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角膜碱烧伤白细胞介素-1ra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周世有  王铮  顾建军  邵应峰  黄挺  陈家祺 《眼科》2007,16(3):165-168
目的探讨阳离子聚合物包装IL-1ra重组质粒、角膜原位转染治疗角膜碱烧伤的疗效。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角膜碱烧伤大鼠动物模型。方法制作Wistar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阴性对照(12只),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Ⅱ组为IL-1ra基因治疗组(18只),以PeDNA3.1质粒作为IL-1ra基因表达载体,阳离子聚合物为转染介质,角膜基质显微注射20μg IL-1ra质粒。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3、7、21天)处死实验动物取下角膜,HE染色分析角膜组织病理变化,比较两组角膜透明性和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对角膜内浸润的炎性细胞进行计数。主要指标角膜透明性和新生血管情况,角膜组织病理变化及炎性细胞计数。结果碱烧伤造模后,对照组角膜浸润水肿明显,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角膜基质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粗大新生血管形成。IL-1ra基因治疗组的角膜基质轻、中度水肿,角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计数在不同时间点均少于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管径均较细。结论角膜基因原位转染可使IL-1ra在局部有效表达,抑制碱烧伤引起的角膜免疫炎症反应,为眼碱烧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基因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滕旭  孙旭光  王智群 《眼科研究》2002,20(5):416-418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CNV)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角膜碱烧伤后CNV模型,以pcDI质粒作为IL-1ra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结膜下注射进行基因治疗.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3组为不同剂量基因质粒治疗组,以及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角膜灌注铺片法观察记录(CNV)的生长情况;利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结果基因质粒治疗组和激素组CNV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在烧伤后第7、14、28天,50 μg质粒基因治疗组CNV面积抑制率分别为34.7%、37.5%、43.7%,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不同剂量基因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烧伤后24 h,VEGF mRNA水平上升至高峰,为正常角膜的5.30倍;第4天为正常角膜的2倍;第7天恢复至正常.50 μg质粒基因治疗组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24 h时下降了48.7%(P<0.01);烧伤后4天,下降了27.2%(P<0.01).结论 pcDI-hIL-1ra基因质粒对CNV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VEGF mRNA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IL-1ra治疗角膜碱烧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治疗角膜碱烧伤的免疫学机制。方法Wistar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每组30只。Ⅰ组为阴性对照组,Ⅱ~Ⅳ组为IL-1ra结膜下注射治疗组(1000、500、200μg/ml,2次/d)。在烧伤后不同时间段(3、7、21d)收集角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CD3、CD4、CD8阳性细胞计数。结果IL-1ra治疗组角膜水肿程度轻,CD3 、CD4 、CD8 细胞计数在各个时间点均少于对照组(P<0.05)。7d、21d时1000μg/ml和500μg/ml组之间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少于200μg/ml组(P<0.05)。结论IL-1r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淋巴细胞在角膜的聚集和活化,下调角膜碱烧伤后免疫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4.
角膜碱烧伤中白介素-1与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明昌  王勇 《眼科研究》2007,25(1):33-36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α(IL-1α)与核转录因子KB(NF-κB)在角膜碱烧伤中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探讨其对角膜碱烧伤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碱烧伤模型,裂隙灯显微镜与病理组织学观察角膜炎症反应。应用western-blot测定角膜中NF-κB的表达;应用酶链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IL-1d的表达。结果碱烧伤角膜炎症反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第7d开始溃疡形成,21d左右趋于稳定。活化的NF-κB表达量与IL-1α质量浓度在碱烧伤后早期显著增加,伤后3d达到高峰,7d后回落,14dR至正常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角膜碱烧伤后IL-1质量浓度与NF-κB表达量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8(P〈0.01)。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早期,NF-κB显著活化,提高IL-1α的表达,在角膜碱烧伤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活体动态观察人羊膜匀浆提取液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羊膜匀浆提取液应用于角膜碱烧伤后的临床价值及作用机理。方法 SD大鼠40只(40只眼),通过1 mol/L的氢氧化钠( NaOH)溶液建立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人羊膜匀浆提取液( AM)点眼,每日4次,对照组用PBS液点眼,每日4次。碱烧伤后行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大鼠角膜各层细胞数量以及形态的变化。结果实验组角膜上皮层炎症细胞形成晚,数量较少;基质层纤维结构排列较为规则,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激活较少、角膜新生血管数量少,管径细。结论新鲜人羊膜匀浆提取液可以有效促进大鼠碱烧伤后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减少角膜瘢痕的形成,有利于碱烧伤后大鼠角膜的透明愈合。  相似文献   

6.
Zhai C  Zhang W  Zou L  Pan Z  Li N  Wu Y  Lu L  Zhang S  Ma D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4):270-272,T003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抑制大鼠正位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促进植片存活的作用.方法将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完全不同的近交系F344大鼠的角膜植片移植到另一近交系LOU大鼠的角膜上,将手术成功大鼠分为实验Ⅰ、Ⅱ、Ⅲ组及对照Ⅳ组,均于术后第1d起结膜下分别注射50、100、200μg的IL-1ra,对照组(Ⅳ组)结膜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2周.对角膜植片存活情况进行评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各实验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天数(meansurvivaltime,MST)分别为(11.13±1.46)d、(12.00±1.60)d及(13.44±1.13)d,明显高于对照组(8.00±1.25)d,差异有显著性(t=0.00,P<0.01).IL-1ra200μg组与50μg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0.00,P<0.01).结论结膜下注射IL-1ra可抑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减轻免疫性炎性反应,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IL-1ra的剂量越大,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膜下异基凶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MSC)移植修复重度碱烧伤角膜的可行性。方法MMSC移植组大鼠28只(其中10只DiI标记MMSC),对照组大鼠18只。观察角膜透明度及新生血管。免疫荧光法观察角膜上皮细胞角蛋白12(CK12)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和分布。RT—PCR分析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的表达。结果4周时移植组角膜新生血管减少,透明度未见改善。角膜缘少量MMSC,未表达CK12、Cx43。角膜近中央区和中央区未见迁移的MMSC。移植组2周、4周IL-1RA高表达,2周时差异最明显。结论结膜下异基因MMSC移植可以抑止重度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及丝裂霉素C(MMC)对碱烧伤大鼠角膜缘基质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角膜缘碱烧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5个组:A组为正常组,B组为羊膜移植组,C组为羊膜移植联合MMC组,D组、E组为未干预组(D组为碱烧伤1周组,E组为碱烧伤2周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髓过氧化物酶(MPO)、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免疫染色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干预组(B组、C组)较未干预组(D组、E组)角膜上皮完整、基质细胞浸润减轻、新生血管减少,组织病理学染色证实角膜缘及其周边上皮细胞为多层结构,角膜新生血管减少及基质中炎性细胞浸润减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PO及HGF含量明显减少,B组、C组之间MPO含量差别不明显,C组中的HGF含量明显减少,上皮细胞层数轻微减少。结论羊膜移植和羊膜移植联合MMC可以改善角膜缘碱烧伤大鼠模型中的角膜缘基质微环境,MMC可能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分泌HGF而影响上皮细胞的增生和移行。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对大鼠碱烧伤角膜IL-1α、IL-6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眼碱烧伤后IL-1α、IL-6的表达水平和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1-2],吡格列酮可以抑制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的生成[3].本课题探讨吡格列酮对大鼠碱烧伤角膜中IL-1α和IL-6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bevacizumab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鼠龄6~8周、体质量(180±10)g的雄性Wistar大鼠40只,建立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大鼠随杌分为3个不同剂量药物治疗组(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只(20眼),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分别给予结膜下注射不同剂量(0.5 mg、1.0 mg、2.0 mg)的bevacizumab,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然后进行角膜新生血管的各项数据观察,观察期为16 d,主要观察项目包括各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面积;碱烧伤后第7天和第16天后采集角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第16天,计算平均OD值;评价药物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果.结果 碱烧伤后第7天、第14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各实验组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均明显轻于对照组.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染色明显增强,实验组的表达明显减弱.碱烧伤后第16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染色阳性细胞数和VEGF平均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7天、第16天大鼠角膜CD34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及新生血管密度计数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结膜下注射一定浓度的bevacizumab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新生血管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小雄  周善璧  唐霞  彭周贵 《眼科研究》2010,28(11):1036-1041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以及对白细胞介素(IL)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胰岛素在角膜碱烧伤后早期的抗炎机制。方法选取45只健康雌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每组15只。应用浸有1mol/LNaOH溶液的滤纸贴附于角膜中央建立Ⅱ°角膜碱烧伤模型,建模后即日起各组分别于球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胰岛素各75μL/(kg.d),于实验后1、3、7d收集每只动物心脏血3mL和每只眼200μL房水,分别用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血清和房水中IL-1β的质量浓度的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IL-10mRNA浓度的变化,并对角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角膜组织的形态变化。结果角膜碱烧伤后第1天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均可见角膜上皮缺失、基质层严重水肿和角膜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碱烧伤后第3天3组角膜上皮和基质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至第7天生理盐水组角膜基质仍水肿,但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角膜基质层水肿基本消退。角膜碱烧伤后第1、3、7天,3组实验兔血清和房水中的IL-1β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兔,但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实验兔血清和房水中的IL-1β质量浓度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天、第7天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血清和房水中的IL-1β质量浓度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碱烧伤后各时间点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角膜组织中IL-10mRNA浓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第3天、第7天地塞米松组和胰岛素组角膜组织中IL-10mRNA浓度均明显高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角膜碱烧伤早期胰岛素可以通过减少促炎性因子的表达、提高抑制炎性因子含量的机制起到抗炎作用,促进角膜损伤的修复。胰岛素的抗炎作用类似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基因缓释型滴眼液对免角膜碱烧伤的基因治疗。方法新西兰白兔75只,分为A(rhEGF-pcDNA3.1-脂质体基因滴眼液)、B(rhEGF衍生物滴眼液)、c(pcDNA3.1空质粒-脂质体对照组)三组分别点眼治疗免角膜碱烧伤。每天观察模型眼眼表、荧光素染色并照相。分别测定hEGFmRNA、hEGF和EGFR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A组眼表结膜充血、分泌物、角膜水肿和角膜混浊程度均比B组和C组轻。角膜荧光素染色显示A组角膜上皮的溃疡面积较B组和C组范围小,21d转为阴性。A组基因在行滴眼24h后在全层角膜细胞内可见hEGFmRNA和蛋白质表达,第3d达高峰,细胞阳性率高达95%,随后逐渐降低,21d仍有弱表达。结论rhEGF-PcDNA3.1-脂质体基因滴眼液能够降低角膜的炎症反应,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增生,加速角膜碱烧伤的损伤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3.
Effect of leukocytes on corneal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nd wound heali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URPOSE: To establish whether fucoidin, by blocking the adhesion of leukocytes on the limbal vascular endothelium, prevents extravasation of the cells from the blood stream into the limbal stroma and the wounded area after corneal injury. Successful leukocyte blocking enab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leukocytes on corneal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fter corneal wounding. METHODS: Thirty-two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ere used.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 and a standardized alkali corneal wound were used as models in two sets of experiments. In half of the injured rabbits fucoidin was used to prevent leukocytes from leaving the local vessels. The efficiency of the blocking technique was evaluated by counting the number of leukocytes in the limbal and wounded corneal areas.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was used as a marker for proliferative activity. RESULTS: The infiltration of leukocytes into the limbus and the cornea after PRK and alkali injuries can be blocked by fucoidin. The healing rate of corneal epithelium after alkali burn was retarded in the absence of leukocytes. PCNA expression was enhanced in the presence of leukocytes. Fucoidin per se had no influence on corne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wound healing. CONCLUSIONS: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PMNs) can be prevented from entering the cornea in vivo by fucoidin after PRK and after alkali burn. The corneal epithelial healing rate is delayed in the absence of PMNs in vivo, and PCNA expression increases in the presence of leukocyt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严重眼前段碱烧伤后视网膜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改变。方法Wistar大鼠双眼角膜用1mol/L NaOH溶液烧伤30秒,分别于烧伤后1、3、7、15和30天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制作视网膜组织匀浆,检测MDA含量和SOD活性。以正常大鼠作对照。结果碱烧伤后视网膜组织中MDA含量逐渐升高,7天达顶峰,以后逐渐下降,30天时接近正常;SOD活性在碱烧伤后即开始下降,7天时最低,以后逐渐升高,30天时接近正常。结论严重眼前段碱烧伤后视网膜组织中可能存在脂质过氧化反应,其结果将加重视网膜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正常和碱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组织中明胶酶(MMP-2,MMP-9)和胶原酶(MMP-1)的表达,探讨在角膜融解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兔角膜碱烧伤20眼,分为对照组和GM600l治疗组,于伤后12、24、48、72h,1、2周和1个月取材,酶谱法检测角膜组织中明胶酶MMP-2、MMP-9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胶原酶MMP-1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兔角膜中,仅检测到微弱的明胶酶原MMP-2,碱烧伤后1周后开始明显升高,至烧伤后1个月维持较高水平,并在2周时出现MMP-2活性酶的表达,并持续至烧伤后1个月。明胶酶MMP-9在正常角膜组织中检测不到,但烧伤后24h开始表达,于烧伤后1周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至伤后1个月已检测不到。胶原酶MMP-1在正常组织中检测为阴性,从伤后24h开始升高,1个月内无下降。GM6001治疗组角膜组织MMP-2、MMP-9及MMP-1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碱烧伤角膜组织的融解,GM6001可抑制MMPs的活性,进而抑制角膜融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角膜碱烧伤后Toll样受体-2(Toll like-receptor 2,TLR-2)、Toll样受体-4(Toll like-receptor4,TLR-4)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情况及变化规律,分析Toll样受体家族(Toll like-receptor familys,TLRs)与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 选用健康SPF级SD大鼠40只,右眼为烧伤实验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用浓度为1 mol·L-1 NaOH建立Ⅲ级角膜碱烧伤模型(模型建立时及模型建立后出现大鼠角膜烧伤程度不是Ⅲ级、大鼠角膜穿孔或前房积血等情况,均予以剔除,最后随机选取32只符合条件的大鼠进行后续实验),随机分为碱烧伤后3d组、7d组、14 d组、21 d组,每组8眼.分别在模型制作后观察大鼠眼前节,评估其角膜炎症指数,然后摘取大鼠眼球,行HE染色,计算炎症细胞数,同时用Western blot蛋白检测法检测大鼠角膜中TLR-2、TLR-4、IL-1β、TNF-α表达情况,分析各组差异,评估TLRs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在正常大鼠角膜中可检测到TLR-2、TLR-4、IL-1β、TNF-α蛋白少量表达,碱烧伤后其表达量增加,并于碱烧伤后7d达到峰值,以后逐渐递减,各组间(3d组、7d组、14 d组、21 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TLR-2与IL-lβ(r=0.986,P<0.05)、TNF-α(r=0.986,P<0.05)的表达量呈正相关,TLR-4与IL-1β(r =0.975,P<0.05)、TNF-α(r =0.990,P<0.05)的表达量亦呈正相关.结论 TLRs参与并可能启动角膜碱烧伤的免疫炎症反应,介导炎性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3只,不造模1只观察药物对眼表前房等组织的不良反应。其余12只24眼采用浸润1mol/LNaOH滤纸片贴敷角膜中心60s,诱导碱烧伤CNV形成,左眼用二甲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溶液,右眼用Gen的DMSO溶液点眼。碱烧伤后3,7,14,21d测量角膜CNV面积,处死相应组别的动物取眼球做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角膜和前房等情况。结果:兔角膜碱烧伤后CNV存在生长和消退的病理变化,Gen+DMSO组角膜CNV面积与DMSO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P<0.01)。结论:Gen对于兔角膜碱烧伤模型的CN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SD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行羊膜移植,分别检测碱烧伤及羊膜移植术后角膜上致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角膜碱烧伤的损伤机制及羊膜的抗炎和免疫调节机制。方法70只SD大鼠,以0.5mol/L的氢氧化钠碱烧伤右眼制作成碱烧伤模型,随机分组,A组(n=32只)为碱烧伤后未行羊膜移植的烧伤对照组,B组为烧伤后立即施行羊膜移植的羊膜移植组(n=32只),另有6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即C组(n=6只),术后第1、4、7、10天处死动物,分别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对角膜混浊度、角膜新生血管及角膜上皮缺损进行临床评分,取下角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定量检测致炎性细胞因子IL-1d(interleukin-1α)、IL-6(interleukin-6)和IL-8(in—terleukin-8)的表达水平。结果羊膜移植组角膜上皮缺损、新生血管及角膜混浊度评分第4、7、10天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正常角膜中有IL-1α和IL-8的表达,而没有发现IL-6的表达,碱烧伤后IL-1d,IL-6和IL-8均显著表达,IL-1α于烧伤后第4天达到高峰,IL-6和IL-8于第7天达到高峰。羊膜移植组与烧伤对照组比较,羊膜移植组于术后第1、4天能显著降低IL-1α(P〈0.01)的表达水平,第4、7天能显著降低IL-6及IL-8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角膜碱烧伤后早期致炎性细胞因子的过量表达直接关系到急性期角膜炎症,并可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参与随后的免疫反应,介导免疫损伤。新鲜羊膜移植可以抑制碱烧伤后角膜致炎性细胞因子的过量表达,可能通过调节致炎性细胞1子的表达而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时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角膜内的表达,探讨HIF-1α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取30只健康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各6只兔,右眼采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左眼作为自身对照.分别于碱烧伤前和碱烧伤后1、3、5、7、14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家兔角膜新生血管增生情况,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验角膜组织中HIF-1α的表达,计算炎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核数,对其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HIF-1α主要表达在角膜基质中的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炎性细胞表达增强,HIF-1α表达量也相应增加,并于碱烧伤后5 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碱烧伤后1、3、5、7、14 d,角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和HIF-1α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2.086,437.555;P均<0.05),且HIF-1α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在时空上一致.经相关分析,角膜中炎性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860,P<0.05).结论 碱烧伤后炎症反应能诱导HIF-1α的表达,而HIF-1α能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角膜新生血管周围间质相关生物因子与新生血管生长之间的关系.方法 实验研究.40只Wister大鼠采用NaOH滤纸烧灼法制作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术后1、3及7 d,免疫荧光法检测角膜新生血管周围角膜基质间质相关生物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并观察它们与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以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CD31)标记血管内皮细胞.采用RT-PCR方法 检测术后3、7 d的FAP在角膜中不同位置的表达.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检测术后7 d角膜基质中主要胶原Ⅰ型和Ⅲ型胶原的改变.结果 碱烧伤后1、3及7 d角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单染与双染显示,角膜基质首先出现TGF-β1阳性表达,然后随着新生血管的形成出现α-SMA、FAP同时阳性的细胞,正常角膜组织内无阳性表达.FAP阳性基质细胞位于CD31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周围,与血管内皮细胞伴行生长,两者无明显的先后顺序.RT-PCR结果 显示,新生血管生长到达的位置出现FAP阳性表达.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后基质中Ⅰ型、Ⅲ型胶原重新排列.结论 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时,血管周围基质相关生物因子发生了改变,出现了FAP阳性的基质细胞,此细胞包绕并伴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角膜基质中Ⅰ型、Ⅲ型胶原蕈新排列以适应新生血管的生长.(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58-1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