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e抗原与乙肝病毒含量的相关性。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145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乙肝DNA检测,回顾分析乙肝e抗原与乙肝病毒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乙肝e抗原阳性患者的乙肝DNA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其中,70.6%的抗HBe阳性、HBeAg阴性、HBs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含量在105以下,66.4%患者的乙肝病毒含量在107以上。结论: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乙肝病毒含量与乙肝e抗原之间高度的线性关系,且不属于典型的正相关,因此,无法仅仅根据乙肝抗原抗体检查结果,对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强弱和复制程度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乙肝e抗原(HBeAg)与乙肝病毒(HBV)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2011年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患者并复习文献,共收集1458例病例资料,将与其对应的乙肝DNA检测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乙肝e抗原阳性血清对应的乙肝病毒DNA的检测结果 几乎全部为阳性,且66.4%的患者乙肝病毒含量大于107;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者有70.6%乙肝病毒含量小于103.结论 乙肝e抗原与乙肝病毒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然并非是正相关,所以仅依靠乙肝抗原抗体检测无法对乙肝病毒的复制程度和传染性强弱进行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蔺淑梅 《肝博士》2011,(5):21-21
乙肝传染性和预后估计的重要标志 说到乙肝,就不得不提到“两对半”,这是让无数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牵肠挂肚的一项检查,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血清乙肝病毒(HBV)e抗原抗体复合物(HBeAg/IC)与HBV感染者HBeAg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关系,了解其检测意义和实用价值,现将239例各类HBV感染者血清HBeAg/IC)及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远宁 《中外医疗》2013,(33):176-177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前S1蛋白抗原(PreS1Ag)、乙肝病毒基因(HBV-DNA)和乙肝"两对半"检测的相关性及在乙肝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PreS1Ag和乙肝"两对半"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扩增技术.结果包括HbeAg阳性的2种组合中,HBV-DNA和PreS1Ag阳性率分别为87.1%、86.0%和100.0%、100.0%,HBV-DNA和PreS1Ag,在不包括HbeAg阳性的3种组合中,HBV-DNA和PreS1Ag阳性率分别为42.3%、45.7%;46.3%、44.8和11.1%、11.1%.HBV-DNA检测阳性标本中,PreS1Ag的阳性率为87.2%,HbeAg阳性率为75.6%;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6.5%,HBV-DNA检测阴性标本中PreS1Ag和HbeAg的阳性率为7.8%和5.2%,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5%.结论 PreS1Ag检测联合乙肝"两对半"检测是乙型肝炎早期诊断和评价疗效的可靠指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乙肝病毒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在临床上大约可占2-10%,而人们对这部分人的基因检测往往比较忽略,其实这部分人群里也有少数有病毒的复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是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的重要指标之一。乙型肝炎病毒(HBV)简称乙肝病毒,在我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有很高的感染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世界人口30%以上曾感染过HBV,其中有2%~5%的人口为慢性感染。在我国约有1.2亿人HBV携带。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乙肝的诊断和普查的检测项目还是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b)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HBc-IgM),即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乙肝病毒基因(HBV-DNA)。  相似文献   

8.
了解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的项目和意义,对乙型肝炎的诊断及众多的乙肝病人来说十分重要。人体感染了乙肝病毒后即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在血清中可检测出相应的抗原与抗体。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标志物主要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  相似文献   

9.
沈钦海 《肝博士》2007,(5):32-32
长期以来.一些不实的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治疗广告,在报刊的宣传下使得"乙肝转阴""一针见效"成了热门话题.一方面,少数药品生产商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宣传其产品时也极力宣扬其药品使用后能使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阴转,使乙肝获得根治。另一方面,患者迫切希望通过新药物、新疗法彻底  相似文献   

10.
乙肝病毒长期持续携带不适合抗病毒治疗,这类人常被列入不治疗的范畴内。但其中一些e抗原阳性的患者会最终出现肝硬化、肝癌等结局。因此e抗原阴转、e抗体阳转对病人预后意义重大。我们自2005年8月至2005年11月采用卡介苗素、潘生丁、乙肝疫苗治疗HBsAg携带者(HBsAg、e抗原和核心抗体均阳性,简称大三阳)3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娜  胡建文  王娉 《海南医学》2011,22(6):98-99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e抗原阴性,探讨表面抗体、e抗体和核心抗体均为阳性的父亲能否引起乙肝病毒的父-婴垂直传播.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父亲及新生儿脐带血的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结果 母亲乙肝标志物5项均阴性,父亲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中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胆结石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否有相关性。方法以外科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分为胆石症组和其它外科病组。进行乙肝三系统、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结果表面抗体、核心抗体、e抗体的阳性率,胆石症组分别为45.5%、32.1%、11.2%。高于其他外科病组的19.8%、13%、8.5%、两组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乙肝病毒感染与胆结石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乙肝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对比分析,进而对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临床意义的探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测定,并与HBV-DNA做对比分析.结果 对HBV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的模式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出率高,与HBVDNA符合率也高,分别为86%与88%,HBsAg抗HBe抗HBc阳性的模式中与前S1抗原和HBV-DNA符合率分别为39%和41%,HBSAg抗HBC阳性组中与前S1抗原和HBVDNA符合率分别为26%和28%.结论 前S1抗原较HBV血清标志物更为敏感,尤其可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可作为一种新的HBV血清标志物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乙肝e抗原(HBeAg)检测阳性、阴性与乙肝病毒(HBV)含量的相关性。探讨乙肝病人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观察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疗效以及其传染性强弱的主要依据。结果乙肝e抗原阳性血清,HBV-DNAPCR检测几乎全部为阳性,并且大部分(66.5%)含量大于107拷贝/ml;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者中大部分(70.6%)HBV-DNAPCR含量小于103拷贝/ml,但是仍有少部分(13.2%)患者HBV-DNAPCR大于107拷贝/ml;在HBsAg阳性和抗HBc阳性者中其HBV-DNAPCR大于107拷贝/ml也有35%。结论乙肝HBeAg检测结果与乙肝病毒含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但无正相关,仅依靠乙肝抗原抗体检测不能很准确地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的程度及其传染性的强弱。乙肝DNA测定可直接反映乙肝病毒的含量,具有直接性,是评价病毒复制、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的最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种常见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乙肝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1022例乙肝患者进行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为94.1%,明显高于其他模式,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HBcAb(小三阳)阳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4.3%).结论:HBeAg是反映HBV复制活跃的可靠指标,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HBV-DNA病毒载量可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林志辉 《肝博士》2010,(3):30-30
<正>树立合理的治疗目标对慢性乙肝的早日康复至关重要。对e抗原阳性患者而言,"双达标"即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和e抗原血清学转换(e抗原由阳性转阴性,并出现e抗  相似文献   

17.
吕其军 《中华实用医学》2001,3(15):12-13,18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慢性持续感染e抗原血清转换中前C基因及C基因启动子变异的关系。方法:HBV-DNA阳性且e抗原/或e抗体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30例,以PCR结合微板核酸杂交-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前C基因(nt1896,nt1899)及其基本核心启动子(BCP,nt1762,nt1764)变异。结果:不论前C基因还是BCP变异,均与e抗原血清转换相关(P<0.05);不论e抗体阳性组还是e抗原阳性组,BCP变异均高于前C基因变异(P<0.05),但二者均不相关(P>0.05)。结论:乙肝病毒C基因启动子与前C基因的变异是随机的,都可下调HBeAg的表达,前者更易于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8.
张媛 《中外医疗》2013,(30):178-179
目的探讨和分析HBeAg呈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2年1-12月门诊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共175例,对于患者PreSl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e抗原(HBeAg)以及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本组患者都存在着两种模式,其中属于HBeAb(+)-HBsAb(-)-HBcAb(+)模式1的患者共132例,属于HBeAb(一)一HBsAb(一)一HBcAb(+)模式2的的患者共43例,在模式l中PreSlAg呈阳性患者共57例;在模式2的Pre SlAg呈阳性的患者共16例。两种模式中PreSlAg的阳性率分别是43.2%和37。2%,其差异不存在显著性,没有统计学意义(X2=2.79,P〉0.05)。结论PreS1A指标能够敏感反映出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复制状况.对于乙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并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取pZD 8703质粒DNA(本室构建的高表达乙肝核心抗原基因质粒)用Ava Ⅰ酶切开,Bal 31酶消化,加四种核甘酸dNTP、DNA聚合酶大片段酶补平后,用T_4 DNA连接酶连接,再用EcoRI酶消化,回收EcoRI小片段连接到pJLA 503的EcoRI位点,转化受体菌JM103,获得在P_RP_L启动子控制下,由温度调节CIts 857开启和关闭的高表达乙肝e抗原(HBeAg)的重组体。用抗HBe-β)单克隆酶标抗体配套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经超声波处理的细菌原液,HBeAg的终效价在1:10240以上,只含少量HBeAg。可以代替血清HBeAg用作配套检测试剂。  相似文献   

20.
《大家健康》2009,(7):56-56
10年前,张先生体检时发现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Hbe(乙肝病毒e抗体)和抗-HBc(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俗称“小三阳”),因肝功能指标正常且无任何症状,医生嘱其加强营养、避免劳累并禁酒。张先生非常注意保养、体形由原来的“芦柴棒”渐渐变成了“将军肚”。2年前,张先生查体时发现血清转氨酶轻度增高,医生按“慢性乙型肝炎”处理。经半年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本来就不太高的血液乙肝病毒(HBVDNA)含量降到正常范围,但转氨酶水平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