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经穴解》为明末清初齐鲁针灸医家岳含珍所著,全书学术特色鲜明:从分经辨证、病候辨证、人迎寸口脉辨证三方面了阐述了经络辨证的价值,积极探讨经络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注重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从腧穴的主治功能、经脉循行交会与气血盛衰的关系、地理方位等多角度对书中穴名进行解释,可以窥探分析穴位的气血盛衰,提供了认知腧穴的基本思路;以“五脏互藏”理论为指导阐述腧穴主治病证,体现了其从整体辨证论治、注重经络与脏腑关联的学术特点,揭示了脏腑之间的复杂联系。该书论述全面细致,阐释深入简出,为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借鉴,促进了齐鲁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脉、穴位-脏腑相关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改变往往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有所反应(即:脏腑-经穴相关);反之,刺激体表一定穴位也能引起相应内脏功能的改变,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即:经穴-脏腑相关)。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这种特定联系,小仅是经络生理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医病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4.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学的基本诊断方法。但切诊在针灸临床中包括更广泛的内容 ,不仅仅局限于切脉 ,而是包括了经络切诊法 ,既通过对经络系统中经脉、经筋等的循、扪、切、压 ,而诊断经络虚实、明确病之所在及确定治疗选穴和刺法。经络切诊在针灸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如《素问·谬刺论》所说“凡刺之数 ,先视其经脉 ,切而从之 ,审其虚实而调之”。1 经络切诊明病位经络内系脏腑 ,外络肢节 ,使人体成为一个内外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机体健康状态下 ,经络作为一个潜在的系统 ,发挥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而没有任何异常的反映 ;在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5.
腧穴配伍是针灸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认为针灸临床应重视经络辨证和循经配穴。外经病和脏腑病腧穴配伍特点不同,病位表浅与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的外经病,应注重经脉循行分布特点,局部结合远端循经以局远端配穴为主;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的脏腑病,应注重脏腑气血在体表的输注部位,以特定穴配穴为主。结合针灸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辨证和腧穴配伍方法,有利于构筑契合针灸临床实际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最原始的经络说,是根据针灸医疗实践创建的向心走行说。在《黄帝内经》成书时代,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时期。针灸经络理论,随着中医脏象气血理论、病因病机理论、诊断治疗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技术与方法的提高,逐渐由向心走行说向全身脏腑、肢体气血循环说过渡,最终形成了中医所特有的经络理论。  相似文献   

7.
就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及两者相互为用的发展状况首次予以探究总结.该时期医家沿袭<内经>传统将脏腑辨证内容涵盖了经络辨证内容;清代发展成熟起来的络脉理论深化了脏腑、经络的内在关联,丰富的络脉辨证内容无不关乎脏腑的辨识;奇经八脉病证主要责于肝肾.以上表明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不是各自为用,而是日益广泛深入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及两者相互为用的发展状况首次予以探究总结。该时期医家沿袭《内经》传统将脏腑辨证内容涵盖了经络辨证内容;清代发展成熟起来的络脉理论深化了脏腑、经络的内在关联,丰富的络脉辨证内容无不关乎脏腑的辨识;奇经八脉病证主要责于肝肾。以上表明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不是各自为用,而是日益广泛深入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纪春艳  雷鸣  马拴全 《中医学报》2019,34(3):478-482
皮肤表者,脏腑里也,皮肤通过经络与脏腑之气相通,经络理论中的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的传变规律在皮肤病的辨证治疗中具有指导作用。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故可从皮论治;其好发于颈项、眼睑、腰骶、四肢伸侧等部位与阳经经络循行分布甚为相似,故可从经论治;其经脉所属脏腑的病变于神经性皮炎的发生起重要作用,故可从腑论治。从皮部、经脉论治可谓治标,从腑论治可谓治本。三者有效结合,在临床上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同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相互影响。脏腑阴阳属性的认定和脏腑相合关系的确立,都与经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脏腑的阴阳属性和阴阳之气的多少,起初是用“二阴二阳”来标定的。当“三阴三阳”命名了经脉,进而经脉络属了脏腑之后,才架设了脏腑与“三阴三阳”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经脉表里关系和经脉脏腑络属关系的影响下,脏腑相合学说逐步成熟,《灵枢·经脉》的脏腑经络学说最终得以建立并占据了中医学术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左的其他“异说”则渐渐游弋于学术边缘而日趋湮没。  相似文献   

1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头部与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督脉、冲脉、十二皮部关系密切,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集中于头面部。因此,毛发润泽、枯槁、脱落与否和头部经气有密切关系,经络循行部位的脱发能够不同程度地反应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脱发部位不同,其病机不同,所属的脏腑、经络也不同。因此,临床上应重视脱发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十一脉"经脉模式是古人在"天六地五"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古典经脉模式,此模式与当今盛行的"十二脉"经脉模式不同。五输穴向心流注的形成是在"十一脉"经脉模式下,古人将四肢散在的经验有效处、脉动处、肢体末端、体表凹陷处整合在一起,向心性流注,根据"天六地五"思维模式,即阳经腧穴有六,阴经腧穴有五。古人的"时空一体观"与"天六地五"赋予了五输穴在经脉理论中重要的地位。两种经脉模式各有其深远意义,目前无法有效融合,作为针灸从业者都应知悉,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经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回顾现代经络研究的概况。认为经络研究必须 发重视十二经脉的特殊循行路线及其在人体机能调节中的作用这一核心问题,加强对经功能整体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对比研究,分析四塔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同时研究经筋在人体的循行走向规律、生理病理表现及疾病主治范围。得出经脉作为经筋的主体,每一条经脉都有其对应的塔都属性。四塔辨证是傣医诊疗体系的基本辨证方法,经筋辨证是傣医应用于外治诊疗的特色辨证方法,四塔病证涵盖经筋病证,四塔辨证指导经筋辨证,经筋辨证提高临床辨证效率。以上表明,在临床实践中四塔理论与经筋理论不是各自为用,而是广泛深入地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5.
Meridian essence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rough anatomy, electrophys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chemistry. Various hypotheses of meridian essence exist, but no hypothesis can truly reflect the internal character of Chinese medicine (CM). The research of meridian essence requires a holistic viewpoint and innovative awareness. Initially, any hypothesis regarding meridian essence should begin with observation of the human body. Secondly, the research should arise from the meridians’ physical function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so as to maintain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the meridians themselves. Thirdly, the research should be based upon the theory of CM, yet coupl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technique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contents of meridians. Fourthly, theoretical research should be combined closely with clinical practice, in order to test the achievements in actual conditions. Lastly,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negative results in studies to more accurately discover the real essence of meridians.  相似文献   

16.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系统也是如此。经别,即“别行之正经”,能行气血,营阴阳,加强体内脏腑间的相互联系。文章论述了经别的循行特点及治疗特点,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任脉、督脉、冲脉(以下简称三脉)结构及生理功能与肾的关系方面进行阐述,研究三脉与肾关系的深层内涵。三脉同源之处在肾下胞中,胞即命门,与肾为统一的整体,是全身经络总源头,三脉直接源于肾,与肾关系更为密切。三脉本为一脉即太冲脉,属于肾,与肾经组成统一的整体,这决定了三脉生理功能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养育后天是生命的灵根,任务艰巨繁重,三脉生理功能取决于肾,且分担肾的负担,任脉统御一身之阴,督脉统御一身之阳,冲脉主统血脉、脏腑经络气血,三脉还是肾主生殖发育的重要基础。因此,三脉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着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总结冯淑兰教授基于经筋理论运用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经验.冯淑兰教授认为颈部经筋失衡是顽固性面神经炎的重要病机,治疗时除面部治疗以外更注重松解颈部及其两侧筋结等肌肉失衡点.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治疗点多选用枕部附着肌群、患侧乳突、颈椎棘突与横突压痛点,以松解颈部手足太阳与少阳经筋的筋结点为重点,恢复经筋正常形态,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