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 Stnmaal Tumors 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壁肌间丛自搏细胞的间叶实体肿瘤。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征象。极易误诊,自80年代末提出GISI概念以来。有学者已做了较多研究工作,但仍存有多方面争议。现结合我院2000年-2003年间经病理证实的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0~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GIST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病历共32例(男女1814,平均年龄62岁)所有病人都行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32例病人中胃间质瘤占66%,小肠占28%,直肠占6%。手术切除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2例中4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肺转移,并且再做2次手术。结论GIST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或免疫组化(CD117等)。彻底的外科切除原发肿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Glivec可以作为主要治疗GIST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胃恶性间质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GISTs)的研究是目前消化道临床病理学的热点[1 ,2 ,3] ,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 ,常使GIST的确诊和及时治疗遇到困难 ,在会诊、临床病理讨论会及读片时GIST也常常成为争论病例。现报告 1例胃恶性间质瘤 ,并结合文献复习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  男 ,66岁 ,因上腹部疼痛 1周入院。 1周前出现腹部剧痛 ,对症治疗后变为上腹持续隐痛不适 ,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体重无明显改变。查体 :上腹部可触及一巨大包块 ,表面光滑 ,质中 …  相似文献   

4.
张铭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8):718-7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肿瘤。我院于2001~2004年收治16例GIST,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61岁。发病部位:贲门1例,胃8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5例,升结肠1例。首发症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均未获明确诊断,均有腹痛、黑便症状,其中消化道大出血6例,腹部包块6例,幽门梗阻3例,合并穿孔1例。发病部位:胃部16例中1例失去手术机会,余15例均手术治疗;空肠2例为术中探查发现。术后随访15例,随访率为83.3%,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66.7%、46.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术中应常规仔细探查空肠近端,谨防漏诊,完全彻底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io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已得到公认 ,并在临床和病理诊断中开始应用[1] 。正确认识GIST ,把以前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概念过渡到GIST上来 ,一是为了临床的需要 ;二是为了统一名称 ,便于交流 ;三是为了深入研究GIST的组织来源 ,以求进一步提高对GIST的诊治水平。现综述如下。1 GIST的概念“胃肠道间质瘤”一词由Maur等[2 ] 于 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与消化道上皮源性肿瘤相比 ,消化道间叶性肿瘤虽然少见 ,但是种类繁多 ,形态复杂。 196 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收治的27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及消化道出血为主,发生部位以小肠及胃最为常见,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复发10例,死亡3例.结论 肿瘤的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及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正确地诊断及合理地手术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寒晖  韦会海 《广西医学》2007,29(6):887-887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sarcomas,GISS)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的一种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小肠恶性间质瘤属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临床变异较大,病理形态复杂多样,传统上几乎都归为平滑肌肿瘤。我们报道1例小肠恶性间质瘤并对近年来文献进行复习,以期提高对小肠恶性间质瘤认识,减少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2例,小肠5例,直肠5例,结肠1例;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8例,CD34阳性36例。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的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除传统的手术切除以外,可采用微创手术或使用酪胺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格列卫。  相似文献   

11.
胃大弯巨大恶性间质瘤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荣  罗云生  葛海燕  马小干 《重庆医学》2004,33(7):967-967,970
患者,男,81岁,因偶然发现左中上腹包块1周入院.患者自诉入院1周前始发现左中上腹部包块,此前一切正常,无腹痛、腹胀、呕血、腹泻、黑便、头昏、乏力等症状,无剧烈活动、咳嗽,无发热,大便规律、正常,小便通畅,1周来包块无明显增大.既往无特殊.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淑翎  文卓夫 《广东医学》2011,32(20):2666-266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58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GIST发病中位年龄为58.0岁,男女比例为1.2:1.GIST好发于胃、小肠,主要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CT、B超、一般内镜、超声内镜对GIST的诊断率分别为40.9%、20.0%、13.5%...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8-2005年我院35例确诊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好发于胃(91.4%),男女比例1.9∶1,年龄13~82岁。本组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腹部超声、CT、消化道造影、消化内镜检查为术前常见检查途径,其中超声内镜确诊率最高(75%),腹部超声检查对该病诊断意义不大。35例患者均行手术,甲磺酸伊马替尼被用作术后辅助治疗药物,手术标本免疫组化示CD34(90%)、CD117(80%)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抗原(P<0.05)。术后复发率为44%,术后5年生存率为32%。结论:该病预后较差,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术后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4.
郭松年  孙民昌 《吉林医学》2010,31(28):4994-4995
<正>起源于胃肠壁间质干细胞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细胞、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多数表达为CD117和(或)CD34[1-3]。本文对我院收治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肿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多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此类肿瘤在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特别是在肿瘤的良恶性判断上有时难于预测。作者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文献 ,对 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作一综述。1 临床特征GIST的发病无性别差异 ,见于各年龄段 ,5 0~ 70岁为高峰年龄组。发病年龄越小 ,恶性机率越大 [1 ]。约 6 0 %~ 70 %发生在胃 ,2 0 %~ 30 %发生在小肠 ,不足 10 %发生于食管 ,结肠及直肠 ,另外网膜和肠系膜也可见类似肿瘤。临床症状无特征性 ,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58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GIST发病平均年龄为57.0岁,男女比例为1.2/1。GIST好发于胃、小肠,主要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 CT、B超、一般内镜、超声内镜对GIST的诊断率分别为:40.9%、20.0%、13.5%、53.3%,一般内镜与超声内镜对GIST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98.3%、77.6%。结论 GIST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CT及超声内镜能提高该病诊断率,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7.
许海莺  陈宏颖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1):1012-1014
目的探讨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对我院21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1例GIST患者,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55.2岁。发生部位以胃(13例,61.9%)、小肠(4例,19%)为主。首诊症状以腹痛、腹胀、腹部肿块和消化道出血为主,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报告:良性7例,恶性12例,潜在恶性2例。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17例(80.9%),CD34阳性14例(66.7%)。结论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与肿瘤大小及部位相关。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重要标记CD117和CD34阳性是GIST诊断关键。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54.3%)表现为上腹痛、腹胀;腹部肿块28例(40.0%);黑便、呕血12例(17.1%);肠梗阻、吞咽困难、消瘦各2例,分别占2.9%。肿瘤直径平均(6.2±5.1)cm,38例直径超过5cm,良性、恶性各14例,潜在恶性10例;32例直径低于5cm,良性15例,恶性4例,潜在恶性13例。所有标本均光镜下找到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免疫组化表达检测结果:CD117(+)65例,占92.8%;CD34(+)39例,占55.7%;SMA(-)59例,占84.3%;S-100(-)51例,占72.6%。结论: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的检查可提高对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69例GIST作了临床病理学的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69例GIST中,良性9例(13.0%),交界性25例(36.2%),恶性35例(50.8%);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为主的有46例,伴上皮样细胞的有19例,单纯由上皮样细胞组成的有4例。免疫组织化学特征:65例(94.2%)CD117(C-kit)胞质强阳性,58例(84.1%)CD34阳性,16例(23.2%)S-100蛋白呈局灶或散在阳性;14例(20.3%)SMA呈局灶阳性,仅3例(4.3%)desmin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恶性发生率较高(50.8%),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恶性潜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恶性潜能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胃间质瘤22例,小肠间质瘤9例,结直肠间质瘤6例,胃肠外间质瘤2例。以Fletcher标准将病人分为极低风险组7例,低风险组10例,中风险组9例,高风险组13例。37例初治、2例复治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发生转移和复发14例,其中中、高风险组复发转移12例,复发转移率85.7%,与极低、低风险组复发转移率(14.3%)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小肠间质瘤和胃肠外间质瘤比胃间质瘤的复发转移率高。一般情况下,临床晚期、肿瘤体积大、核分裂像数目高和风险评估级别高与无复发生存有关。结论:Fletcher标准能够反映GIST的生物学行为,小肠间质瘤,胃肠外间质瘤复发转移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