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答 :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取溃疡基底的分泌物 ,主要适用于有活动性溃疡的 1期梅毒患者 ,特别是血清学反应阴性者 ,阳性有确诊意义。但应注意 ,正常口腔黏膜表面有非梅毒螺旋体寄生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不适用于口腔黏膜溃疡。血清学检查是最常用的梅毒实验诊断方法 ,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以心磷脂为抗原常用快速血浆试验 (RPR)、梅毒性病试验 (VDRL)等 ,此类方法敏感性高但特异性稍差 ,尤其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老年患者假阳性率较高 ,多用于梅毒的筛查。有效治疗后此类抗体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我国梅毒发病率升高,已占甲乙类传染病的第三位,但目前梅毒在普通人群中的筛选及防治工作尚存缺陷,很多早期梅毒患者未被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出现症状再就诊时已发展为晚期。梅毒起病形式多种多样且不典型,可伴有口腔咽炎、口腔炎、口腔糜烂及溃疡等损害,易误诊。提高对梅毒口腔特殊表现的认识,拓展思路,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从而减少梅毒的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3.
护理干预对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中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霞  郭嬿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672-1673
目的探索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中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23例患者分为两组,2007年6月~2008年9月收治的108例病人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15例病人为干预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每天调强适形放疗后观察,记录口腔黏膜情况,比较两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及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口腔黏膜反应多为Ⅱ级,有3例因口腔黏膜反应较重而中断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干预组口腔黏膜反应多为Ⅰ级,无1例因口腔黏膜反应中断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两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及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鼻咽癌患者早期采取护理干预,明显减轻了口腔黏膜反应程度,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改善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梅毒是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常引起早产和死胎。早期先天性梅毒症状发生在两岁以内患儿。主要表现在鼻炎、咽炎、消瘦、发育缓慢、失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骨软骨炎、假性瘫痪等。皮肤黏膜损害表现有丘疹、癣屑性或大疱性皮疹、扁平湿疣、黏膜斑等。  相似文献   

5.
侯春玲 《护理研究》2009,(10):2774-2775
先天性梅毒也称胎传梅毒,是由被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孕妇通过胎盘将梅毒传给胎儿所致,胎儿可死亡或流产。发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下降等,病死率25%~30%。对全身各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给新生儿带来严重后果。我院于2008年1月~2009年3月共收治6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对策,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早期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梅毒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是由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传播疾病。该病的传染性强,危害极大,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早期梅毒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晚期可侵犯心血管、神经等系统,造成心血管梅毒和神经性梅毒,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又称放疗诱发性口腔黏膜炎(radiotherapy-induced oral mucositis,RTOM),主要发生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由放射线电离辐射引起的急慢性口腔黏膜损伤,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白膜、溃疡,伴疼痛和进食困难,发生率高达85%~1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和治疗鼻咽癌病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作用。[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住院放疗的201例鼻咽癌病人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按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和早期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不同护理模式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Ⅰ级~Ⅳ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分别是71.4%、25.5%、3.1%、0,对照组分别为50.5%、38.8%、8.7%、1.9%;两组Ⅰ级、Ⅱ级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级黏膜反应出现时间实验组明显推迟。[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控制鼻咽癌病人放疗期间重度口腔黏膜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总结分析360例早期梅毒的临床皮损表现情况。方法:收集了皮肤性病门诊早期梅毒360例,男206例,女154例。年龄18-75岁。其中一期梅毒102例,二期梅毒258例,结果:早期梅毒360例中。一期梅毒102例,占28.3%;二期梅毒258例.占71.7%(36例潜伏梅毒)。一期梅毒发生于生殖器占93.8%,发生于肛周及其它部位占6.2%,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占62.5%,二期梅毒皮疹发生于躯干、四肢占42.3%。发生于手足跖部占47.3%,发生在外生殖器部占10.4%,皮损特征;表现为玫瑰糠疹34.2%,表现为掌跖角化斑疹44.1%,表现为斑丘疹8.1%。表现为生殖器扁平湿疣11.7%。结论:我市梅毒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年龄20-50岁之间。职业以个体较多。传染源以嫖娼卖淫及夫妻问传播。一期梅毒仍以生殖器溃疡为首发,表现为硬下疳皮疹。二期梅毒以躯干、四肢及掌足跖为好发部位,表现为玫瑰糠疹,掌跖红色角化脱屑性斑疹为多发,无自觉症状。梅毒的防治以控制传染源、提高临床医生对梅毒早期诊断水平及早期治疗为首任。  相似文献   

10.
两种梅毒检验方法比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国内广泛应用的筛查试验主要为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诊断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等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梅毒特异性试验主要以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为主,适用于潜伏梅毒及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试验阴性而又高度怀疑为梅毒的患者[1].本研究选用常用的RPR和TPPA 2种方法,同时对87例早期梅毒血清进行检测,比较梅毒检测实验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早期全程雾化吸入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口腔黏膜炎的预防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allo-HSCT的64例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先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32例实验组患者予常规护理联合早期全程雾化吸入,32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时间、溃疡分级程度及疼痛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分别为71.8%,100%(P=0.002)。实验组发生口腔黏膜炎时间较对照组延迟(P=0.001),且溃疡分级程度较对照组降低(P=0.001),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轻(P=0.000)。结论 早期全程雾化吸入可以显著降低 allo-HSCT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减轻口腔黏膜炎的分级程度及疼痛程度,是一种较好的口腔黏膜炎的预防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刘爱平 《家庭护士》2009,7(14):1265-1266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眼结膜炎、上呼吸道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充血性斑丘疹为主要表现.1965年我国自制麻疹减活疫苗成功,通过在全国推广应用,儿童发病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婴儿初发重症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征、发病影响因素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婴儿初发先天性梅毒82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重症组39例及普通组43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婴儿初发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重症组发病影响因素及死亡相关因素。结果 82例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及梅毒血清快速反应素试验均阳性,且效价均高于母血4倍以上。重症组以皮肤黏膜损害、胃肠功能损害和肺损害为主,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为22.22%(8/36)。年龄较小婴儿、早产儿、农村患儿及发病时间较长是婴儿初发重症先天性梅毒发病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早产儿、是否机械通气及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是婴儿初发重症先天性梅毒死亡危险因素。结论婴儿初发重症先天性梅毒以皮肤黏膜损害、胃肠功能损害和肺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病死率较高。临床医师应提高对婴儿初发重症先天性梅毒的警惕性,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4.
陈玉宏 《全科护理》2009,7(36):3354-3354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进行性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基本功能而出现的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尤其到了后期,病人体内分泌的尿素酶长期作用于唾液中尿素产生了氨刺激口腔炎腔黏膜,从而引起口腔黏膜溃疡,导致口腔有臭味引起口腔炎,故口腔护理在CRF中显得极为重要,现将实施口腔护理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更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阮豪骥 《检验医学》2005,20(2):180-180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国内广泛应用的筛查试验主要为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诊断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等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梅毒特异性试验主要以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为主,适用于潜伏梅毒及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试验阴性而又高度怀疑为梅毒的患者。本研究选用常用的RPR和TPPA2种方法,同时对87例早期梅毒血清进行检测,比较梅毒检测实验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盛梅青 《上海护理》2007,7(4):78-79
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机体对残余螺旋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神经梅毒[1]。麻痹性痴呆是神经梅毒的晚期表现,男性多见,潜伏期常为5~25年[2]。我科于2006年10月收治了1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60岁,画家,大专学历。2005年8月开  相似文献   

17.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染病.临床分为3期,表现极为复杂,对机体具有潜在严重的损伤.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防止其演变成晚期梅毒或传染给他人具有重要意义[1].全国性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急剧上升,而胎传梅毒和神经性梅毒的出现,更严重危害人们,特别是儿童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STD).梅毒螺旋体侵入机体后可产生两种抗体,即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密螺旋体抗体.由于潜伏期梅毒和晚期梅毒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常不出现皮肤黏膜病损,得不到直接检查梅毒螺旋体的标本,故梅毒的血清学试验非常重要.目前临床实验室常用的过筛试验主要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属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梅毒特异性试验主要以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为主.本实验室选用TRUST和TPPA两种方法,对112例早期梅毒血清进行检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和治疗鼻咽癌病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作用。[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住院放疗的201例鼻咽癌病人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按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和早期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不同护理模式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Ⅰ级~Ⅳ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分别是71.4%、25.5%、3.1%、0,对照组分别为50.5%、38.8%、8.7%、1.9%;两组Ⅰ级、Ⅱ级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级黏膜反应出现时间实验组明显推迟。[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控制鼻咽癌病人放疗期间重度口腔黏膜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口腔黏膜炎是放射及化学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而口腔黏膜炎引起的继发反应,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护理非常重要。本文对放射及化学治疗引起口腔黏膜炎的护理进行了总结,以便于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正确评估患者的口腔,同时能够及时给予患者最佳的护理措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