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氨茶碱对哮喘小鼠气道树突状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氨茶碱对哮喘小鼠气道树突状细胞(DC)的密度和分布的影响。方法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对照组、低浓度氨茶碱组、中浓度氨茶碱组和高浓度氨茶碱组,每组10只。以卵蛋白腹腔注射与雾化吸入诱发BALB/c小鼠哮喘发作,末次激发24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DC标记物为NLDC-145)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哮喘小鼠在腹腔注射不同剂量氨茶碱1周后气道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和密度的改变。结果 正常小鼠NLDC-145~+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气管、支气管、肺泡、脏层胸膜及气管周围相关淋巴组织、血管周围,形成防御性DC网络。哮喘对照组小鼠气道NLDC-145~+DC密度为(1720±130)个/mm~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00±200)个/mm~2(P<0.02);经氨茶碱治疗后,低浓度组气道DC密度为(824±35)个/mm~2,较哮喘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中浓度组为(1582±150)个/mm~2,高浓度组为(1684±167)个/mm~2,与哮喘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哮喘对照组及低浓度氨茶碱组气道DC的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树突状细胞在哮喘小鼠气道中明显增多,低浓度氨茶碱可减少气道DC密度,但不影响其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氨茶碱对临床常见变应原粉尘螨致敏诱发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树突状细胞(DC)密度、分布的影响。方法:粉尘螨腹腔注射与雾化吸入诱发BALB/c小鼠哮喘发作,末次吸入24 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比较各组小鼠气道DC的分布及密度改变,并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及IL-5(ELISA测定)浓度。结果:粉尘螨诱发后哮喘小鼠BALF中EOS计数(3.29±1.38)×1 06/L、IL-5水平(25±5)pg/ml均较正常组EOS计数(0.05±0.01)×106/L、IL-5水平(6±3)pg/ml显著升高(P<0.05、P<0.01),气道DC密度个数每平方毫米上皮面积(1542±28)个与正常组小鼠每平方毫米上皮面积(600±20)个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小鼠经小剂量氨茶碱处理后气道DC密度、BALF中EOS计数和IL-5水平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小鼠肺内DC分布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氨茶碱抑制EOS性气道炎症,下调气道DC密度,未影响DC肺内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卵白蛋白(OVA)刺激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 imDC)免疫小鼠,观察其对小鼠OVA激发的气道过敏性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为临床防治哮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制备BALB/c小鼠髓性imDC.其余BALB/c小鼠分4组,10只/组:其中两组于第-7天分别注射无菌PBS(PBS组)、OVA刺激的imDC(imDC组),第三组于第13~20天注射地塞米松(地塞米松组),第四组不作任何处理(健康对照组);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诱导哮喘反应:第0天和第9天分别注射OVA致敏,14~20天每日予OVA气雾攻击.第21天每组处理5只小鼠,检测肺部炎症细胞浸润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气道黏液分泌、脾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及脾细胞中CD4 CD25 细胞比例;第49天,处理剩余动物,观察哮喘预后.结果: mDC注射组肺部炎症浸润较轻,脾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IL)-13、4降低而γ-干扰素(IFN-γ)无显著影响,脾细胞中CD4 CD25 细胞比例较高,气道黏液分泌则少于PBS组,且预后良好. 结论: 过敏原特异性imDC疫苗注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哮喘小鼠气道的变应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小鼠肺、气道树突状细胞的密度、形态和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小鼠肺、气道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的密度、形态和分布特点。方法 :BALB/c小鼠 10只 ,取气管、肺组织标本 ,采用大鼠抗小鼠DC单抗 (NLDC 145 )、HRP(辣根过氧化物酶 )标记羊抗大鼠IgG、DAB显色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小鼠肺、气道DC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测定和透射电镜分析DC形态。结果 :实验小鼠的整个肺组织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和脏层胸膜构成一个完整的NLDC 145 + DC网络 ;血管周围、肺部淋巴样组织亦可见到阳性细胞 ;大气道到小气道的NLDC 145 + DC密度为每平方毫米上皮面积 5 0 0± 70到 6 0± 2 0 (P <0 .0 5 ) ,电镜下DC呈典型树突状形态 ,细胞核形态不规则 ,胞质内birbeck颗粒很少见。结论 :DC在小鼠整个肺组织内构成一个完整的NLDC 145 + DC网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气道上皮细胞对大鼠髓系树突状细胞(mDCs)激活和功能的影响,为研究RSV诱发哮喘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大鼠气道上皮细胞株进行培养。在对RSV进行扩增和滴度测定后,以不同作用时间、不同滴度的RSV感染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同时分离、培养扩增大鼠mDCs,采用transwell细胞共培养系统将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和大鼠mDCs共培养。其mDCs通过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标志物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结果大鼠mDCs与RSV感染的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共培养后出现功能性成熟,包括大鼠mDCs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和CD86的表达增多,OX40L和TARC的mRNAs表达增高,大鼠m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结论 RSV感染大鼠气道上皮细胞能够促使大鼠mDCs进一步成熟并且可能具有支持Th2细胞分化和局部聚集的能力,可能是RSV诱发哮喘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但气道炎症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近年来医学界对通过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和减少嗜酸粒细胞浸润来减轻气道炎症的研究很多,该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 3种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 (arsenictrioxide,As2 O3)对哮喘小鼠气道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s)分布和募集的作用。方法 :BALB c小鼠 5 0只随机分为5组 ,即对照组、哮喘组、低剂量 (1mg kg)As2 O3组、中剂量 (5mg kg)As2 O3组和高剂量 (10mg kg)As2 O3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和扫描电镜技术分别检测气道DCs。结果 :对照组小鼠整个肺组织构成了一个NLDC 14 5 +DCs网络 ,NLDC 14 5 + DCs密度从大气道到小气道分别为(5 0 0± 5 0 )个 mm2 到 (6 0± 10 )个 mm2 上皮面积 (P <0 0 5 ) ;哮喘组小鼠肺内NLDC 14 5 + DCs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1) ,但不影响其肺内分布 ;哮喘小鼠经As2 O3处理后 ,肺内NLDC 14 5 + DCs密度显著下降 (P <0 0 1) ,但不影响其肺内分布 ,且三种不同浓度砷剂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下调肺内DCs密度而不影响其肺内分布 ,可能是As2 O3治疗哮喘的一个重要机制 ;低剂量As2 O3治疗哮喘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脾脏注射末成熟树突状细胞(iDC)对大鼠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方法:健康成年F344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随机分为4组(n=10),A组(阴性对照组):移植前7天,受体经阴茎背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B组(阴性对照组):移植前7天,受体经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ml;C组(iDC阴茎背静脉注射组):移植前7天,受体经阴茎背静脉注射供体的iDC,细胞数为2 X 106个;D组(iDC脾脏注射组):移植前7天,受体经脾脏注射供体的iDC,细胞数为2 X 106个.4组1周后行大鼠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术.观察各组受体存活情况,移植小肠采用病理学检查及细胞凋亡检测.结果:D组大鼠移植小肠存活时间为(17.50±1.05)天,较A组(7.17±1.17)天、B组(7.33±1.51)天、C组(12.83±2.79)天显著延长:D组移植小肠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组织结构破坏程度和黏膜细胞的凋亡数目明显低于A、B、C组.结论:经脾脏注射供体来源的iDC,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受体产生免疫耐受,显著延长受体大鼠小肠移植术后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不同的注射途径可引发机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应答,决定了T细胞在淋巴组织中的分布,从而产生不同的抗肿瘤效应。该文通过查阅DC疫苗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及瘤内注射等途径治疗肿瘤的相关文献,阐述注射后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应答、对肿瘤发展的影响及DC疫苗在机体不同部位皮内注射产生免疫功能和疼痛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婷  王海洋  马莹  冯杨 《医学综述》2012,18(4):484-487
上下呼吸道炎性反应一致性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能够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诱导初始型T细胞向不同细胞亚型分化的作用与上下呼吸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而对树突状细胞与上下呼吸道症发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加强对整个呼吸道炎性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调节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免疫耐受。哮喘是机体对吸入抗原的持续应答,肺的免疫耐受被打破所致。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哮喘的发生和发展,恢复肺的免疫耐受。树突状细胞不仅是免疫反应的起始细胞,而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两种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研究调节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哮喘发生与发展的关系,对哮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原负载的树突细胞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树突细胞(DC)负载不同形式的抗原对其成熟和功能的影响,及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培养成DC和CIK细胞,将Bel 7402细胞制备成肿瘤细胞冻融物、坏死肿瘤细胞及正常生长的肿瘤细胞,并作为不同状态的肿瘤抗原刺激DC,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的表达。应用MTT法检测肿瘤抗原负载的DC刺激的CIK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结果:负载肿瘤细胞冻融物的Dc其表面cDla、CD80、CD83、HLA-DR高表达,促进CIK增殖和杀伤力的功能最强;与正常肿瘤细胞共培养的DC细胞成熟程度受到抑制;负载Bel 7402抗原的DC刺激的CIK对Bel 7402有较强杀伤力,而对HerpG2杀伤力弱。结论:肿瘤细胞冻融物预刺激的DC成熟程度最高,诱导抗原特异性CIK细胞的功能最强,为临床DC瘤苗和CIK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焕星  曹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2063-2066
目的用肺脏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与成熟树突状细胞(mDC)共培养得到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DC)回输小鼠,观察其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对白介素12(IL-12)、IgE表达的影响。探讨rDC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为临床防治哮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制备C57BL/6小鼠rDC。将40只C57BL/6小鼠分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卵清蛋白(OVA)组、mDC组、rDC组。第21天处理全部小鼠,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IL-12及血清IgE的表达。结果 rDC回输后可减轻肺部炎症表现,4组小鼠血清中IL-12、Ig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rDC组血清中IL-12的水平高于OVA组,IgE低于OV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回输rDC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哮喘小鼠气道的过敏性炎症反应,与上调Th1型细胞因子IL-12、下调IgE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DCs)是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香烟烟雾可以调节DCs的免疫功能,进而影响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现综述DCs在哮喘中的作用及吸烟对其影响,深入研究吸烟对哮喘DCs功能的影响,必将为哮喘患者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肺癌胸腔积液中树突状细胞的研究,包括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背景、生物特性、诱导培养、形态学观察及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博 《医学综述》2011,17(15):2279-2281
树突状细胞参与机体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在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性质,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感染的控制与播散、移植的排斥与耐受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就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感染、移植及自身免疫病等方面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阚褚明  陆浩 《医学综述》2007,13(2):98-100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具有激活T细胞和诱导免疫反应的特殊功能。大量研究显示,DC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肿瘤监视等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DC免疫治疗应用于临床的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并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征、抗肝癌免疫治疗研究现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阮玉姝  杨炯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2):180-182,193,i002
目的:研究选择性PDE4抑制剂(咯利普兰)对哮喘小鼠肺内树突状细胞(DC)数量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哮喘组、氨茶碱组、咯利普兰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小鼠肺、气道DC;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DC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对照组小鼠的气管、支气管、肺泡和脏层胸膜构成了一个NLDC 145+DC网络,正常对照组肺内 NLDC 145+ DC 数量为(60±10)个·mm-2 上皮面积;哮喘组小鼠肺内NLDC 145+DC数量[(210±35.6)个·mm-2]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 01);哮喘小鼠经咯利普兰处理后,肺内DC数量明显低于未处理的哮喘组[(88±24.3)个·mm-2比(210±35.6)个·mm-2,P<0.01],并且选择性 PDE4抑制剂(咯利普兰)组与氨茶碱组比较,肺内DC数量亦显著下降(P<0.01)。结论:下调肺内 DC数量可能是选择性PDE4抑制剂与氨茶碱治疗哮喘的一个重要机制; 选择性 PDE4 抑制剂(咯利普兰)治疗哮喘既安全又有效,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