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青年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6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为轻度神经功能损伤组、中度神经功能损伤组和重度神经功能损伤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分为正常内膜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颈动脉狭窄组;参照14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短期预后良好组和短期预后不良组。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结果,探究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青年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而增加;中度、重度神经功能损伤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轻度神经功能损伤组患者(P<0.05);同型半胱氨酸是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OR=34.194,95%CI:8.184~142.876)和短期不良预后(OR=388.547,95%CI:50.271~3 003.108)的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预测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12(95%CI:0.616~0.807),其与白细胞联合预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831(95%CI:0.745~0.916)。[结论]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新疆地区青年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对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高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2014年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超高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80岁),患者入院后即刻采集性别、年龄、既往史、症状及体征等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详细记录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偏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烟酒史及既往卒中史。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超高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晕/眩晕(占69.5%)和肢体无力(占68.3%),主要临床体征为肢体瘫痪(占54.9%)、Babinski征/Chaddock征阳性(占46.3%)、共济失调(占43.9%)、中枢性面瘫(占40.2%)。发病后3个月患者预后良好56例(68.3%),预后不良26例(3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低〔OR=2.648,95%CI(1.552,4.463)〕、发病至就诊时间长〔OR=1.784,95%CI(1.142,2.864)〕、既往有卒中史〔OR=4.402,95%CI(1.165,16.45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3.624,95%CI(2.360,5.714)〕、高血压〔OR=2.991,95%CI(1.886,4.705)〕、糖尿病〔OR=5.903,95%CI(3.884,9.025)〕、低密度脂蛋白偏高〔OR=3.052,95%CI(1.663,7.152)〕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高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头晕/眩晕、肢体无力、肢体瘫痪、Babinski征/Chaddock征阳性、共济失调和中枢性面瘫,且入院时NIHSS评分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长、既往有卒中史及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患者多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白蛋白(ALB)及球蛋白(GLB)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的关系。方法以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检查、疾病相关情况及入院时血清ALB和GLB水平。参照脑卒中量表(mRS)评估患者出院结局,将mRS<3分设为结局良好组,mRS≥3分设为结局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并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出院结局不良与血清ALB和GLB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结局不良组的年龄、复发、发病-入院时间、住院时间、NIHSS评分、SBP值、DBP值和血脂异常比例均高于结局良好组患者,而其血清ALB水平低于结局良好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B<39.8 g/L是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经调整后发生结局不良的危险性是高水平ALB>43.2 g/L者的3.117倍(P<0.05),而未发现ALB水平为39.8~43.2 g/L与出院结局不良的相关性(P>0.05)。同时,研究未发现不同水平血清GLB与出院结局不良的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ALB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因素,低水平血清ALB可增加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tp53诱导的糖酵解和凋亡调节因子(TIGAR)mRNA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4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吸烟、脑卒中分布、脑卒中发病时间、TOAST病因学分型、严重程度、脑卒中病灶数、出血转化、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血管生成素1(Ang-1)等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血清TIGAR mRNA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24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天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47.77%。预后良好组TIGAR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TIGAR mRNA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86、88.14%、80.6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发病时间、TOAST病因学分型、严重程度、出血转化及TIGAR mRNA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关系密切。结论血清TIGAR mRNA相对表达量越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越好,检测TIGAR mRNA相对表达量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方法分析9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明确病因者90例(93.75%),病因不清者6例(6.25%)。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家族史、TIA、高血脂、饮酒及高同型半胱氨酸。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以早发性动脉硬化为主,其次有栓塞性血管病、血管狭窄等。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胆固醇的相互关系 ,选择149例高血压患者 ,根据病史及检查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组 (74例 )和单纯高血压组 (75例 )。对上述患者测定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和胆固醇水平 ,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发现 ,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 (P <0 .0 5 ) ,颈动脉斑块发生也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多 (P <0 .0 5〉。这提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加重了高血压和高血脂对血管壁的损伤 ,促进了血栓的形成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和高血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0~60岁高血压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MBs发生组(n=60)和CMBs未发生组(n=70)。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CMBs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嗜酒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程、血尿素氮水平、血清肌酐水平、尿酸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CMBs发生组在男性、吸烟史、高血脂病史、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颈动脉斑块、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脑白质高信号的患者比例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方面高于CMBs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白质高信号、高血脂病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影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CMBs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脑白质高信号、高血脂病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偏高是CMBs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及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预测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8例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其中预后良好136例(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52例(预后不良组),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价Hcy、CRP、NEFA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占比及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Hcy、CRP、NEFA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Hcy、CRP、NEFA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01~5.270,P均=0.001)。Hcy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最佳截断值为17.950,此时敏感度为0.615,特异度为0.882。CRP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5,最佳截断值为1.395,此时敏感度为0.731,特异度为0.735。NEFA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3,最佳截断值为0.485,此时敏感度为0.615,特异度为0.706。结论: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游离脂肪酸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老年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2017年9月1日~2018年6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综合科和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病的老年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98例,根据患者入院评估分为MS组106例,非MS组192例。比较2组年龄、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脑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并随访3个月和1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对患者结局的影响。结果 MS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TG、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MS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访3个月和1年,MS组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非MS组(18.9%vs 14.6%,17.9%vs 15.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年龄≥75岁、脑卒中史、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4分和糖尿病是老年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多种常见危险因素会对老年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MS是老年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老年脑梗死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60岁)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09年1月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成两组:低龄老年人组(60~79岁)与高龄老年人组(≥80岁),对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45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14例,吸烟13例,心房纤颤8例,住院期间合并肺部感染18例。死亡6例,6例均合并肺部感染,5例为高龄老年组。结论高血压是老年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肺部感染与老年脑梗死预后有关,且高龄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豫北地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本地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期居住于豫北地区的130例首发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患者1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青年缺血性卒中组男性(76.15%)多于女性(23.85%),农村患者(73.08%)多于城镇患者(26.92%),与中老年组相比,男女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40,P=0.002)。青年缺血性卒中组前5位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脂血症(56.15%)、高血压(55.3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52.31%)、吸烟(49.23%)和饮酒(36.92%);而中老年组分别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61.48%)、高血压(57.78%)、高脂血症(40.00%)、吸烟(33.33%)和糖尿病(25.93%)。两组间危险因素相比,青年组高脂血症患病率、吸烟率、饮酒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豫北地区青年缺血性卒中在性别差异、城乡分布、危险因素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控制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纠正吸烟、饮酒、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本地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短期呼吸道感染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抽取22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短期是否发生呼吸道感染进行分组,将150例短期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70例短期未发生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调查统计两组基线资料的差异性,分析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血压、家族脑卒中史、既往脑卒中史、糖尿病、吸烟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高脂血症、D-二聚体(D-Dime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WBC)计数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高血压、家族脑卒中史、既往脑卒中史、糖尿病、吸烟史、LDL-C增高、hs-CRP增高、tHCY增高、高脂血症、D-Dimer增高、FIB增高、WBC计数增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短期呼吸道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高血压、家族脑卒中史、既往脑卒中史、糖尿病、吸烟史、LDL-C增高、hs-CRP增高、tHCY增高、高脂血症、D-Dimer增高、FIB增高、WBC计数增高是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中需加强预防危险因素,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评分计算公式预测出血风险。方法 选取行静脉药物溶栓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出血情况分为无出血组和有出血组,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评分计算公式。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独立危险评分对老年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 无出血组年龄较有出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5);无出血组高血压史、房颤史显著少于有出血组(P<0.05)。无出血组血小板体积、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显著低于有出血组(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量、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出血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有出血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房颤史、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同型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PTX)3水平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病情、PTX3水平、梗死面积、预后效果进行分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人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病情分型、梗死面积及预后结果患者血清PTX3水平变化,并分析可能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病情加重、梗死面积增大及预后效果恶化,患者血清PTX3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高血压病史、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临床上注意影响血清PTX3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按90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以上数据均进行统计学描述,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rt-PA溶栓,24h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背景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而不尽相同。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纳入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和西安市中医医院2015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260例,根据随访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155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10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预后不良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肺炎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4~13分及≥14分者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心率、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率、有卒中病史者所占比例、高血压发生率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47,95%CI(1.10,6.18)〕、肺炎〔OR=3.28,95%CI(1.17,9.22)〕、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18.36,95%CI(4.93,72.74)〕及白细胞计数升高〔OR=1.12,95%CI(1.02,1.30)〕是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肺炎、入院时NIHSS评分高及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及早识别、筛查高危人群并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95例,并在入院24h内检测血尿酸水平,高血尿酸诊断标准:男性>416μmmol/L、女性>357μmmol/L。发病14d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评价短期预后的指标,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入选的5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尿酸166例,血尿酸异常34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低血红蛋白、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高尿素氮、高血肌酐、高血脂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尿酸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脂、高尿素氮、高血肌酐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尿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高血肌酐、高尿素氮、高血尿酸、血尿酸异常、入院NIHSS评分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入院NIHSS评分、血尿酸异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尿酸水平异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尿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均于入院后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术前进行凝血功能和心电图检查,给予血管内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随访3个月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3 d,且术后3个月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均P<0.05)。随访3个月预后不良23例、预后良好96例。单因素分析表明,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性别、吸烟、糖尿病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80岁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高血压患者明显多于预后良好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年龄、高血压、LDL-C和CRP为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LDL-C和CRP为影响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老年男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既往无冠心病及脑卒中病史的中老年男性343例,随访7年,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7年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缺血性心脏病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略高于未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6μmol/L vs 12.38μmol/L,P0.05),而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组(14.25μmol/L vs12.18μmol/L,P0.05)。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发生缺血性心脏病例数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人群年龄大,体质指数高、肌酐高,有吸烟史、高血压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与中老年男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无相关性,与中老年男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但对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度弱于传统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内科》2016,(4)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梗塞冠脉血管再通时间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依据术后血管再通时间分为早期组(6 h)和晚期组(6~12 h),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吸烟史)、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发生情况、血清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肌钙蛋白T),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急诊PCI术后患者血管再通时间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15.5%,晚期组为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白细胞计数、血清肌钙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和血清肌钙蛋白T水平是影响术后血管再通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3和2.011,P=0.001)。结论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术后梗塞冠脉血管再通时间会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合并糖尿病和血清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