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疫源地我国鼠疫患者性别构成情况,探讨年龄、病型、感染方式、病死率等与鼠疫患者性别构成的关系。方法收集1950~2010年全国鼠疫个案资料,用卡方检验和二项分布检验等方法对鼠疫患者性别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旱獭疫源地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P<0.01);分年龄组比较,只有20~39岁年龄组鼠疫患者男女比例存在差异(P<0.01);通过接触人(P<0.05)和旱獭(P<0.01)感染的病例男女比例差别有显著性;患腺型(P<0.05)和肺型(P<0.01)鼠疫的男性病例也多于女性;病死率则与性别无关(χ2=1.175,P>0.05)。结论人类感染鼠疫与性别关系不大,只与不同性别人群接触病原体机会的多寡和接触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本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血尿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记录在本院进行体检的24965人的性别、年龄,测量受检者的身高、体重、血压、进行血生化检测,按年龄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P<0.01)。女性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长的幅度明显,各年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50岁以下人群中血尿酸水平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呈正相关(P<0.01),与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1)。70岁以上人群中血尿酸与年龄、性别呈正相关(P<0.05),与血糖成负相关(P<0.01)。结论:中青年人群血尿酸水平升高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显著相关,老年人血尿酸水平的相关因素与中青年不同,在干预上应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唐山市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率情况,以期为脂肪肝的预防和调治提供合理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3月-2016年2月唐山市12 808例体检人群资料,其中脂肪肝有3540例。统计年龄、性别、BMI、空腹血糖(FBG)、TC、TG、LDL-C以及肝脏超声检查结果。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7151例男性体检者中脂肪肝2750例(38.46%),5657例女性体检者中脂肪肝790例(13.96%),男性与女性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25,P0.01)。不同年龄段(18~29岁、30~39岁、40~49岁、≥50岁)男女间脂肪肝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37.58、474.06、449.38、12.86,P值均0.01)。男性、女性在不同BMI[肥胖(BMI≥28)、超重(24≤BMI28)、正常(BMI24))]间脂肪肝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04.01、500.23,P值均0.01)。分别对肥胖(BMI≥28)、超重(24≤BMI28)、正常(BMI24)体检者中男性与女性脂肪肝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1.24、87.97、323.84,P值均0.01)。男性、女性体检者中肥胖及超重人群脂肪肝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值均0.01)。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FPG、TC、TG、L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482、13.698、22.133、27.334,P值均0.001)。男性体检者中,脂肪肝与非脂肪肝体检者间FPG、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288、8.652、11.671、20.118,P值均0.01);女性体检者中,脂肪肝与非脂肪肝体检者间FPG、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816、5.532、15.154、18.507,P值均0.01)。结论唐山市成人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率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感染度对个体内虫卵计量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度对个体内虫卵计量变异的影响。 方法 以血吸虫病流行区江西省星子县渚溪村常住居民为对象,采用改良加藤法(Kato-Katz)连续7次重复检测其粪便中虫卵,每次涂制粪样厚片2张,任1张涂片查出虫卵即为阳性,完成者570人。用变异系数(CV)比较个体内变异,以年龄、性别、职业、感染度为分组因素,了解各组间的个体内变异。 结果 随着检测次数的增加,阳性检出率逐渐升高,7次累计阳性率比单次平均阳性率提高23.5%(P<0.01)。累计阳性者感染度随检测次数增加而逐渐下降,单次阳性者平均感染度(EPG)(111.06)高于7次累计感染度(42.51)。累计人群感染度随检测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单次检测人群平均感染度(EPG)(4.78)低于7次累计感染度(8.75)。个体内变异,女性大于男性(P<0.05)。0~9岁组大于其他年龄组(P<0.05),其他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渔民组低于其他职业组(P<0.05),其他各职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感染度为分组因素,随着感染度的增加,个体内变异程度逐渐降低(r=-0.717, P<0.01),呈负相关。以感染度为分层因素进行分层分析,感染度相同,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组间的变异系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 改良Kato-Katz法检测血吸虫卵,单次检测结果明显低于实际感染率和人群感染度。感染度是影响虫卵计量个体内变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宁波地区健康人群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检测结果, 重新评估ALT正常值上限(ULN)。方法以2018年至2020年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宁波鄞州华茂医院进行健康体格检查并接受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检测的56 140名体格检查者为研究对象, 排除可能导致肝损伤的因素后纳入11 411名受检者, 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人群的血清ALT, 确定不同性别人群的ALT ULN, 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男性血清ALT为(19.20±7.90) U/L, 高于女性的(13.75±6.17) 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6, P<0.001);男性血清ALT ULN为35 U/L, 女性为26 U/L。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的血清ALT分别为(15.48±7.61) U/L、(16.21±7.40) U/L、(17.36±7.52) U/L、(18.77±7.57) 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1, P<0.001)。50~59...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5年1月-2008年6月肝活组织检查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患病率.剔除合并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及其他慢性肝病,比较临床资料完整的肝脂肪变患者与其性别,年龄相配的无肝脂肪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近似正态分布时选用近似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 结果 12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患病率33.4%,研究期间呈逐年增高趋势(趋势分析显示,JD<0.05).与无肝脂肪变的113例乙型肝炎患者相比,114例合并肝脂肪变者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6.811,2.733、3.063和2.340,P值均<0.05),而血清HBV DNA滴度则显著降低且与肝脂肪变程度有关(x~2=6.154,P<0.05).两组患者ALT,AST、Y-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44、1.390、-0.029、-1.175和1.393,P值均>0.05),肝脏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34和0.106,P值均>0.05),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患者之间明显肝损伤的比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447和2.911,P值均>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常见且不断增多,主要与代谢紊乱有关,并存的肝脂肪变对乙型肝炎患者肝损伤可能无不良影响,HBV DNA滴度是否与肝脂肪变呈负相关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HIV感染人群HCV抗体阳性率的流行病学现状与特点。方法以2010年-2016年在广西7家医院就诊的HIV抗体阳性的广西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人口学资料及HCV抗体检测结果、HIV/HCV共感染途径等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方法或Fisher’s精确检验,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个样本率的多重比较。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共选取HIV抗体确证阳性患者6154例,其中HCV抗体阳性409例,阳性率为6.65%[95%可信区间(CI):6.03%~7.27%],其中男性HCV抗体阳性率(7.97%)高于女性(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294,P<0.01);18~44岁年龄段HCV抗体阳性率最高(10.47%),45~59岁年龄段次之(5.44%),均高于其他年龄段,两两分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静脉吸毒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最高(75.12%),静脉吸毒+性接触次之(70.00%),均高于其他感染途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HIV抗体和HCV抗体均为阳性的患者中,静脉吸毒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感染途径,其中男性以静脉吸毒居多(72.30%),女性则以性传播为主(57.58%),2种人群在感染途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8~44岁年龄段患者静脉吸毒比例最高(71.58%),其次为45~59岁年龄段(63.27%),其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两两分析比较提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0~80岁年龄段性接触传播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两两分析比较提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IV感染者中,静脉吸毒者合并HCV感染的危险性是其他途径感染者的60.385倍(95%CI:7.909~461.017),静脉吸毒+性接触者合并HCV感染的危险性是其他途径感染者的46.667倍(95%CI:4.144~525.501)(P值均<0.01)。结论广西地区HIV感染人群HCV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的流行病学水平,男性HCV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青年人群HCV抗体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男性、中青年人群主要经静脉吸毒途径感染HIV和HCV,而女性、老年人群则主要经性接触途径感染HIV和HCV;静脉吸毒是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性别、年龄成年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研究血清Hcy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在两个不同中心分别选取健康体检者和住院病人,共分为4组,即中心一体检组、中心二体检组、中心一住院组和中心二住院组。分别观察各组观察对象血清Hcy≥10μmol/L和≥15μmol/L的发生率;比较各组内<50岁和≥50岁人群不同性别间Hcy水平的差异;观察不同性别人群Hcy水平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Hcy≥10μmol/L发生率在82.6%~97.0%,Hcy≥15μmol/L发生率在38.1%~55.2%。<50岁人群,男女Hcy平均值差为7.61~9.06μmol/L(P<0.001),≥50岁人群,男女Hcy平均值差为5.06~5.90μmol/L(P<0.001)。20~30岁,Hcy水平呈下降趋势;30~60岁男性,30~70岁女性,Hcy水平呈平稳趋势,>60岁男性及>70岁女性,Hcy水平呈上升趋势。结论血清Hcy水平≥10μmol/L和≥15μmol/L发生率与报道差异较大,不同性别间Hcy水平差异显著,随年龄增加,Hcy水平呈不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使用中心动脉压测量仪测量农村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桡动脉增强指数,探讨该指效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中的变化趋势.方法 共有321例来自农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调查.分别记录性别、年龄、体重、血压等参数,同时使用中心动脉压测量仪记录肱动脉血压,收集30 s的脉搏波图形,自动计算出桡动脉AI值.分析桡动脉AI值在性别中的差异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①男女性别间身高、体重、BMI和AI值有统计学差异;年龄、心率、SBP和DBP无统计学差异.②男女AI值分别为(78.6±15.1)%和(86.6±15.0)%,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依据年龄进行分组后,60岁以下女性AI均高于男性(P<0.01);而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女间的这种差异消失(P>0.05).③年龄和桡动脉AI之间都有正相关关系,其中男性,r=0.391,P<0.001;女性,r=0.187,P=0.01.结论 在农村地区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女性AI值高于男性,但这种差异随年龄增加而消失.AI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黎族人群的血脂水平,比较其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与生活方式以及血脂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海南地区黎族人群聚集的地区的黎、汉两民族年龄在20~84岁之间人群各500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血脂测定技术及其标准化的建议》的规定测定其血脂4项值[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资料使用spss13.0软件处理。结果黎族人群TC、TG、LDL-C与汉族人群的基本一致,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同性别中,HDL-C黎族女性明显高于汉族女性(P<0.01)。TG值汉族男性明显高于黎族男性(P<0.05),30~39岁和40~49岁两个年龄阶段黎族人群的HDL-C明显高于汉族人群(P<0.05)。结论海南地区黎、汉族人群血脂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海南地区的黎族人群大多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市县,生活水平较低,饮食较为清淡。同时,不同族群之间血脂基因的多态性也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9年9月至2016年9月放射科X线片及患者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剔除复查资料,筛选中老年人(≥50岁)股骨近端骨折病例。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等信息并以AO骨折分型原则为标准进行骨折分型。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 212例,男434例,女778例,除50~60岁外,在性别构成上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P<0.01);在不同年龄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90岁患者人数逐渐增高,自90岁开始下降。各个年龄段男女构成比存在差异,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其后逐渐转变为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差异逐渐扩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数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更易罹患股骨近端骨折,特别是70~90岁的老年女性。股骨近端骨折的患病人数依然逐年增加,骨质疏松预防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特点和炎性反应以及预后差异。方法连续入选初发STEMI患者263例,男203例,女60例。收集患者住院时和2年随访时的临床资料,检测发病早期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女性年龄、高血压、Killip分级≥Ⅱ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吸烟明显低于男性(P<0.01)。男性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1),男性与女性IL-6和sICAM-1水平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患者再灌注治疗比例和溶栓再通率以及急诊PCI后血流恢复率、冠状动脉病变分布总体无显著差异。女性住院及随访2年时心血管病病死率更高,性别与住院期间及随访2年心血管死亡无独立相关。结论 STEMI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发病年龄晚、且病情重;STEMI急性期炎性反应水平无性别差异;STEMI预后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测自然人群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表现特征,为深入研究动脉硬化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参照ARIC研究方案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技术和相关测量软件,对1202例中老年自然人群进行双侧颈动脉近端、远端和窦部各1 cm血管段内径测量,包括收缩及舒张内径值(分别简写为Ds和Dd),并计算出每个部位的血管内径差值(Ds-Dd,简称ΔD).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间的血管内径变化特征. 结果 1、男女性别间比较各年龄段,男性Ds和Dd均明显大于女性(P<0.01),仅≥60岁年龄段右侧近端和左侧远端的ΔD,男性显著大于女性(P<0.05).2、年龄段之间比较不论男女各部位Ds和Dd在≥60岁年龄段均明显大于<60岁年龄段(P<0.01),而仅在男性左侧窦部和女性右侧近端的ΔD值在≥60岁年龄段明显小于<60岁年龄段(P<0.05).结论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内径波动的绝对值(ΔD)仅在部分血管测量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界定正常人群肝脏硬度值参考范围及探讨年龄、性别对肝脏硬度值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0月1日~(-2)014年10月31日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1794例,经Fibro Scan进行肝脏硬度值(LSM)检测。因LSM的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性别组间LSM;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间LSM,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LSM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单侧百分位法制订性别、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其中1590例LSM测定成功有效,有效率为88.63%,107例因肝功能异常被剔除,经分析发现男性受试者LSM高于女性受试者,男女间比较LS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80,P0.001);不同年龄段间LSM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6.983,P=0.001),并证实年龄与LSM呈正相关(r=0.087,P=0.001),参考范围(P90)估计:成人≤7.1 k Pa,女性≤7.0 k Pa,男性≤7.2 k Pa;按年龄划分20~29岁≤6.8 k Pa,30~44岁≤6.7 k Pa,45~59岁≤7.8 k Pa,60~74岁≤8.8 k Pa。结论 LSM受年龄、性别影响,在体检人群中应用时需根据年龄、性别参考相应的医学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成人患者血尿酸测定值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8年6月共47 100例18岁以上检测人群的血尿酸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7 091例,女性20 009例。研究不同性别、部门、年龄段的血尿酸数值及分布情况。结果:HUA总检出率20.26%,其中男性检出率22.82%,女性检出率16.88%。男性、50岁及以下女性血尿酸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均P<0.05);50岁以上女性血尿酸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HUA最高发年龄段男性为18~30岁,女性为71岁以上(均P<0.05),高发部门前3位依次为肾脏病区、门诊心外科、门诊高血压。结论:HUA检出率较高,男性总体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男性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女性血尿酸水平呈先降后升趋势。根据上述HUA数据分布特点,可针对易感人群加强宣教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汉族、藏族、裕固族健康成年人超声心动图心腔测量值及左心室收缩功能之间的差异。方法:分别于青海省及甘肃省筛选出1 820人健康受试者,年龄均在20~80岁之间,其中汉族887人(男性456人、女性431人),藏族506人(男性262人、女性244人),裕固族427人(男性187人、女性240人),采集标准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并测量心腔大小、左心室容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民族、性别、年龄(将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受试者分为5个年龄段: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汉族、藏族、裕固族人群比较,男性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裕固族男性大于汉族及藏族[(96.29±21.60)ml vs(93.64±18.30)ml vs(91.16±16.77)ml,P0.05];体表面积标化后裕固族男性仍大于汉族及藏族[(54.16±11.14)ml/m~2vs(53.92±10.20)ml/m~2vs(52.76±8.94)ml/m~2,P0.05];三个民族之间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民族男性心腔测量值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男性、女性人群中左心房前后径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结论:以健康汉族、藏族、裕固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超声心动图测量值的差异。由于左心室容积与民族相关、部分测量参数与性别和年龄相关,所以超声心动图正常值不仅应考虑年龄、性别、体型的差异,而且需要校正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在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体中的跨性别等值性。方法利用PSSS对北京、湖南和山东三地1013名社区中老年人(50~96岁)进行调查。随后考查PSSS在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群体中的测量等值性。最后对男性和女性两组样本在PSSS总分和分量表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问卷各步骤的测量等值性检验的结果均满足测量学要求(△CFI≥0.010,△TLI≥0.010 △RSMEA≤0.015),说明PSSS在不同性别的中老年人群体中的形态等值、弱等值、强等值和严格等值假设均成立。女性中老年人样本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上均高于男性(均P<0.05)。结论 PSSS在中老年人群中具备跨性别等值性,即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群体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能够通过PSSS得分差异来反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脂肪变与肝脏HBsAg和HBcAg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天津市传染病医院经肝活组织检查确诊的CHB合并肝脂肪变患者147例,另选取与其血清HBV DNA接近的无肝脂肪变的CHB患者149例,比较2组肝脏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肝脏损伤的差异.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与无肝脂肪变组相比,肝脂肪变组平均年龄和体质指数较高(t值分别=-3.31和-6.57,P值均<0.01),肝组织中重度炎性反应、明显纤维化及HBsAg强阳性染色的比例则较低(分别为30.6%比15.4%、26.5%比12.8%、23.1%比6.7%,x2值分别=9.63、8.92、15.76,P值均<0.01),HBcAg强阳性染色比例亦呈下降趋势.与肝脂肪变程度F1至F2级者比较,F3至F4级者肝脏HBsAg、HBcAg强阳性染色比例呈下降趋势.结论 肝脂肪变影响CHB患者肝组织内HBsAg、HBcAg的表达,随肝脂肪变的出现及加重,HBsAg、HBcAg表达及肝组织损伤程度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比较江苏无锡和新疆阿合奇地区健康人群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G)含量的差异和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江苏无锡居住健康体检正常者768例和新疆阿合奇县居住健康体检正常者792例,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对两个地区健康人群血清中PG Ⅰ和PGⅡ进行测定,并计算PG Ⅰ/Ⅱ值.比较两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按≤20岁、21 ~30岁、31 ~40岁、41~50岁、51 ~60岁、>60岁分组)、民族人群血清PG含量.结果 江苏无锡、新疆阿合奇地区血清中PG Ⅰ、PGⅡ和PG Ⅰ/Ⅱ值比较P均<0.01.两地区健康人群PG Ⅰ和PG Ⅰ/Ⅱ与性别均有关(P<0.05或<0.01),PGⅡ与性别均无关(P均>0.05);两地区男性血清中的PG Ⅰ、PGⅡ和PG Ⅰ/Ⅱ值比较P均<0.01,女性血清中PGⅡ和PGⅠ/Ⅱ值比较P均<0.01.无锡地区血清中PGⅠ、PGⅡ和PGⅠ/Ⅱ值均与年龄有关(P均<0.01),随年龄的增大呈上升趋势;阿合奇地区血清中各PG值与年龄均不相关.无锡、阿合奇地区21~30岁人群PGⅡ和PG Ⅰ/Ⅱ值比较P均<0.01;31~40岁人群PG Ⅰ和PG Ⅰ/Ⅱ值比较P均<0.01;41 ~50岁人群PGⅡ和PGⅠ/Ⅱ值比较P均<0.01;>60岁人群PG Ⅰ和PGⅠ/Ⅱ值比较P均<0.01.阿合奇地区汉族、柯尔克孜族人群血清中的PGⅠ、PGⅡ和PGⅠ/Ⅱ值比较P均>0.05,但阿合奇地区汉族和无锡地区汉族人群血清中PGⅡ和PGⅠ/Ⅱ值比较P均<0.01.结论 江苏无锡、新疆阿合奇地区健康人群血清PG水平存在差异,且在性别分布上是一致的,在年龄分布上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验证卫生行业标准WS/T 645.2-2018中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参考区间是否适用于长春地区。方法 按照WS/T 645.2-2018参考区间验证方法,入组2016年1月-2019年4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20~79岁健康体检者5420例,根据年龄和性别划分为12个亚组,验证各组落入参考区间的检测值是否>90%,分析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随年龄及性别变化趋势。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血清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各亚组测量值90%以上落在参考区间内,通过参考区间验证。血清甲胎蛋白在30~39岁存在性别差异(Z=-4.51, P<0.05),血清癌胚抗原在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均存在性别差异(Z值分别为-13.45、-18.15、-17.34、-10.82、-3.65,P值均<0.05);血清甲胎蛋白在女性20~69岁随年龄缓慢上升,70~79岁男性及女性均随年龄下降;血清癌胚抗原在女性20~79岁、男性20~79岁随年龄上升,且男性检测值高于女性。结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WS/T 645.2-2018中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参考区间适用于长春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