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肠闭锁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线平片、消化道造影及CT检查对先天性肠闭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肠闭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40例均行腹部立位和正侧位摄片,其中8例同时行上消化道碘水造影,26例行碘水灌肠造影,3例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主要X线表现:高位小肠梗阻10例,低位小肠或结肠梗阻30例;腹腔内胎粪钙化5例,包裹性气腹2例,风兜征8例,胎儿型结肠24例,结肠宽径接近正常2例。主要CT表现:十二指肠闭锁处呈截断状3例。结论:X线平片对先天性肠闭锁的诊断及确定闭锁部位有重要价值,消化道碘水造影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CT可作为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X线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外科手术证实为十二指肠梗阻的X线资料,每例均行腹部直立位片检查,其中28例行上消化道泛影葡胺检查,36例行钡剂或泛影葡胺灌肠辅助检查。结果腹部直立片见“单泡征”9例,“双泡征”29例,“三泡征”6例,阶梯状多个短小气液平8例。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显示十二指肠完全梗阻14例,不完全梗阻13例,其中显示空肠位置异常8例。结肠造影检查显示回盲部位置异常30例,伴细小结肠10例。52例中,肠旋转不良34例,十二指肠闭锁9例,十二指肠狭窄4例,环状胰腺5例。结论结合临床病史及腹部直立位片可对十二指肠梗阻做出诊断,鉴别诊断需做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和灌肠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的影像学表现,避免误诊.资料与方法 分析21例EPISBO的影像表现,21例均行CT平扫,其中14例行CT增强扫描,8例行碘水溶性对比剂全胃肠道造影检查.结果 X线胃肠道造影表现:小肠扩张、气-液平面8例,肠间隙增宽5例,肠襻粘连成团3例,腹脂线模糊3例,2例见腹腔积液.7例见肠蠕动缓慢或消失、肠排空减慢,1例肠蠕动和肠排空基本正常.CT表现:肠管扩张21例,肠壁水肿、增厚14例,肠系膜浑浊、腹腔渗出14例,肠管广泛粘连16例,增强扫描8例肠壁强化.结论 EPISBO影像表现介于麻痹性肠梗阻和粘连性肠梗阻之间,肠动力减低明显时其表现类似麻痹性肠梗阻,而粘连为主时其影像表现偏向于粘连性肠梗阻.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不难,影像学检查主要是排除麻痹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以及肠扭转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在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1例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3天~8岁,中位年龄2.3岁.11例患儿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10例患儿表现为"漩涡征",1例患儿表现为"换位征",6例患儿可见"鸟喙征",5例患儿表现为肠管扩张、积液,4例可见肠壁及肠系膜肿胀,4例可见腹盆腔积液.结论:MSCTA对诊断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平扫示胃及十二指肠上段、降段扩张,水平段管腔局部狭窄。CT血管成像示局部肠系膜及肠管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呈"漩涡征"。手术证实为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结论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为一种罕见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误诊率较高,影像检查具有一定提示作用,大多需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1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表现特点。13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口服对比剂后延迟扫描。部分图像数据行多平面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均表现有肠系膜充血水肿,8例于增强扫描后显示有肠系膜上静脉内圆形充盈缺损。其余5例发生于末梢血管的病变。CT未能直接显示血栓,扫描显示了肠管扩张、肠壁增厚、靶征、肠壁强化程度减低、缺失或肠间小气泡影等反映继发肠缺血表现的CT征象。后两者对肠缺血坏死的判断,有较高的特异性。而肠坏死的发生与血栓是否位于主干并无直接关系。结论螺旋CT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婴儿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婴儿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证实的婴儿肠旋转不良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摄腹部平片,16例行钡剂灌肠,18例行钡餐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显示十二指肠部分性梗阻32例,双泡征13例,小肠低位梗阻并腹腔积液3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钡剂灌肠显示阑尾位于右上腹10例,右中腹1例,左上腹4例,1例位置正常;与手术中记录的阑尾位置比较,诊断符合率较低(28.6%,4/14).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水平段及其近端扩张、梗阻,扩张远端呈鼠尾状改变6例,其中2例显示为完全性梗阻;十二指肠空肠曲位置异常11例;十二指肠螺旋型下降13例;空肠位于右侧腹9例,位置正常1例.结论:在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中,腹部平片能提供肠道气体的异常信息,可作为本病的首诊检查方法;钡剂灌肠虽然可显示阑尾位置异常,但诊断准确性低,胃肠钡餐检查可显示十二指肠的位置和形态,是确诊本病的较好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脂肪瘤影像表现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 8例上消化道脂肪瘤的患者均进行了上消化道钡餐及双对比造影检查 ,其中 1例行超声检查 ,2例行CT扫描检查 ,5例经内窥镜检查。结果  (1)胃肠钡餐及双对比造影检查只能显示出上消化道良性占位性病变 ;(2 )超声和内窥镜对本病能诊断出良性占位性病变 ;(3 )CT扫描及强化扫描检查清楚地显示出脂肪密度 ,术前能做出明确诊断。结论 X线与内窥镜检查怀疑上消化道脂肪瘤者应与CT扫描相结合是提高诊断上消化道脂肪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在直接淋巴管造影和造影后CT检查中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诊断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先行直接淋巴管造影后再行腹盆部CT平扫,5例在淋巴管造影前做过CT平扫加增强,3例淋巴管造影、CT平扫后进行了增强扫描,分析所有病例影像学表现。结果直接淋巴管造影显示腹膜后、髂部淋巴管走行迂曲,不同程度扩张,结构紊乱,动态观察向肠系膜反流4例,3例可见对比剂直接进入肠腔内。直接淋巴管造影后行CT平扫,21例均可见向对侧腰干反流,9例向肠干反流。15例患者有节段性肠壁增厚,8例增强扫描,显示5例小肠壁分层强化呈"晕轮征",2例增厚肠壁呈均匀性强化,1例肠壁未见增厚。结论直接淋巴管造影与造影后CT联合检查是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在直接淋巴管造影和造影后CT检查中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诊断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先行直接淋巴管造影后再行腹盆部CT平扫,5例在淋巴管造影前做过CT平扫加增强,3例淋巴管造影、CT平扫后进行了增强扫描,分析所有病例影像学表现.结果 直接淋巴管造影显示腹膜后、髂部淋巴管走行迂曲,不同程度扩张,结构紊乱,动态观察向肠系膜反流4例,3例可见对比剂直接进入肠腔内.直接淋巴管造影后行CT平扫,21例均可见向对侧腰干反流,9例向肠干反流.15例患者有节段性肠壁增厚,8例增强扫描,显示5例小肠壁分层强化呈“晕轮征”,2例增厚肠壁呈均匀性强化,1例肠壁未见增厚.结论 直接淋巴管造影与造影后CT联合检查是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