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似种的分类是个难题。前文报告了弗氏按蚊(A.freeborni)和赫氏按蚊(A.hermsi)的核糖体DNA(rDNA)的第二个内含转录间隔序列(ITS2)限制酶切位点不同,赫氏按蚊缺少Pst I位点。本研究用与5.8S rDNA和28S rDNA高度保守编码序列互补的寡聚核苷酸引物作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了弗氏按蚊4个系(9个个体)、赫氏按蚊2个系(4个个体)及近缘种西方按蚊(A.occidentalis)1个个体的整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不同种按蚊之间子孢子的输出量(包括随唾液注入的传输量和随血液重新吸回的摄入量)是否存在差异,对人工感染了恶性疟原虫的弗氏按蚊(An.freeborni)和冈比亚按蚊的传播能力进行对比研究。人工感染了恶性疟NF54株的弗氏按蚊和冈比亚按蚊,在已停饲营养液1天之后进行实验。将含有10%人红细胞的199培养液盛入聚丙烯管状微膜饲喂器内供吸血。逐个蚊测定两种按蚊的传播能力。当蚊虫吸饱血后立即解剖,将唾腺、一定量的胃内含物  相似文献   

3.
用抗恶性疟原虫(P.f)动合子表面抗原(25kDa)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可定量测定合子/大配子、幼动合子(retort)和动合子。所用蚊媒为累代饲养的白足按蚊Wiedemann系、弗氏按蚊Aitken系和冈比亚按蚊Giles系。以体外培养的P.f.NF54株配子体感染蚊媒,相隔一定时间,在PBS(pH7.4)溶液中解剖蚊胃,并  相似文献   

4.
Deet是美国环保署唯一批准可在人体使用的驱避剂。其不足之处在于持效时间短,驱虫谱较窄,另外大剂量时对人体有害。为了寻找更好的驱避剂,本项研究测试了内酯和哌啶类化合物的驱避效果。并与Deet进行比较。 测试昆虫:选择实验室饲养的四种按蚊:白足按蚊(An.albimanus)、弗氏按蚊(An.freeborni)、冈比亚按蚊和斯氏按蚊,以及两  相似文献   

5.
扫描电镜下观察比较了须荫按蚊(Anopheles arbumbrosus)、须喙按蚊(An. arbirostris)、克氏按蚊(An. crawfordi)、带足按蚊(An. peditaeniatus)及菲律宾按蚊(An. philippinensis)5种蚊卵的表面细微结构,分析了卵表面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探讨其对按蚊近似种鉴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阐明海南岛某些按蚊的分类地位,探讨迷走按蚊与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 方法 对采自海南岛8个地点的按蚊依据形态和分子特征进行鉴别研究,应用的分子特征包括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r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seco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2)和28S第3编码区(third domain,D3)序列,综合分析迷走按蚊及其近缘种的ITS2和D3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按蚊407只,其中84.9%的成蚊分子鉴定与依据形态鉴定的结果一致.在228条迷走按蚊的ITS2序列中,部分个体在2个位点存在单碱基套峰(G/A),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7.9%、64.8%,同时有两个套峰的占样本数的57.0%,其他位点保守.迷走按蚊的D3序列,在种内无碱基差异.结合本研究和文献的迷走按蚊及其近缘种ITS2序列构建的ML树,显示迷走按蚊与浅色按蚊MC/D亲缘关系近,与另一支的浅色按蚊B、圣代克按蚊复合体的亲缘关系较远.关于未订名种NBC (Anophelessp.NBG)的分类地位,依据分子特征鉴定其为浅色按蚊B,可能是圣代克按蚊复合体新的成员种.结论 鉴定形态在个体间变异大的种类时,客观的分子特征更具重要性,迷走按蚊与浅色按蚊MC/D具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藏墨脱县不同海拔自然村按蚊种类和构成。方法 2010年7月14日~8月17日,选择4种不同高度海拔的6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在高海拔的甘德乡甘德村(海拔1966m),中高海拔的达木乡达木村(海拔1408m)与珠村(海拔1510m),中海拔的墨脱镇墨脱村(海拔1178m),低海拔的背崩乡地东村(海拔853 m)和背崩村(海拔831m),采用人诱、牛诱和灯诱等方法捕获成蚊,成蚊经形态学鉴定后处死,干燥保存带回实验室,多斑按蚊复合体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具体种型鉴定。结果共捕获按蚊5410只,其中高海拔区捕获按蚊2只,1只为大型按蚊贝氏亚种,另1只形态损伤无法鉴别,但形态学上可排除多斑按蚊复合体;中高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541只(36.9%),威氏按蚊906只(61.7%),带足按蚊21只(1.4%);中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260只(76.3%),威氏按蚊2只(0.6%),带足按蚊79只(23.2%);低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3265只(90.7%),威氏按蚊19只(0.5%),带足按蚊315(8.8%)。中高、中和低海拔区通宵灯诱蚊虫密度分别为,伪威氏按蚊25.7、28.3和62.8只/夜,威氏按蚊41.5...  相似文献   

8.
1988年8月—1989年9月(每年1—4月为旱季,其余为雨季)在委内瑞拉西部安第斯山南麓的3个村庄调查了努氏按蚊(An.nuneztovari)、白跗按蚊(An.albitarsis,广义)和三环按蚊(An.trianulatus)等3种按  相似文献   

9.
灵长类疟原虫只能在按蚊属蚊虫体内完成孢子增殖,但不是每种疟原虫都能在各种按蚊体内发育。大多数灵长类疟原虫能在菲氏按蚊(A. freeborni)体内完成孢子增殖,而诺氏疟原虫却是例外,这种疟原虫可以在菲氏按蚊的胃壁发育成大量的卵囊,但子孢子不能侵入唾腺。为了观察这种疟原虫在菲氏按蚊体内的命运,作者进行了以下试验。用含大约10~5个诺氏疟原虫H株裂殖体的感染血,静脉接种给健康的罗猴。当原虫血症达到5%~10%红细胞感染时,用羽化  相似文献   

10.
蚊虫摄入班氏丝虫微丝蚴的能力和微丝蚴被摄入后的发育情况是此种丝虫得以传播的决定因素。为此,本文不仅研究了冈比亚按蚊(An.gambiae)、阿拉伯按蚊(An.arabiensis)、密勒按蚊(An.merus)和催命按蚊(An.funestus)对班氏丝虫微丝蚴的摄入量及损伤,还描述了丝虫幼虫在蚊体内的存活发育情况。实验在坦桑尼亚的坦噶完成。所用4种按蚊均是捕自野外的雌蚊子代。叮咬带有微丝蚴的志愿者,饱血蚊立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日龄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传播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能力的变化以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日龄和25日龄雌性斯氏按蚊,用原虫血疟为4%~8%的伯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饲喂蚊虫,感染后8 d解剖蚊虫肠道,镜检计数蚊虫肠道中疟原虫卵囊数,比较4日龄和25日龄蚊虫对疟原虫易感性的变化。选取感染前4日龄和25日龄雌性斯氏按蚊,采用LB平板培养法检测其体内可培养共生菌的量,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检测其体内的共生菌总量。选取感染前4日龄和25日龄雌性斯氏按蚊,采用qPCR检测其体内天蚕抗菌肽1(cecropin,CEC1)、CEC3、防御素(defensin,DEF;gambicin,GAM)、攻击素(attacin,ATT)以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双氧化酶(dual oxidase,DUOX)和含硫酯蛋白1(thioester protein 1,TEP1)等主要免疫效应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感染伯氏疟原虫后8 d,4日龄斯氏按蚊中肠道疟原虫卵囊中位数是139,25日龄按蚊卵囊数中位数是3,4日龄按蚊伯氏疟原虫的感染密度是25日龄的46倍(P0.01)。qPCR结果显示,25日龄蚊虫体内共生菌总量为4日龄蚊虫的1.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B平板培养法结果显示,25日龄肠道可培养共生菌平均为28 889个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是4日龄(3 200 cfu)的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日龄斯氏按蚊体内NOS基因表达量是4日龄的2.4倍(P0.01),抗菌肽ATT、DEF、CEC3、CEC1的表达量分别为4日龄的27%、48%、14%、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日龄与25日龄斯氏按蚊体内GAM、DUOX、TEP1的表达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随斯氏按蚊日龄增加,斯氏按蚊抗菌肽水平发生显著下调,体内共生菌增多,NOS表达量上调,按蚊抵抗疟原虫的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2.
库态按蚊(A.calcifacies Giles)对有机磷抗性继续有所发展。据WHO(1980)的按蚊抗性记录,该蚊种在阿根廷、缅甸、印度、伊朗、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对滴滴涕已有抗性;印度、尼泊尔、阿曼和巴基斯坦的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调查西藏疟疾流行区墨脱县中、 高海拔地区主要按蚊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的生态习性及其传播疟疾的 潜能。 方法 方法 采用人诱、 动物诱 (牛、 马、 猪) 和诱蚊灯诱捕方法捕获成蚊, 分析按蚊密度、 夜间活动规律、 室内外吸血习性; 对于捕获的经形态学鉴定为多斑按蚊复合体的蚊虫, 按照捕蚊时间、 地点和捕蚊方式进行标记, 带回实验室后采用PCR方 法鉴定蚊种; 采用晨捕和白天搜捕法判断按蚊栖息习性; 在不同类型水体捕捞幼虫, 饲养羽化以判定孳生地。 结果 结果 共捕 获多斑按蚊复合体蚊虫1 053只, 其中伪威氏按蚊331只, 威氏按蚊722只。室内与室外威氏按蚊的数量均高于伪威氏按 蚊 (P < 0.01, P < 0.05)。室内外两种按蚊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经产蚊比例分别为 65.90%和69.8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伪威氏按蚊室外吸血蚊数大于室内吸血蚊数 (P < 0.05), 威氏按蚊室内外 吸血蚊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种按蚊夜间活动均为单峰分布, 威氏按蚊密度日落后21: 00-22: 00达高峰, 随 后逐步下降, 凌晨4: 00后未捕获威氏按蚊; 伪威氏按蚊密度高峰为24: 00至凌晨1: 00, 几乎整夜都有活动。结论 结论 西藏墨 脱县中、 高海拔地区威氏按蚊构成与密度均高于伪威氏按蚊, 两种按蚊生态习性有差异; 威氏按蚊比伪威氏按蚊更具传播 疟疾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蚊媒感染疟原虫后的组织化学变化.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对照组和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体内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三磷酸腺苷酶(Mg2+-ATPase)活性反应与含量以及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约氏疟原虫后,蚊体内LDH活性与含量显著增加,SDH和Mg2+-ATPase活性与含量及糖原含量显著降低.结论感染约氏疟原虫可明显影响蚊媒的营养代谢和吸收.  相似文献   

15.
以斯氏按蚊传代保种的约氏疟原虫(BY265株)接种小鼠后第3、4天感染大劣按蚊,涎腺感染率为4.88%,进腺子孢子数少于10个。约氏疟原虫经过大劣按蚊传代后,大劣按蚊的涎腺感染率明显增高。感染蚊传3、4、6和7代首次血传的疟原虫,涎腺感染率分别为31.7%(13/41)、70%(14/20)、6.9%(2/29)和30%(6/20)。以含有第6代子孢子的大劣按蚊叮咬小鼠,能使鼠获得感染,第7代疟原虫感染的大劣按蚊涎腺内子孢子数可超过2,000个。结果表明约氏疟原虫对大劣按蚊有逐渐适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多重PCR法分析西藏疟疾流行区察隅县常见按蚊的吸血习性,为下一步研究传疟媒介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7~8月选择察隅县不同生态环境的3个自然村(日玛村、塔玛村和京都村),每个村在人房和畜舍选择8个点,采用诱蚊灯全通宵(20∶00至次日08∶00)诱捕法捕捉按蚊,次日清晨收集诱捕的蚊虫,经形态学鉴定蚊种,分析按蚊组成。收集饱血按蚊,分别提取单只蚊胃血的DNA,采用基于不同动物mtDNA-cytb序列差异的多重PCR法鉴定各蚊胃血源,计算人血指数,分析按蚊的吸血习性。结果共捕获按蚊1 442只,经形态学鉴定,多斑按蚊种团占99.6%(1 436/1 442),带足按蚊和腹簇按蚊占0.4%(6/1442)。多斑按蚊种团中,伪威氏按蚊占85.5%(1228/1436),威氏按蚊占14.5%(208/1 436)。用多重PCR检测202只多斑按蚊种团(伪威氏按蚊188只和威氏按蚊14只)的饱血蚊胃血,结果显示,伪威氏按蚊兼吸牛/猪血和人血,人血指数为0.35,威氏按蚊吸食猪血和人血,人血指数为0.29。结论西藏察隅县2种常见按蚊(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均兼吸人畜血,伪威氏按蚊的人血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7.
微小按蚊种团mtDNA-COII基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我国微小按蚊种团成员 (微小按蚊A/C、乌头按蚊、瓦容按蚊及杰普尔按蚊 )的线粒体DNA(mtDNA)COII基因的分子变异和种系发生关系。 方法 单蚊提取DNA ;mtDNA COII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用最大似然法DNAML构建种系发生树。 结果与结论 我国存在微小按蚊A、C两个亲缘种 ,两者COII基因 1 6个位点存在碱基置换 ,突变频率为 2 .3 % ,变异小于其它种团成员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用杀虫剂处理蚊帐已作为一种灭蚊措施而广泛应用,但是关于蚊虫对有蚊帐保护者的反应和蚊帐的保护程度知道的甚少,为此,进行了以下观察。选择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马当城以北11公里滨海的Badip村为观察点,当地主要蚊种为科里按蚊(An. koliensis)、法氏按蚊(An.farauti)和致倦库蚊。在同一户内面积相同的二间卧室,A间住2个青少年,无蚊帐也无其它防蚊设施,B间住1对夫妻,有蚊帐保护。全夜每小时在每间卧室的墙上捕蚊10分  相似文献   

19.
赫坎按蚊种团(Anopheles hyrcanus group)广泛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赫坎按蚊种团,具有有效学名的为25种。其中一些蚊种被确定为是传播疟疾、淋巴丝虫病和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然而从形态学角度很难区分赫坎按蚊种团蚊种,随着如杂交实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分子系统进化等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该种团的分类格局发生了许多变更。本文罗列了赫坎按蚊种团的最新名录,增加了21世纪新发现的比伦按蚊(Anopheles belenrae)、克莱按蚊(An.kleini)、许氏按蚊(An.xui)和伊朗未定种(An.hyrcanus spIR);将筠连按蚊(An.junlianensis)、八代按蚊(An.yatsushiroensis)和昆明按蚊(An.kunmingensis)作为同物异名归并;对暂时保留的赫坎按蚊(An.hyrcanus)/伪色按蚊(An.pseudopictus)、雷氏按蚊(An.lesteri)/巴拉按蚊(An.paraliae)、克莱按蚊/恩加罗按蚊(An.engarensis)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为赫坎按蚊种团内各蚊种提供明朗的分类地位基础。  相似文献   

20.
微小按蚊卵壳外膜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微小按蚊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特征可分为两个不同类型,即微小按蚊A型和B型。本所实验室累代繁殖的微小按蚊(广义、广西品系)中,除A型和B型外,还有少数特征介于两型之间。文献报告,卵亮外膜的超微结构可用于伊蚊的分类依据。为此,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微小按蚊卵壳外膜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