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浆置换治疗对高敏患者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减少高敏患者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 46例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30%(30%~88%)患者,先作血浆置换治疗1~3次后,当PRA<30%才作尸体肾移植作治疗组。30例PRA阳性,强度≥30%(30%~77%)患者进行尸体肾移植作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排斥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63.3%(19/30)。治疗组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1.7%(10/46),(P<0.001)。结论 PE治疗能明显减少有预先形成抗体的高敏患者的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3.
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常规治疗几乎都是增加糖皮质激素用量,仍有一部分病例排斥反应不能逆转。我们应用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对11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的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6~52岁,平均45岁。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用法为:环孢素A10mg·kg-1·d-1,分次口服;甲泼尼龙于术日至术后2d500mg/d静脉滴注,以后改为泼尼松2mg·kg-1·d-1,开始每日递减5~10mg,至30mg/d口服维持;硫唑嘌呤2mg·kg-…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疗法(PE)对预防和治疗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抗体(PRA)增高≥30%及10例肾移植后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在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作膜分离法血浆置换。结果 PE能清除各种免疫球蛋白及循环抗体,PE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E治疗后全部患者(30例)PRA≤10%,肾移植后经过6~9个月的观察,27例(占90%)未出现超急、加速或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10例肾移植后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者,8例(占80%)逆转。结论 PE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预防和减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血浆置换预防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血浆置换(PE)预防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9例肾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及淋巴毒(CDC)增高的患者进行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PE治疗。结果9例患者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PE治疗后PRA及CD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7例成功地进行了肾移植。结论对肾移植术前PRA及CDC增高的患者予以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PE治疗可以有效降低PRA及CDC。  相似文献   

6.
血浆置换预防和治疗肾移植后加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PE)对预防和治疗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肾移植前群体反抗体(PRA)增高≥30%及10例肾移植后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在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作膜分离法血浆置换。结果:PE能清除各种免疫球蛋白及循环抗体,PE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E治疗后全部患者(30例)PRA≤10%,肾移植后经过6-9个月的观察,27例(占90%)未出现超急,加速或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10例肾移植的出现加速性提斥反应者,8例(占80%)逆转。结论PE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预防和减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41252岁,平均46岁.术前诊断均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规律血液透析.术后采用环孢素[5 mg/(kg·d)]或他克莫司[0.1 mg/(kg·d)],以及吗替麦考酚酯(1.5 g/d)和糖皮质激素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2周内均经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及血清供者特异性抗体测定诊断为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予甲泼尼龙(1 000 mg/d)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250 mg/d)治疗无效,在环孢素[5 mg/(kg·d)]或他克莫司[0.1 mg/(kg·d)],以及吗替麦考酚酯(1.5 g/d)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5例患者均分别行血浆置换7次.4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术前血清肌酐为(784±154) μmol/L,术后2周内开始进行血浆置换;1例原发病为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病,术前血清肌酐水平为935 μmol/L,术后35 d开始进行血浆置换. 结果 4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别经7次血浆置换治疗后排斥反应得到逆转,肾功能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为(113±12) μmol/L.原发病为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病患者,血浆置换后排斥反应未得到纠正,移植肾功能未恢复,随访3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524 μmol/L,继续血液透析治疗,随访12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758 μmol/L,超声检查示移植肾萎缩,予口服他克莫司0.5mg/d治疗. 结论 2周内应用血浆置换能有效地逆转肾移植术后患者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血浆置换疗法用于免疫性疾病及降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观察潘健涛朱兰英曾牡华吴志平血浆置换治疗(PE)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用此法治疗免疫性疾病及降低肾移植排斥反应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PE共85例、106例次,其中S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例发生AMR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7年,分娩后移植肾失功,1年后行二次肾移植术。术后予他克莫司(FK506)+麦考酚吗乙酯(MMF)+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肾功能正常。术后5 d患者出现突发尿少,移植肾区胀痛,群体反应性抗体(PRA)Ⅰ类分子升高至14.29%,供体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body,DSA)阳性,血清肌酐(Scr)升高达606μmol/L,予血浆置换1次(血浆2 000 ml),置换后给予单剂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治疗18 d后复查PRA及DSA阴性,尿量增加,肾功能恢复正常。患者随访至2011年6月,查PRA及DSA一直维持阴性,肾功能良好。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用于治疗肾移植术后AMR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抗皮质激素的加速期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术后加速或排斥反应(AR)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效果不佳,我们从1992年8月一1993年2月对7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抗皮质激素的AR采用血浆置换(PP)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7例患者中,男3例,女4例,年龄32~54岁,6例患者移植前群体反应抗体(PRA)及T、B淋巴细胞毒试验均阴性,1例PRA30%阳性,T淋巴细胞毒试验100%强阳性,该例移植前曾做PP,移植后仍发生AR,且合并急性肾小管坏死。2例于术前1天至术后2天用环泡素A(CsA)3mg·kg-1/d静脉滴注,以后改为8mg·kg-1/d分2次…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受者致敏状态的预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测定对了解受者体内抗HLA抗体的水平及致敏状态,预防超急和加速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其敏感性明显高于供受者交叉配型试验(CDC),高PRA(阳性率≥50%)与严重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率下降密切相关。血浆置换(PE)能有效清除PRA阳性受者血清中的抗体,避免超急和加速排斥反应的发生,但良好的HLA配型对提高PRA阳性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移植物存活率更重要。通过随机多次淋  相似文献   

12.
黄伟  昌盛  张伟杰  陈刚  郭辉  陈孝平  周平 《器官移植》2010,1(4):216-220
目的分析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等脱敏处理对等待活体肾移植的高致敏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滴度以及对移植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11例PRA强阳性(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抗体80%)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既往均有肾移植史。其中5例为实验组,于手术前隔日行DFPP(3~7次),加用免疫抑制剂。实验组患者每次DFPP前后抽取的血清及滤过弃物均采用流式细胞法测定PRA滴度变化。其余6例患者为对照组,移植前未作脱敏预处理。术后观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早期第1例患者做了7次DFPP并加其它免疫处理,前5次抗体滴度明显下降,但后两次处理后抗体出现反弹。其余4例患者经3~5次DFPP处理后,抗体滴度不断下降。移植术后11例患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实验组中有1例(1/5)发生细胞性排斥反应,而无体液性排斥反应,对照组中有4例(4/6)发生细胞性排斥反应,有3例(3/6)并发体液性排斥反应。结论 DFPP结合其它免疫处理方法进行脱敏预处理,能有效降低肾移植术前PRA滴度,降低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和细胞性排斥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Three mg/kg bodyweight per day of 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 for 3 consecutive days is as effective as 15 mg/kg bodyweight per day of methylprednisolone in reversing acute renal allograft rejection (80% vs 68%;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of the difference are -8% to 32%). This dose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further rejection episodes. It may not be necessary to continue with the common practice of administering high-dose 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 for acute renal graft rejec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I类抗体的致敏表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测定54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I类抗体特异性,并指定可能的抗体公共表位。结果90.7%(49/54)的高致敏受者具有可指定的抗体公共表位;最常见的公共表位是163E、142145TTKH、83R、7174AQTD、127K、163R、163L、41T、6266RNTRN和4145ASPRT;在动态监测过程中,抗体公共表位分析结果稳定,与抗体特异性鉴定比较,能更准确地反映抗体谱。结论高致敏受者的HLA抗体产生有明显的规律,对少数高频率、高免疫原性氨基酸残基的致敏是高致敏受者致敏的主要原因;对高致敏受者进行抗体表位分析能够准确地预测可接受的供者抗原错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预处理及组织配型对高度致敏患者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高度致敏患者(高敏组)肾移植术前进行预处理及组织配型,观察患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DGF)、排斥反应的发生和血肌酐(SCr)水平的变化。结果:高敏组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2例;其加速性排斥反应(ACR)、急性排斥反应(AR)以及DGF发生率均高于非高敏组受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则较低。高敏组中组织配型良好的受者较配型欠佳者AR发生率及术后1年SCr水平较低;术前预防性使用赛尼哌可降低术后的AR发生率。结论:预处理降低高度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使患者易于配型成功,良好的组织配型和使用赛尼哌可降低术后AR的发生,均有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预防预致敏受者尸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LA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防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选择46例术前致敏患者(术前PRA>10%),对照组选择同期705例未致敏患者(术前PRA<10%),实验组患者均采用诱导治疗(ATG 100 mg/d,5~7 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FK506+MMF+激素),比较两组间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比例、移植肾/患者一年存活率,同时分析HLA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分别为30.43%和19.57%(P<0.05);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病率分别为60.86%和11.87%(P<0.01).患者一年存活率分别为95.65%和98.44%,一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3.48%和96.88%;一年时平均血肌肝分别为130 mmol/dL和125 mmo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HLA相配率(4.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8)(P<0.05).实验组中HLA配型2-4错配的患者与0-2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PRA>50%)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较低度致敏患者(PRA 10%~20%)发病率高,移植术后PRA水平持续升高者更容易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HLA配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监测对预测肾移植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的意义及探讨对高水平PRA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的PRA水平,以PRA≥10%为阳性,10%≤PRA<50%为低致敏、PRA≥50%为高致敏,并对37例术前高致敏患者行血浆置换.结果 1527例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350例(22.9% ),其中高致敏 94例(26.8% );PRA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21.1% )高于PRA阴性组(3.8% , P〈0.01), 术后PRA转为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无变化组(P〈0.01),行血浆置换受者与未行血浆置换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接受过移植、多次妊娠、多次输血受者易致敏,HLA-A、B、DR配型错配抗原〉3个受者急性排斥的发生率(16.9% )明显高于错配抗原≤3个受者(1.7% , P〈0.01).结论 动态监测PRA水平有助于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