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病求本之说,《内经》早有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集注》云:“阴阳者,万物之本也,人身有阴阳而有本;病亦有阴阳而为本,凡治病  相似文献   

2.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后世多据此立论,你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合经旨,当重新探讨为宜。“道”非规律,实为本源“道”在某些古籍中释为本源物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正义》注:“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  相似文献   

3.
“治病必求于本”语出《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对于“本”的含义、历来各家学说论说不一,各抒己见。笔者以为“本”之含义博大精深,诸家论“本”虽不乏真知灼见,但大多拘泥于某一方面,失之偏颇,未能切中“本”之要义。故略陈管见,以引匮玉。 历代医家依据《内经》条文,对“治病必求于本。”之“本”的含义有诸多论述。为便于陈述,现将诸家论“本”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1以“阴阳”论者 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  相似文献   

4.
<正> [篇名解释] 阴阳,是指两种事物不同的属性,它是从相互对立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二字,首见于《周易·系辞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应,相应、相合之义。象,即形象、现象之义。天地自然界之阴阳与人体之阴阳,皆有现象相应相合,故日阴阳应象。马莳:“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故名篇。”高士宗:“应象者,天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皆有形象之可应也。”大  相似文献   

5.
七、治则《内经》为疾病的治疗确定了不少治则,有的是治疗热病所应遵循者,略举如下。 1.调理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  相似文献   

6.
试从系统论探讨"治病求本"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病求本”一词来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文,其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自此以后。中医同道们日渐尊之,最终和“扶正祛邪”、“正治反治”、“调理阴阳”等一起成为中医学的基本治疗法则。并被尊为首则。然自古至今,人们对“治病求本”的认识始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7.
对《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湖南中医学院吴润秋自然万物的发生、发展,全是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所致,人亦不例外,“生之本,本于阴阳”  相似文献   

8.
《内经》养生观和《道德经》的共通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相传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深,其中养生观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著《道德经》的观点,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连语气皆同,足见《内经》学说受道家老子学说影响之深。一、阴阳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生气通天论》又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相似文献   

9.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五脏各有阴阳,相互制约,而"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故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在于以阴阳平调为本,调理阴阳,调补脏腑,充分利用五行生克乘侮的生理病理关系,或母子同治,或补  相似文献   

10.
<正>"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本文不揣浅陋,仅就中医治则中"治病必求于本"一词的概念及运用问题,谈谈管窥之见。1"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治则的纲领1.1阴阳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此处之"本",显然是指阴阳,清代张志聪谓:"本者,本于阴阳也。"此处之阴阳,不仅指人体之阴阳,还泛指事物生长消亡变化规律的阴阳之道。人体发病是由于阴阳失去了平衡协调,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变化亦  相似文献   

11.
《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所谓“本”者,一者本于阴阳,二者本于质也,也就是疾病之根本。医家张介宾在《求本论》中云:“万物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所谓本也,惟一而无二也。盖因外感者,本於表也;或因内伤者,本於里也;或因热者,本於火也;或因冷者,本於寒也;邪有  相似文献   

12.
治病求本,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类经·标本类》云:"明者独知  相似文献   

13.
《内经》在临床确立治则治法时,运用了丰富而合理的论治思想,现归纳如下: 一、治病求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便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其本”,这个“本”字的原义,无疑是指人体的阴阳。对此张志聪有过精当的解释,认为:人体分阴阳,病邪也分阴阳,疾病是由阴阳之邪作用于人体的阴阳,而使人体阴阳发生异常;各种治法与药物也分阴阳,是依据人体的异常而  相似文献   

14.
“气化”原理《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朴素地说明了阴阳二气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也是中医治病的理论基  相似文献   

15.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可代表互相独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事物内部的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正如《类经·阴阳类》中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相似文献   

16.
一、“和”是辨证论治的最高原则《内经》要求“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本矛盾,也是认识疾病(辨证)的最高纲领。只要抓住了阴阳失调这个根本矛盾,对疾病的认识也就能纲举目张。针对这一矛盾,在治疗(解决阴阳失调的矛盾)上,《内经》有圣度之说。《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至者,至高无上之谓也;度者,准绳也,规矩也。所谓圣度,就是最高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和”这个“和”是概括诸种治疗法则的最高法  相似文献   

1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张介宾解释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也。”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然而变化虽多,无非阴阳之所生。”阴阳学说源于《易经》,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未分家时的典型产  相似文献   

18.
一、名词术语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异病同治2.阴阳3.木日曲直4.心主神志5.元神之府6.脾主升清7.浮络8.六元9.异气10.亡阴11.阴损及阳12.阴盛格阳13.治则14.通因通用15.治病求本 二、坡空题(每空0.5分,20空,共10分) 1.中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_为哲学基础,以为指导思想,以为核心,以_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 2.《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句话说明了事物阴阳的_____性。 3.《尚书·洪范》说:“.,、木日曲直、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中医养生学家从实践中观察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无不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与阳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源。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对此论述颇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与自然界变化休戚相关,《灵枢·岁露篇》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为此,养生家告诫人们,只有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才能祛病延年。  相似文献   

2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为《内经》阴阳学说之总纲,旨在强调阴阳是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到临床诊断治疗,无不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如:《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正常的生理活动有赖于人体阴阳的相亙协调,即所谓"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