CD80的表达,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L-6和IL-12的含量.结果 培养的大鼠骨髓细胞具有树突状突起,具有DC的典型形态.培养7 d后,对照组MHC-Ⅱ、CD80表型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13%和29.1%,LPS刺激组MHC-Ⅱ、CD80表型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9%和73.5%;LPS刺激组IL-6和IL-12含量高于未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DC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成熟的方法;在分化成熟过程中,DC在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功能上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动物灌喂新研制药竹荪托盖液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剂量掺饲小鼠 ,分大、中、小 3个剂量组喂饲小鼠 3个月 ,于停药 1d和 10d后分别将小鼠断颈采血作肝、肾功能检测 ,观察竹荪托盖液对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同时作肝、肾组织切片 ,作病理组织学镜检。结果 :3个药物剂量组动物停药 1d和 10d后的肝、肾功能指标与空白组及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组织学切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长期服用竹荪托盖液对小鼠主要脏器肝、肾毒性小 ,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