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方 《华夏医学》2013,26(3):631-634
川崎病(Kawasaks disease,KD)[1]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首先在日本报道,随后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失调和多种血管活性因子引起的血管炎性损伤有关[2],临床特点为发热伴皮疹,指、趾红肿和脱屑,口腔黏膜和眼结膜充血及淋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80%发生在3岁以下的幼儿,男:女为1.5:1。本病四季可见,但每年4~5月及11月~次年1月发病相对较多。我院自2002-2006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2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8例川崎病患儿的护理措施。结果35例治愈,2例好转,1例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在护理工作中对高热要及时处理,对病情和治疗方法要细心观察,对口腔、眼、皮肤护理操作要轻柔,对家长和稍大患儿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并发症,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我院自2000至2007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4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1984年9月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并发症,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K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有效的护理。结果: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为8~13天。结论:对于KD患儿有效合理护理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陆红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250-25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护理。方法:对收治的1例K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提出护理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结果:1例KD患儿痊愈。结论:对于KD患儿有效合理护理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秀丽  靳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62-1763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护理。方法:对我院儿科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36例K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提出护理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结果:36例KD患儿全部痊愈。结论:对于KD患儿有效合理护理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丁浩萍 《河北医学》2008,14(4):475-47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2例川崎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包括高热的护理,皮肤粘膜的护理,心血管系统症状的护理,药物治疗的护理,饮食护理,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结果:42例患儿经过2周左右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均康复出院。结论:认真做好川崎病患儿的护理,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川崎病( kawasaki diseaes,KD)中应用.方法:通过回顾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家长对于KD知识的认知度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P<0.05),治疗优良率也高.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可提高KD患儿的治愈率,提升家长对于此症的认知度,并改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莹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1):136-136
2004~2007年收治川崎病(CAA)患儿38例,男23例,女15例,8个月~3岁30例(79%),3~5岁8例(21%),均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22例整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儿科于2007年4月~2008年12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22例,现将整体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2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男14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75:1.年龄12个月~6岁,平均3.1岁,其中<3岁8例(36%);3~5岁12例(54%),>5岁2例(10%).四季均有发病,以夏季为多发.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对川崎病患儿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临床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护理方式进行分析,以总结出更适当的护理措施.结果: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致死的原因,因此患儿要适当限制活动,保持安静,避免烦躁哭闹,以防冠状动脉瘤破裂,并注意观察心肌炎的早期表现,如发生突然呕吐、面色不好、精神不振、出冷汗是婴幼儿小年龄组心肌梗死较为特殊的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结论: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的培养,了解川崎病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熟练掌握患儿发热特点及病程长、合并症多的特性,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以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小儿川崎病的症状护理和药物治疗护理的经验,探讨具体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6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和疾病恢复的临床观察,实行具体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减轻,恢复较快,预后良好。结论:实施完善具体的护理方法,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缩短了疗程,达到了有效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的使用,加强对患儿眼部、皮肤、口腔、饮食的护理,并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可显著增加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典型的小儿川崎病诊断不难,但不足一周岁的小儿多无颈淋巴结增大、皮疹.易误、漏诊.而患儿的某些症状,又与另一些病相混淆而误、漏诊,故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近年来收治的48例川崎病患儿.结果 本组48例患儿均康复出院,疗效满意.结论 护理人员应做好发热、皮肤黏膜、药物治疗、饮食、心理、并发症护理及出院指导,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金芳  邓颖辉  温博贤 《当代医学》2013,(35):133-13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措施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整体护理措施包括高热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和出院宣教;经过精心护理,32例患儿中22例治愈出院,10例好转出院。出院后经随访复查,之前有4例冠状动脉管壁轻微扩张患者现已恢复正常,1例管壁瘤样扩张患儿好转出院。结论川崎病患儿进行全面精心的护理能够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及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