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人脊髓圆锥位置和马尾神经的MRI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MRI研究正常人脊髓圆锥位置的变化和马尾神经形态,探讨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 CISS)马尾神经成像技术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0名正常成人进行腰骶椎MR检查,自旋回波T1WI、正中矢状面像上观察脊髓圆锥的位置,并根据相应椎体的上、中、下1/3及椎间盘的对应关系定位.应用T2WI 3D CISS序列行骶骨容积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观察3D CISS序列对马尾神经的显示.结果 20名成人脊髓圆锥下端位置多在L1椎体平面(15名,75%);在通过骶孔的MPR平面上,脊神经的前根位于后根的前内侧;后根较相应节段的前根粗大;在平行于骶管的MPR平面上,可显示S1~5脊神经以及终丝;终丝居中,两侧脊神经对称分布,从内到外依次为S5、S4、S3、S2、S1脊神经.结论 MRI可以观测到脊髓圆锥下端的位置,能帮助临床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3D CISS MPR可以清晰地显示脊神经的走行以及脊神经前、后根的排列,对手术治疗中脊神经的选择和脊神经前、后根的鉴别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证实的21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及MRI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及MRI所见。结果 21例中脊髓圆锥均低于L2椎体平面以下。其中,4例表现为单纯脊髓圆锥低位;5例伴有脂肪脊髓脊膜膨出;2例伴有脊膜膨出;3例伴有先天性背部皮毛窦;7例合并有椎管内肿瘤,其中脂肪瘤2例,畸胎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皮样囊肿1例。结论 MRI是脊髓栓系综合征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能明确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形态及伴发畸形,对诊断TCS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156例成人脊髓圆锥和硬膜囊下端位置的MRI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成人脊髓圆锥和硬膜囊下端位置正常范围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56例正常成人进行下腰段脊柱MRSE序列矢状位扫描,测定脊髓圆锥和硬膜囊相应的脊椎位置。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56例成人脊髓圆锥下端位置多在L1中、下份(73例,46.8%),硬膜囊下端位置多在Sl-S2、S2上份(60例,38.4%),各性别、年龄、身高组差异无显著性,脊髓圆锥和硬膜囊二者间位置不相关。结论熟悉脊髓圆锥和硬膜囊下端位置的正常范围,能帮助临床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等疾病及腰椎穿刺定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定位胎儿脊髓圆锥的价值。方法 :利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116例正常孕中晚期胎儿腰骶部及脊髓圆锥,记录脊髓圆锥位置,分析不同孕周脊髓圆锥位置的规律。结果:三维超声可清晰显示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正常孕中晚期胎儿脊髓圆锥终止于L_3水平以上;随着孕周的增加,脊髓圆锥的位置逐渐上移。结论:胎儿脊髓圆锥位置随孕周增加上移,三维超声成像可准确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对产前尽早发现脊髓栓系综合征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圆锥位置正常型脊髓栓系综合征(TCS)临床及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圆锥位置正常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13例,将其临床表现、术前MRI征象及术中所见情况进行对比.另对12例怀疑有此种圆锥位置正常型TCS患儿在常规MRI检查基础上加做俯卧位扫描加以筛查.患儿全部行MRI检查、尿动力学及双下肢肌电图检查、MSCT检查,手术方式采用终丝离断加椎板成形术治疗.结果 术前MRI及MSCT显示患儿脊髓圆锥末端均位于L2椎体下缘以上,部分伴有骶椎板未融合及脊柱侧弯等其他病变.轴位及矢状位可观察到19例患儿终丝及马尾神经有靠近或紧贴于后硬膜囊的趋势,椎管内马尾神经排列不规则,两侧粗细不等等征象.12例疑似患儿经俯卧位MRI检查排除8例.尿流动力学及双下肢肌电图结果显示部分患儿存在损害.术中可见终丝呈弓弦样紧张,紧贴于硬脊膜后缘,17例终丝直径在1.5 mm以上,4例终丝发黄;3例马尾神经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呈束状.显微镜下分离终丝并切断,术中即可见脊髓圆锥末端回缩3例.术后病理示3例终丝脂肪组织异常增生,4例终丝纤维组织及脂肪组织异常增生,10例纤维组织异常增生.结论 圆锥位置正常型TCS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TCS亚型,通过观察患儿终丝及马尾神经MRI影像学特征,并加做俯卧位MRI检查进行对比,可对此种类型TCS进行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识别椎体定位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接诊的80例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胎儿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及表面三维成像检查,以识别胎儿椎体,记录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分析不同孕周胎儿的脊髓圆锥位置。结果 80例胎儿脊髓圆锥的二维超声成像与三维表面成像水平基本相同,二维超声与三维表面成像获得的脊髓圆锥末端至骶尾部最后一个骨化中心段内椎体个数分布相同,Kappa值为1.0(≥0.75),二维超声成像与三维表面成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22~35孕周胎儿的脊髓圆锥位于L1~L4椎体,各孕周的脊髓圆锥椎体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孕23周、24周胎儿脊髓圆锥主体分布与其余各孕周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孕28~35周胎儿的脊髓圆锥主体分布与孕22~27周胎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孕30~35周的脊髓圆锥椎体位置分布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脊髓圆锥椎体位置与孕妇孕周存在正相关关系,R=0.815,P0.05。结论对中晚孕期胎儿进行超声检查,能够清楚地观察胎儿脊髓圆锥的形态,识别脊髓圆锥位置,二维超声检查与表面三维超声成像结合,能够提高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的脊髓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其脊髓MRJ特点.结果 8例患儿中,单侧下肢无力4例,四肢无力2例,单侧上肢无力和双侧下肢无力各1例,合并脑干脑炎2例.MRI表现为脊髓前角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其中C3~7水平1例,T10至圆锥、T11至圆锥水平5例,两处均受累2例.单侧肢体无力5例,其中2例为单侧脊髓前角受累,3例表现为双侧受累,且患侧病变范围大,信号强度高.1例行增强扫描,表现为受累脊髓前角轻度强化,同侧前根明显强化.双侧肢体无力3例,均表现为双侧脊髓前角受累.结论 MR平扫及增强检查是诊断EV71相关AFP所致的脊髓神经根病变的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脊髓栓系综合征40例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患者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MRI可详细了解脊髓圆锥的位置、终丝、椎管内外脂肪瘤、脊髓脊膜以及脊柱等的各种病理变化。本组可见直接征象脊髓圆锥低位(40/40)、终丝粗大紧张(40/40)、脊髓及马尾粘连(40/40),间接征象腰骶管发育不良(35/40)、脊髓缺血性改变(6/40)、腰骶角增大(22/40)及脊髓空洞(12/40),另可见部分并发征象背部皮毛窦(17/40)、脊髓脊膜膨出(22/40)、椎管内脂肪瘤(28/40)、椎管内囊肿(7/40)、脊柱侧弯畸形(5/40)、椎体畸形(10/40)、脊柱裂(26/40)及脊髓纵裂(1/40)。结论:MRI是脊髓栓系综合征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能为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手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评价MRI对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胚胎性肿瘤共15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1)脂肪瘤(3例)具有特征性MRI表现,T1WI呈高信号,T2WI呈中等高信号;通过脂肪抑制技术高信号转变为低信号。(2)皮样囊肿(2例)及表皮样囊肿(7例)好发于马尾及脊髓圆锥处,多发生于儿童,MRI表现为T1WI低或等低及T2WI高或等高混杂密度影,病灶均有T1WI等信号包膜,两者MRI不易鉴别。(3)畸胎瘤(3例)多位于骶尾部椎管内,MRI可同时出现骨质信号、软组织信号及脂肪信号,亦可无骨质信号而单纯表现为软组织信号及脂肪信号。结论:椎管内胚胎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MRI表现,结合发病部位和年龄特征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脊髓圆锥和硬膜囊下端位置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胚胎第12周脊髓下端位于尾骨内,此后因脊椎与脊髓的发育差异,脊髓下端上提,出生时大致位于L_1水平,但未见有关脊髓圆锥下端及硬膜囊下端位置的报道。作者对108例因腰腿痛就诊的患者进行了胸、腰椎X线摄影。除外有脊柱变形、椎体骨折及椎体移位病例。男性72例,女性36例。年龄18~76岁,年龄分布呈20~29岁和60~69岁双峰形。身高141~181cm,以160~169cm最多,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