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特异地结合于细胞表面受体或抗原的配基基因或抗体V 区基因片段取代毒素中的非特异性结合区域基因表达产生的重组免疫毒素,比用常规的化学交联方法制备的免疫毒素有更大的优越性。本文将简要介绍重组免疫毒素的毒素和毒素载体的种类和性质、重组免疫毒素的制备及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并使之与化学交联的免疫毒素作简要比较。  相似文献   

2.
免疫毒素(Immunotoxin,IT)系指由具有导向能力的抗体和具有杀伤能力的毒素或药物偶联形成的复合物。这种“生物导弹”在肿瘤治疗上的作用已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将免疫毒素引入宫颈癌的治疗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
免疫毒素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毒素(Immunotoxin)是由具有导向能力的分子(载体)和具有杀伤细胞能力的分子(毒素)偶联而成的一种具有特异杀伤能力的杂交分子。本世纪初,Erhlich提出免疫毒素概念时,其设想是将肿瘤特异的抗体与细菌外毒素偶联,从而能特异地杀伤肿瘤细胞。现代免疫学中,载体的概念已不  相似文献   

4.
“免疫毒素”即抗体与毒素的复合物,是定向药物的一种类型.自从1970年Moolten和Cooperband制成第一个免疫毒素至今,免疫毒素已构成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在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显示了诱人的发展前景.由于单克隆抗体有可能识别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因此目前免疫毒素多数是用抗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化学偶联方法,将篦麻毒素(RiCin)及阿霉素(Adriamycin,Adr)同时偶联到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分子上,构建了第一个具有“双单头”的抗肿瘤导向药物。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以及放射竞争结合试验证明,这个免疫毒素保持了原抗体活性的70%。体外杀伤试验的结果表明,这个双单头免疫毒素在0.1M半乳糖存在的条件下,对膀胱癌细胞BIU-87的体外杀伤作用比单抗-阿霉索强30000倍;比单抗-篦麻毒素强10倍。对无关的人直肠癌LoVo细胞无明显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6.
单链免疫毒素是指一类由抗体或抗体片段与完整毒素的A 链或单链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结合物,或者是抗体可变区基因及其它特异性结合于细胞表面受体的配体基因取代毒素中非特异性结合区域基因而表达产生的嵌合毒素,它克服了第一代免疫毒素的非特异性从而在临床上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仅就单链免疫毒素中的毒素来源、单链免疫毒素的种类及性质、单链免疫毒素的临床应用研究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抗体和毒素的结合物称“免疫毒素”,近年来由于单克隆抗体的出现,更增强了“免疫毒素”的特异性。在抗人T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上接蓖麻毒素就能成为特异性杀伤T细胞的制剂,为有效地清除骨髓中的T细胞,为在临床上治疗各种有关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叙述了用异型双功能连接剂,N—琥珀酰亚氨基—3—(2—吡啶基二硫)丙酸(SPDP),将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与蓖麻毒素相连接,并初步证明这些免疫毒素对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相似文献   

8.
免疫毒素是具有酶活性的毒素与抗靶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偶联物,用于破坏靶细胞。免疫毒素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发生内化,形成胞内小体,部分免疫毒素在胞内小体被运送到运输高尔基网,发生跨膜易位。进入胞液,灭活胞液中蛋白质合成的某些成分,从而杀伤靶细胞;部分免疫毒素被运送到溶酶体而降解,尚有部分免疫毒素在胞内小体中,经胞吐作用再返回细胞外,两者均可失去作用。本文主要讨论免疫毒素进入胞液的途径及其作用环节,将为免疫毒素的体内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单链免疫毒素由於没有能与细胞膜上某些糖基结合的B链。所以非特异性毒性小,作为导向药物有一定的优点。肥皂草素是单链毒素中毒性较强的一种。本文比较了肥皂草素主要成分SO6与另一个成分SL连接到抗小鼠T细胞单抗OX_7上组成的免疫毒素的细胞毒性质。在无细胞体系中SL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活性较SO6高10倍,与OX_7抗体连接后的免疫毒素对靶细胞均有特异性毒性,但二种免疫毒素对靶细胞SL-2的IC_(50)都为3×10~(-10)M。动力学研究表明OX_7-SL对靶细胞的作用较OX_7·SO6快,说明前者杀伤靶细胞的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由于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因此是一种理想的药物或毒素的载体。应用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与蓖麻毒素组成的免疫毒素来清除骨髓中的T细胞,是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时减轻GVH反应和研究某些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理的值得探索的方向。我们利用杂交瘤技术,将人急性T淋巴白血病细胞株HSB-2免疫小鼠,经细胞融合后产生分泌抗Leu-1样抗原的单克隆抗体—H65。抗体经proteinA—sepharoseCL—4B亲和柱纯化,通过异型双功能连接剂N-琥珀酰亚氨基-3-(2-吡啶基二硫)  相似文献   

11.
张小平  杜冰  钱旻 《免疫学杂志》2004,20(Z1):52-55
绿脓杆菌外毒素A(PE)经过修饰后失去了与细胞结合的能力,将单克隆抗体的Fv段或细胞因子作为导向分子与修饰后的PE通过DNA重组技术融合,获得重组的免疫毒素,这种免疫毒素通过导向分子将毒素带到靶细胞,并杀伤靶细胞,因而被广泛运用于肿瘤的导向治疗。  相似文献   

12.
单链免疫毒素由於没有能与细胞膜上采些糖基结合的B链。所以非特异性毒性小,作为导向药物有一定的优点。肥皂草素是单链毒素中毒性较强的一种。本文比较了肥皂草素主要成分SO6与另一个成分SL连接到抗小鼠T细胞单抗OX,上组成的免疫毒素的细胞毒性质。在无细胞体系中SL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活性较S06高10倍,与OX,抗体连接后的免疫毒素对靶细胞均有特异性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基于EGFR 纳米抗体的免疫毒素BI7D12-PE38KDEL,并检测其对EGFR 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靶向EGFR 的纳米抗体7D12 以二价的形式,通过柔性连接肽(G4S)4 与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的截断形式PE38KDEL 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BI7D12-PE38KDEL。然后将其转化到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通过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并经Western blot 验证。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该免疫毒素与EGFR 阳性细胞A549、HT29、MCF-7 和EGFR 阴性细胞CEM、Jurkat 的结合能力后,将其按照一定的浓度梯度进行细胞毒实验研究,72 h后,使用WST-1 试剂检测BI7D12-PE38KDEL 对上述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通过SDS-PAGE 和Western blot 实验验证,成功的制备了重组免疫毒素BI7D12-PE38KDEL,该毒素大部分以可溶性的方式表达。BI7D12-PE38KDEL 能够与EGFR 阳性的A549、HT29、MCF-7 肿瘤细胞特异性的结合,并且对上述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与阴性对照组CEM 和Jurkat 相比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成功地构建了基于EGFR 纳米抗体的重组免疫毒素BI7D12-PE38KDEL,该免疫毒素能特异性的结合并杀伤EGFR 阳性的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4.
<正> 某些植物毒素有极强的毒力,能抑制真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蓖麻毒蛋白(Ricin)就是其中之一。如将单克隆抗体与毒素相结合,则有可能对靶细胞产生特异性的定向杀伤作用。这种毒素与抗体的结合物可称之为“免疫毒素”。 在“免疫毒素”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建立一种简便方法以获得大量的纯化蓖麻毒蛋白。文献中报告过各种提纯蓖麻毒蛋白的方法,其中较好的是离子交换层析法和亲和层析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每次提取过程的可重复性和每批产品的纯度不够稳  相似文献   

15.
重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的构建、表达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诱导表达并鉴定可用于特异性杀伤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重组基因片段hIL-2-Luffin P1克隆入新的表达载体pET32a( )中,经酶切及DNA序列测定进行鉴定并证实正确后,转化至表达宿主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hIL-2-Luffin P1融合蛋白,行Western blot用His标签抗体和鼠抗人IL-2抗体对该融合蛋白进行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免疫毒素表达载体pET32a( )-hIL-2-Luffin P1,经Western blot鉴定证实诱导表达的重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融合蛋白的正确.结论 重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杀伤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抗人卵巢癌单链免疫毒素融合蛋白 183B2 ScFvPE38,并对其活性进行测定 ,为卵巢癌导向治疗打下基础。 方法 在异丙基硫代 β D 半乳糖苷 (IPTG)的诱导下 ,高效表达免疫毒素 183B2 ScFvPE38,并采用直接ELISA及细胞毒性实验对抗体及毒素部分的活性进行检查。 结果 表达蛋白 183B2 ScFvPE38以包涵体形式为主高效表达 ,并有少量可溶性表达。该蛋白具有较好的抗体活性及毒素活性。 结论 抗卵巢癌单链免疫毒素183B2 ScFvPE38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及生物学活性 ,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单克隆抗体与毒素连接得到的结合物亦称免疫毒素,主要作为导向药物。定向药物的设想早在100年前就由德国药物化学家Ehrlich提出,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特别是;(1)可用于结合的药物不多,而且毒性不强:(2)抗体的纯度和特异性差;(3)制备结合钧的方法不理想。因此定向药物的设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未能实现。八十年代以后由杂变瘤技术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方法越来越普及,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高,匀一性好,能大量生产。此外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免疫毒素这一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单克隆抗体与毒素连接得到的结合物亦称免疫毒素,主要作为导向药物。定向药物的设想早在100年前就由德国药物化学家Ehrlich提出,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特别是:(1)可用于结合的药物不多,而且毒性不强:(2)抗体的纯度和特异性差;(3)制备结合物的方法不理想。因此定向药物的设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未能实现。八十年代以后由杂交瘤技术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方法越来越普及,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高,匀一性好,能大量生产。此外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免疫毒素这一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免疫毒素(Immunotoxins,Its)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策略之一,是将具有导向能力的载体与具有细胞毒性的分子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的杂合分子,被称为"生物导弹"[1]。因此,在构建免疫毒素  相似文献   

20.
单克隆抗体不仅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单克隆抗体药物也在经历了鼠抗体的异源性和全抗体的大分子蛋白进入人体后引起免疫排斥和难于渗透组织的困顿之后,目前正以其“高度特异性”在临床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势。对抗体异源性的改造经历了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基因库技术使人型抗体的生产走向可能。Fab片段有效解决了全抗体的大分子问题。单纯抗体和“生物导弹“已进入临床,分别通过中和或封闭靶分子与通过抗体的靶向作用使其携带的药物,细胞毒素,凋亡诱导剂或放射性核素等“生物导弹”定向于靶,发挥低毒高效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