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非司酮对大鼠黄体和子宫内膜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纤维蛋白铺盖和放射免疫方法研究了米非司酮(RU486)对培养颗粒细胞及黄体细胞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包括组织型tPA和尿激酶型uPA)的作用。结果示RU486能明显拮抗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进颗粒细胞tPA活性及孕酮分泌的作用。RU486和PGF2α能明显促进黄体细胞tPA分泌,但孕酮产生明显被抑制。用组织学培养的方法,结果表明,RU486能刺激妊娠子宫内膜tPA和uPA分泌。这些结果表明RU486的抗生育作用部分能通过PA起到抗排卵、溶黄体及抗早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米非司酮对早孕大鼠蜕膜、黄体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蜕膜组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米非司酮抗生育的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早孕大鼠蜕膜、黄体组织培养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酮子(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含量,观察米非司酮对体外培养大鼠蜕膜形态学的影响。结果 加入米非司菌培养24h后,蜕膜和黄体组织培养液中的tP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米非司酮对早孕大鼠蜕膜形态学的影响表现为蜕膜组织退化,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及组织间血细胞渗出。结论 提示米非司酮还可能通过激活黄体和蜕膜的纤溶过程,引起黄体溶解及蜕膜细胞外基质退化、蜕膜剥脱,从而达到抗生育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鼠生殖周期中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抑制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小鼠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生殖腺上皮中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表达情况。方法 出生后第9天至60天小鼠72只,雌雄各半,按出生后第9、15、20、25、32、40、45、50、60天分为9组,每组8只小鼠,雌雄各半,取小鼠卵巢和睾丸,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卵巢和睾丸石蜡切片上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抑制因子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出生后第9-30天的小鼠卵巢和睾丸中没有检测出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抑制因子的表达,而在第30-60天的小鼠卵巢中检测出uPA、uPAR表达,在第30-60天的小鼠睾丸中检测出tPA的表达,并且表达量较强。结论 小鼠生殖周期中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抑制因子的表达与大鼠生殖腺中的规律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5.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系统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uPA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探讨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子宫内膜腺癌中uPA、uPAR,PAI-1的表达差异,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uPA,uPAP,API-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及癌前病变组,其定位也不同,而正常子宫内膜与癌前病变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uPA,uPAR,PAI-1的表达可以作为诊断和判断子宫内膜腺癌预后的一个新的依据;uPA,uPAR,PAI-1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纤维蛋白铺盖和放射免疫方法研究了米非司酮(RU486)和18-甲基炔诺酮(NG)对大鼠培养颗粒细胞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际酮分泌的作用,结果显示RU486和NG能显抑制培养细胞孕酮分泌,同时可拮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进孕酮分泌的作用。但它们对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分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PA)的作用没有明显的作用,提示RU486和NG发挥抗生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内分泌,而不是通过影响PA分泌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及 RT‐PCR 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EMs 的在位内膜35例,EMs 的异位内膜35例,uPA 蛋白及 mRNA的表达。结果 uPA 蛋白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的细胞质中,极少数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在 EMs 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强于在位内膜、正常内膜,在 EMs 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强于正常内膜(P <0.05)。 uPA 蛋白在3组内膜的增生期与分泌期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uPA mRNA 在 EMs 患者异位内膜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在内异症在位内膜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内膜(P<0.05)。结论 uPA 可能在 EMs 异位内膜的黏附、生长等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uPA奠定基础。方法应用逆转录RT-PCR,从人肝细胞cDNA中扩增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序列,与原核表达质粒pET32a重组,获得表达质粒uPA-pET32a。用氨苄青霉素平板筛选转化子,双酶切与DNA测序进行鉴定,用IPTG诱导表达,并用Western blotting进行鉴定。结果从肝细胞cDNA中扩增的uPA基因片段长1296bp,酶切及DNA测序证实uPA-pET32a重组质粒构建正确,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68900Mr,经Western blotting证实为目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uPA-pET32a,并能在大肠埃希菌内表达,所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大小与预期的相一致,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生长及其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和1型抑制因子(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苦参碱对卵巢上皮癌SKOV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HE染色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在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前后SKOV3细胞形态学改变及其uPA、PAI-1的表达情况.采用细胞计数法观察在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下SKOV3细胞的生长曲线变化,采用软琼脂集落观察在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下对SKOV3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①苦参碱对卵巢癌SKOV3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苦参碱浓度升高,其抑制作用增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965,P<0.05);②苦参碱对SKOV3细胞的uPA、PAI-1表达有下调作用;③苦参碱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生长曲线及集落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卵巢癌SKOV3细胞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并具有杀伤肿瘤干细胞的能力,苦参碱的抗肿瘤机制可能通过细胞毒作用、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参与,并可能与下调uPA、PAI-1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纤维蛋白铺盖和放射免疫方法研究了米非司酮(RU486)和18-甲基炔诺酮(NG)对大鼠培养颗粒细胞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和孕酮分泌的作用,结果显示RU486和NG能明显抑制培养细胞孕酮分泌,同时可拮抗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进孕酮分泌的作用。但它们对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分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PA)的作用没有明显的作用,提示RU486和NG发挥抗生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内分泌,而不是通过影响PA分泌过程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及其抑制因子1(PAI-1)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机制之间的关联。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08年10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接受宫腹腔镜检查及手术的PCOS患者共30例及正常卵巢活检标本20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PA、u-PA及PAI-1的表达。结果PCOS组u-PA、t-PA在颗粒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00%及26.67%,在卵泡膜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3%及20.00%,对照组u-PA、t-PA在颗粒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00%及75.00%,在卵泡膜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0%及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PAI-1在卵泡膜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56.67%,在间质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63.33%,对照组PAI-1在卵泡膜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10.00%,在间质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OS患者卵巢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的异常表达与PCOS排卵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讨uPA在子宫内膜增殖症的子宫内膜和癌变的子宫内膜中的分布及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5例增殖症的子宫内膜、5例癌变的子宫内膜、5例正常增生期的子宫内膜中uPA的分布和表达情况。结果uPA抗原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的腺体上皮细胞中,uPA主要分布在内膜腺体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膜中;uPA的表达在癌变的子宫内膜组织的腺体细胞中最强,有显著性差异(P<0.005),在不典型增生、复杂增生、简单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依次减弱;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正常子宫内膜中uPA的表达最弱。结论uPA的抗原分布及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增生程度及子宫内膜癌变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uPA对增殖症内膜腺体的过度增生及癌变可能有促进作用,可考虑作为临床预测子宫内膜进一步病变的筛选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体外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基因的新型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 B(-)/t-PA,并观察其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t-PA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 B(-)中,经脂质体介导将pcDNA3.1-Myc-His B(-)/t-PA导入hUVEC,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PA基因在转染细胞内的转录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t-PA蛋白表达,底物发色法检测转染细胞t-PA活性。结果经双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已将t-PA基因DNA片段正确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中,转基因组、空载体组、转绿色荧光蛋白组和空白对照组hUVEC t-PA mRNA相对含量分别(0.92±0.22)(、0.32±0.17)(、0.35±0.17)和(0.27±0.17),转t-PA基因组明显高于对照各组,其细胞培养上清t-PA活性分别为(48.90±8.06)、(5.44±1.09)(、5.17±0.95)和(5.01±1.03)U/106细胞.24h,转t-PA基因组t-PA活性明显高于各对照组(均P<0.01)。用抗Myc标签抗体可检测到转t-PA基因组外源性蛋白质表达,对照组则为阴性。结论成功构建pcDNA3.1-Myc-His B(-)/t-PA基因新型真核表达载体,并能在hUVEC中表达,从而为血栓性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又称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或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是体内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激动剂,在人体纤溶和凝血的平衡调节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血栓性疾病的逐年上升,对溶栓药物的需求量逐 相似文献
17.
18.
19.
<正> 有些细菌能分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Plasminogen Activer,PA),以β—溶血性链球菌分泌的链激酶最为重要,但链球菌的培养条件较一般细菌严格,故批量生产链激酶的费用较高。有些学者试图通过转导的方法将链激酶基因转入大肠杆 相似文献
20.
舒胜强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4):409-411
目的 本文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包被Dacron和FrEE材料对表面血小板黏附的体内和体外实验。方法 通过体内和体外动物模型实验,观察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黏附情况和对机体内血小板黏附的影响。结果 通过t—PA处理后,上述两种材料表面的血小板黏附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机体内血小板黏附也较空白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t—PA可通过抑制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黏附,进而推断可以用于防治生物材料的细菌黏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具有特异的溶栓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