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替泼诺混悬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各类眼科炎症及外伤导致角膜云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09-02/2010-10各类角膜疾病导致角膜云翳的97例120眼患者,在不同阶段使用氯替泼诺混悬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后,对云翳消退情况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角膜云翳形成0~1mo内治疗24例30眼,治愈80%,有效20%。1~2mo治疗23例30眼,有效53.3%,无效46.7%;2~3mo治疗25例30眼,有效13.3%,无效86.7%;3mo以上治疗25例30眼,无效100%。结论:氯替泼诺混悬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各种早期角膜云翳,具有积极有效地提高视力和促进角膜恢复透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培养幼年大鼠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建立用荧光金逆行上丘标记鉴定体外培养大鼠RGC的方法。方法 12只鼠龄20 d Sprague-Dawley大鼠用荧光金行双侧上丘注射,标记RGC。6 d后摘除眼球,其中一只眼球行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情况。另一只眼球摘除后分离视网膜,制成细胞悬液,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着染的RGC形态。将细胞悬液分为对照组及浓度分别为0.03%、0.10%、0.30%、1.00%、3.00%的EGb761组,接种后3 h,1、3、5、7 d锥虫蓝染料排斥 法检测RGC的存活情况,同时记录细胞存活率。结果 逆行上丘标记后观察到RGC标记良好,视网膜细胞悬液中大RGC特征明显,离体后迅速死亡,荧光消失。锥虫蓝染料排斥法观察到在视网膜细胞悬液中,这种大RGC死亡迅速。加入不同浓度的EGb761后大RGC存活率明显增加,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大RGC存活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P<0.01)。结论 EGb761对体外培养的RGC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荧光金逆行上丘标记鉴定体外培养的RGC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3.
前葡萄膜炎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葡萄膜炎是葡萄膜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约占葡萄膜炎总数的一半以上 ,可表现为急性、慢性、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炎症。尽管其病因和种类繁多 ,但治疗相对较为简单 ,下面介绍前葡萄膜炎常用的治疗药物、给药方法、治疗中的误区及注意事项。1 常用治疗药物1.1 糖皮质激素眼剂糖皮质激素眼剂常用的有氢化可的松 (0 .2 %、2 .5 % )、甲泼尼龙 (0 .12 0 %、0 .12 5 %、 0 .5 0 0 %、1.0 0 0 % )和地塞米松(0 .1% )悬液或溶液 ,虽然国内外均有一些眼膏制剂 ,但是此种眼膏的应用尚值得商榷 ,实际上此种眼膏国外很少应用。1.2 睫状肌麻痹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眼眶腺样囊性癌裸鼠模型,通过瘤内注射化疗药物使肿瘤内药物达到高浓度,确定最佳药物浓度,从而减少大剂量化疗药物对全身损害,为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眼眶恶性肿瘤提供动物实验基础和临床参考。方法:通过瘤细胞悬液接种法建立裸鼠眼眶原位移植腺样囊性癌模型;比较全身化疗和局部化疗对肿瘤增殖的抑制作用,得出局部化疗最佳药物浓度;电镜和光镜观察,初步研究局部化疗的副作用。结果:接种瘤细胞7d后,37只裸鼠成瘤,成瘤率100%;局部注射VCR2μg时,与全身用药的抑瘤率和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77.82%,66.65%;P>0.05),当注射VCR3μg时,其抑瘤率与全身用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93.09%,66.65%;P<0.05),当注射VCR4μg时,其抑瘤率与全身用药组相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82.82%,66.65%;P>0.05);局部注射区皮肤及眶内软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局灶性坏死等副作用。结论:采用瘤细胞悬液接种法成功建立裸鼠眼眶腺样囊性癌动物模型;局部注射VCR的最佳治疗浓度为0.03g/L;注射局部未见毒副反应,瘤内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生物降解性的阿霉素聚乳酸微球 (ADR -PLA -MS)对兔眼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灰免 3 0只 ,随机分组 ,对照组 2 0只眼内注入 1%空白微球悬液或磷酸缓冲液 (PBS) ;阿霉素微球组 (含阿霉素 0 0 5mg/ml或 0 1mg/ml ,2组各 2 0只眼 )。各组均 2次行气体压迫玻璃体手术。所有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入成纤维细胞悬液 2× 10 5/0 1ml后 ,再分别注入空白微球 ,PBS或载药微球悬液 0 1ml,连续四周以间接检眼镜观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 ,阿霉素微球 0 0 5mg/ml组和 0 1mg/ml组在 4周末时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分别为 85 % ;65 %和 2 5 % ,阿霉素微球 (0 1mg/ml)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而阿霉素微球 (0 0 5mg/m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结论 一次性注入含 10ug阿霉素的生物降解性微球能够有效地减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对眼的晶状体悬韧带状态进行检查。方法:对31例(41眼)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患者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并记录晶状体悬韧带损伤情况和范围。结果:悬韧带发生异常的41眼中,晶状体悬韧带异常表现有:晶状体悬韧带的断裂以及悬韧带的延长,其中32眼(78%)晶状体悬韧带发生断裂,9眼(22%)晶状体悬韧带发生延长,5眼(12%)同时存在晶状体悬韧带断裂和延长。晶状体悬韧带异常区域还表现有睫状体变平和晶状体赤道部变圆。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能对晶状体悬韧带等眼前段结构进行准确观察,对于晶状体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适宜条件下,用荧光指示剂Fura—2测定乳兔视网嘻细胞内游离钙(简称Ca2+)的方法. 方法:用酶解制备视网膜细胞悬液.Fura-2/AM负载进行荧光测定. 结果:经0.05%胰蛋白酶消化10分钟,可使细胞存活率达90%以上.在37°C条件下与Fura-2/AM温育40分钟,于30分钟内测定为最佳条件。 结论:酶息状态下[Ca2+]i水平为(223±27)nmol/L,其值在文献报道范围内.高钾去极化,在K+为25mmol/L和50mmol/L时.分别使[Ca2+]i增加了59%和148%.由此证明视网膜细胞悬液制备和测定方法是可行的.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08-110)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特异性抗镰刀菌鸡卵黄抗体(IgY)并检测其对温度和pH的耐受性及抗真菌作用。方法:取22周龄莱杭母鸡18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只。制备灭活镰刀菌丝悬液,将菌丝浓度2×10 7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菌悬液与弗氏完全佐剂等体积混合充分乳化后,对实验组莱杭母鸡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6种角膜接触镜多功能护理液和加入甲硝唑滴眼液的护理液对自生生活性棘阿米巴原虫的杀伤效果。方法:将6种多功能护理液分别加入96孔板中,每种护理液占用48孔,其中24孔滴入阿米巴悬液,另外24孔先滴入甲硝唑滴眼液后再滴入阿米巴悬液,室温静置8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残存阿米巴的形态变化和数量。将残存的棘阿米巴原虫分别在PYG培养液中培养5d,观察其形态、活性与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单纯护理液组1-6号阿米巴检出率分别为0%、80.3%、29.1%、41.7%、62.5%、79.2%,加入甲硝唑滴眼液后护理液1-6号阿米巴检出率分别为0%、0%、4.2%、8.3%、16.7%、16.7%,3-6号护理液加与不加甲硝唑滴眼液杀伤阿米巴的效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组的χ2值分别为3.75、7.11、10.54和18.78,P<0.05)。残存的棘阿米巴原虫经培养后活力与增殖力减弱。结论:部分多功能护理液对棘阿米巴原虫的杀伤效果不佳,添加甲硝唑滴眼液后杀伤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体外纯化培养方法。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Thy-1.2单克隆抗体免疫吸附法,将8~ 12只生后4~6d的C57BL/6小鼠视网膜消化后,制成视网膜神经细胞混合悬液,应用胶质细胞特异性抗体CD11b室温孵育后,去除混悬液中的胶质细胞,应用特异性抗体Thy-1.2吸附混合悬液中的视网膜神经节细...  相似文献   

11.
人角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寻角膜上皮移植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用改良的细胞悬液培养法与组织块培养法,描绘两种方法获取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与液体闪烁技术观察细胞DNA合成能力。结果:改良的细胞悬液法与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的细胞平均倍增时间分别为54.15± 4.28小时和67.68±1.96小时(P<0.01);应用前者培养的细胞DNA合成也明显活跃(P<0.01)。结论:从角膜缘取材,应用改良的细胞悬液培养法收集的角膜缘上皮细胞含有角膜上皮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分裂增殖能力,更适于体外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移植之用。也证实了角膜上皮干细胞存在于角膜缘基底层的观点。眼科学报 1997;13:67~69。  相似文献   

12.
兔结膜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兔眼结膜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机械分离法、消化培养法、细胞悬液法和混合消化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兔结膜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结果:单纯机械分离和消化培养法都可以得到单层贴壁细胞,细胞消化后再培养可缩短生长周期。结论:混合酶充分消化的组织块连同细胞悬液一同培养的方法,步骤简便且周期短。通过差别消化法和多次传代可以得到较纯的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3.
兔角膜缘干细胞两种培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采用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培养兔角膜缘干细胞进行对比,以期确定合理的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方法采用3T3成纤维细胞滋养层培养体系,分别用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培养兔角膜缘上皮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培养的细胞中ΔNp63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分离的角膜缘上皮细胞悬液中间质细胞的含量,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去除上皮的角膜缘基质表面。结果采用消化法培养,培养的细胞中ΔNp63表达较多,细胞最终可以分化为复层上皮结构。在分离的细胞悬液中,间质细胞含量小于5%,扫描电镜显示角膜缘上皮细胞能被完全消化。结论在角膜缘干细胞的培养中,在干细胞的含量方面,消化法培养要明显优于组织块法培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移植在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移植细胞根据来源和类型分为自体RPE细胞、自体虹膜色素上皮细胞、异体胎儿RPE细胞、异体成人RPE细胞、胚胎干细胞衍生的RPE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RPE细胞;根据移植方式分为RPE细胞悬液移植和RPE细胞片移植。自体RPE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外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细菌性眼内炎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开发治疗复杂性眼内炎的新型药物打基础。 方法 新西兰白兔42只84眼,随机分组为混合细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和大肠埃希杆菌组等3个实验和1个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21眼。实验组分别玻璃体腔注射0.1 ml的2×104 CFU/ ml的混合细菌悬液(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各103)、104 CFU/ 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和104 CFU/ml大肠埃希杆菌悬液,对照组注射0.1ml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6、12、24、48、72 h和7 、14 d行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眼部A/B超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同时各眼抽取玻璃体液0.1 ml做细菌鉴定和计数,后剖取眼球做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 临床观察发现,3个实验组注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而总变化趋势趋于一致,混合细菌组在注射后12 h出现明显的前房渗出等炎症反应,较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和大肠埃希杆菌组早,48 h~72 h最重,4~7 d炎症反应开始缓慢减轻,10~14 d炎症明显减轻,角膜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呈灰白色混浊。细菌培养发现,混合细菌组6 h~14 d阳性率为100%;金黄色葡萄球菌组6~72 h阳性率为100%,7~14 d阳性率为0;大肠埃希杆菌组6 h~7 d阳性率为100%,14 d阳性率为67.67%;对照组6 h~14 d阳性率为0。ERG检查,注射后各实验组在48 h后b波波幅均消失,生理盐水组ERG-b波波幅下降小于30%。病理学检查,注射后各实验组表现为眼内各组织的炎细胞浸润。 结论 通过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的方法成功建立了稳定的混合细菌所致的复杂性眼内炎模型。  相似文献   

16.
增效酮康唑滴眼液抗眼科丝状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两种自制的增效酮康唑滴眼液及酮康唑混悬滴眼液体外抗眼科丝状真菌活性。方法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两种增效酮康唑滴眼液及酮康唑混悬滴眼液对4株眼科常见致病丝状真菌(串珠镰刀菌、烟曲霉菌、黄曲霉菌及黑曲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的酮康唑液做对照。结果增效酮康唑滴眼液Ⅰ、增效酮康唑滴眼液Ⅱ、酮康唑混悬滴眼液及DMSO溶解的酮康唑液对串珠镰刀菌的MIC分别为2、1、16、2μg/mL;对烟曲霉菌的MIC分别为0.5、0.5、2、0.5μg/mL;对黄曲霉菌的。MIC分别为16、16、128、16μg/mL;对黑曲霉菌的MIC分别为0.25、0.25、4、0.25μ/mL。上述结果显示3种酮康唑滴眼液及DMSO溶解的酮康唑液对黑曲霉菌的作用最强,对烟曲霉菌、串珠镰刀菌的作用依次递减,对黄曲霉菌的作用较弱。两种增效酮康唑滴眼液的作用强度与DMSO溶解的酮康唑液的相似,三者的抗真菌活性均明显强于酮康唑混悬滴眼液。结论两种增效酮康唑滴眼液对4株眼科常见致病丝状真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较酮康唑混悬滴眼液的明显增强,说明增加酮康唑的溶解度可明显增加其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刘蕾  肖伟  陶军  徐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094-2095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眼液在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 kerato conjunctivitis,EKC)免疫反应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临床并发结膜伪膜或(和)角膜上皮下浸润的EKC患者206例359眼,治疗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眼液,对照组仅做常规抗病毒治疗,定期复查观察结膜伪膜及角膜上皮下浸润的治疗疗效,并监测眼压变化。结果:治疗组加用糖皮质激素眼液后结膜伪膜治疗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有效率为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角膜上皮下浸润治疗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有效率为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KC患者免疫反应期加用糖皮质激素眼液对伪膜形成及角膜上皮下浸润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可以缩短病程、避免角膜云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向线性能量和负压控制及不旋转核技术在晶状体悬韧带脆弱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0例(233只眼)悬韧带脆弱的白内障患者,应用双向线性能量和负压控制系统的高负压低能量技术结合不旋转核超声乳化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术中能量和相对能量复合参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同时观察术后早期(1周内)和晚期(9~26个月)的矫正视力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有明显提高。术前即存在轻度晶状体脱位(悬韧带断离范围小于1/4圆周)的15只眼中3只眼术中发生悬韧带断离范围轻度扩大(扩大范围小于1/8圆周);其它手术前未发现晶状体脱位的218只眼中2只眼术中发生局限性(小于1/8圆周)悬韧带断离。术后早期角膜一过性轻度水肿35只眼,15.2%;前房少量出血5只眼,2.1%;轻微虹膜炎45只眼,19.3%;瞳孔欠圆16只眼,6.9%。术后晚期前囊膜混浊122只眼,52.4%;前囊口收缩综合症5只眼,2.1%;后囊膜混浊76只眼,32.6%;人工晶体移位13只眼,5.6%;视网膜脱离3只眼,1.3%。结论利用双向线性能量和负压控制系统的高负压低能量技术结合不旋转核超声乳化法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晶状体悬韧带的旋转力和牵拉力,同时还降低了超声能量对悬韧带的冲击力,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悬韧带的离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瘤细胞株成瘤性的影响.方法 取出生14d的SD大鼠10只,用含24μmol/l三氧化二砷的5×10~5/ml SO-Rb50瘤细胞悬液0.03ml注射到大鼠任一眼前房;另一眼前房注射同量不含三氧化二砷的瘤细胞悬液作为对照,每日裂隙灯观察前房肿瘤形成的情况;接种后20d,按照接种液是否含有三氧化二砷分为两组,分别挖出荷瘤大鼠眼内的肿瘤组织测定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前房肿瘤形成的情况及肿瘤组织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差异.结果 含241μmol/l三氧化二砷的瘤细胞悬液注射前房后成瘤时间平均为6日(对照组为2日),明显延长(t=7.21,P<0.01),肿瘤性新生血管形成时间平均为13.8日(对照组为9.6日),也明显延长(t=9.35,P<0.01);肿瘤组织的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活性A340均值为0.144(对照组均值为0.135),活性明显增强(t=9.74,P<0.01).结论 24μmol/l三氧化二砷能够显著延长SO-Rb50瘤细胞悬液注射前房后成瘤的时间及肿瘤性新生血管形成时间,形成的瘤组织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5岁。因颞颌关节注射强的松龙后左眼突然视物不见2 h入院。患者双侧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3年,多次在口腔科行双侧颞颌关节注射强的松龙封闭疗法,发病前先右侧注射,左侧注射后不到1 min(强的松龙悬液1.5 ml及2%利多卡因1 ml),患者突然头晕、恶心、心悸,左口角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