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髋臼双柱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月62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A组35例,B组27例.A组行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L入路,B组行单一髂腹股沟入路.采用改良的D'Aubigne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关节功能,按Matta评定标准判定骨折复位质量,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骨折复位优良率94.29%高于B组74.07%,差异明显(P<0.05).A组关节功能优良率88.57%高于B组66.67%,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6%低于B组37.04%,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L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效果较好,可提高骨折复位质量与关节功能优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与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的理想入路和内固定方法,以期高手术疗效.方法采用改良Smith-Petersen切口对15例髋臼复杂骨折进行治疗,并按骨折的不同类型分别用张力带、加压螺钉、松质骨螺钉、重建钢板等固定.结果本组随访5~12个月,平均7.6个月,13例达解剖复位,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参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8例,良5例,可2例.结论改良的Smith-Petersen入路具有显露范围大,肌肉剥离少,异位骨化率低等优点,是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的较好入路;重建钢板可作为复杂髋臼骨折固定的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3.
梁绍雄 《广西医学》2009,31(7):986-987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各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各种入路手术治疗70例髋臼骨折。根据Letournel分类,后壁骨折17例(其中6例合并股骨头后脱位),后壁骨折+后柱骨折14例,前壁骨折+前柱骨折11例,双柱骨折8例,髋臼横形骨折20例。对前壁和前柱骨折者,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和S-P入路;对后壁或后柱骨折者,采用K-L入路;对于髋臼横形骨折,视骨折移位是以前柱或后柱为主,分别采用前或后入路;对于前、后柱移位均明显和双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扩大的髂股入路。结果53例获随访1-5.5年,其中优27例(51%),良18例(34%),可6例(11.3%),差2例(3.8%)。发生异位骨化4例,发生股骨头坏死2例,创伤性骨关节炎9例。结论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于减少手术创伤,准确复位骨折,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累及双柱的髋臼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髂腹股沟(I—I)入路联合Koche-Langenbeck(K—L)入路(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累及双柱严重移位的髋臼骨折的经验。方法对37例应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的累及双柱严重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3.6年。结果骨折复位情况按Matta评定标准,骨折复位优良率:前后联合入路组80.9%(17/21),单一入路(K—L或I—I)组68.7%(11/1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功能按照改良的Merle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关节功能优良率:前后联合入路组85.7%(18/21),单一入路(K—L或I—I)组75.0%(12/1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入路组21例中严重异位骨化2例,无1例感染。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累及双柱严重移位的髋臼骨折显露充分、复位方便、固定稳定、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不同的手术入路对于髋臼双柱骨折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9~2010年期间患髋臼双柱骨折的患者26例,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和第2组,每组各13例患者.对第1组中的患者进行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对第2组中的患者进行K-L入路治疗.治疗过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分,进行记录,并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27个月后,患者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分,第1组评分的平均分为80.00分,第2组的平均分为92.00分.第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结论对于髋臼双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相对于对患者进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方式治疗,对患者进行K-L入路手术方式治疗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术后手术评分明显较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不同手术入路对髋臼双柱骨折远期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宝武 《中外医疗》2010,29(30):66-66
目的不同手术入路对髋臼双柱骨折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6例共26髋臼双柱骨折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13例。A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B组采用了K-L入路。结果术后第27个月Harris评分,A组平均值79分,B组平均值为91分,B组远期疗效优于A组。结论手术入路的不同极可能是导致2组远期疗效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及效果.方法:总结2000年2月~2007年4月对34例有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经验.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16~61岁,平均39岁.术前根据X线片及CT检查结果,所有骨折均按Letournel Judet的方法进行分型,简单型骨折13例,复合型骨折21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采用Kocher Langenbeck入路23例、髂腹股沟入路6例及前后联合入路5例进行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螺钉进行固定.手术平均耗时2.5h,术中平均失血0.6L.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64个月,平均31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解剖复位18例,复位满意9例,复位不满意3例,4例关节轮廓复位.根据改良的Merle D' 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关节功能优11例,良15例,一般4例,差4例,优良率为76.5%.解剖复位加满意复位的临床优良率为85.2%,而差及关节轮廓复位的优良率为42.9%(P<0.05).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2例;异位骨化3例,其中Brooker I°1例,II°2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无手术死亡、感染及骨折不愈合发生.结论:术前完善的影像学资料、正确的骨折分型、及时手术、恰当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24例,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等情况。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1~29个月,平均18个月;24例患者中19例解剖复位,4例复位良好,1例关节轮廓恢复;髋关节功能:19例优,4例良,1例差,优良率95.83%。结论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显露充分、组织损伤小。  相似文献   

9.
肩胛骨折(scapular fracture,SF)多由高能量直接暴力所致,76%~100%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
颧骨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参考Knight和North分类法 ,对 9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进行骨折类型和手术入路分组 ,对患者外形、张口度、面瘫、眶下区麻木、视力、眼球内陷、X线和螺旋CT(评估同X线 )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绝大多数患者术后达到解剖复位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 根据不同骨折类型 ,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是达到解剖复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3例髋臼骨折按不同类型选择入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42.6个月。骨折复位情况按Matta复位标准,髋关节功能评价按Merled’Aubigne标准。异位骨化评价按Brooker分级法。结果骨折解剖复位53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5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56例(88.8%),良3例(4.8%),可2例(3.2%),差2例(3.2%)。异位骨化:I级6例,Ⅱ级3例,Ⅲ级3例,Ⅳ级0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结论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手术时机和入路、准确复位、坚强内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治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8~53岁。采用髋臼后外侧入路,髋臼骨折行重建钢板内固定,股骨颈骨折行空心螺钉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2.5个月。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关节置换;其余髋臼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均获解剖复位并达骨性愈合,X线片未发现股骨头坏死。结论一期早期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及股骨颈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记忆合金内固定手术用于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2014年本院收治的20例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例采用切开复位记忆合金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组),10例采用牵引保守治疗(非手术组),术后随访1年并在术后第3、8个月复查,术前及术后8个月行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手术组10例患者行走功能恢复优于非手术组(P<0.05);术后8个月手术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非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无不良事件发生,手术组患者肌力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对于髋臼骨折采用记忆合金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使髋关节功能恢复获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前后联合入路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经验。方法对2005年2月~2009年3月应用髂腹股沟入路联合改良Gibson入路治疗29例复杂髋臼骨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44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Matta的X线复位标准评定:解剖复位20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4例,解剖复位率达69%;改良Merled'Aubigne and 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优6例,良19例,可3例,差1例,关节功能优良率86%;异位骨化3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坏死1例,无深部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结论髂腹股沟入路联合改良Gibson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固定牢靠,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Ⅰ组(184例)和Ⅱ组(184例)。Ⅰ组患者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Ⅱ组患者实施PFNA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结果Ⅰ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高于Ⅱ组[(52±7)min比(64±7)min,(139±19)m L比(121±18)m L,(81±17)m L比(70±15)m L],患肢开始负重时间显著短于Ⅱ组[(16.5±2.6)min比(26.8±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Ⅰ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Ⅱ组(78.8%比63.0%),Ⅰ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Ⅱ组(14.1%比4.9%),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Ⅱ组(5.4%比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身体情况好的患者,但早期并发症较多;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合并有慢性内科疾病的患者,可选择PFNA治疗,但晚期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方式对骨盆合并髋臼骨折患者疗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聊城市中医医院治疗的100例骨盆合并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髂腹组和Stoppa组,各50例。髂腹组患者给予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Stoppa组患者给予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复位情况、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住院、负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的功能恢复(Harris得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Stoppa组和髂腹组的复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Stoppa组的切口长度短于髂腹组[(9. 4±2. 4) cm比(12. 4±2. 7) cm],术中出血量少于髂腹组[(277±32) m L比(416±43) m L](P <0. 01),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髂腹组[(146±20) min比(198±26) min,(15. 8±2. 6) d比(18. 8±2. 8) d,(25±3) d比(31±5) d,(5. 1±0. 6) d比(5. 9±0. 7) d](P <0. 01)。术后3个月、6个月Stoppa组和髂腹组患者的Harris得分呈升高趋势,且Stoppa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Harris得分明显高于髂腹组(P <0. 05),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toppa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髂腹组[10. 0%(5/50)比30. 0%(15/50)](P <0. 05)。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改良Stoppa入路可有效减少骨盆合并髋臼骨折患者术中的创伤及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身体恢复及功能锻炼,从而提高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