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把“央”解释成“久”,将“精神乃央”串讲为“精神长久”。林亿认为,原文论述五味太过伤人,不能作“精神长久”讲,指出“央”通假作“殃”。林亿的意见很正确。“殃”有“败”的意义。“精神乃央”是“精神就败伤”的意思。王冰不知“央”是借字,照“央”字去解释,于是望文生义。林亿读出“央”的本字是“殃”,用“殃”字去理解,就涣然冰释。又“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说“愚者”“佩服而已”,把“佩”解释成“佩服”。杨上善说“愚者”“佩之于衣裳”,将“佩”理解为“佩带”。滑寿指出,  相似文献   

2.
金栋 《河北中医》1992,14(5):40-41
“胞”字散见于《素问》、《灵枢》诸篇,由于读音不同,有多种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浅析如下。其一为膀胱。《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笔者认为“胞”字在此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为“脬”,音抛(pāo),即膀胱也。按《说文》:“脬,旁光也。”段玉裁注:“脬俗作胞……胞音包,其借为脬字,则读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历代医家对此“胞”字解释不一,马元台、王安道、汪昂皆认为:膀胱为胞之室,膀  相似文献   

3.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是借用语言中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其音近又包括双声通假(借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叠韵通假(借字与本字的韵母一样)。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为“本无其字,依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最初是没有“假借”与“通假”之区分的,今人所说的‘假借”、“通假”,清代以前都一律统称“假借。“假借”这一概念,大抵始见于东汉。郑玄在注机记)、调礼)时都用过这一概念。如村L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郑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滇后,‘假借”的概念便相沿下来。“通假”的概念大约始于清钱大听的《古同音假借说》,不过钱氏仍指“六书之假借”。其后,侯康在(说文假借例释)中将“用字之假借”称为“通假”,并着重指出“既有此字复有彼字”、“音略同”的条件。此说一…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句中“”字生僻,需进一步解读。“”音jiǎo。《广韵·巧韵》:“,腹中急痛。俗作。”可知“”之正体。《说文》:“,腹中急也。从疒,丩声。”凡从“丩”旁的字多有纠缠义。《说文·丩部》“丩(jiū),相纠繚也。一曰瓜瓠结丩起。象形。凡丩之属皆从丩。”本义就是为相互纠结。如“纠”,(纠缠)、“收”(收捕)等字都是从“丩”声,也从“丩”义。由此可知“”就是腹中收引绞痛,也即人们常说的绞肠痧。因此徐锴《说文系传》“今人多言腹中绞结痛也。”王筠《说文句读》也说“…  相似文献   

6.
证、症字析     
在中医学里,经常使用的两个字,便是“证”和“症”。证,本字音征,《说文》,“谏也,从言,正声,读若正月”。可见此“证”字与病证的“证”字,本义不同。病证之证,应是“證”,《说文》:“證,告也,从言,登声”。段玉裁注曰:“今人为證验字”;在“证”字下,又注曰:“今俗以证为證验字”。据此。则“證”是本字,“证”是假借字。证,用于疾病,含有征验、证明等义。《玉篇》:“证,验也”。凡事物能帮助判断或证明其性质的各种表现,皆谓之“证”。中医所谓的“证”,皆是疾病在人体上的各种表现,如发热、头痛、项强等等,这些表现足以证明疾病在人体上的存在,医生亦可据此而分析、判定其存在的部位,及  相似文献   

7.
<正> 中医古典医籍中,有许多通借字、古今字,如果弄不清这些字的意义,往往无法读通,甚或因‘字’害义,误解原文。以通借字而言,甲乙两字的形体和意义本不相同,但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甲字便被借作乙字,亦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对此,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的“佩”,通倍,古“倍”与“背”通,指愚者相与违背。如作“佩服”之“佩”讲,则文理不通。再以古今字而言,古字和今字有部分意义相通,在表示这部分意义时,古字可以被今字代替。如《素问·调经论篇》“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这里的“反”即返回之“返”,若作相反之“反”解,则与原义大相迳庭。由此可见,弄清这些字的音义甚为重要。但目前这类工具书较少,读者常常为解一字费时很多。为此,我们将中医古典医籍中常见的通借字和古今字,注读音、释字义、标出处、示例句,采用字典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以方便查阅。但对我们来说,这毕竟是一个尝试,犹恐力不从心,衷心希望不断得到同道和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8.
藏象一词,首出《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帝曰:藏象何如”句。王冰作了中肯的注解,指出:“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就是说“象”是人体外在征象。而“藏”、顾名思义,匿也,蓄也。其音,《唐韵》昨郎切;《集韵》慈郎切;《韵会》才浪切,音藏。《说文》言“匿也”。在《说文》与《汉书》均作“臧”字,后人加“ ”而为“藏”。可知古代“藏”与“臧”通假,均是隐匿深藏之谓。故张介宾说:“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至于“府”,与“藏”字义也本无二致,《韵会》作匪父切;《说文》  相似文献   

9.
笔者欲就督任冲三脉略述己见。督:教材80页:“督,有总管、统率的意思。”《奇经考》解“总督”、“都纲”。若言督为总管统率义,度其来自《奇经考》对督脉评论的“阳脉总纲”、“阳脉之海”之语。疑医经命名时未必据此。因任脉对阴脉也有类似功能而不名督;“心者君主之官”更是总领也不名督。可知非也。然究为何义?《说文》解督“察视也。从目,叔声”与医经之督脉毫不相关,又解“一日目痛也“更与督脉的生理功能风马牛不相及。此可怀疑督非本字似属通假。据《说文》解的“叔声”提供的线索在古韵书中查得是“(叔衣)”,与督古互通。《庄子·养生主》督字,郭注:“中也”(以袭义注):《左传  相似文献   

10.
通假是古代著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医书亦不例外 ,特别是在《内经》等经典著作中更是随处可见。产生通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如果抛开形义不管 ,只着眼于“读音”,是产生通假的基础 ;其次 ,古时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书写工具落后 ,常以笔画少的同音或近音字代替笔画繁多的字 ,可以说 ,愈古的作品通假现象愈多 ;三是为了省事或由于笔误 ,仓卒间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后约定俗成而成通假。由此可见 ,通假字的产生和语音有关 ,即借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这里所说的是古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辨疒至 湿脉证》:“伤寒所致太阳病 ,疒至 、湿、此三种 ,宜应别论。”句中“疒至 ”字 ,有的笼统注为病名 ,是什么病 ,语焉不详。有的注为通“痉”,是个通假字。其实都是错误的。因为如认为是病名 ,大都依从《集韵·至韵》:“疒至 ,风病。”其显然不当。如认为“疒至 ”通“痉”,古音不同 ,不能构成通假。其实 ,“疒至 ”是“痉”字之讹 ,因古字形体相近而误。考《说文解字》无“疒至 ”字 ,而有“痉”。其云 :“痉 ,强急也。”《说文解字》没收“疒至 ”,这说明汉以后“痉”在传抄时讹写为“疒至 ”。到魏张揖《广雅》才把…  相似文献   

12.
(一)證《说文解字》“證:告也;从言,登声”。段玉裁注:“今人为證验字”。《玉篇》“證,验也”。《增韵》:“證候也,质也”。依《说文》的解说,这證本义是告语的意思。《论语》“其父攘羊,其子證之”。这个證就是告发的意思。可是这个證字经常用作證验、證明,證候的意思。如《金匮要略方论·痉湿喝病脉證第二》的“湿痹之候”即湿痹之證。在古书上它和徵字相通,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马王堆帛书图版出发,对比分析了“信”和“倍”的字形,结合《引书》和《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成果、传世古籍中的通假现象,得出《五十二病方》第30行“信”字,应隶定为“倍”,读为“背”.  相似文献   

14.
淫的本字是婬。如唐·张参《五经文学》云:“婬泆之婬,经典多用淫字。”《说文》解:“婬,私逸也。从女,婬声。”又解“奸,犯婬也。”段注:“婬作私,非也,今正婬音私,奸(姦)衰也。婬者,失也,纵逸也。“婬文字今多以淫代之,淫行而婬废矣。”逸、浃、佚、失:四者古通,本字是泆,今多用佚,义太过、放纵、恣肆。婬泆是余(上古定)纽双声联绵词,字形多变。故男女非夫妻非礼仪无节制地性交为婬(淫)。如《左传·成公二年》;“贪色为淫”;  相似文献   

15.
通假字是古籍中本有其字而没写 ,却借写了同音别字 ,应当写的字叫本字 ,借写的字叫通假字。本字与通假字之间意义上没有联系 ,只是同音借写而已。由于约定俗成 ,于是就成为古籍中一种公认的用字现象。它是使一字兼数职 ,从而控制字形的发展 ,节制汉字的数量 ,这对于古人来说 ,是为了求便 ,但给我们今天阅读古书则增加了许多认字的困难。我们知道 ,汉字是音节表义文字 ,声母、韵母、声调三者的统一 ,是汉字记录词义在语言形式上的特征。在分析通假关系时 ,必须把声母、韵母、声调三者统一考虑。大致说来 ,通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 声同…  相似文献   

16.
中医古籍中"脉"字嬗变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学教材《经络学》(李鼎主编)一书中对“脉”字的诠释是这样的,“脉,本意是指血管,《说文解字》解释作‘血理分斜行体者’。原写作‘脉’,又作‘衇’;马王堆汉墓帛书又演变为‘温’。”笔者以为,《经络学》中关于“脉”字的诠释有些欠妥,尤其是“脉”字演变的内在关系值得商榷。现将“脉”字之系统考释列述于下:1《说文解字》对“脉”字析义的科学性考释 目前对汉字的诠释基本上是以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为主要依据。《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较为科学而系统的字典,全书连同《叙目》共15篇,分540部首,收字9 353个,有重文1163个。《说文》的学术价值从科技史角度看,其价值有三:首先,从分类学角度来看,《说文》540部首比《尔雅》现存19部更细致,因而其反映的事物名类也更加系统全面。其次,《说文》以篆为主,兼收古文,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说文》在进行字义解释时所反映出的有关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信息,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户牖”和“津梁”。汉字是汉族文化的基础符号,它所蕴含的知识是最为原始的。因而,《说文》中包含的科技数据,有些应当是很久的。将它们与古籍记载、考古发掘材料相配合,可以推断到殷商以前,甚至原始社会的科技发生、发展情况。再次,《说文》集中体现了两汉经学家、文字学家研究语言的成果。《说文》为确切地解说汉字的形音义,引证极为广泛。其中引用的经传有《易孟氏》、《书孔氏》、《传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等,共计34种。《说文》还博采通人之说,所引“通人”有董仲舒、孔子、尹彤、淮南子、司马相如、杜林、刘向、贾侍中、傅毅、张林、杨雄、京房、卫宏、郑司农等30余家。另外,《说文》还引用《汉律》、《汉令》、方言、俗语等。所有这些为《说文》解释汉字造字之本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从而使得《说文》对于探索中国早期科学技术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醫字考释     
醫是一个会意字。古人所造文字,含意深刻。“醫”字由匚、矢、殳、酉等字组成即为其例,今试考释其含义,以质高明。1、匚,音喜。《唐韵》:“胡礼切”。《集韵》:“户礼切,从奚上声”。《说文》:“衺[音斜]徯切,有所挟藏也”。《精蕴》:“匚受物之器也”。[音隐]《说文》:“匿也,象(辶只)[音契]曲隐弊形”。引伸为医者对患者施术治疗之体态,如用“按跷”等手法为病员疗疾。  相似文献   

18.
粥字的本字和同义字 粥字,《说文》不载。《尔雅·释言》:“粥,淖糜也。”《广韵·屋韵》:“粥,糜也。”《礼记·檀弓上》:“(?)粥之食,自天子达。”孔颖达疏:“厚曰(?),希曰粥。”  相似文献   

19.
“烦”字,散见于《伤寒论》六经诸篇,凡63条次。准确地理解论中“烦”字之义,对于正确领会论中诸条原文,必定大有裨益。《伤寒论》“烦”字之义,大抵有以下几种:其一,《说文》谓:“烦,热头痛也。”段玉裁注曰:“烦,如炎如焚。可见,热乃烦之本义。《伤寒论》用此义的条文很多,诸如121条云:“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  相似文献   

20.
宋史菘本《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之”字横亘其中,致文理医理难通。历代《内经》不同版本均无之字,故丹波元坚(日)《灵枢经》认为之字为衍文;现代学者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义》亦从其说。但进一步考证,似难用行文作解,故又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傅贞亮《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认为“之”字当作“上”,此说甚是,但未道其原委。 考“之”字大篆写作“ ”,与篆书上“ ”字接近,为《灵枢经》早期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讹,并非衍文。《灵枢经·经脉》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