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青藤碱对吗啡依赖小鼠催促戒断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中药成分青藤碱 (Sin)对吗啡依赖小鼠催促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形成吗啡依赖小鼠模型 ,ipSin 30min后 ,用纳络酮进行催促戒断 ,观察小鼠的戒断反应。结果 ipSin 10mg·kg-1后 ,小鼠的跳跃反应、前爪震颤、体重下降等戒断症状均明显减少或减轻 ,ipSin 30、6 0mg·kg-1可抑制小鼠跳跃、扭体、前爪震颤、“湿狗”样抖动、体重下降等症状。结论 Sin能抑制吗啡依赖小鼠催促戒断症状 ,对成瘾小鼠的体重下降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利鲁唑对吗啡躯体依赖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在小鼠吗啡依赖和大鼠依赖模型上分析利鲁唑对吗啡躯体依赖的影响。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小鼠脑组织NOS活性。结果:在小鼠吗啡躯体依赖模型中,利鲁唑(2.5~10mg/kg,sc)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在大鼠吗啡依赖模型中,利鲁唑(2.5和5mg/kg,sc)使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积分明显降低。利鲁唑能显著降低吗啡依赖小鼠不同脑区(大脑、小脑、丘脑)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论:利鲁唑抑制吗啡依赖大鼠和小鼠的戒断症状,机制与抑制吗啡依赖状态下脑组织内NOS活性代偿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糖皮质激素对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吗啡依赖大鼠脑内海马区c-fos mRNA水平的变化,研究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控制阿片戒断症状的分子机理。方法 剂量递增腹腔注射吗啡建立大鼠成瘾模型,给与地塞米松干预,纳洛酮促瘾后观察戒断症状,应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海马区c-fos mRNA。结果 吗啡依赖大鼠经地塞米松干预后,由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未经地塞米松处理组;同时经地塞米松干预后,海马c-fos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未经地塞米松处理,但较盐水对照组高。结论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能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以及海马c-fos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本报告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小鼠催促戒断症状的治疗效果。小鼠按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4.5d,共给药九次;用纳洛酮催促成瘾的小鼠,给予不同剂量的MT治疗,结果表明,小鼠实验中MT剂量为100mg/kg最佳对抗跳跃反应的作用(与吗啡对照组比较P<0.001),MT剂量为50,200mg/kg时次之(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LNNA)对吗啡依赖小鼠催促戒断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戒断模型.观察不同给药途径(ip和ig).不同剂量的LNNA对吗啡依赖小鼠戒断综合症的治疗效果。结果:NOS抑制剂LNNA可明显延长戒断小鼠跳跃潜伏期,减少小鼠的戒断跳跃反应次数,且抑制其腹泻症状。结论:NOS抑制剂LNNA可延缓吗啡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给药途径对强啡肽A1-13(Dyn)抑制吗啡依赖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大鼠吗啡身体依赖模型;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采用sc 5mg*kg-1纳洛酮激发;Dyn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采用侧脑室、脊髓及静脉内注射Dyn后,对大鼠经纳洛酮激发后60min内可数和不可数的戒断症状进行评分的方法进行.结果静脉内注射100μg*kg-1 Dyn可短暂抑制戒断症状;髓鞘内注射4μg*kg-1 Dyn可明显抑制绝大部分的戒断症状;侧脑室注射Dyn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无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 Dyn抑制阿片类物质戒断症状可能主要是通过脊髓水平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和戒断时大鼠杏仁核中神经甾体和氨基酸递质水平的变化。方法连续7天给予大鼠盐酸吗啡建立吗啡依赖模型。使用纳洛酮(2mg/kg)催促戒断,观察戒断症状并进行评分。将大鼠断头处死后,剥离大脑并分离出杏仁核,用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法提取游离型和结合型神经甾体。神经甾体(包括脱氢表雄酮、孕烯醇酮、别孕烯醇酮、脱氢表雄酮硫酸酯和孕烯醇酮硫酸酯)的含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甘氨酸、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采用柱前OPA衍生-电化学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吗啡依赖大鼠杏仁核中的脱氢表雄酮水平降低33 %(P<0·01)。与戒断对照组比较,吗啡戒断大鼠杏仁核中的孕烯醇酮和别孕烯醇酮水平分别升高45 %和42 %(P<0·05) ,γ-氨基丁酸水平降低18 %(P<0·01)。与吗啡依赖组比较,吗啡戒断组大鼠杏仁核中的孕烯醇酮和孕烯醇酮硫酸酯水平分别升高60 %和40 %(P<0·05) ,甘氨酸水平降低14 %(P<0·05)。结论吗啡依赖大鼠杏仁核中的脱氢表雄酮可能参与吗啡依赖的形成而与吗啡戒断症状的表达无关。其他神经甾体(包括孕烯醇酮、别孕烯醇酮和孕烯醇酮硫酸酯)则可能参与吗啡的戒断而与依赖的形成无关。纳洛酮催促戒断时,大鼠杏仁核中抑制性氨基酸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受到抑制。表明大鼠杏仁核中的各种神经甾体和氨基酸递质在吗啡依赖和戒断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吗啡依赖大鼠神经元再生水平的改变及胍丁胺对抗吗啡依赖的可能机理。方法连续递增给药方式建立吗啡依赖大鼠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神经元再生;应用放射免疫结合方法测定大鼠海马中cAMP水平;Westernblot方法观察大鼠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酪氨酸蛋白激酶基因TrkB水平的变化。结果连续递增给药12d造成吗啡依赖模型,吗啡抑制大鼠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胍丁胺(10mgkg-1)抑制吗啡依赖的同时可以逆转吗啡对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数目的减少,吗啡依赖大鼠BrdU阳性细胞数目下降(28±3)%;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AMP含量下降,BDNF、TrkB水平呈现明显的下调,胍丁胺可逆转该变化。结论成年大鼠吗啡慢性处理导致依赖后,神经元再生的水平下降,胍丁胺可以减轻吗啡依赖对神经元再生的抑制作用,而吗啡对神经元再生的抑制作用与cAMP以及其介导的BDNF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胍丁胺的精神依赖潜能及其对吗啡诱导大鼠自身给药模型形成和复吸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自身给药模型.结果:胍丁胺(80 mg/kg/INJ)不能替代吗啡(0.5 mg/kg/INJ)诱导的自身给药行为.胍丁胺(40, 80 mg/kg, i.g.)可显著抑制吗啡诱导大鼠自身给药行为的形成,表现为自身给药模型建立潜伏期延长,触鼻次数和每日用药总量明显降低.熄灭期胍丁胺(40, 80 mg/kg, i.g.)治疗能显著抑制吗啡自身给药模型重建,表现为重建潜伏期明显延长,触鼻次数和每日用药总量明显降低.结论:胍丁胺自身无吗啡样致依赖潜能,显著抑制吗啡诱导的奖赏效应,具有抗吗啡精神依赖和防复吸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N 硝基 L 精氨酸 (NO2 Arg)在抑制吗啡身体依赖形成中的作用及探讨强啡肽在该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剂量递增皮下注射吗啡法建立大鼠吗啡身体依赖模型 ;身体依赖程度采用皮下注射 5mg·kg-1 纳洛酮激发戒断症状并对大鼠 6 0min内可数和不可数的戒断症状评分的方法进行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大鼠脑各分区、垂体、脊髓和血浆内免疫活性强啡肽A(ir-Dyn)的含量。结果 NO2 Arg可剂量相关性地抑制吗啡身体依赖的形成 ,其中 5mg·kg-1 NO2 Arg可显著抑制吗啡依赖大鼠大多数戒断症状 ;NO2 Arg处理可显著升高吗啡依赖大鼠脊髓、纹状体、垂体及血浆内ir-Dyn的水平。该作用可被特异性κ -受体阻滞剂norbinaltorphimine (nor-BNI)所拮抗。结论 NO2 Arg剂量相关性地抑制吗啡身体依赖的形成 ,该抑制作用可能与其调节机体内源性强啡肽的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CREB1蛋白在大鼠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对大鼠脑组织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1)的表达调节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急性对照组、急性吗啡依赖组、急性吗啡戒断组、慢性对照组、慢性吗啡依赖组、慢性吗啡戒断组,每组6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脑区和核团CRE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吗啡依赖和戒断抑制蓝斑CREB1蛋白表达。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增加皮质、海马、蓝斑等脑区核团CREB1蛋白的表达,但是在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时,伏隔核CREB1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急、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时CREB1在大鼠皮质、海马、下丘脑、蓝斑、伏隔核等脑区的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与介导阿片类药物依赖信号转道通路的反应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2.
魏小洁  郭曲练  张艳峰 《武警医学》2014,(6):588-590,594
目的观察atosiban和纳洛酮对缩宫素(oxytocin,OT)中枢痛觉调制作用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鞘内注射组和侧脑室注射组2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7个剂量组:生理盐水+OT组(C组);atosiban+OT高、中、低剂量组;纳洛酮+OT高、中、低剂量组。各组大鼠在切割给药后的10min、30min、1h、3h、6h、12h、24h进行机械性痛阈测定,检测其变化情况。结果鞘内和侧脑室内预注射atosiban大鼠在注射OT后各时间点痛阈均低于c组(P〈0.05);预注射纳洛酮大鼠注射中、低剂量OT后痛阈较C组大鼠降低(P〈0.05);预注射纳洛酮大鼠注射0.25nmol OT后其痛阈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和侧脑室内预注射atosiban可以阻断OT的镇痛作用,纳洛酮部分阻断OT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背盖区(VTA)、伏隔核(NAc)、前额皮质(PC)、海马及蓝斑(LC)各脑区Ⅱ型抑制性鸟苷酸结合蛋白(Gi2蛋白)的改变,探讨吗啡依赖的可能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急性吗啡依赖组、急性吗啡戒断组、急性空白对照组、慢性吗啡依赖组、慢性吗啡戒断组和慢性空白对照组。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戒断组腹腔注射纳洛酮5mg/kg,作用30min。断头处死各组大鼠,取出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Ac、PC、LC、VTA和海马的相对Gi2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与急性空白对照组比较,NAc区Gi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慢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与慢性空白对照组比较,NAc区Gi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LC区Gi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吗啡依赖可引起大鼠脑内Gi2蛋白水平发生改变,但各脑区Gi2蛋白水平的变化并不相同。Gi2蛋白水平改变可能是吗啡耐受和依赖潜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对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大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低氧组(Hy组)、心理应激(2次/d)组(Ps1组)、心理应激(2次/d×2d)组(Ps2组)、心理应激(2次/d)+低氧组(Ps1+Hy组)和心理应激(2次/d×2d)+低氧组(Ps2+Hy组)。通过测定大鼠右肺湿/干比值、全湿肺/体重比值、右肺含水比值、血管“袖套”面积和血管“袖套”面积/血管面积的比值来评定肺损伤的程度。结果:与Con和Hy组比较,Ps2+Hy组的右肺湿/干比值、肺湿重/体重比值、血管“袖套”面积和血管“袖套”面积/血管面积比值均显著增高(P分别〈0.01,0.05)。结论:心理应激可加重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导致的大鼠肺损伤。  相似文献   

15.
研究观察中药制剂清君饮对动物药物依赖性的影响。用逐次逐日增加吗啡注射剂量的方法造成大鼠的吗啡依赖性模型后,又分别分为中药大、小剂量组,吗啡维持组,空白对照组,再给予腹腔注射纳洛酮给予催瘾,观察经不同药物处理后动物的戒断症状反应。结果表明:中药能明显抑制成瘾大鼠的戒断症状。主要症状积分值的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并能促进动物体重的恢复。中药的效应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择适宜的对比剂用量,改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对心脏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160例接受Defini-tion第一代双源CT冠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A组=采集时间×注射流速(X ml),B组=(X+5)ml,C组=(X+10)ml,D组=[X+(15~20)]ml。各组均采用碘海醇(350mgI/ml),体质量<75kg者注射流率为4.8~5.0ml/s;体质量≥75kg者注射流率为5.5ml/s。应用Circulation分析软件,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分别测量各组冠状动脉各段、左右心室CT值,观察并记录对比剂伪影及严重程度、对比剂混合液是否均匀、室间隔显示是否清晰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比较组间CT值、图像质量评分等有无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室间隔等结构显示情况及对比剂伪影等。结果:各组间一般情况、质量评分、冠脉各段和左心室CT值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心室腔内CT值A、B、C、D组分别为(142.1±35.5)HU、(144.4±43.5)HU、(186.1±66.1)HU、(223.3±119.3)HU,C组与A、B、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室间隔尚能分辨(2分)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D组显示清晰(3分)的例数多于A、B组;C组条状伪影少于D组。综合分析,C组对比剂方案优于其他组。结论:本研究采用个性化的对比剂方案,对比剂用量=扫描采集时间×流率+10ml,结合患者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对比剂注射流率,可以获得良好的冠脉CTA图像及较为满意的心脏结构、肺动脉显示效果,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甲状腺素、硫辛酸及两药联合治疗对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认知功能损伤的改善,以及血清、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 SOD)、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 MDA)的变化。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50只,每组1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甲减组[丙硫氧嘧啶(PTU)组]、左甲状腺素钠(L-T4)组(PTU+L-T4组)、硫辛酸( LA)组( PTU+LA组)、联合用药组( PTU+L-T4+LA组)。8周后以Morris 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和海马组织SOD活力,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和海马组织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TU组定位航向实验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能力成绩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OD 活性降低(P<0.001),MDA 含量升高(P<0.001)。与 PTU 组比较,PTU+L-T4组、PTU+LA组、PTU+L-T4+LA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缩短,SOD 活力升高,MDA 含量降低( P<0.05)。结论 LA和L-T4联合治疗改善氧化应激,显著改善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