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观察肺动脉高压患者吸入伊洛前列环素后急性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1)肺动脉高压25例吸入氧气前后分别测量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参数差异。(2)吸入药物前后分别测量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比较用药前后这些参数差异。(3)观察用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不良反应。结果:(1)肺动脉高压患者吸入氧气后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下降,外周动脉血氧饱和度、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增加。(2)急性期吸入伊洛前列环素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下降,心输出量、外周动脉血氧饱和度、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增加。结论:吸入伊洛前列环素可降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肺动脉高压(PAH)是指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大于 20mmHg,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病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的PAH属于继发性、PAH的产生显著地影响COPD病人的病程、预后和生存质量、最近,WHO对600例COPD患者进行厂大规模的调查分析,认为PAH是造成COPD患者心脏损害的主要原因,COPD伴PAHH则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仅5%.在Weizen-blum~[1]报道的175例COPD病人中,伴有或不伴有PAH的病人的4存活率先别为 49.4/和 91.8%,7年的存活率分别为29.2%和55.G%.mPAP 是估计严重COPD预后的很好指标,mPAP水平越高.预后越差.Timms的研究表明,COPD患者的生存时间SmPAP及其变化有密切关系.欧洲多个研究中心合作对591例COPD患者进行随访,冉次证实了mPAP水平对COPD患者死亡率的重大作用.低mPAP水平组患者5年存活率为78%,高mPAH水平组仅 3%,当 mPAP超过 3mmyg时,COPD患者的存活率甚低.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COPD的PAH原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且取得了很多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检测上腔静脉(SVC)正向血流速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48例COPD患者的SVC收缩期正向血流速度随呼吸的变化,并应用三尖瓣反流法计算肺动脉压力。结果根据肺动脉压力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病例组26例(肺动脉压力〉30mmHg),对照组22例(肺动脉压力〈30mmHg),病例组的肺动脉压显著增高,吸气时两组的SVC收缩期正向血流速度(Vin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气时病例组的SVC收缩期最大正向血流速度(Vexp)和Vexp/Vin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VC收缩期正向血流速度随呼吸变化是评价COPD患者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将100例AE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2组均给予抗感染、祛痰、茶碱类支气管舒张剂、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穿心莲内酯(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5d后比较2组患者血气PO2、PCO2水平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百分值(FEV1%pred),采用ELISA法测定2组诱导痰和血清TNF-α、IL-6、IL-8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患者PO2、FEV1%pred值显著升高,PCO2显著降低(P<0.05);血液及痰液中TNF-α、IL-6及IL-8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穿心莲内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减轻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炎症。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合并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频繁急性加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COPD病例,并随访6个月,调查和记录COPD相关临床指标和合并症作为研究因素.并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在77例COPD患者中,3个月内出现COPD急性加重19例(24.7%),随访6个月时有31例(43.7%),共有13例(16.9%)患者死亡.COPD急性加重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01).有70例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54例完成6个月随访.COPD频繁急性加重的患者肺功能更差(FEV1:P=0.011,FEV1%预计值:P<0.001),合并有哮喘(P=0.013)和肺炎(P=0.014)的患者更容易发生COPD频繁急性加重,C反应蛋白(P<0.001)和降钙素原(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3个月随访期内急性加重患者的病死率较高(P=0.044).多重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随访3个月发现FEV1与早期频繁的严重COPD急性加重呈负相关(P=0.015),合并哮喘(P=0.022)及肺炎(P=0.043)的患者更容易发生COPD急性加重.随访6个月时,发现除FEV1(P=0.015)外,C反应蛋白(P=0.036)也显著相关,合并哮喘(P=0.039)及肺炎(P=0.016)的患者更容易发生COPD急性加重.结论 在COPD相关并发症中,哮喘和肺炎对COPD患者严重频繁的急性加重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西地那非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抗炎、化痰、解痉)基础上,加用口服西地那非50 mg,3次/d,疗程12周;B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肺动脉压力,测定6 min步行距离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稳定期COPD患者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发生情况和预测因素.方法 以门诊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临床资料、肺功能各指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收集的血流动力学数据,计算PH的发生率,比较PH组和非PH组的肺功能检查指标和一般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PH的预测因素.结果 纳入分析的185例患者中有95例(51.4%)并发PH,平均肺动脉收缩压为42.5±8.6mmHg.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前的FEV1%预测值(P=0.005、FEV1/FVC(P =0.013)、比气道传导率(P =0.009)、DLco%预测值(P =0.006)和IC/TLC(P=0.029)在PH组较低,年龄(P=0.001)、FRC%预测值(P =0.042)和RV/TLC(P=0.024)在PH组较高.年龄(r=0.425,P=0.000)、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前(r=-0.458,P=0.000)、后(r=-0.232,P=0.020)FEV1%预测值、FEV1/FVC(r=-0.298,P=0.010)、比气道传导率(r=-0.378,P=0.001)、IC%预测值(r=-0.278,P=0.015)、RV/TLC(r=0.415,P=0.000)、IC/TLC(r=-0.336,P=0.002)和DLco%预测值(r=-0.311,P=0.004)与sPAP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证实,年龄(P=0.022,OR=1.289,95% CI:1.033~3.329]和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前的FEV1%预测值(P=0.036,OR=0.801,95% CI:0.784 ~0.948]是PH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稳定期COPD患者常患有PH,高龄患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前FEV1%预测值降低的患者是并发PH的高危人群.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有必要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早期诊治、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右心室负荷增加及肺动脉高压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目的是评价血浆肌钙蛋白抬高对COPD急性加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0-2011年我院COPD急性加重的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551名患者在入院48 h进行了cTnT检测。血浆肌钙蛋白大于或等于0.04 ug/l,被认为肌钙蛋白抬高,临床资料从患者记录中被检索。结果 154名患者(28%)血浆肌钙蛋白抬高,cTnT增高的同时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数、肌酸酐浓度、心率增高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肌钙蛋白水平增高与患者死亡率增加有明显的联系。结论 COPD急性加重患者的血浆肌钙蛋白抬高与多种因素改变有关,特别与炎症感染加重有关,并且增加了患者的死亡危险. 相似文献
10.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4):383-386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差异,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COPD合并PH患者69例,选取肺动脉压力在正常范围内的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不同程度肺动脉压力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之间的差别,并将肺动脉压力与心率变异性指标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轻中度组与对照组比较,SDNN、SDNN index、RMSSD三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ANN、PNN50两个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H组与对照组比较SDNN、SDNN index、RMSSD、SDANN、PNN50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H重度组与轻中度组比较,上述五个HRV指标也有一定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压力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呈负相关关系,与SDNN、SDNN index、PNN5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1、-0.297、-0.368,P均<0.05。与SDANN的相关系数为-0.162,P值为0.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RMSSD的相关系数r=-0.541,P<0.001。结论随着肺动脉压力程度的加重,心率变异性指标呈下降趋势。应重视COPD合并重度PH患者心律监测,防止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对患者肺动脉压、肺功能、血气分析、一氧化氮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疗程为1个月。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一氧化氮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动脉压、血气、肺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血清中一氧化氮、hs-CRP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人选研究对象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呼吸内科病房2012年1月-2013年6月入院的8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所有患者人院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收缩压(PASP)均〉50mmHg,人院后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等治疗。80例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中位数为70.2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B组给予尼可刹米治疗。A、B两组患者人院后测定动脉血气、血常规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10d复查上述指标,比较A、B两组间治疗前后PASP、动脉血pH值、PaO2、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血白细胞总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等相关指标的差异,计算A、B两组治疗前后PASP与动脉血pH值、PaO2、PaCO2、PaO2/FiO2、血白细胞总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系数。结果治疗前A、B两组PASP、动脉血pH值、PaO2、PaCO2、PaO2/FiO2、血白细胞总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等相关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治疗后PASP平均为(36.4±6.1)mmHg,明显低于B组治疗后的(46.8±8.5)mmHg(P〈0.05),A组治疗后动脉血pH值(7.40±0.05)、PaO2(86.3±12.1)mmHg、PaO2/FiO2(408.3±58.2)均明显高于B组治疗后的pH值(7.37±0.09)、Pa02(64.3±7.4)mmHg、Pa02/FiO2(316.5±43.4)(P均〈0.05),A组治疗后动脉血PaC02(46.3±9.5)mmHg明显低于B组治疗后的PaC02(66.4±13.1)mmHg(P〈0.05),治疗后A、B两组血白细胞总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等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后两组PASP与动脉血pH值、PaO2及PaO2/FiO2均呈负相关性,与动脉血PaCO2、血白细胞总数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均呈正相关性。结论无创正压通气通过纠正老年AECOPD患者低氧血症及呼吸性酸中毒、减轻二氧化碳潴留,从而有效降低PAS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COPD相关的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整群选取88例稳定期COPD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HD-PAH )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西地那非联合阿托伐他汀组(A组n=30),西地那非组(B组n=27),传统治疗组(C组n=33),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均采取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右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RVSD),同时观察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肺功能[观察指标FEV1/FVC]、6 min步行距离(6-MWD)、肝功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B组RVSD缩小,RVSP下降,FEV1/FVC、PaO2及6-MW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明显变化;②与B组比较,治疗后A组RVSP、6-MWD变化更加显著,已显示出额外获益(P<0.05)。结论西地那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COPD相关的肺动脉高压患者活动耐力,降低RVSP,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COPD合并PAH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观察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肺动脉平均压(PAPm)、肺动脉收缩压(PAPs)、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一氧化氮(NO)等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FEV1%和FVC较治疗前均升高,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Pm、PAPs、血清CR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清NO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显著,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明显改善COPD合并PAH患者的肺功能,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增加NO含量、改善内皮功能等机制降低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粉剂吸入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诊断的107例COPD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两组。两种不同病情患者均再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予以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和布地奈德单独治疗,治疗7d后,分别比较两种疗法患者前后的FEVI/FVC、血气分析及功能性呼吸困难分级变化。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观察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观察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OPD稳定期患者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呈现同样的统计学意义改变。结论:在单用布地奈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础之上联合噻托溴铵治疗,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伴或不伴肺动脉高压与系统性炎症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13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安静状态下肺动脉收缩压(SPAP),依据SPAP将其分为:肺动脉高压组63例,无肺动脉高压组70例。测定患者循环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73例。结果三组患者FIB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动脉高压组SPAP及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无肺动脉高压组(P<0.05),无肺动脉高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CRP水平经对数转换后与肺动脉压力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伴肺动脉高压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低度炎症,需要适度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肺动脉高压治疗方法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该研究系统观察了9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使用4类6种血管扩张药物,其中包括硝普钠、氨力农、米力农、维拉帕米、地尔硫zhuo、卡托普剂,以及吸入低浓度一氧化氮和施行机械通气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并各自比较使用前后其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变化。观察结果表明,上述药物及方法均可有效地降低肺动脉压力、阻力,有良好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及氧动力学效应。同时还分析了上述各种降压药物的作用特点和相应临床应用特征,对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防己甲素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3例),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法,观察口服汉防己甲素降低肺动脉高压的近期疗效。结果表明,实验组服药两周后肺动脉平均压(mPAP)和收缩压(sPAP)均显著下降(P<0.001),右室功能和动脉血气明显改善,对体动脉平均压(mSAP)和心率无不良影响,而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各指标改变不明显。提示汉防己甲素有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降低肺动脉高压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的CO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情况,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的GOLD分级,将入院治疗的COPD患者,分成A、B、C、D组各60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健康体检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中患者手臂尺桡骨远端的骨密度、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气分析以及肺功能、体重指数(BMI)、6min步行距离(6MWD)等临床指标,并记录所有患者吸烟史、激素使用情况等.结果 GOLD分级A组与对照组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C、D组的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GOLD分级C组和D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均高于A组和B组,但A组与B组、C组与D组这两组之间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分期的COPD并发骨质疏松与吸烟、激素使用、FEV1/Pre%、BMI、6MWD等存在相关性,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吸烟、激素使用、低FEV1/Pre%、低BMI、低6MWD是COPD并发骨质疏松主要的危险因素,它们的OR值分别是2.5、2.2、2.3、3.1、2.9.结论 中重度COPD患者更易合并骨质疏松,应对其进行常规的骨密度检查以尽早发现骨质疏松,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