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加深对RVO病变的认识,探讨FFA在RVO的应用。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临床诊断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298例(298只眼)的FF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VO患者共298例(298只眼)。CRVO者97只眼,占32.55%;BRVO者201只眼,占67.45%。其中颞上分支静脉阻塞117只眼,占分支静脉阻塞的58.21%;半侧静脉阻塞12只眼,占5.97%。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32只眼,占10.74%;黄斑囊样水肿者104只眼,占35.14%;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形成者139只眼,占46.64%。78.86%的病例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结论 BRVO发病率高于CRVO;BRVO中以颞上分支静脉阻塞最常见;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黄斑囊样水肿是RVO的两个主要并发症。FFA对RVO的诊断、分类分型、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探讨FFA在RVO的应用.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临床诊断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患者126例(126只眼)的FF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VO患者共126例(126只眼).视网膜静脉充盈迟缓,有42例,占33.33%;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串珠样改变或栓子形成者45例,占35.71%;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形成者51例,占40.48%;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者41例,占32.54%,其中8例伴有视乳头新生血管,占6.35%;黄斑囊样水肿者47例,占37.30%;侧支循环形成者15例,占11.90%.结论 FFA可以很清楚地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眼底视网膜及血管形态功能的改变,对RVO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引起视力严重障碍的常见眼病。其眼底荧光造影特征已是众所周知,但DR同时合并其它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和(或)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等的报道还较少见,这种合并存在的眼底病变其临床改变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的体会。方法:采用激光治疗CRVO患者42例42眼,依据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采取不同的光凝方法进行治疗,并探讨其效果。结果:患者42眼中5眼(12%)视力提高2行以上;28眼(67%)视力无明显变化;9眼(21%)视力下降2行以上;FFA检查显示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消退,治疗有效者37眼(88%)。结论:激光对CRVO治疗有效,是控制病情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眼底特征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眼科45例(48只眼)DR合并RVO的患者的眼底图像及FFA特征。结果45例DR合并RVO的患者中,双眼同时发病3例,其余为单眼。其中中央静脉阻塞最多,31只眼(64.6%);其次为颞上分支静脉阻塞,8只眼(16.7%);其它分支静脉阻塞9只眼。FFA表现为:静脉阻塞区视网膜有大量神经纤维层出血遮蔽荧光,静脉迂曲扩张和管壁渗漏,相应黄斑区荧光渗漏,掩盖了患眼DR的改变,对侧眼见DR不同级别的改变。结论糖尿病并发RVO是又一特殊体征,也是严重损害视力的因素之一,应与单发的DR或RVO相鉴别,并应长期定时对眼底进行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进一步分型的必要性。方法:回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1450例BRVO患者,依荧光眼底像确定患者阻塞点位于动静脉交叉处2~3级以上者56例56眼,对其视网膜无灌注区大小,新生血管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患者56例56眼,占BRVO患者总眼数的3.9%,其中视网膜2级动静脉交叉阻塞者29眼,3级动静脉交叉阻塞者18眼,3级以上动静脉交叉阻塞者9眼。荧光视网膜像显示56眼中42眼存在阻塞所属区域小片无灌注区低荧光,16眼有新生血管性高荧光,未见玻璃体积血,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处2~3级以上BRVO者有别于常见的BRVO,其视网膜损害范围轻,出血范围小,程度轻,且无灌注区面积小,发生新生血管密度低,此类患者有必要单独列出,BRVO值得进一步分型,以促进临床的诊治。 相似文献
10.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3月以来实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in angiography,FFA)260例,其中男173例,女87例,年龄18~76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24例,眼底出血26例,眼外伤23例,视网膜中央静脉或分支静脉阻塞25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3例,黄斑病变16例,中浆38例,中渗2例,视神经炎2例,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所有受检者均经化验检查,心电图检查,无严重心、肝、肾疾患,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患者要求控制血压、血糖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动脉阻塞晚期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6例,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49岁(27~60岁)。随访时间4~6年,常规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每个眼底的4条主要动脉分支分成2支,故算作8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断、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0例(4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确诊患者的传统FFA和超广角FFA资料。所有患者造影检查的早中期均行传统FFA,晚期均行欧堡超广角FFA。分析比较2种检查的视网膜可视范围、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视网膜所需激光面积。结果 与传统FFA图像比较,超广角FFA检查图像所显示的视网膜可视面积以及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所需激光面积分别是前者的2.03倍、1.57倍、1.96倍(均为P<0.01)。未行激光治疗的27眼中22眼有无灌注区,其中同时合并黄斑水肿者15眼,这15眼中无灌注区在赤道部以前者14眼;已行激光治疗的14眼中9眼存在黄斑水肿的表现,9眼中7眼合并无灌注区,其中6眼的无灌注区在赤道部以前。结论 超广角FFA使可观测病变检查范围扩大到远周边,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比选择性眼动脉溶栓及传统常规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治疗前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了解两种治疗方法对视网膜中央动脉血供改善效果.方法 收集病人为非随机对照,根据患者是否同意溶栓或有溶栓禁忌证分为介入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全身病、发病到治疗时间、患眼眼底检查、治疗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治疗48h及1月后的眼底及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对比治疗前后荧光血管造影臂-视网膜显影时间、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结果 溶栓治疗组发病时臂-视网膜显影时间及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明显延长分别为(28.76±6.81)s及(40.44±8.48)s,治疗48h及1m后复查显示臂-视网膜显影时间(15.36±4.03)s和(15.84±3.42)s,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22.28±4.63)s和(21.72 4±3.55)s,与治疗前对比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发病时臂-视网膜显影时间及视网膜动一静-脉显影时间亦明显延长分别为(29.81±6.08)s及(38.33±7.41)s,治疗48h后臂-视网膜显影时间及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29.19±6.27)s及(37.85±7.79)s,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月后臂-视网膜显影时间及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24.38±6.69)s及(33.56±6.43)s,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仍较溶栓组显影时间延长.眼底检查1月复查时均出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视盘不同程度萎缩,但常规治疗组损害更重.结论 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较常规治疗方法更及时有效恢复视网膜血供,缩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臂-视网膜显影及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但即使迅速恢复了视网膜中央动脉血供,仍可会出现视网膜神经组织不同程度的组织形态学损害. 相似文献
14.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3例526眼Ⅱ型糖尿病患者行检眼镜与FFA检查,分析两种检查在DR诊断及分期中的差异。结论:检眼镜下正常眼底的203眼中,FFA发现DR59眼(29.06%),检眼镜下所见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272眼中,96眼(35.29%)经FFA证实检眼镜对其病变程度估计不足。结论:FFA是早期诊断DR的较好方法,能提高对DR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建立激光诱导络网膜静脉吻合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及其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成功建立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的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veinocclusion ,RVO)眼的眼底改变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特征。方法 :氪红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后 ,患者每 1~ 2周复查一次 ,每次随诊均拍摄彩色眼底照片 ,并做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FFA)检查 ,选取成功形成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的 2 5例RVO 2 5眼 ,分析成功形成吻合的RVO眼的眼底及FFA特征。结果 :1吻合成功的眼底征象 :治疗部位的视网膜静脉下沉入脉络膜 ,吻合近端静脉段变细 ,主干静脉变狭窄 ,静脉逆向变粗 ,吻合近端静脉段变粗 ,吻合部位形成静脉袢。 2吻合成功的FFA征象 :①吻合局部团状高荧光 ;②视盘和吻合之间出现的逆向静脉血流 ;③静脉层流缺损。结论 :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可回流部分静脉血液 ,缓解阻塞静脉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中视神经睫状静脉(OCVs)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34例CRVO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分析OCVs的发生、位置、引流部位、荧光充盈等临床特征.结果 434例CRVO患者中具有OCVs共18例28支,发生率为4.1%.该静脉起源于视网膜中央静脉或其分支,均从视盘边缘进入脉络膜循环,与引流静脉几乎同时充盈.有OCVs引流的视网膜象限仅有1例可见大片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2例患者有OCVs引流的视网膜区域未见NPA,而其他象限可见大片NPA.多次行FFA者OCVs变化不大.结论 OCVs在CRVO中发生率约为4.1%,其荧光充盈与引流的视网膜静脉一致,该静脉的存在能部分缓解相应视网膜区域的缺血状况.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veinocclusion ,RVO)不论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entralretinalveinocclusion ,CRVO) ,还是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retinalveinocclusion,BRVO) ,其临床表现都比较典型 :阻塞的静脉血管充盈、粗大 ,扭曲 ,颜色较为黯红 ,阻塞血管的附近 ,有火焰状、小点状的出血 ,这种出血遍布该阻塞血管的分布区域 ,一直达到眼底视网膜的极周边部。这种视网膜出血直达眼底极周边部的体征 ,是RVO的特征。只有RVO ,不论是CRVO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2002~2005年门诊诊断的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患者9例9眼以及非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患者16例16眼.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FFA检查.比较医原性及非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患者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主要指标动脉充盈出现时间、动脉充盈完成时间、静脉出现层流时间、静脉充盈完成时间.结果 医原性巾央动脉阻塞(4例)及非医原性中央动脉阻塞(12例)FFA表现的视网膜动脉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79.33±87.04)秒、(19.20±4.61)秒,视网膜静脉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128.07±149.11)秒、(33.16±15.34)秒.医原性(4例)及非医原性(4例)中央动脉阻塞合并中央静脉阻塞FFA表现的视网膜动脉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2)1.67±371.26)秒、(30.07±17.26)秒,视网膜静脉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232.43±358.52)秒、(48.81±11.64)秒.医原性眼动脉阻塞(1例)FFA表现为脉络膜背景荧光及中央动静脉充盈迟缓,血管出视盘后荧光素充盈中断,至晚期10分钟后仍不充盈,视网膜周边广泛无灌注区.结论 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的视网膜动脉、静脉的充盈较非医原性者可能更迟缓.(眼科,2008,17:265-268) 相似文献
19.
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指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来自脉络膜的新生血管膜,是由许多不同的原因使玻璃膜损坏破裂,脉络膜毛细血管引发的纤维组织膜,导致黄斑部表现出相似的病变,直接危及病人中心视力,成为致盲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Noemi Maar Alexandra Luksch Alice Graebe Erdem Ergun Barbara Wimpissinger Michael Tittle Pia Vecsei Michael Stur Leopold Schmetterer 刘敬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2005,17(2):117-117
目的:研究成功视网膜静脉阻塞光凝治疗对不同直径视网膜血管对光凝治疗的反应和作用。
方法:研究包括14例静脉分支阻塞或黄斑静脉阻塞患者。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活体显微镜检查、眼底照相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在激光治疗术前和术后,应用一种视网膜血管分析仪测量视网膜血管直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