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晡潮热是指下午3~5时(即申时)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的临床常见症状,"日晡时"不是某些医家所认为的申酉或申酉戌时,日晡潮热不仅指阳明腑实证之潮热,很多疾病皆可有此症状。其发热机制是申时阳明气旺、正邪交争剧烈所致。  相似文献   

2.
日晡潮热是指下午3~5时(即申时)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的临床常见症状,"日晡时"不是某些医家所认为的申酉或申酉戌时,日晡潮热不仅指阳明腑实证之潮热,很多疾病皆可有此症状。其发热机制是申时阳明气旺、正邪交争剧烈所致。  相似文献   

3.
4.
寒温统一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都是诊治外感热病的,是历史条件限制,伤寒与温病门户对立。统一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从实质精神到具体方案提出探讨,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秦艽清虚热的质疑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质疑秦艽清虚热的功效。从秦艽功用沿革及历代医家对秦艽的认识,总结秦艽功效为主传尸骨蒸、除日晡潮热骨蒸、治小儿疳积骨蒸,而秦艽的除骨蒸作用不能等同于清虚热,秦艽并不具备治疗阴虚发热的特质,其在治疗阴虚发热方剂中的作用与其性用平和、辛散苦泄通利有关,而它本身并无直接的清退阴虚发热的功用。  相似文献   

6.
7.
温病是感受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病。温为阳邪,必从火化,易化燥伤阴。初期热象偏盛,传变后易见昏谵斑疹吐衄便血,后期易动风痉厥。尤其是热毒深入血分,此时邪盛正衰,救治不力易阴竭阳脱而死。吾遇一高热昏迷、大量便血的危急病人,西医救治9天无效,中医辨治有效,现报道如下。病例:刘某,女,57岁,汉族,教师,住院号828。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47例伤寒病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该组病例误诊的原因。指出近年来伤寒的临床表现在不断地向非典型方向演变,因此在北方不明热的诊断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  相似文献   

9.
《求医问药》2010,(12):39-40
很多整天在办公室里工作的白领都有这样的感觉:每到下午1~2点时,就没有精神,总是想睡觉,工作效率明显不如上午。其实,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两种原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挟热辨析     
文章系统整理了汉代至唐代有关协热利的中医文献资料,结合训诂所得,提出了挟热即为酷热,当为表里、上下、内外皆热的意思,同时认为桂枝人参汤证并不是典型的协热利,而是协热利日久不愈的变症。  相似文献   

11.
当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隶属于温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又以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独具代表性.将三本著作试以比较可以发现,《温疫论》是中国疫病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其创新性的提出戾气致病学说,认为邪从口鼻而入,伏于...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辨证论治体现治疗的阶段性,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太阳病的本质为邪袭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阳明病病位在中焦的胃肠,性质属实,其有寒、热两大类;少阳病属于热证、实证的范畴,反映了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本质,相对于太阳病而言,其病位在里,热邪初化,但未至阳明病燥热程度;太阴病的性质,尽管其多属脾阳不足证,但亦有脾阴不足证;少阴病的提纲,是寒化、热化的共同提纲,其脉象应为"脉微、细",从中断句,脉微而见但欲寐,则是寒化证的初期表现,脉细而见但欲寐,则是热化证;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学习《伤寒论》中少阳证,找出“耳眩晕”与少阳证病因病机联系,复习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结令中医,,临床药物治疗耳眩晕验案,从理论角度深入分析从少阳证治疗耳眩晕的机理,为耳眩晕中医治疗提供不同思路,尝试根据经典理论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探索以中医方法研究中医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泻心汤类方方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均为痞证所设,但各方的应用范围与方证特点同中有异。以《伤寒论》中原文为基础,对五泻心汤的方证做比较与总结,以求在临床上合理运用,继承与发扬仲景辨证论治精神。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肝胃不和相关证候辨证规律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指导,从气滞阳郁、肝胃不和,少阳邪郁、克脾犯胃,木郁化火、胃腑不通,厥阴肝寒、上逆犯胃,厥阴木郁、胃热脾寒5个方面阐述了肝胃不和证,论述了肝胃不和相关证候的因机证治规律。为后世医家辨治肝胃不和相关证候奠定了基础,对于继承和发扬脏腑相关理论,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和临床疗效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其论治,可以看出《伤寒论》或然证的辨治反映了中医据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说明了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记载了很多疗效确切的方药,更提出辨证论治的原则。《伤寒论》中下利的病因及治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其中有证有方的下利条文进行探析及总结,有助于全面了解下利的治法方药及体会辨证论治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治疗脾胃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为经方的合理使用提供借鉴。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有关脾胃病的条文及方剂,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条文方剂数据库并整理归纳数据,应用SPSS19.0对药物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伤寒论》中涉及脾胃病条文为116条,脾胃病主症可归纳为痞满、腹痛、腹满、呕吐、下利、便秘,调治多采用和法与下法。所用61首方剂药味精简,以苦辛甘归脾经之品居多,常用药对中炙甘草与大枣频数最高。结论:《伤寒论》调治脾胃之病寒热并重、攻补同施、阴阳并调。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蕴含丰富的脉证合参思想,对条文中的"脉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1)数时一止,止无定数;(2)脉来急促或短促有力;(3)指数脉;(4)指寸脉浮,关以下沉。通过对相关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参考诸家所言,结合临床实际,认为条文中的"脉促"是现代常见脉象中实脉之脉力,数脉之速率,浮脉之脉位,且无歇止的一种综合脉象,同后世脉学专著中的促脉虽名同而实异。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伤寒论》中的喘的涵义、临床意义及分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揭示了张仲景对各种原因所致喘的不同治疗方法。反映了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与临床遣药的灵活性,为研究仲景学说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