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腓骨肌萎缩症伴神经性耳聋一家系临床和分子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个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CMTX)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性耳聋家系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其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对9名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先证者进行了神经肌电图、听觉诱发电位和神经活检,3名耳聋患者进行电测听检查。运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PCR-SSCP)结合直接测序法进行间隙连接蛋白32(eonnexin32)的突变分析,直接测序法进行间隙连接蛋白26(connexin26)的突变分析。结果家系中3名腓骨肌萎缩症患者为X连锁显性遗传,3名神经性耳聋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中1名患者同时出现腓骨肌萎缩症和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症状。CMTX由connexin32错义突变C223T(Arg75Trp)引起。耳聋症状与connexin32点突变无共分离现象,对connexin26直接测序亦未发现突变,耳聋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该家系腓骨肌萎缩症和耳聋分别由不同基因突变引起,这种在一个家系中同时出现两种不同遗传方式,不同致病基因的遗传病罕有报道。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或SPG),又称为Str櫣mpell-Lor-rain病,是一种具有临床及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遗传病,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及痉挛性截瘫。根据HSP临床特征的不同分为两型,即单纯型及复杂型。单纯型HSP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双下肢痉挛、步态不稳、键反射亢进,可以合并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复杂型HSP除了上述临床表现外还可伴有智力障碍、锥体外系症状、共济失调、癫癎、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变性、鱼鳞病及周围神经病等;根据遗传方式不同HSP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和X-连锁隐性遗传(XR),其…  相似文献   

3.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是一种遗传模式和临床症状都高度不均一的常染色体遗传性肌营养不良症,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肩胛带和骨盆带肌无力和萎缩,仅有少数累及延髓肌及呼吸肌。以前由于对该类疾病认识甚少,临床诊断仅根据临床症状和遗传模式判断,无法明确分型。直至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本组疾病的认识获得了较大突破。1995年,Bushby根据基因分析结果,并按照该病遗传方式的不同,以LGMD1和LGMD2分别表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型)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型)[1]。随着新的肌营养不良的类型不断被发现,目前已确认的共有18个亚型,1型…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家族性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与非家族性患者的异同,并分析家系患者的遗传学特性,试图解释家族发病的机制。方法对诊治112例家族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免疫学特征及HLA-Ⅱ、Ⅲ类抗原基因分型进行了研究及家系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与散发性病例基本相同,其遗传方式基本符合Mendel常染色体遗传,可能为显型或隐性遗传,其中2个家系呈典型显型遗传。HLA基因分型发现补体C4A*4、补体型S42及DRB1等位基因中的0901和1301两对等位基因与MG相关。结论遗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重症肌无力。  相似文献   

5.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dHMN)是少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特征是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行性变引起对称性的肌无力和肌萎缩。dHMN是遗传性异质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或X连锁隐性遗传(XR)。dHMN的疾病基因已定位9型,其国5型已被克隆。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SPG)是一组具有明显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遗传病,患病率2.0/10万~9.6/10万。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按遗传方式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和X-连锁隐性遗传(XR),其中以AD遗传最为常见。我们诊断1个AD遗传的SPG家系,对该家系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进行了排除定位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torsion dystonia,ITD)是指因持续性肌肉收缩而引起的肢体扭曲或重复运动综合征,是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表现。ITD是一种遗传病,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和X-连锁隐性遗传。ITD在犹太人中发病率可高达1/15000,在非犹太人群则为1/200000。国内曾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肌张力障碍家系的报道,而X-连锁隐性遗传肌张力障碍(X-linked dystonia parkinsonism,XDP)未见报道。我科于2004年9月收治了1例XDP患者,现将该家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酒依赖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酒依赖遗传学研究的近期资料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群体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及其他相关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
重视脑血管病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表现复杂。根据病因与病理的不同,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引起脑血管病的原因众多,如高龄、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C脏病、纤维蛋白原水平异常和凝血机制障碍等,但许多人即使具备上述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卒中,一些不具备上述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卒中,这说明脑卒中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尤其是与遗传因素有关。刘斌率'」报道,脑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运用基因分析协助快速诊断、精准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的价值。方法 临床上收集、鉴定3个无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隐性WD家系,抽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本并提取基因组DNA; 利用Sanger测序分别对3个家系先证者的WD致病基因ATP7B的全部21个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内含子交接区域进行突变检测; 结合文献分析突变基因在不同种族的突变率,高频突变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发病早晚、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根据基因型制定“基因导向型”治疗方案,评估患者1年后的疗效。结果 WD具有临床表型的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 家系1中发现ATP7B的2个复合杂合突变c.2333G>T(p.R778L)、c.2975C>T(p.P992L); 家系3中发现ATP7B的1个杂合突变p.R778L,家系3可能存在还未发现的ATP7B基因突变; 家系2未能在遗传学上确定致病原因,提示可能存在还未发现的新的WD致病基因或常规测序手段无法发现的ATP7B基因突变; 根据基因型制定“基因导向型”治疗方案,对家系1和家系3的患者具有有效的治疗效果。结论 基于ATP7B的基因分析断有助于快速确诊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导向型”治疗方案成功运用为该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也为分子遗传学技术临床运用的推广和普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597944人进行重症肌无力(MG)流行病学调查,确诊MG60例,MG患病率为10/10万。遗传学调查55个家系,共有一级亲属374人,同胞患者2人,一级亲属患病率0.53%,P<0.001;遗传度为58%。提示MG与遗传有关,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模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2.
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是一种进行性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病,包括ALS1-ALS6、TAU病和ALS-额颞痴呆综合征8种亚型,分别呈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亚型包括ALS1、ALS3、ALS4、ALS6、TAU病、ALS-额颞痴呆综合征。目前了解最多的是ALS1,致病基因定位于21q22 1-22.2;ALS3致病基因位点不明;ALS4致病基因定位于9q34;ALS-额颞痴呆综合征致病基因也定位于9号染色体;ALS6致病基因定位于18号染色体;TAU基因突变导致TAU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亚型包括ALS2和ALS5,前者基因定位于2q33,后者定位于15q15.1-q21.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焦虑状况。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87例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及93例正常独生子女父母进行分析。结果 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双方的焦虑症状总分及大部分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父母,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存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应考虑给予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不同发病年龄强迫症患者6种功能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与5-羟色胺和多巴胺递质系统有关的基因在强迫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20个强迫症的核心家系,按患者的发病年龄分为≤16岁组和>16岁组,应用基因扩增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和数目可变的顺向重复多态技术对强迫症核心家系在5-羟色胺2A受体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0MT)基因、单胺氧化酶A(MAO-A)基因等6个基因的7个位点进行传递不平衡检测和数量性状的传递不平衡检测以及DRD4基因的单体型分析。结果 (1)未发现6个功能基因与强迫症存在传递不平衡;(2)DRIY2-141C Del/Ins多态性与≤16岁组存在传递不平衡(X2=3.98,P=0.04),COMT-Val/Met多态性与>16岁组存在传递不平衡(X2=3.65,P=0.05),经相关分析,这两个位点与强迫症的发病年龄相关(DRD2:r=-0.29,P=0.002;COMT:r=-0.19,P=0.04)。结论DRD2基因和COMT基因可能与不同发病年龄的强迫症病因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随访十年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和基因型及其所带来的医学伦理学问题。方法 描述一家系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对部分患者行头颅核磁共振及基因检测,结合文献复习并分析该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现、遗传特征,且进行相关的伦理学分析。结果 一家系4代21名成员中共有7例发病,以步态不稳和言语不清为突出表现,头颅MRI示小脑萎缩,其中4例患者基因检测SCA3相关基因的CAG重复数分别为76、77、76、78次,1例症状前患者为77次。结论 SCA3为一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临床特征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突出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CAG 重复序列数目的检测对于基因诊断和症状前诊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临床要严格按照医学伦理规范进行严谨的遗传检测。长期随访促进家族成员进行基因筛查,有助于发现症状前患者及促进产前诊断和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男性酒精依赖患者复饮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我科出院的男性酒精依赖患者,回访出院6个月内是否复饮,分为复饮组和未复饮组,收集两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0例男性酒精依赖患者出院6个月内复饮49例,复饮率40.83%,患者饮酒年限、饮酒量、戒断是有无幻...  相似文献   

17.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utosomal recessive cerebellar ataxia,ARCA)是一类较罕见的、具有明显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在20岁前发病,根据种族不同其发病率约为1-4/10万,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小脑和脑干,脊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基底节、丘脑、丘脑下部和大脑皮质亦可受累,还可伴有骨骼畸形、听力障碍、眼、心脏、内分泌及皮肤等多系统病变。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该类疾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日益更新。本研究就目前ARCA主要类型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和医学遗传学研究者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arkin基因第4外显子G/A多态与帕金森病(PD)易患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观察155例PD患者、192名健康人对照组中parkin基因多态的分布,并与澳大利亚白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parkin基因第4外显子G/A多态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等位基因以G为主,频率分别为54.2%和52.9%,χ2=0.318; 基因型以GA型为主,频率分别为51.6%和43.2%,χ2=1.433,均P>0.05);发病年龄以50岁为界分成早发组与晚发组后,早发组与晚发组人群中该多态的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意义(基因型χ2=1.16,等位基因χ2=0.049,均P>0.05).(2)上海汉族人该基因的多态分布与澳大利亚白种人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206.448, P<0.001);上海汉族人以GA基因型为主(51.6%),澳大利亚白种人以GG基因型为主(92.7%).结论上海汉族人parkin基因第4外显子G/A多态与PD易患性关系不大;上海汉族人与澳大利亚白种人该多态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9.
脑腱黄瘤病的周围神经改变一家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腱黄瘤病(cerebrontendinous anthomatosis,CTX)是一种隐性遗传的脂肪代谢障碍性多系统疾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2q33-qter,导致固醇27-羟化酶缺乏,引起不同组织胆固醇代谢障碍,在临床上具有多系统损害的特点,表现为肌腱黄瘤、青少年白内障和早发的动脉硬化。由于体内沉积的胆甾烷醇和胆固醇具有神经毒性作用而导致中枢.周围神经系统的广泛损害,出现痴呆、小脑性共济失调、延髓麻痹、进行性下肢痉挛性瘫痪和周围神经病。其主要诊断依据为血浆胆甾烷醇升高、固醇27-羟化酶活性下降以及病理检查在肌腱黄瘤内发现腱黄瘤细胞或胆固醇结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外研究Ankfy1(Ankyrin repeat and FYVE domain containing 1)基因敲低后细胞内Sacsin molecular chaperone(SACS)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及体内研究条件性敲除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内Ankfy基因后SACS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确定Ankfy1与Sacsin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在常染色体隐性痉挛性共济失调疾病中的发病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A172细胞和人胚肾细胞293T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干扰Ankfy1组,即shRNA-Ankfy1组; 对照组加入空载慢病毒,shRNA-Ankfy1组加入敲低Ankfy1的慢病毒,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检测细胞内SACS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水平,使用免疫荧光检测Sacsin在细胞内的分布和荧光密度; 使Cre重组酶(Cre recombinase)切除Flox(Locus of X-over P1)位点间的靶向基因的技术(Cre-Flox系统)条件性敲除C57BL/6J小鼠的小脑浦肯野细胞内Ankfy1,将此小鼠作为条件性敲除CKO(Conditional gene knoctout)组,同窝未敲除Ankfy1小鼠作为对照组,使用RT-qPCR法检测小鼠小脑内SACS的mRNA水平,使用免疫荧光检测小脑内Sacsin的荧光密度。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发现,与对照组比较,shRNA-Ankfy1组内SACS的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Sacsin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增加(P<0.05),且在细胞内分布不均,出现聚集; 体内小鼠实验得出,与对照组小鼠比较,CKO组小鼠小脑SACS的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Sacsin在小脑颗粒层和浦肯野细胞层荧光强度增加,在分子层内出现聚集。结论 Ankfy1下调可能导致Sacsin运输障碍,进而导致其在细胞内出现聚集和代偿性增加,推测Ankfy1引起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可能机制是阻断Sacsin的运输,同时也表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异质性,各致病基因之间可能具有复杂的网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