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空腹血糖≥7.8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称为高血糖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旦发现自己的血糖升高了,首先想到的是可能患了糖尿病,然而非糖尿病性高血糖也很常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460例老人体检者的空腹。餐后二小时血糖浓度的测定分析。提高对糖尿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460例空腹和餐后二小时血糖的浓度.结果餐后二小时血糖测定值在糖尿病诊断上明显高于空腹血糖.结论在糖尿病的诊断上应对患者进行空腹和餐后二小时血糖同时监测,以免在糖尿病的诊断上出现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00g馒头餐试验,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值进行测定。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采用稳态模型(HOMA-β和HOMA-IR)进行计算。结果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与HOMA-IR(分别r=0.364,P<0.01;r=0.312 P,<0.01)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r=0.358,P<0.01;r=0.344,P<0.01)呈正相关,与HOMA-β呈负相关(分别r=-0.442 P<0.01,r=-0.311 P<0.01)。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0.814 P<0.001)。结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对空腹血糖有着较大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6.
7.
单纯空腹血糖升高和单纯餐后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不同糖代谢状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双重病理机制。根据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水平可分为三种不同状态:单纯FBG升高(isolated fastinghyperglycemia,IFH),即FBG≥7.0 mmol/l,且2hPBG<11.1mmol/l;单纯餐后血糖升高(isolated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IPH),即FBG<7.0mmol/l,且2hPBG≥11.1mmol/l;FBG和PBG同时升高(combined hyperglycemia,CH),即FBG≥7.0mmol/l,且2hPBG≥11.1mmol/l。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肥胖和超重与血糖异常之间的关系及控制体重的重要性。方法 测量被调查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覆臀围等指标以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研究BMI、WHR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 被调查人群中肥胖超重的现患率显著升高(28.62%),肥胖超重者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肥胖超重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肥胖超重是影响血糖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往大多数的医生和病人只把空腹血糖作为诊断和疗效监测的惟一指标。实际上 ,餐后 2小时血糖是诊断的金标准 ,是评估疗效的真正尺度。回顾我院诊治的 10 6例患者 ,研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取 10 6例全部空腹血糖≤ 14 0mg/dl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 2小时血糖诊为糖尿病者 3 2例 ;空腹血糖控制良好者 74例。其中男 4 7例 ,女 5 9例 ;年龄 4 1~ 80岁 ;病程最长者 3 0多年 ;有并发症者 4 6例。研究方法 :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 74例患者酌情测餐后 2小时血糖 3~ 5次 ,取平均值 ,再按病程划分 5个阶段。结果 :见表表 1 0…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异常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多为空腹及餐后血糖同步升高,其次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空腹血糖轻度升高或正常,另外就是以空腹血糖升高为主,餐后血糖轻度升高。高血糖可引起人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最终导致病理性改变,即出现各种糖尿病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11.
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间断胰岛素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继发磺脲类药物失效,为探讨间断胰岛素治疗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现对15例继发磺脲类药失效的2型DM患者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型糖尿病继发磺脲类药失效患者15例,间断胰岛素治疗前均使用最大剂量的磺脲类药物。男8例,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餐后2 h 血糖(2 hPG)升高对眼底图像中动静脉宽度比(AVR)的影响。方法 选取DR 患者316 例,均行标准75 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PG,根据餐后血糖变化幅度(2 hPG-FPG)将所有研究对象按三分位分为3 组,低分位组(G1)104 例、中分位组(G2)108 例及高分位组(G3)104 例。测量各组眼底图像中AVR 水平,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DR 患者AVR 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 G3 组和G2 组餐后2 h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稳态模型评估-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G1 组,且G3 组餐后2 hPG 和HbA1c 高于G2 组;G3 组和G2 组2 hAVR 较G1 组降低,G3 组较G2 组降低(P <0.05),而各组间空腹AV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 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AVR 与FPG、餐后2 hPG、HbA1c、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呈负相关(P <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餐后2 hPG 为DR 患者AVR 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餐后2 hPG 升高可能会导致AVR 降低,对DR 患者应动态观察AVR 的变化,对判断DR 的严重程度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餐后2h血糖水平对于诊断糖尿病的意义。方法选择1047例糖尿病疑似患者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结果分别以餐后2h血糖及空腹血糖水平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比较。以餐后血糖为诊断标准仅为以空腹为诊断标准漏诊率的1/8。结论2hPG做为诊断标准更有利于患者及早发现、控制糖尿病,也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非内分泌科出院的成年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分布和糖代谢的检测现状。方法 以空腹血糖(FBG)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BG)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检索参数,通过HIS系统提取2006年非内分泌科出院的所有成年住院患者(≥18岁)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出院诊断,FBG,2hPBG,HbA1c等。根据出院诊断将研究对象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FBG,2hPBG和HbA1c的检测率分别为83.5%,3.3%和5.0%;在非糖尿病患者中,联合检测FBG和2hPBG,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45.7%,其中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IGR)检出率分别为16.5%和29.2%;其中>60岁组的糖代谢异常者占55.3%,明显高于≤60岁组的37.7%( =27.7,P<0.05)。结论 大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常规对这些患者同时进行FBG和2hPBG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高危人群诊断2型糖尿病时准确把握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对临湖镇两个社区500例40岁以上女性分别监测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各1次。结果:在糖尿病早期,主要是餐后血糖增高,空腹血糖大多为正常或正常高限,不做餐后血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必将漏诊上述部分患者。结论:及早发现糖尿病,必须对高危人群做OGTT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检查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OGTT试验,由于这种方法较OGTT试验抽血次数少,简单易行,易于接受,是筛选和发现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最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将78例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观察组进行连续3个月糖尿病教育。结果:观察组第3个月末糖化血红蛋白、胆周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每周主动运动和监测血糖的频次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糖尿病人进行糖尿病教育可有效提高病人自控水平,有利血糖和血脂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单纯以餐后血糖增高为表现的糖尿病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8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所有503例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对单纯以餐后血糖增高为表现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及非单纯餐后血糖增高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以及非糖尿病的脑梗塞的危险因素、脑梗塞类型等进行分析,并对前两者漏诊率进行比较。结果单纯以餐后血糖增高为表现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及非单纯餐后血糖增高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在脑梗塞的危险因素、脑梗塞类型无明显差异。合并糖尿病的脑梗塞患者较非糖尿病组有更多的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及家族史等危险因素(P〈0.05),其梗塞类型以腔隙性梗死为主(P〈0.05),与非糖尿病组有差别,单纯以餐后血糖增高为表现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易对糖尿病漏诊。结论糖尿病的梗塞患者有更多的危险因素,临床上以腔隙性梗死为主,单纯以餐后血糖增高为表现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对糖尿病漏诊率高。 相似文献
19.
<正> 糖尿病是21世纪主要慢性病,其患病率在有些地区已超过5%,其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由于它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因此,临床上主要采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健康教育、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及血糖监测等综合措施来控制病情。我们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短期强化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出租车司机吴先生今年40岁。半年前,他在一次体检时发现其空腹血糖为8.5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为13.6亳摩尔/升,因此被确诊患了糖尿病。医生给他开了优降糖,嘱咐他每日服2片。但由于工作繁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