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消化道肿瘤患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清叶酸状态。方法 测定109例消化道肿瘤患,并以24名健康正常人及14例患胃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 各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与胃良性病变患或正常对照组血浆Hcy水平之间的差异极为显(P<0.05或<0.001);胃良性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浆Hcy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与胃良性病变患或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叶酸水平的差异极为显(P<0.05或<0.001);胃良性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叶酸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血浆Hcy水平升高而血清叶酸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腹痛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因腹痛为主诉住院治疗的5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腹痛病因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1)与功能性胃肠病组比较,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功能性胃肠病组比较,除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组外的其余各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腹部非炎症非感染非肿瘤性疾病组比较,其他腹部炎症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组,腹部血管性疾病组和腹部恶性肿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轻中度急性胰腺炎相比,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腹部恶性肿瘤无腹腔转移患者相比,腹部恶性肿瘤伴转移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D-二聚体检测在腹痛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正常更倾向于腹部非炎症非感染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D-二聚体明显升高倾向于腹部器质性疾病的诊断.急性胰腺炎D-二聚体水平可能与病情程度有关,腹部恶性肿瘤D-二聚体水平可能与肿瘤转移与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大肠癌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55例大肠癌和40例正常人血浆血栓烷B2(TXB2)、11-去氢-血栓烷B2(DH-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和环磷酸乌苷(cGMP)含量。结果 (1)大肠癌TXB2、DH-TXB2、GMP-140、vWF、TM和cGMP升高,FN下降。(2)大肠癌cGMP与TXB2、DH-TXB2、GMP-140、TM之间均呈正相关。(3)合并感染TXB2、DH-TXB2升高,FN下降;已转移FN下降,其余指标升高;手术后FN升高,其余指标下降。结论大肠癌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二者影响大肠癌的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大肠癌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55例大肠癌和40例正常人血浆血栓烷B2(TXB2)、11-去氢-血栓烷B2(DH-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结果:大肠癌TXB2、DH-TXB2、GMP-140、vWF、TM和cGMP升高,FN下降。大肠癌cGMP与TXB2、DH.TXB2、GMP-140、TM之间均呈正相关。大肠癌已转移FN下降,其余指标升高;手术后FN升高,其余指标下降。结论:大肠癌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二者影响大肠癌的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吸道、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同部位肿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定量检测对照组(40例)、呼吸道肿瘤组(40例)、消化道肿瘤组(40例)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呼吸道肿瘤组PLT、PT、APTT、TT、FIB及D-D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消化道肿瘤组PT、FIB、APTT及D-D含量高于对照组,呼吸道肿瘤组FIB高于消化道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及消化道恶性实体瘤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恶性实体瘤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无关,与肿瘤细胞自身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化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糖的变化特点,探讨化疗对恶性肿瘤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血糖值的影响.方法34例患者,分为2组, A组为恶性肿瘤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B组为恶性肿瘤未并发糖尿病者,化疗前后按时检测2组患者的血糖值及各肿瘤标志物水平,计算2组患者化疗后各肿瘤标志物的下降率.分析患者化疗后血糖和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规律,以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是否与合并2型糖尿病相关.结果2组患者化疗后空腹血糖(FBG)均明显升高(P<0.05),且B组3例出现继发性糖耐量异常(IGT).2组患者化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P<0.05),B组较A组降低明显但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糖均明显升高,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降低;合并2型糖尿病对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和CA72-4联合检测对消化道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仪分析110例消化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组),50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良性疾病组)与5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CEA、AFP、CA199和CA72-4含量。结果:4种肿瘤标记物在消化道5种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含量均高于消化道系统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化道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对不同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检出率不同。在胆囊癌和胰腺癌两种恶性肿瘤中,CA19-9单项与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直结肠癌中,CEA单项与四项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检出率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CA72-4、CEA、AFP、CA19-9在不同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其含量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应采用不同的指标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叶酸水平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清叶酸水平,并探讨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142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包括食管癌20例,胃癌31例,结直肠癌32例,肺癌22例,乳腺癌23例,卵巢癌1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血浆Hcy,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叶酸.对照组为50名健康体检者.结果 各组恶性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浆Hcy血清叶酸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结论 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下降而血浆Hcy水平升高,其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与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116例原发消化道恶性肿瘤及21例手术治疗后6周患者血清IGFBP-2的水平,并同步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2水平,与28例消化道良性疾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原发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血清IGFBP-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1例手术治疗后6周患者、消化道良性疾病对照和健康对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IGFBP-2水平与VEGF、IGF-1、IGF-2呈正相关性(r=0.454,P<0.01;r=0.290,P<0.01;r=0.276,P<0.01)。结论:IGFBP-2为促肿瘤生长因子,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检测指标,其对于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辅助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及评价手术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CA199检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住院和门诊的9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82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A与对照组B,测定三组血清CA199的含量,比较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A、B血清CA199均值分别为(33.38±15.41)U/mL与(14.30±8.74)U/mL,观察组血清CA199均值为(247.32±156.95)U/mL,显著高于对照组A、B,且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血清CA199检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肝癌、胰腺癌、胃癌、胆管癌、肠癌等)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66例SLE和40例正常人血浆血浆血栓烷B2(TXB2)、11-去氢-血栓烷B2(DH—TXB:)、血小板d-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水平。结果(1)SLE无肾损害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DH—TXB2、GMP-140、TM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TXB2、DH—TXB2、GMP-140、vWF降低(P〈0.05)。(2)SLE有肾损害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TXB2、DH—TXB2、GMP-140、vWF、TM升高(P〈0.01);治疗后TXB2、DHTXB2、GMP-140、vWF、TM升高(P〈0.05—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TXB2、DH—TXB2、GMP-140、vWF、TM降低(P〈0.05)。结论SLE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有肾损害组较显著,治疗后减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和4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T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及NK细胞的表达。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总T细胞、NK细胞及CD4^+T细胞、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CD8^+T细胞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为常规组,2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为乌司他丁组,比较两组治疗后外周CEC数量、外周血管vWF和TM浓度。另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重症中暑患者外周血CEC计数、vWF和TM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但乌司他丁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重症中暑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重乌司他丁治疗对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化疗后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感染20例,感染率33.33%,其中呼吸系统感染占13.33%、泌尿系统占8.33%、消化道占11.67%;检出病原菌4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37.50%、革兰阳性菌占30.00%、真菌占32.50%;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长、血清白蛋白偏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肿瘤晚期是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高龄、住院时间长、血清白蛋白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肿瘤晚期是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六君祛痰解毒汤对术后化疗后消化道肿瘤患者不良反应及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 3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化疗结束后口服六君祛痰解毒汤,2~3个月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卡氏评分、外周血象及相关肿瘤抗原变化情况,并对六君祛痰解毒汤进行加减,长期口服,观察 30个月内肿瘤转移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多数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卡氏评分和外周血象明显提升,相关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下降或略有下降,30个月内未增加转移病例数。结论:六君祛痰解毒汤可减轻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防止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化疗后复发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检测重症中暑患者外周血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数量和血清vWF及TM溶度;重症中暑血清攻击体外培养脐静脉,检测培养上清脱落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可溶性vWF及TM浓度。观察乌司他丁治疗对重症中暑CEC数量和血清vWF及TM浓度的影响;重症中暑血清攻击脐静脉,观察乌司他丁对培养上清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可溶性vWF及TM浓度的影响。结果:重症中暑患者组外周血CEC明显高多于健康对照组(P<0.05);重症中暑组血清vWF和TM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重症中暑血清可明显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上清血管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培养上清vWF和TM浓度明显升高(P<0.05)。重症中暑乌司他丁治疗可明显减少CEC(P<0.05),同时下调血清vWF和TM浓度(P<0.05)。体外实验发现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血清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培养上清脱落血管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培养上清vWF和TM浓度下降(P<0.05)。结论:重症中暑存在严重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乌司他丁对于重症中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小板微颗粒(PM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连接蛋白(FN)在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患者中与出血程度的关系,探讨PMP、vWF、FN对出血程度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WHO关于出血的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0分组、1分组、2分组、3分组、4分组及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MP含量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vWF、FN含量变化.结果 ① 各组PMP、vWF、FN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 不同出血程度组之间出血程度越重,PMP含量越低[除1分组与2分组;3分组、4分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WF含量越高[除1分组与2分组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N含量越高[除0分组与1分组外,其余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MP、vWF、FN的含量对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患者出血程度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范昭豪  戴武强  劳武健 《海南医学》2014,(13):1901-1903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对其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病例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的肺功能障碍和弥散性障碍的发生情况以及各项肺功能指标,将其与健康人(对照组)的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消化道肿瘤对患者的肺功能产生的影响。结果病例组患者中发生肺功能障碍28例,发生弥散性障碍35例。病例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峰值呼吸流速(PEF)、用力呼气75%瞬时流速(FEF75)、用力呼气50%瞬时流速(FEF50)、用力呼气25%瞬时流速(FEF25)、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W等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和对照组的残气量RV、肺总量TLC以及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RWTLC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肺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性功能,对肺功能的影响程度可能与患者的消化道肿瘤类型和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