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将本院5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5例噻托溴铵,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沙美特罗替卡松,以4周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表明经治疗肺功能均有所改善。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可以理想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建议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中重度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FEV1、FVC、FEV1/FVC、FEV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aC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能够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及氧气供应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28例,给予对照组采用舒利迭治疗,给予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1个月以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FEV1与FEV1/FVC两项指标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联合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观察组使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噻托溴铵治疗。比较治疗后2周患者肺功能,并比较上午10:00测定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6min步行距离。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FEV1和FVC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FEV1/FVC和FEV1占预计值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6min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COPD,能加快改善患者肺功能,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粉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60例中、重度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观察治疗前以及治疗6周、12周临床症状,测定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指标及急性发作情况.结果:两组治疗6周后Bo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12周后,FEV1和FV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12周后肺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急性发作次数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粉与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应用能改善呼吸困难,增加运动耐量,治疗COPD疗效确切,并且减少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联合吸入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替卡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观察。方法 128例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联合治疗组给予吸入噻托溴铵干粉与沙美特罗替卡松;噻托溴铵组给予吸入噻托溴铵干粉;沙美特罗替卡松组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空白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患者的肺功能变化、急性发作次数和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结束时,三组治疗组与空白组相比较,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显著提高,急性发作次数明显下降,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联合治疗组分别与噻托溴铵组及沙美特罗替卡松组比较,FEV1显著提高,急性发作次数显著下降,各组不良反应均无明显增加。结论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吸入能够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降低急性发作次数,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解传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3):105-107
目的 分析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 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肺活量、呼气峰值流速、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2.72±0.32)L、肺活量(3.53±0.61)L、呼气峰值流速(2.52±0.34)L/s均高于对照组的(1.63±0.69)L、(2.72±0.62)L、(1.43±0.23)L/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1.54±0.21)ng/ml、hs-CRP(7.01±1.02)mg/L、IL-6(61.46±2.16)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2.61±0.28)ng/ml、(9.31±1.56)mg/L、(121.57±2.11)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对Ⅲ-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COPD)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87例Ⅲ-Ⅳ级COPD稳定期病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吸入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对照组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6、9、12个月进行COPDAssessment Test(CAT),肺功能检测和累计患者出现急性加重次数。结果两组的肺功能、CAT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急性加重次数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Ⅲ-Ⅳ级COPD稳定期的病患者,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或联合噻托溴铵均可以持续改善病患者的症状及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但联合用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 76例COPD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观察组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和噻托溴铵,其他治疗一致。3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FEV1(第1秒呼气量)/预计值和FEV1/FVC(用力肺活量)及血气变化。结果两组各有36例完成治疗。治疗前两组之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自觉症状改善明显,FEV1/预计值和FEV1/FVC差异明显(P〈0.01),PaO2显著升高(P〈0.01),PaCO2降低(P〈0.05)。结论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是治疗COPD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粉雾剂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COPD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试验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配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每次1吸,bid,吸入治疗+噻托溴铵粉雾剂每次18μg,qd,吸入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动脉血气指标、降钙素原和免疫功能,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35例/38例)和73.68%(28例/3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86.35±7.04)和(77.49±6.85)mm Hg,氧合指数分别为(310.89±29.87)和(281.34±27.53)mm Hg,降钙素原分别为(1.42±0.54)和(1.93±0.61)ng·m L-1,肿瘤坏死因子-α分别为(275.49±48.62)和(310.05±54.73)ng·L-1,白细胞介素-8分别为(312.62±75.64)和(389.75±78.76)pg·m L-1,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4.73±2.45)和(8.34±2.53)m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噻托溴铵粉雾剂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其能显著降低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和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吸入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呼吸内科100例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随机分为吸入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组43例,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组29例,噻托溴铵组28例。治疗6个月后,观察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及治疗后肺功能改善率。结果:联合吸入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组的总有效率为88.4%,明显高于噻托溴铵组的67.9%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组的7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联合吸入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组的肺功能改善率高于其他两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能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SGRQ评分。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其喘息、咳嗽、哮鸣音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SGRQ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噻托溴铵治疗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8例COPD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比较两组FVC、FEV1和FEV1/FVC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VC、FEV1和FEV1/FVC分别为(1.90±0.19) L、(2.26±0.25) L和(68.41±5.65)%,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观察组)=9.92,11.62,9.72;t(对照组)=9.70、8.76、9.41,均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t=8.37、7.72、7.52,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7,P>0.05)。结论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治疗COPD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国产噻托溴铵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吸入国产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稳定期COPD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吸入国产噻托溴铵,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6 min步行距离、临床症状积分和急性加重次数,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肺功能明显好转,6 min步行距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5),急性加重次数减少,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国产噻托溴铵对于轻中度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联合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与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将88例中重度COPD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50/500μg,每日2次与噻托溴铵干粉剂18μg,每日1次;噻托溴铵组给予吸入噻托溴铵干粉剂18μg,每日1次;沙美特罗替卡松组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50/500μg,每日2次,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测定肺功能。结果: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噻托溴铵组、沙美特罗替卡松组、联合治疗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显著提高(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改善优于沙美特罗替卡松组、噻托溴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肯定,优于单用一种药物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及探讨。 相似文献
20.
Ulmeanu Ruxandra Sabina Antonela Antoniu Florin Mihaltan Daniela Boisteanu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2015,16(10):1539-1541
Introduction: In non-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with mild lung function impairment, single bronchodilator therapy might be as effective as combined inhaled corticosteroid/bronchodilator therapy, whereas the risk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latter would be practically absent.
Areas covered: We performed an analysis of a recent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haled indacaterol versus inhaled salmeterol/fluticasone in COPD patients.
Expert opinion: Both therapies were found to exert comparable effects on lung function, symptom severity and health statu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