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3~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并探讨不同屈光类型与弱视发生的关系。方法描述性研究。对674例(1 348眼)3~6岁裸眼视力低于正常(3岁≤20/40,4岁≤20/32,5岁及以上≤20/25)儿童进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检查屈光状态及矫正视力。分析不同年龄段、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屈光状态分布,不同年龄段屈光参差分布以及屈光参差与弱视发生的关系。不同年龄段屈光分布的构成比及弱视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视力低常儿童中屈光分布以远视为主,近视发生率较低;随着年龄增加,远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近视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9.7,P<0.001)。弱视眼和非弱视眼屈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1,P=0.01);弱视眼中前3位屈光类型分别为复性远视散光(59.4%)、单纯远视散光(17.8%)和混合性散光(15.8%),而单纯近视眼中无弱视发生。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值≥1 D时容易引起屈光参差性弱视,并且弱视发生率随屈光参差程度增大而升高(χ²=62.9,P<0.001)。结论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以远视为主,远视性屈光不正、散光、屈光参差等屈光异常更容易引起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顺规散光和逆规散光是否影响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6 2例屈光参差引起的单眼弱视患者进行分析。按照散光类型将患者分为 7组 ,分别是 :单纯 /复性远视顺规散光组 (Ⅰ )、单纯 /复性远视逆规散光组 (Ⅱ )、单纯 /复性近视顺规散光组 (Ⅲ )、单纯 /复性近视逆规散光组 (Ⅳ )、混合性顺规散光组 (Ⅴ )、混合性逆规散光组 (Ⅵ )、斜轴散光组 (Ⅶ ) ,比较各组弱视治疗的所需时间及治疗前后的视力情况。结果 :远视顺规散光 (Ⅰ )与远视逆规散光 (Ⅱ )比较 ,后者需要弱视治疗时间较长 ,获得的矫正视力较低 ,差异均有较显著性 (t分别为 5 .3和 14 .5 ,P <0 .0 1)。近视顺规散光 (Ⅲ )与近视逆规散光 (Ⅳ )比较 ,同样也是顺规散光组弱视治疗时间较长 ,获得的矫正视力较低 ,差异也有显著性 (t分别为 10 .4 6和 10 ,P <0 .0 1)。结论 :逆规散光是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弱视治疗对于存在近视或远视性逆规散光的病例作用甚微 ,且在视力发展时期 ,近视力损害可能比远视力损害更具有导致弱视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15岁视力低常的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规律。 方法:对我院2009-04/2010-04视光学门诊2~15岁的1638例3266眼(男725例1446眼,女913例1820眼)视力低常者进行散瞳验光并统计分析。 结果:在3131眼中,男生近视性屈光不正为1056眼,远视性屈光不正317眼,以近视性屈光不正为主,其中以复性近视散光多见,占35.48%。女生近视性屈光不正为1455眼,远视性屈光不正303眼,也以近视性屈光不正为主,其中以复性近视散光多见,占40.71%。散光的分布中男女童均是以复性近视散光为主,复性远视散光次之。顺规散光、逆规散光和斜轴散光的弱视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儿童长时间看书学习和电脑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近视性屈光不正发生的概率。逆规散光是弱视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矫正逆规散光可能有利于儿童弱视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7~15岁学生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7~15岁学生屈光状态及视力矫正情况。方法 对3600只眼屈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近视2742只眼(76.1%),远视654只眼(18.2%),混合性散光204只眼(5.7%)。矫正视力与屈光度和屈光类型有关。结论 近视发生率最高,屈光度越高,矫正视力越差。远视及混合性散光矫正视力欠佳最多,此类型可能与屈光不正程度、发现及治疗时间过迟延误弱视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唐山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其屈光状态进行调查,以期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方法抽取唐山市15所幼儿园3~6岁儿童4850名,进行视力、屈光度状态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测定4850名3~6岁儿童的远视力,视力低常者1280名,视力低常率为26.4%,其中复性远视散光占52.0%,混合性散光占17.4%,复性近视散光占11.1%。弱视儿童180名(3.7%),主要是屈光不正性弱视(64.4%)。不同年龄组儿童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7,P〉0.05)。结论唐山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的主要类型为复性远视散光和混合性散光,弱视的主要类型为屈光不正性弱视,早期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708例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屈光状态,了解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回顾2012-01/2013-12在我院小儿眼科与斜弱视专科确诊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并进行集中综合训练的弱视儿童708例1416眼,对其屈光状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弱视儿童708例1416眼中,远视190眼(13.42%),远视散光612眼(43.22%),近视18眼(1.27%),近视散光134眼(9.46%),混合散光462眼(32.63%)。不同年龄组的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大多为轻到中度弱视(1276眼,90.11%),重度弱视以远视性散光为主(82眼,5.79%),散光以顺规性为多(1046眼,86.59%)。结论:远视性屈光不正及混合散光为造成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主要类型,弱视程度与屈光状态、散光轴向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眼的静态屈光,分析视力与屈光关系。方法对象为幼儿园普查及视光门诊就诊视力低常的〉3~6岁学龄前儿童1000名(1934只眼),进行眼科常规检查,重点包括远近视力,并进行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眼的静态屈光中屈光不正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为主,程度以轻度多见;在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远视性弱视占主要部分。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眼的静态屈光主要为远视类屈光不正,确定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低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不能仅据视力。静态屈光测定是定性视力、确定屈光是否异常的必不可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18岁以下患者屈光不正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岁以下屈光不正患者2026例4032只眼行睫状肌麻痹下验光。结果为近视眼多于远视眼,单纯近视多于复性近视激光,复性远视散光多于单纯远视,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及混合散光均较其他类型少见。对屈光不正类型与性别、年龄与屈光不正度数及屈光不正类型及弱视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90年12月~1991年2月对门诊219例视力不良儿童进行了屈光和弱视程度的检查分析。一.方法:①散瞳验光检查屈光度。②查远、近视力,矫正视力,凡矫正视力低于0.9以下者均列为弱视。根据视力按常规分出轻、中、高三个程度。二.结果:在219例413眼中有轻度远视弱视117眼占9.3%,轻度近视弱视103眼占4.4%。轻度混合散光78眼占5.5%;中度远视弱视123眼占12%,中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矫正视力情况及其与双眼视觉功能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9家医院(分布于8个区县)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106例(106眼),年龄(6.2±5.4)岁。根据屈光参差危险因素将所有患者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6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组(5例)、散光性屈光参差组(12例)、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0例)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例)。对所有患者行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远近立体视等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BCVA及双眼视觉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双眼矫正视力差值程度与双眼视觉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及远近立体视情况。结果: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和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即随机点立体视,包括立体视锐度、交叉立体视、非交叉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5组间在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方面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21、5.271、3.622、3.647、3.46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立体视在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与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的远立体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立体视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参差程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相关,且立体视功能和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也有相关性。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损害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对儿童散光性弱视的矫治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框架眼镜矫治效果欠佳的儿童散光性弱视23例(46眼),其中,单纯远视性散光5眼,复合远视性散光23眼,复合近视性散光14眼,混合散光4眼。依据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分为轻度弱视组(13眼),中度弱视组(22眼),重度弱视组(11眼)。所有患儿配戴高透气性RGPCL,随访12个月,观察其矫治作用。结果配戴RGPCL即时,矫正视力较框架眼镜提高1~4行,平均(2.7±0.9)行,达到或超过5.0者7眼(15.22%)。12个月后,28眼(60.87%)的矫正视力≥5.0,其中,轻度弱视组11眼(84.62%),中度弱视组17眼(77.27%),重度弱视组无一眼达到5.0。观察期内无严重角、结膜损伤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无因不能耐受而停戴者。结论RGPCL对儿童散光性弱视的矫治是有效而安全的,框架眼镜矫治效果欠佳者可优先选择RGPCL。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白内障摘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属光状态。方法我院行白内障摘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的老年性白内障21例(30眼),在术后3月均采用相同的标准,存暗窄用点状检影镜50em距离进行小瞳孔检影验光,并详细记录屈光度及矫正视力。结果近视14眼,其中9眼为单纯近视,5眼为近视散光;远视7眼,均为远视散光;混合性散光2眼;无屈光异常7眼。裸眼视力:远视力达1.0以上者19眼;0.4—0.8者11眼,其矫正视力有10眼达1.0以上,1眼为0.9。结论白内障摘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明显优于只提高远视力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调节对近视性散光的可能影响及散光的变化对近距离工作的可能影响.方法 横断面研究.序贯选取近视性散光者87例(166眼存在散光),检查其屈光不正度、远矫正下近视力(DCNVA)、视近(眼前40 cm)状态下的散光修正度及视近散光修正后的近视力(ACNVA).视近状态下散光的修正采用交义柱镜.对视远与视近状态下的散光度、视远与视近状态下散光轴位、DCNVA与ACNVA 三对数据的差值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若不服从则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对视近状态下和视远状态下散光的差异量与残余散光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视近与视远状态下散光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32,P<0.01),且视近时散光度呈增加的趋势;二者轴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NVA与ACNV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散光修正后视力有提高的趋势(Z=-5.74,P<0.01).顺规、斜轴及低度散光(≤-1.00 D)者与总体趋势相一致,而逆规散光及散光度>-1.00 D者不具有该趋势.结论 人眼各子午线的调节不均衡使调节时散光发生改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近视力,从而影响近距离工作,这于顺规、斜轴及低度散光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硬性透气性接触镜( 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对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的矫治效果。 方法:对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患者72例118眼验配RGPCL,1mo后复诊记录戴镜矫正视力。综合验光记录的最正之最佳矫正视力为对照。将RGPCL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最正之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结果:综合验光最正之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其中4.7共17眼(14.4%),4.8共52眼(44.1%),4.9~5.0共49眼(41.5%)。 RGPCL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其中4.7共6眼(5.1%),4.8共21眼(17.8%),4.9~5.0共91眼(77.1%)。 RGPCL 矫正视力4.9~5.0提高了42眼(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RGPCL对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矫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Risk factors for treatment failure of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URPOSE: This study sought to explore factors which might predict the lack of vision improvement following therapy of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records of 104 children aged 3 to 8 years who had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with a difference in the refractive power between the two eyes of at least 1 diopter, a difference in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etween the two eyes of at least 3 logMAR units, visual acuity in the amblyopic eye of 20/50 or worse, and no ocular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ither patching or atropine penalization therapy. Patients with strabismus were included. Treatment failure was defined in two ways: (1) functional failure indicating a final visual acuity in the amblyopic eye worse than 20/40 and (2) relative failure indicating less than three lines of logMAR visual acuity improvement regardless of final vision. RESULTS: Failure risk factors were as follows: age above 6 at the onset of treatment (adjusted odds ratio [OR] (95% confidence limits [CL] = 4.69 [1.55, 14.2]), the presence astigmatism of more than 1.50 diopters in the amblyopic eye (adjusted [OR] (95% CL) = 5.78 [1.27, 26.5]), poor compliance with treatment (adjusted [OR] (95% CL) = 5.47 [1.70, 17.6]), and initial visual acuity in the amblyopic eye of 20/200 or worse (adjusted [OR] (95% CL) = 3.79 [1.28, 11.2]). Strabismus was not found to be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Neither the type or amount of refractive error nor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fractive power between the two eyes wa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treatment failure. CONCLUSION: Eyes with poor initial visual acuity, the presence of significant astigmatism, and age over 6 years were less likely to achieve successful outcome. The clinical profile of patients with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may be useful in predicting response to therapy, but compliance with treatment has a major effect on response to therap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调节对近视性散光的可能影响及散光的变化对近距离工作的可能影响.方法 横断面研究.序贯选取近视性散光者87例(166眼存在散光),检查其屈光不正度、远矫正下近视力(DCNVA)、视近(眼前40 cm)状态下的散光修正度及视近散光修正后的近视力(ACNVA).视近状态下散光的修正采用交义柱镜.对视远与视近状态下的散光度、视远与视近状态下散光轴位、DCNVA与ACNVA 三对数据的差值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若不服从则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对视近状态下和视远状态下散光的差异量与残余散光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视近与视远状态下散光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32,P<0.01),且视近时散光度呈增加的趋势;二者轴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NVA与ACNV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散光修正后视力有提高的趋势(Z=-5.74,P<0.01).顺规、斜轴及低度散光(≤-1.00 D)者与总体趋势相一致,而逆规散光及散光度>-1.00 D者不具有该趋势.结论 人眼各子午线的调节不均衡使调节时散光发生改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近视力,从而影响近距离工作,这于顺规、斜轴及低度散光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成人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手术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成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弱视患者141例(188眼),包括单纯中低度近视21例(24眼)、单纯高度近视36例(44眼)、复合近视散光84例(120眼),回顾性观察这些患者的LASIK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单纯中低度近视、单纯高度近视、复合近视散光患者术后视力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分别为10眼,27眼,77眼;超常率分别为41.7%,61.4%和64.2%。部分患者LASIK术后视力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对单纯高度近视和复合近视散光类患者效果最佳。结论:LASIK手术能有效的治疗弱视患者的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正常视力儿童和屈光不正弱视儿童双眼视觉竞争平衡点的正常值。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97例正常视力儿童和6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方法 应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感知觉检查方法检查双眼视觉竞争平衡点值,通过双眼对比敏感度和信噪比检查的级别来确定平衡点,包括静态检查和增加闪烁刺激的动态检查。主要指标 动静态信噪比平衡点值及动静态对比度平衡点值。结果 正常视力儿童静态信噪比平衡点值为(7.44±0.052)级(95%CI:7.34~7.55级),动态信噪比的平衡点值为(7.50±0.048)级(95%CI:7.41~7.60级);静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为(8.46±0.085)级(95%CI:8.29~8.63级),动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为(8.57±0.089)级(95%CI:8.40~8.75级)。屈光不正弱视儿童静态信噪比的平衡点值为(5.48±0.186)级(95%CI:5.47~6.21级),动态信噪比的平衡点值为(6.16±0.177)级(95%CI:5.81~6.52级);静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为(7.24±0.244)级(95%CI:6.76~7.73级),动态对比度的平衡点值为(7.52±0.239)级(95%CI:7.05~8.00级)。弱视患儿平衡点值均低于正常视力儿童(P均<0.001)。正常视力儿童动静态信噪比及动静态对比度双眼间级别差值<1,而屈光不正弱视儿童≥2。结论 儿童信噪比平衡点值≥7级,对比度平衡点值≥8级可为临床正常值判断参考范围。弱视患儿的信噪比平衡点值、对比度平衡点值均低于正常儿童,双眼间级别差值高于正常视力儿童。(眼科,2016, 25: 310-313)  相似文献   

19.
低视力对数视力表在严重弱视儿童视力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低视力对数视力表评价严重弱视患儿的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是初诊时矫正视力≤ 0 .1的 12例患儿 ,年龄 3~ 5岁 ,其中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 11例 ,斜视性弱视 1例。采用由刘晓玲等设计的低视力对数视力表 ,进行矫正远视力评价。治疗采用以遮盖和矫正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 :12例患儿治疗前矫正视力为 0 .0 4~ 0 .0 8,视功能训练后视力提高 2行或 2行以上的有 10例 ,只有 3例 3眼视力超过 0 .1。但是 ,医师、患儿及家长由此得到了较大的鼓舞 ,积极参加进一步的训练。结论 :虽然严重弱视儿童的视力预后比较差 ,但是使用低视力对数视力表评价以后 ,低于 0 .1的视力也能够被精细测量 ,短时间的治疗已经证明多数儿童视力有 2行以上的提高 ,且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儿童的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