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我们对17例PICC置管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男10例,女7例.均确诊为肿瘤患者,置管35~185 d,平均78 d.均行PICC置管术,穿刺首选右侧贵要静脉,其次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管长度40~43 cm.其中静脉炎5例,导管堵塞4例,感染2例,导管漂移或脱出2例,穿刺点渗血、渗液2例,导管破裂或断裂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1例肿瘤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作静脉化疗。结果19例1次置管成功,2例经2次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31~198 d,平均88 d,经日常导管维护,无1例因置管并发症而拔管。结论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是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较为理想的静脉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ICC置管长度与身高、胸围及一字测量法测量长度之间的相关性,以更准确指导PICC置管长度。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2月行PICC置管后导管末端位于理想位置的患者177例,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局部血管条件以及疾病的需要,分别行左侧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119例;行右侧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58例。置管前测量患者身高、胸围及采用一字测量法测量体表长度。置管后立即拍胸片,调整PICC管末端至第六胸椎水平后,确定置管长度。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各指标测量值与PICC置管长度的相关性,并计算出不同穿刺点PICC置管长度的回归方程。结果:PICC置管长度与身高、胸围、一字测量法测量长度均具有相关性,但选择不同穿刺点时胸围对PICC置管长度无明显影响,参照一字测量法测量长度及身高可得到各个穿刺点置管长度的回归方程。结论:PICC置管时只需考虑身高和一字测量法测量长度,选择不同穿刺点均可根据各自回归方程调整PICC置管长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老年患者输液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总结30例老年患者置管过程中的护理经验,针对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30例置管患者中,其中一次置管成功18例、二次穿刺成功4例(经换对侧贵要静脉第二次穿刺成功)、穿刺困难5例(通过B超指引下穿刺成功)、导管送入困难3例(调整体位后穿刺成功)。PICC导管留置时间30~230d,平均105.5d;发生皮肤过敏2例,导管堵塞1例,穿刺点渗血4例,单纯性肢体肿胀2例,导管脱出2例。结论:熟练掌握PICC穿刺和维护技能在老年患者的应用,实施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PICC导管在老年患者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提高老年患者长期静脉输液有效静脉通道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在静脉化疗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股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比较。方法回顾分析17例PICC置管患者与46例股静脉置管的临床资料,分析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PICC置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76.4%(13/17),置管时间36~162 d,平均84 d。股静脉置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1.3%(42/46),置管时间3~71 d,平均36 d。PICC置管较股静脉置管皮下血肿及血管栓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结论 PICC置管较股静脉置管具有并发症少、置管时间长、护理方便,更宜于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8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给予置管前、置管中的护理干预,置管后的导管维护、并发症观察处理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结果 28例患者均一次PICC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置管留置时间为75~122d。出现穿刺点渗血5例、导管堵塞3例,无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性感染、栓塞及导管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置管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输液途径。导管的正确维护、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是保证导管长期安全留置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重型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0例重型脑损伤患者由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长度为穿刺点至脐上2~3 cm,使其尖端位于下腔静脉.结果 除1例穿刺局部少量出血、1例堵管外,其余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置管时间6~146 d.结论 对于不宜行肘部静脉或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重型脑损伤患者,可行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狭窄和穿刺困难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患者经其他静脉置管的方法。方法:对5例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患者给予正确、全面评估,并与医生讨论、制定开通静脉通路的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目的与方法,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选择患者右侧股静脉穿刺置入三向瓣膜单腔PICC管。结果:本组5例均一次穿刺成功置入PICC管至下腔静脉,其中2例分别留置导管110d、63d后病情好转拔管;1例留置导管18d后因病重死亡而拔管;1例留置导管已90d,1例在层流病房内置管后目前均正常使用。本组均无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上腔静脉狭窄和穿刺困难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患者,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管是开通静脉通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32例经上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困难或失败患者改经颈外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体会。主要包括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常规方法或常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置管成功率达100%,导管留置时间为48~305d,仅1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周围皮肤湿疹,其余未出现出血、感染、导管堵塞滑脱等并发症。认为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简单易学、并发症少,可避免因上肢PICC置管失败所致的延误患者治疗及因导管浪费而导致的医患矛盾,是静脉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管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狭窄和穿刺困难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患者经其他静脉置管的方法.方法:对5例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患者给予正确、全面评估,并与医生讨论、制定开通静脉通路的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目的与方法,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选择患者右侧股静脉穿刺置入三向瓣膜单腔PICC管.结果:本组5例均一次穿刺成功置入PICC管至下腔静脉,其中2例分别留置导管110d、63d后病情好转拔管;1例留置导管18d后因病重死亡而拔管;1例留置导管已90d,1例在层流病房内置管后目前均正常使用.本组均无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时上腔静脉狭窄和穿刺困难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患者,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管是开通静脉通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置管方式与导管维护对早产儿PICC置管的影响。方法:将行PICC置管的7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测量长度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隙,每6 h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脉冲式冲管一次,每日输液完毕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观察组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置管后每6 h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一次,每日输液完毕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PICC置入深度均符合要求,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X射线下T4-8),出现1例堵管;对照组置入过深9例,进入右心房(X射线下T9-10),出现9例堵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早产儿PICC置管测量长度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每6 h使用灭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1次,每日封管时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每周更换1次透明敷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肘部静脉采用盲穿方法置入PICC导管;实验组选择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比较2组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PICC置管28d,实验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血栓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949,P0.01;Z=-3.105,P0.01)。结论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相关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操作、并发症的护理体会,以提高PICC的留置时间。方法:回顾性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PICC置管静脉化疗45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45例均成功进行置管,1次穿刺成功42例,2次置管成功3例;平均留管时间(10.5±2.5)月;出现并发症10例,发生率为22.2%,其中穿刺点有血液渗出4例,静脉炎2例,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滑脱、导管穿刺处感染各1例,经处理后好转等。结论:PICC置管静脉化疗具有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轻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优点,及时发现置管后的各种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延长留置管的时间,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外测量改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经右侧上肢或左侧上肢行PICC置管患者126例按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传统法(四点法):穿刺侧上肢与躯体在同一水平面并且成30°角,取穿刺点、穿刺侧上肢与躯体成30°角的顶点、同侧锁骨中点的下缘、右侧第三肋间隙(此点与右胸锁关节在一条直线上),用软尺依次测量所得三个测量值之和为置管长度;置管后拍X胸部正位片时同样采取:置管侧上肢与躯干成30°角的体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横L法)进行测量,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管长度、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率等。结果四点法测量长度(45.3±2.4)cm;传统方法测量长度(49.6±2.8)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38,P0.01。观察组导管尖端一次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率90.4%,对照组为44.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0.41,P0.01。结论成年患者行PICC置管时,应用改良传统法(四点法)外测量置管长度,杜绝了因置管侧上肢与躯干所成的角度不统一而导致的导管尖端位置的改变;能显著提高导管尖端一次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率。  相似文献   

15.
王欣 《当代护士》2016,(6):39-40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赛丁格技术置入中等长度导管进行输液治疗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神经内科患者采用中等长度导管的临床资料,包括置管操作流程、置管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结果 30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100%,导管留置时间6~28d,2例患者发生静脉渗出拔管,1例患者因躁动拔管。结论 B超引导下赛丁格技术置入中等长度导管提高了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延长了导管留置时间,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降低了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长度与身体参数的相关性,推导出早产儿PICC置管长度的公式,提高临床早产儿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准确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便利抽样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PICC置管早产儿56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早产儿置管当日的胎龄、体质量、身长、头围、臂围、第一腕横纹至穿刺点的长度、第一腕横纹至肩峰长度、穿刺点至导管尖端到达理想位置的长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的方法,寻找最相关性身体参数,进行公式拟合,推导出早产儿PICC最佳置管长度。结果早产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头围、臂围、第一腕横纹至肩峰长度等各身体参数中,体质量与PICC置管长度相关性最高,并推导出相关公式为早产儿PICC最佳置管长度(cm)=[1.988×体质量(kg)+14.187]-第一腕横纹至穿刺点长度(cm)。结论根据早产儿体质量推导的公式可为临床早产儿PICC置管长度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两种体外测量PICC置管长度的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体外测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长度的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09年10月本院胃肠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L型测量法,实验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一字型测量法,在测量数值的基础上加上3cm为总置管长度。置管成功后予胸片定位,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结果实验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置管采用一字型的测量方法,可以保证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提高了置管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无症状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为血栓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27例,在置管前和置管后第2、7、14、21、28、35、42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置管侧上肢静脉的穿刺点、穿刺点上方2 cm处、肘窝上方10 cm处和腋窝4个部...  相似文献   

19.
吴金兰  徐怀忠 《临床医学》2011,31(9):122-12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38例肿瘤患者经肘窝静脉行PICC输液,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 38例患者中37例插管成功,1例插管失败,导管留置时间:3~213 d,置管异常情况:送管困难2例,导丝拔出困难1例,穿刺点渗血3例,穿刺点渗液1例,穿刺点感染1例,静脉炎2例,堵管3例,皮肤过敏1例,浅静脉血栓1例。结论 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途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了各项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2009-05-2010-05我科为120例肿瘤患者采用PICC置管进行化疗药物输入,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65例,女55例,年龄40~75岁。行贵要静脉置管78例,行肘正中静脉置管30例,行头静脉置管12例。1.2 PICC置管方法和注意事项(1)静脉的选择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在上述静脉条件不理想或穿刺失败的情况下,可视情况选择锁骨下静脉。(2)穿刺点定位:肘关节下2~3 cm,血管粗大,平直,无分支,无静脉窦为宜,于穿刺点上10 cm处测量臂围。1.3置管的护理1.3.1导管的固定和敷料的更换PICC置管的第1个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