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和正常人20例,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且CD11b/CD18表达的增加与心绞痛的发作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无关。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明显增加,其增加程度与心绞痛的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2.
3.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9)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细胞黏附能力、变性能力及CD18分子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该院心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2例,根据病因分为自发型心绞痛29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31例、劳力型心绞痛32例,同时选取健康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心绞痛患者均给予心内科临床常规对症治疗,包括强心、扩血管、利尿、吸氧、改善离子紊乱等,2 w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时及稳定时的白细胞滤过能力、黏附力,通过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心绞痛患者CD11、CD18、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结束后,各组白细胞变性能力及黏附力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心绞痛发作期白细胞滤过指数(8.56±0.81)、白细胞黏附率(83.90±15.05%),较对照组〔白细胞滤过指数(4.21±0.33)、白细胞黏附率(23.33±9.02%)〕明显较高(P0.05)。2实验结束后,各组间白细胞变性能力及黏附力均有有不同程度变化,自发型心绞痛白细胞滤过指数发作期(9.21±1.16)、缓解期(6.05±0.75)及白细胞黏附率发作期(95.23±10.91%)、缓解期(68.21±10.36%)较劳力型心绞痛白细胞滤过指数发作期(6.17±0.59)、缓解期(4.28±0.88)及白细胞黏附率发作期(67.85±9.15%)、缓解期(35.47±10.99%)明显较高(P0.05)。3实验结束后,各组PCR电泳表达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期TSP(0.66±0.09)、CD11(0.57±0.05)、CD18(0.50±0.12)较对照组TSP(0.11±0.03)、CD11(0.13±0.02)、CD18(0.06±0.01)明显较高(P0.05)。结论有效控制白细胞变形能力及黏附力、降低黏附分子及凝血酶敏感蛋白的合成与表达,可有效控制心绞痛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1b/CD18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 49例心绞痛患者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 ,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1b/CD18表达。结果 :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1b/CD18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 (P<0 .0 1)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1b/CD18表达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P<0 .0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心绞痛患者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无变化 (P>0 .0 5 ) ,而急性心肌梗死组明显增加 (P<0 .0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1b/CD18表达与梗死范围无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1b/CD18表达明显增加 ,其增加程度与心肌缺血的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5.
6.
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白细胞CD18表达和可溶性细胞间粘 …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AMs)与急性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40例健康人(对照组)和5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自发性心绞痛18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2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2例)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和缓解后24h外周血白细胞CD18表达、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 (1)UA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卡维地络对心绞痛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我科住院冠心病共 4 8(男37)例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 (SAP) 2 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2 6例 ,随机将SAP、UAP二组病人各分为治疗组 (给予卡维地络 10mg口服 2 /d术前 7d起使用 )及对照组 (给予美托洛尔 12 5mg口服 2 /d术前 7d起使用 ) ,分别于服药前及手术前采集股动脉血样 ,用FCM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股动脉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表达水平。结果 SAP患者服药前卡维地络组与美托洛尔组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CD11b表达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UAP患者卡维地络组与美托洛尔组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CD11b均高于SAP患者 (P <0 0 5 ) ,服药 7d后UAP组中性粒细胞CD11b卡维地络组明显低于美托洛尔组。结论 不稳定心绞痛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均显著高于稳定心绞痛。卡维地络降低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表达的主要机理可能是减少了中性粒细胞活化 ,而对单核细胞的影响尚有待评估 相似文献
8.
人们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中的一些炎性指标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介素、白细胞数等升高 ,并预示患者预后不良〔1〕。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中白细胞数升高 ,对AMI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然而白细胞数升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少有报道 ,本文对此做了探讨。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各型UAP 2 1 0例 ,发作时心电图ST段水平下斜型下降≥ 1mV ,发作后恢复。或发作时有ST段抬高≥ 1mV ,发作后恢复。排除各种原因的继发性心绞痛 ,如原发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疾病和引起白细胞数升高的其他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外周静脉血中白细胞介素18的浓度。观察其与心绞痛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和对照组20例。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8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8浓度明显增高。冠心病左心室射血分数≤50%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8浓度显著高于左心室射血分数〉50%组的心绞痛患者。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白细胞介素18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细胞介素18浓度随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心功能降低而升高。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无关。白细胞介素18的浓度可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可镕性细胞问粘附分于—1(sICAM—1)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EILSA法测定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CRP、IL—6、sICAM—1浓度,同时对UA及SA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积分法评定冠脉狭窄程度。结果 ①UA组患者血CRP、IL—6、sICAM—1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5)及正常组(P<0.01),而后两者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SA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较UA组严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⑧UA组患者的CRP、IL—6、sICAM—1水平与其冠脉狭窄程度问无相关性。结论 在UA患者体内存在着炎性反应,可能与其冠脉病变的不稳定性有关,在判断预后方面,炎性细胞因于水平的变化可能较冠脉狭窄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60例U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64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观察35例(A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1h、24h、72h血液中sICAM-1的变化。另设单纯行冠脉造影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30例(B组)和健康者30例(C组)作对照。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sICAM-1含量,并随访术后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sICAM-1在A、B组的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A组sICAM-1在术后1h开始升高,24h达峰值,P<0.05,于72h回落到正常水平;B组术前与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sICAM-1在72h内有动态变化,应注意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流变性、粘附性与急性心肌缺血的关系,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其中男29例,女18例。自发型心绞痛16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2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9例。采用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了40例健康人和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心绞痛发作期和缓解后24小时的白细胞滤过指数(IF)、白细胞粘附率(LAR)和白细胞不同组别第18(CD18)表达。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白细胞变形能力(LD)明显降低,白细胞粘附功能(LAF)和白细胞CD18表达明显增加(P<0.001,P<0.01),心绞痛发作时,LD降低和白细胞粘附功能、白细胞CD18表达增高较心绞痛缓解后24小时更明显(P<0.001),且白细胞滤过指数、白细胞粘附率和白细胞CD18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心绞痛发作时和缓解后24小时,自发型心绞痛白细胞滤过指数、白细胞粘附功能和白细胞CD18表达较心肌梗死后和劳力型心绞痛变化更明显(P<0.01)。结论:心肌缺血与白细胞流变性和粘附性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1 0月至 2 0 0 3年 4月 ,我院对 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采用雷米普利治疗 ,观察雷米普利对患者血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 v WF)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s ICAM- 1 )水平的影响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60例 UA患者均符合 1 979年WHO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组 30例 ,其中男 1 7例 ,女 1 3例 ;年龄 40~ 65 ( 5 4 .2± 8.1 )岁 ;雷米普利组 30例 ,其中男 1 5例 ,女 1 5例 ;年龄 39~ 65( 5 3.8± 7.4)岁 ;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另设健康对照组 30例 ,其中男 1 9例 ,…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6(IL-6)是免疫炎症的一种指标,可以反映患者体内炎症的活动程度。白细胞介素1(IL-1)也参与了ACS的炎症反应过程,它可以诱导IL-6、增高凝血因子的基因表达和阻止纤维溶解。IL-1受体抑制物(IL-1Ra)是IL-1家族中的一 相似文献
16.
Th1/Th2细胞失衡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比,探讨Th1相关的白细胞介素(IL)-12、IL-18和Th2相关的IL-10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病例组(男40例,女10例),30例非冠心病者作为对照组(男23例,女7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IL-12及IL-18水平,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病例组中,IL-12,IL-18水平增高,IL-10水平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上述指标没有显著改变。病例组中,hsCRP水平与IL-12,IL-18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IL-12与IL-18水平呈正相关而两者均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炎性反应中,Th2细胞活性降低,Th1细胞活性升高,导致了Th1/Th2的失衡。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67例UA患者和40名对照组的IL-18和CRP浓度,并观察自入院起至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UA组IL18、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UA中IL18升高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IL18正常组(57.14%vs20.60%,P<0.05);CRP升高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RP正常组(44.82%vs21.05%,P<0.05)。结论IL-18和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近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50例),测定治疗前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P-selectin)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指标的变化。结果: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0.05),其中卡维地洛组患者血清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均〈0.05)。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ST段下移减轻(P〈0.01,〈0.05),但卡维地洛组疗效更加明显(P〈0.05);卡维地洛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的72%(P〈0.05)。结论:卡维地洛可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抑制冠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0.
评价炎症的特征有许多技术 ,已经发现 C反应蛋白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其他的急性冠脉事件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危险因素 ,并且对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有重要价值。再有 ,简单、常见的检测炎症的方法是白细胞 (WBC)计数。先前在 AMI溶栓和介入治疗的研究中观察到 ,伴有 WBC升高者 ,有较高的 AMI的复发率和病死率 ,本文认为 WBC计数也可用于对 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上。近期报道了用 Orbofiban治疗不稳定冠脉综合征试验结果 ,概括统计在 1997年 10月 16日~ 1998年 11月 5日 2 9个国家 888所医院住院治疗的 10 2 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