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移位是全身性感染、创伤后高代谢症、败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个潜在诱发机理。为明确在同一个体细菌移位程度和烧伤后存活率之间的潜在关系以及前列腺素E类制剂保护胃肠道粘膜并防止细菌移位的作用,用成年雌性BALB/c鼠作实验。实验前5天,对每只BALB/c鼠各输0.2 ml/C_3H/HeJ鼠血。实验前,经管饲为每只鼠灌入0.1 ml~(14)C标记的大肠埃希菌混悬液,浓度为10~(10)个活菌/0.1ml,制造20%面积皮肤全层烧伤。共作三组实验:第一组27只鼠,实验前未输血,烧伤后4小时处死。从心脏取血,取肝、肠系膜淋巴结(MLN),测定这些组织中的~(14)C放射活性和存活菌落数,再测定血中放射性核素的数量,看其能否反映细菌从肠移位的程度。结果示烧伤后  相似文献   

2.
已知缺氧可损害肠道粘膜屏障而有利于细菌移位和肠源性脓毒症的发生。作者进行实验研究以观察高氧治疗能否防止细菌移位或杀死已移位的细菌。 取Balb/c和C3H/HeJ雌鼠作实验,每组动物处死时各取5只鼠的回肠作病理检查。在制成烧伤模型前一天,管饲0.2mL铟标记的大肠杆菌(含10~9细菌),火焰伤面积为20%的全层皮肤烧伤。 实验1∶10小鼠,管饲细菌和烧伤后,分成两组:1组鼠吸入4L/min的100%O_2 4小时,另1组仅吸入空气。高氧治疗鼠的肝、脾组织移位的细菌数(CFU/g)明显比对照鼠为少(P<0.01和  相似文献   

3.
目前研究显示创伤、烧伤和内毒素血症可引起急性小肠损伤并进而引起脓毒症。肠饲可降低危重疾病的高代谢和分解代谢反应,阻止细菌移位,降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但损伤后高代谢反应、小肠上皮屏障的破坏及细菌移位间的相互关系仍不清楚。 采用大鼠细菌移位和播散模型研究肠源性感染的产生因素。抗菌素处理4周龄雄性大鼠。4天后,以E.coli(10~(10)/kg)胃内接种,2天后膜腹内注射内毒素(3mg/kg),待出现内毒素血症后改常规喂养为肠饲(210kcal/d,  相似文献   

4.
中药对严重烧伤小鼠胃肠黏膜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烧伤可引起胃肠道黏膜急性损伤 ,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后 ,细菌和内毒素穿过肠道受损黏膜 ,通过淋巴结和血液循环引起细菌移位 ,甚至可能导致肠源性感染[1] 。当前细菌移位这一问题得到广泛重视 ,防止细菌移位的研究亦不断深入 ,人们努力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 ,但用中药防治细菌移位的研究报导少见。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索中药对严重烧伤后胃肠黏膜屏障与细菌移位的关系 ,探讨严重烧伤小鼠应用中药后对胃肠黏膜损害及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 ,为临床防治严重烧伤后胃肠黏膜损害和细菌移位提供依据。材 料 与 方 法1.动物与分组 :昆明种小鼠 6 0只…  相似文献   

5.
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区微生物学效应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用雄性家兔18只,造成15%Ⅲ烫伤,并将创面涂抹绿脓杆菌1ml(10~4)。随机分为湿润烧伤膏、烧伤药水和对照组三组,每组6只,按说明涂药,分笼饲养。结果表明:湿润烧伤膏组有明显的侵袭性感染,伤后24h 烫伤区3只有出血点和坏死斑,痂下细菌计数>10~8;48h 有大片坏死组织液化脱落,出血加重,痂下细菌计数>10~(10),中性粒细胞数及 PMN—CL 峰值明显下降,与实验前和同一时间点中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72h 4只动物死亡,1只垂危者血培养有绿脓杆菌生长,当日死亡。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评估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对细菌移位和生存之潜在影响。实验选用19~21g雌性Balb/C小鼠124只,在烧伤前5天通过尾静脉注射0.2ml的C3H/HeJ小鼠血液,引起中等程度  相似文献   

7.
尽管烧伤病人的综合治疗有了很大进步,但感染仍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经严格的隔离措施可限制创面潜在性致病菌(ppm)的外源性移位。但烧伤病人本身的消化道可成为ppm的贮主。烧伤动物实验已证实小肠细菌一直与细菌移位现象有关。这一研究总结了1988年以来二年多时间内31例面积大于30%的烧伤病人(伤后超过24小时或24小时内死亡病例除外)采用消化道选择性去污染法(SDD)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是:给予病人妥布拉霉素80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鼠 TBSA15%Ⅲ度烧伤模型,伤后创面涂绿脓杆菌(10~9/ml)后共分6组。其中5个组的创面分别涂以不同药物,对照组不涂药。通过对各组创面外观、痂下细菌定量与病理组织学观察,皆证实 AgSD-ZnSD-A 霜组效果最好,是满意的烧伤外用药。  相似文献   

9.
严重烧伤后的肠源性感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62年 ,肖光夏等[1] 提出了肠源性感染的概念 ,1965年 ,Markley等在实验中观察到 ,无菌烧伤动物的生存率高于普通烧伤动物。无菌动物在烧伤前服用大肠杆菌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未服菌组。说明在严重烧伤后 ,肠道内细菌可能参与整个病程的发展。 1983年 ,马利等[2 ] 以异硫氰荧光素标记肠道菌 ,进行烧伤动物的体内示踪 ,证明了严重烧伤后的肠道菌能移位到血液与肝、脾、肺、肾。随后 ,彭毅志等[3] 以直接荧光标菌法 ,在荧光显微镜下 ,直接观察到组织匀浆中存在游动的示踪活菌。府伟灵等[4 ] 用丫啶橙荧光素标菌 ,发现少量肠道菌还可布…  相似文献   

10.
氯化镧对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氯化镧对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A)、烧伤对照组 (B)及烧伤治疗组 (C) ,每组 30只。采用PUC19质粒转染大肠杆菌示踪加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图谱分析法 ,对肠道菌向肠系膜淋巴结 (MLN)及血液中的播散进行示踪及定量研究。 结果 阳性菌落经酶切图谱分析后 ,证实B、C组MLN匀浆及血液培养生长细菌与灌胃的细菌具有完全相同的酶切图谱 ;C组MLN菌量在伤后 3、5d低于B组 (P <0 .0 5 )。C组血细菌阳性率在伤后 3d低于B组 (P <0 .0 5 )。C组血ET、NO及NOS量在伤后 1、3、5d均低于B组 (P <0 0 1)。C组肠组织MDA量在伤后 1、3、5d低于B组 (P <0 .0 1) ,C组肠组织SOD量在伤后 1、3d高于B组 (P<0 .0 5 )。 结论 血和MLN培养出的细菌由肠道细菌移位而来 ;氯化镧能有效防治肠道细菌移位 ;氯化镧通过抗菌、降低血中的ET、抑制NOS的活性减少NO的生成、提高SOD的活性并使MDA的产生下降等途径减少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1.
在大面积烧伤后 ,可见人体内血清内毒素值增高 ,在伤后 2 4小时内开始 ,至 3~ 4天后达峰值。烧伤后可伴发肠粘膜屏障功能不全、肠渗透性增高 ,由此引起肠内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进入血循环。届时可见血管紧张素 值升高 ,它可能是肠系膜血管收缩而引起肠缺血的一个原因。作者进行实验观察血管紧张素 在烧伤和脓毒症所引起肠缺血和再灌注损害中的作用 ,并试用其抑制剂 Du P753以减轻其肠粘膜损害和细菌移位的作用。在 2 1只雌猪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分别置入超声血流探头和导管。 5天后麻醉动物 ,在 14只猪制成 4 0 % 度烧伤 ,7只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延迟复苏肠道局部微循环改变及其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模型 ,动物分为烧伤休克不复苏组、伤后 8h延迟复苏组、立即复苏组和手术对照组 ,检测肠道细菌移位发生频率、回肠末端肠壁微血流量和体循环平均动脉压变化。 结果 伤后 8h复苏组细菌移位率高达 5 4.2 % ,明显高于立即复苏组 (P <0 .0 1) ,与不复苏组相差不显著 (P >0 .0 5 ) ;延迟复苏后 4h ,肠壁微血流量虽已得到改善 ,但远未达到立即复苏组同时相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而此时外周循环的平均动脉压已恢复至正常范围。 结论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后肠道细菌移位频率居高不下 ,可能与肠壁微血流量改善滞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近年研究提示,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小肠内白色念珠菌(CA)穿透肠壁的能力增强,它能通过肠管上皮细胞进入肠系膜淋巴结(MLN)。作者取体重为300~400g的雌性豚鼠,先分笼在恒温条件下饲养1~2周。实验前将烧伤病人血液中分离出的CA进行培养增殖后调整浓度为6x10~9/ml,在烧伤前1小时将该菌液5ml通过饲喂管给实验动物灌胃。然后在麻醉下将躯干去毛,并在烧伤前按50ml/kg计算  相似文献   

14.
1%磺胺嘧啶银(SS)、1%SS加0.2%洗必泰双葡萄糖酸盐(CD)和8.5%醋酸盐磺胺米隆(MA)都是常用于预防烧伤创面感染的局部抗菌药物。本研究比较这三种局部抗菌药物在Ⅲ°烧伤创面分别接种4种细菌24小时的治疗效果。在180~200g雌性Charles鼠背部造成体表面积的Ⅲ°烫伤。伤后10分钟,每个动物创面上接种含1×10~8CFU细菌的肉汤0.5ml。菌种从感染的烧伤创面分离。伤后24小时开始治疗,每天1次用无菌的压舌板将药物涂于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对烧伤后狗用维生素C治疗对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功效。12只成年杂种狗在全麻下行机械通气,静脉滴注5%葡萄糖乳酸林格溶液维持。两侧后腿剃毛后分别行与隐静脉并行的淋巴管造瘘,每15分钟收集一次淋巴液,测其量,以淋巴流速平稳后1小时测得量作为基线,再施烫伤。将动物一侧后爪置于100℃开水中持续3秒钟,制成Ⅱ度烧伤模型,另一后爪浸于25℃水中作假烫伤。6只动物于烫伤后15分钟用0.52ml/kg/h维生素C溶液治疗(14.1mg/kg/h),另6只动物用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根据后腿烫伤和维生素C治疗与否分成4组:未烧伤未治疗组(NB-NT)、未烧伤治疗组(NB-VC)、烧伤未治疗组(B-NT)、烧伤治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用4~7个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伤前和伤后3~4小时测定静息氧消耗(VO_2)和结肠温度(TC)。烧伤动物的血、脾和创面进行细菌学培养计数。造成30%体表面积的Ⅲ度烧伤,部分动物立即接种1ml10~8无毒力绿脓杆菌(NVP)。定期测烧伤后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8岁。因触摸1万伏变压器而致伤,于伤后9小时急诊入院。伤后在县医院行右胸腔局部缝合闭式引流,静脉滴注生理盐水500ml 后转入我院。查体:T38.3℃,P100次/分,R40次/分,Bp14/10kPa(105■75mmHg)。意识清楚,精神萎糜,口唇发绀,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查气管向左侧移位,右胸有约3%烧伤。右胸呼吸动度减弱,右肺上部叩诊为清  相似文献   

18.
严重创伤(包括烧伤)后出现的高代谢反应和免疫抑制是导致感染,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生化研究表明,这类病人在伤后有大量环氧化物,包括前列腺素E的产生。本文观察前列腺素合成阻滞剂布洛芬(Ib)对烧伤后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取成年大鼠190只。制成30%Ⅲ度烧伤。代谢研究(70只)分对照和烧伤组,后者又根据伤后有否感染、是否应用Ib及用量的不同,再分为若干亚组,在伤后72小时测定代谢率、血清转铁蛋白、C_3及IgG。感染研究(120只)分为两组,即伤后创面立即涂敷细菌,或伤后24小时涂敷细菌,并根据是否应用Ib及用量的不同再分为若干亚组。观察28天,测定绝对生存率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创面遭受侵袭性感染后,抑制应激反应措施对大鼠生存率、脏器损害及其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 /Th2细胞因子格局的影响。 方法 建立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未用冬眠合剂)和冬眠合剂组,每组36只。两组大鼠背部痂下注射1×108 集落形成单位(CFU) /ml铜绿假单胞菌菌液0. 1ml,观察两组大鼠痂下组织细菌定量、注射细菌后96h的生存率、脏器损害情况及白细胞介素(IL)2、IL 4、IL 10、γ型干扰素(IFN γ)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两组大鼠痂下注菌后5h每克组织细菌数量>1×105 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冬眠合剂组大鼠生存率(66. 7±2. 6)%,明显高于对照组( 33. 3±1. 7 )% (P<0.01).冬眠合剂组大鼠脏器炎性细胞浸润和病理损害程度较对照组轻。冬眠合剂组注射细菌后即时(0h)IL 2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 01),但注射细菌后48、96h其表达增强,对照组表达减弱(P<0. 05);对照组IFN γ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冬眠合剂组(P<0. 01);冬眠合剂组IL 4、IL 10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 05或0. 01)。 结论 抑制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应激反应水平对创面细菌的侵袭有保护作用,这一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应激反应水平的同时Th1 /Th2细胞因子格局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高分级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3月经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且Gleason评分≥8分的高分级前列腺癌患者67例,年龄61~83岁,平均(74.2±4.8)岁;穿刺前PSA 5.6~117.0ng/ml,平均(27.6±22.8)ng/ml;穿刺Gleason评分8分者35例(52.2%),9~10分者32例(47.8%);临床分期T2期42例(62.7%),T3期25例(37.3%),所有患者均接受I125前列腺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作为初始治疗,术后均行辅助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时间为6~12个月,为激素全阻断疗法。生化进展定义为PSA大于治疗后最低值2ng/ml,随访患者无生化进展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结果:所有高分级前列腺癌患者粒子植入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121个月,平均56.1个月。在随访过程中,33例(49.3%)高分级前列腺癌患者出现生化进展,平均生化进展时间为28.8个月;13例(19.4%)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亡,其中7例(10.1%)患者因前列腺癌进展死亡。本组患者3年无生化进展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9.7%、94.9%和89.8%,5年无生化进展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2.6%、91.5%和83.1%。Gleason评分8分与9~10分的高分级前列腺癌患者经粒子植入治疗后的无生化进展生存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高分级前列腺癌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但应注意Gleason评分≥9分患者,临床进展更为迅速,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