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薇  王多德  陈丽  陈姝姝 《贵州医药》2008,32(3):226-228
感染性休克是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急重症.本文通过对113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时血糖、电解质进行总结,探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时血糖与电解质变化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认识,争取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方法 分析本院NICU2008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的42例感染性休克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引起死亡的高危因素及实验室资料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 42例患儿中,25例新生儿痊愈,7例放弃治疗,10例死于感染性休克并发多脏器衰竭.临床早期表现均有反应差、嗜睡,肌张力低下、灌注不良,皮肤苍白发花.约46%的患儿伴有呼吸支持增加及呼吸节律的改变,仅31%的患儿有低血压.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病死率较高,休克往往发生在血压降低之前,早发现、及时有效地治疗至关重要.多脏器功能衰竭者预后差,累及脏器越多,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探讨其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工作开展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总结治疗效果。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临床病症包括腹痛、黄疸、腹胀、呼吸困难、心律过快、低血压、少尿、胸腔积液及血尿淀粉酶检查指标升高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后患者病症出现不同程度的缓解(血常规与尿常规指标改善)。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疾病具有危重性,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病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徐红 《海峡药学》2012,(11):215-216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感染性休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治疗及临症护理,观察组加用盐酸消旋山茛菪碱注射液。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6.8%,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效率64.0%(P<0.05);观察组血压回升时间、临床表现消失时间、辅助检查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山莨菪碱可尽快改善感染性休克患儿的休克症状及血压水平,可作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休克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我院新生儿科2001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新生儿感染性休克52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山莨菪碱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休克的病因、分类、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 6 0例新生儿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 0例患儿中 ,休克发生于新生儿早期的占 91 6 % ,3d内占 80 % ;以心源性及低血容量性休克为主 ,新生儿中、晚期感染性休克比例明显增多 ,占 4 1 6 %。本组患儿中 76 7%须行呼吸支持 ,全部行循环支持 ,30 %用强心剂。治愈率 76 7% ,病死率 10 %。结论 新生儿休克在 0~ 3d发生率最高 ,此期与围生期缺氧及失血密切相关 ,治疗中呼吸及循环支持非常重要 ,新生儿休克预后较儿童期休克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4,(26):2488-2490
目的: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对1例全身皮肤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存在对患者入院后的感染评估不足、对患者可能的致病菌预计不足、药物剂量不足等问题。临床药师针对情况及时纠正,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及药学监护。结果:患者抗感染治疗有效,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临床药师为主导的药学服务使得全身多处皮肤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提倡临床药师参与多学科联合会诊,可以保障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全程化药学监护的作用。方法根据感染性休克的疾病特点和患者的自身因素,总结针对该类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的要点。结果临床药师参与制订抗感染治疗方案、药物剂量、药物疗效、药物的遴选、不良反应等,并将其作为药学监护的要点。结论临床药师对患者提供药学监护,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药物治疗团队的一员。  相似文献   

9.
参麦注射液治疗休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露  马润章 《河北医药》2005,27(11):876-877
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是人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侵袭后,迅速出现循环系统及其他系统功能急剧下降的一种病理状态.休克从临床角度按病因和生理特点分为五类: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其中以感染性休克在内科急诊中最为常见.我们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婴幼儿及儿童感染性休克进行临床分析,以便及早的诊断和治疗,降低婴幼儿及儿童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婴幼儿及儿童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资料,总结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全部休克均治愈。结论早期诊断,及时补液是降低婴幼儿及儿童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和纳美芬加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对比,探究分析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ICU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7例,分成两组,分别接受集束化治疗和纳美芬加集柬化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2、6h时NAP显著升高,HR显著下降,治疗6h时cI显著升高,均有P〈0.05。结论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肯定,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休克的病因,提高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采用改良评分标准对患儿进行休克评分及分度,将新生儿休克分为轻、中、重度。结果新生儿休克病因如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窒息性休克。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围生期窒息,产期检查、产时指导,正确地进行分娩处理及抢救,可降低新生儿休克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李康  余羚 《北方药学》2013,(5):127-127
目的:分析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IABP治疗两组,于每组中随机抽取患者25例,组成药物组合I-ABP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方面,IABP组明显短于药物组(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比较,两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1个月后存活率方面,IABP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可尽快恢复患者休克症状且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资料和治疗结果。结果 120例患儿中,30例确诊鹅口疮,90例确诊感染性腹泻,经治疗后,治疗有效率分为为100%和98.89%,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以鹅口疮和感染性腹泻最为常见,临床应加强早期检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以降低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中应用电子心力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指导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我院新生儿科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6例感染性休克患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3例新生儿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23例新生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指导液体复苏,对照分析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6 h后尿量增多、pH值升高(P<0.01),呼吸频率、心率、乳酸水平均减低(P<0.01),两组平均动脉压、BE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研究组治疗1 h相应指标比较,研究组治疗6 h心率、心排血量、心脏指数减低,每搏输出量增高,每搏输出变异减少,平均动脉压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结论对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患儿应用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指导液体复苏,于病情评估、提高液体复苏效率及改善症状等方面,均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判断与解决药品不良事件的方法。方法:临床药师结合药品的组方成分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对1例疑似舒肝宁引发过敏休克并发感染性休克、继发死亡的医疗纠纷典型案例进行判断和分析。结果:排除舒肝宁的过敏性休克,明确患者为感染性休克。给予头孢噻利积极抗感染治疗,给予羟乙基淀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抗休克治疗。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证实药师在治疗方向及抗菌药的选择上判断正确。结论:临床药师应在实践中强化药品不良事件的判断与救治,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数据,协助医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斌  吴金  盛军 《安徽医药》2007,11(9):829-830
感染性休克是一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高且死亡率超过50%,是危重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1].高度重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严峻形势,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建立规范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务之急,回顾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感染性休克18例的诊疗体会,以期为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之间接收诊治的56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性休克临床诊疗情况,对患者出现休克的症状进行统计分析,检测感染病原菌,对患者进行临床抢救治疗。结果 56例患者中在进行化疗期间出现感染性休克14例(25%),在化疗结束2周内出现感染性休克32例(75%),在复发后进行再次诱导缓解期间出现感染性休克10例(17.9%),患者白细胞平均计数小于10×108/L,感染细菌分析中发现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与真菌等,临床治疗后症状缓解48例(85.7%),死亡8例(14.3%)。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与化疗后出现感染性休克的几率较大,对患者进行抗感染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控制患者休克情况,临床应用性强。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休克在危重病患者中很常见,且病死率高。其由于多种机制作用,使外周血管持续处于扩张状态,发展成血管扩张性休克,血液重新分布,脏器低灌注和组织缺血缺氧。此时液体复苏和儿茶酚胺类药物对该类患者治疗效果差,出现顽固性低血压。1997年Landry等首次报道使用小剂量血管加压素成功治疗感染性休克以来,相关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血管加压素成功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报道,不过很多研究都是以垂体后叶素作为血管加压素药物来应用。现就垂体后叶素应用于感染性休克的相关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感染性休克是临床最常见、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变化凶险、死亡率高的一类休克,是全身性感染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尤为复杂,治疗上比较困难。近年来抗感染治疗、抗休克治疗和保护脏器功能治疗技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