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组织裂解液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大鼠BMSCs,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正常心肌组织裂解液诱导组和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诱导组。分别对第3代BMSCs进行定向诱导,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诱导4周后,Western-blot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结果 P3代BMSCs CD34染色呈阴性,而CD105、CD106染色呈阳性。两个诱导组cTnT、Cx43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梗死心肌裂解液诱导组的蛋白表达量高于正常心肌组织裂解液诱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心肌组织裂解液及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均可诱导B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且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组诱导分化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离体外培养的生长特性及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方法 利用骨髓穿刺,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穿刺骨髓细胞继而通过贴壁筛选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接种培养、体外扩增经5-氮胞苷(5-azacytidine)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分析及免疫化学进行相关免疫抗原检测.结果 分离细胞流式细胞分析细胞表面分子抗原CD105(间充质干细胞抗原)阳性,CD34(造血干细胞表面抗原)阴性,CD31(内皮主细胞表面抗原)阴性.利用5-溴-2-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进行细胞增殖标记,结果增殖细胞核标记率为(77.2±6.1)%.传4代后,经5-aza诱导,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由梭形变为"心肌样",同时有自发性细胞搏动和"肌管"样结构.免疫化学检测分化细胞肌球蛋白重链(MHC)、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cTnI)、连接蛋白-43(Cx-43)等心肌细胞特异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BMSCs分离纯化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实现大量扩增,同时维持其未分化状态.与5-氮杂苷(5-azacytidine)共培养,可以诱导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BMSCs是细胞移植"心肌再生"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3.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鉴定及神经样细胞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培养、纯化、扩增的实验体系,并进行细胞表面抗原的鉴定及定向诱导分化检测。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BMSCs;观察细胞形态,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90、CD29、CD34和CD45表达;分别使用β-巯基乙醇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诱导后神经标志蛋白[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结果培养至第3代的BMSCs,CD90、CD29表达阳性,CD34和CD45表达阴性;经诱导后,神经标志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可分离、培养得到高纯度、具备相关生物学特性的BMSCs,且经诱导可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体外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进行纯化、扩增及向心肌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并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心肌样细胞相关特性分析。方法采用体外纯化、扩增后的第4代hMSCs在体外经5μmoL/L5-杂氮胞苷诱导24h后继续培养8W,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方法鉴定心肌特异性蛋白心房钠尿肽(ANP)和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细胞表面抗原(CD31、CD34、CD45、CD90)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技术分析肌球蛋白重链(β—MHC)和肌钙蛋白T(cTnT)等相关基因在分化过程中的动态表达。结果hMSCs诱导前为纺锤形,诱导后第2天部分细胞即开始发生形变,呈球形或短棒状,1w后胞浆中颗粒增多,约20%~30%细胞呈毛刷样变化;hMSCs表面抗原CD31、CD34、CD45在诱导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90未诱导时表达呈弱阳性,诱导后明显增高(P〈0.05);ANP和CX43在诱导前无表达,诱导后第2周开始表达且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但CX43在诱导后第5周表达量开始降低。β—MHC和CTNT基因分别在诱导后第1周和第4周时表达开始增强。在第6周时均达到高峰,第8周时表达开始衰减。结论hMSCs在体外经纯化、扩增和诱导后可表现心肌样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为hMSCs临床移植治疗提供可靠、安全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心肌细胞裂解成分作用下超微结构改变,了解心肌细胞裂解成分对MSCs分化的诱导作用。 方法:分离并裂解新生大鼠的心肌细胞;自成年大鼠骨髓中分离MSCs;将分离的MSCs分3组培养:仅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对照组);5-氮杂胞苷(5-aza)诱导后用普通培养基培养(5-aza诱导组);含有心肌细胞裂解成分的培养基培养(心肌细胞裂解成分培养组)。培养1周,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对培养的细胞进行抗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及抗分化决定簇31(CD31)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并分析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对照组MSCs无明显的肌样细胞或内皮样细胞形成,抗cTnT和抗CD31染色阴性。5-aza诱导组部分MSCs分化为肌样细胞,电镜下可见大量细胞器空化,抗cTnT染色阳性,但细胞增殖缓慢。心肌细胞裂解成分培养组的MSCs分化为肌样细胞,电镜下可见肌丝样结构,抗cTnT染色阳性,细胞增殖旺盛,另见部分MSCs分化为内皮样细胞,形成内皮细胞特有的胞质突起和质膜小泡等超微结构,且抗CD31染色阳性。 结论:含有心肌细胞裂解成分的培养基可以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和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过表达GATA-4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通过分泌外排体(exosome)修复心肌损伤的机制。方法:构建过表达GATA-4的小鼠BMSCs并提取其分泌的exosome。而后将GATA-4-BMSCs-exosome与BMSCs共同培养,空载体-BMSCs-exosome与BMSCs共同培养,BMSCs-exosome与BMSCs共同培养、BMSCs单独培养及小鼠心肌细胞单独培养48h,采用Q-PCR定量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α肌动蛋白(α-actin)、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结蛋白(Desmin)心肌特异性抗原表达量。再将过表达GATA-4BMSCs分泌的exosome与心肌细胞共培养,空载体-BMSCs分泌的exosome与心肌细胞共培养,BMSCs分泌的exosome与心肌细胞共培养及心肌细胞单独用于低氧培养无血清培养诱导细胞凋亡作为阳性对照培养48h诱导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进一步采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过表达GATA-4小鼠BMSCs分泌exosome内有关细胞分化及抗凋亡的蛋白。结果:Q-PCR显示:过表达GATA-4-BMSCs分泌的exosome可以有效促进BMSCs向心肌细胞转化并具有极强的抗凋亡能力。蛋白质谱提示有8个蛋白有关细胞分化。有6个蛋白有关细胞调亡。其中Slit homolog 2protein及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蛋白既涉及细胞凋亡又涉及细胞分化。结论:过表达GATA-4-BMSCs分泌的exosome可以促进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并具有抗凋亡能力。Slit homolog 2protein及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蛋白既涉及细胞凋亡又涉及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第2代细胞应用终浓度为500ng/ml丹参酮ⅡA定向诱导(诱导组),将不添加任何诱导剂的BMSC设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结蛋白、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actin)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技术检测α-SCA-actin和cTnT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2组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诱导组BMSC中结蛋白(50 279.6±2575.2)vs(1325.6±196.1)、α-SCA-actin(44 738.3±1963.3)vs(1446.3±202.4)、cTnT(27 658.8±2382.2)vs(1369.1±214.2)明显升高(P<0.0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诱导组α-SCA-actin阳性为红色,cTnT阳性为绿色,两者重叠部位为黄色,呈现共表达。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诱导组细胞可见平行排列的肌丝并富含线粒体、糖原和核糖体以及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结论经丹参酮ⅡA诱导的BMSC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表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接触方法共培养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呈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扩增BMSCs,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心肌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transwell小室建立的间接接触共培养模拟的心肌微环境,对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形态,2 w后运用免疫荧光、RT-PCR等技术,检测两试验组细胞心肌特异性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及RT-PCR结果均显示直接接触共培养组c Tn T的表达均高于间接接触组共培养组(P0.05)。结论直接和间接接触共培养模拟的心肌微环境均可诱导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直接接触的分化率优于间接接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的可行性和最佳方法。方法收集获知情同意的健康产妇脐血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从中进一步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至第3代,应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标记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44和CD90。5-氮胞苷诱导分化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法分别检测心肌细胞标记物肌钙蛋白Ⅰ、转录因子GATA 4和β-肌球蛋白重链。结果在第3代细胞中,可检测到CD44、CD90的表达,未检测到CD34的表达。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诱导分化后,呈现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和克隆增殖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可检测到肌钙蛋白Ⅰ,GATA 4和β-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被诱导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可成为干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人羊水来源c-kit+与c-kit-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体外心肌分化能力。方法通过常规产前诊断或自愿引产,以羊膜腔穿刺术获取14份孕中期羊水(15~31周),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c-kit+间充质干细胞,比较c—kit+干细胞与c-kit-干细胞的细胞形态及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细胞化学分析对两种细胞进行表型鉴定,比较其体外向成骨、成脂及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能力。RT-PCR和Westonblot检测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14份羊水标本中,有5份标本可以分选到c—kit+羊水干细胞,分布在孕16-22周,分选的细胞数量占贴壁细胞的(3.30±1.24)%。羊水干细胞以成纤维状为主,可以稳定传代,体外培养可增殖到50代以上。经过c—kit分选后,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纤维状,排列规律。C-kit+及c-kit-羊水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两种细胞均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征,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记(CD29,CD44,CD73,CD90,CDl05),不表达造血细胞系标记(CD34,CD45),表达I类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ABC),不表达II类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Oct-4及SSEA-4胚胎干细胞标记在c-kit+干细胞的表达比率明显高于c.kit-干细胞。两种细胞在体外均可以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成脂细胞诱导后,可以看到细胞内脂滴聚集,油红0染色阳性。成骨细胞诱导后,可以看到钙盐沉积,VonKossa染色阳性。两种细胞分别与新生乳鼠心肌共培养,体外向心肌细胞诱导,c—kit+羊水干细胞可以检测到GATA-4,α-actin,Cx43和cTnT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而c-kit-干细胞在诱导后只表达GATA-4的基因及蛋白。结论羊水来源c—kit+及c—kit-干细胞均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型特征,体外可以向成脂、成骨细胞分化。然而,c—kit+干细胞的心肌样细胞分化能力明显强于c—kit-干细胞,可能与c—kit+干细胞具有某些胚胎干细胞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5-氮胞苷(5-Aza)对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作用,并对分化后的心肌样细胞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到骨髓单个核细胞(MB-MNC),用含200 ml/L胎牛血清的低糖型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MS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以5-Aza诱导第3代MSC 24 h后继续培养。培养4周,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肌系标记抗原:α-肌动蛋白(α-actin)及心肌细胞特异性标记抗原:肌钙蛋白T(cTnT);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MSC经5-Aza诱导分化后,可表达α-actin和cTnT,未经诱导的同培养天数的MSC中均未见表达。透射电镜可观察到肌丝等心肌细胞的特异性结构。结论: 5-Aza可诱导MSC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培养体系中添加心肌细胞裂解液的方法,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观察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并与诱导分化剂5-氮杂胞苷(5-aza)比较。方法分离新生乳鼠的心肌细胞并制成心肌细胞裂解液,自成年大鼠骨髓中分离MSCs,用含有心肌细胞裂解液的培养基(A组)、含有5-aza的培养基(B组)、含有5-aza和心肌细胞裂解液的培养基(c组)以及普通培养基(对照组)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分化后细胞表达α-肌动蛋白、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连接蛋白43及CD31的情况。结果A、B组的MSCs在培养1周后均形成肌细胞形态,并且均表达α-肌动蛋白和cTnT;A组MSCs分化的肌样细胞所含的肌纤维较B组更丰实,细胞生长趋势也优于B组,并且可以表达CD31;B组MSCs分化的肌样细胞不表达CD31;对照组细胞仅表达α-肌动蛋白。结论心肌细胞裂解液是体外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理想条件,优于传统的5-aza,在心肌细胞移植技术中可以用于体外模拟心肌细胞微环境。  相似文献   

13.
心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与心肌细胞(CMs)共同培养和采用含有CMs裂解液的培养基两种方法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探讨心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自新生乳鼠的心脏分离CMs,自成年大鼠的骨髓分离MSCs,将MSCs与CMs按1∶4的比例共同培养1周,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共培养后MSCs表达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及CD31的情况;将分离的CMs反复冻融制成CMs裂解液,将MSCs在含有4倍CMs裂解液的培养基中培养1周,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通过免疫化学方法检测MSCs表达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及CD31的情况;以仅用普通培养基所培养的MSCs作为对照。结果与CMs共培养的MSCs和CMs裂解液培养的MSCs逐渐伸展变长,形成肌细胞形态,培养1周后经抗cTnT和抗CD31免疫染色均呈阳性;对照组MSCs没有明显形态变化,抗cTnT和抗CD31免疫染色成阴性。结论与CMs共培养和采用含有CMs裂解液的培养基两种方法均可在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和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心肌样细胞和内皮祖细胞联合移植对心肌梗死心室重构疗效是否优于单一细胞移植。方法:体外骨髓穿刺提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nsenchymal stem cell,MSC),向心肌样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成功2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心肌样细胞组、内皮祖细胞组、联合移植组,沿梗死周边区域注射100μl培养基或心肌样细胞、内皮祖细胞、二者混合悬液各3×1012/L。移植前、后4周心脏超声检查,TTC染色评价梗死面积、氯胺T氧化法测定血浆、心肌组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结果:①诱导后MSC呈现心肌样细胞超微结构特征,PCR检查表达β-肌球蛋白重链(β-myosin heavy main,β-MHC)、受磷蛋白(phospholamban,PLB)、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ANP);内皮祖细胞呈"铺路石"外观,高表达CD133并随时间推移表达逐步下降。②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能改善心功能(P0.05),降低梗死面积(P0.05),血浆羟脯氨酸含量(P0.05),心肌组织羟脯氨酸(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含量(P0.05),联合细胞移植组效果更好。结论:MSC可定向分化心肌样细胞和内皮祖细胞,两者联合移植能够更好降低梗死面积、改善心室重构,效果优于单一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功能化纳米纤维支架(NFS)承载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s)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寻找一种更适合承载MCSCs治疗MI的可注射性生物材料。方法:通过单细胞克隆培养技术,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筛选具有心肌特异分化潜能的MCSCs,并固相合成自聚多肽。将24只雌性大鼠MI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MCSCs移植组和支架承载MCSCs移植组,每组8只。细胞移植后4周,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恢复的情况。将心脏组织切片并进行Masson染色,利用图像分析检测胶原纤维的比率。采用原位荧光杂交法标记心肌组织中的Y染色体细胞,并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结果:与MCSCs移植组相比,支架承载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心功能指数明显提高,胶原纤维比率明显减小,Y染色体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支架承载MCSCs移植治疗MI,有利于移植细胞在受损心肌内的存活和向功能性心肌细胞分化,并可促进心功能恢复,其疗效优于单纯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冠状动脉结扎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给予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于大鼠心肌梗死后1周测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的CD34 细胞浸润情况。于梗死后4周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价实验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血管密度和心功能。结果心肌梗死后1周,GCSF组大鼠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交界处见CD34 细胞浸润。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心肌梗死范围减小,新生血管增多,心功能改善。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微小RNA-1(microRNA-1,miR-1)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探讨miR-1对MSC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SC并进行流式细胞学鉴定;构建表达miR-1慢病毒载体;将miR-1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MSC(MSCmiR-1)连续培养15d,光镜下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分别于0、4、6、15dqRT-PCR检测miR-1、心肌相关基因锌指结构蛋白(GATA-4)、肌钙蛋白I(cTnI)、α肌动蛋白(α-actin)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cTnI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α-actin的表达。结果原代大鼠MSC呈长梭形、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98%以上细胞表达CD44和CD29,不足1%细胞表达CD45;成功构建miR-1重组慢病毒载体,病毒滴度为3×108 TU/μl;转导miR-1后,MSCmiR-1高表达心肌特异性相关基因GATA-4、α-actin、cTnI,并随时间逐渐增强,转染4d免疫荧光检测可见cTnI在部分MSCmiR-1中表达,于15d时表达最强,Westernblot进一步证实了α-actin在MSCmiR-1中表达。结论转导miR-1至大鼠MSC中可促使其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从老年大鼠中动员出的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心肌和分化的能力,以及对缺血心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W istar大鼠分为3组:高龄心肌梗死+动员组、高龄心肌梗死组和青年心肌梗死+动员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 I)模型,动员组大鼠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干细胞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心肌梗死灶,于建模后24 h、48 h和4周杀死各组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HE染色方法观察老年大鼠心肌梗死灶、边缘区和正常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浸润及心肌再生的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比较动员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并应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老年大鼠心功能指标。结果:使用干细胞因子后,高龄动员组及青年动员组大鼠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显著升高,两组大鼠心肌梗死灶均可见大量CD34细胞浸润;高龄动员组大鼠在制模4周时心功能指标显著比高龄心肌梗死组改善,而高龄动员组和青年动员组的心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均显著改善。制模后24 h,高龄动员组大鼠和青年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轻,可见CD34阳性的幼稚心肌细胞样细胞,4周后瘢痕组织少,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作用下,从老年大鼠个体中动员出的骨髓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能力仍得到增强,有较多干细胞向梗死灶迁移,并向心肌细胞等分化,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移植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单细胞克隆培养技术从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中筛选MCSC。结扎雌性SD大鼠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于梗死区边缘移植MMSC和MCSC。移植后4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变化。取心肌组织作冷冻切片,用HE和Masson染色法显示瘢痕区的组织结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阳性(VEGFR-1^+)微血管,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瘢痕面积和微血管密度。利用原位荧光杂交标记含有Y染色体的MCSC,并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结果筛选的MCSC表达c—kit,心肌早期转录因子Nkx2.5呈低表达。细胞移植后4周,MCSC移植组的左室短轴缩短分数(62.9%±2.2%)和左室射血分数(32.8%±1.1%)高于MMSC移植组(分别为55.7%±1.6%和28.2%±1.6%)和对照组(分别为42.4%±2.1%和23.6%±1.2%);MCSC组心肌梗死面积比率(8.7%±0.7%)低于MMSC组(12.0%±1.1%)和对照组(16.8%±0.9%)。含有Y染色体的MCSC表达cTnT,与受体心肌相续。MCSC移植组的梗死区周围微血管密度[(101.8±6.2)条/mm^2]大于对照组[(68.4±4.9)条/mm^2],与MMSC组[(97.2±3.2)条/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移植入心肌梗死模型的MCSC能够分化为功能性心肌,明显改善心功能,并诱导血管新生。MCSC的移植治疗效果优于MMS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