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52例高血压病患均经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来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并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左室肥厚。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而分组。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15例,LVH 7例,占46.6%;血压昼夜节律正常37例,LVH8例,占21.6%。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左室肥厚检出率显高于血压节律正常组。而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经与(LVH)呈显负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惠玲  黄慧芳 《浙江医学》1998,20(7):401-402
通过观察39名正常血压者和89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关系,发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下降率(BPDR)<10%]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检出率(36.7%)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10.3%);高血压昼夜节律减退者及倒置者LVMI与正常血压者及高血压昼夜节律存在者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对LVH发生、发展及LVMI有重要影响。因此,高血压治疗不仅应控制血压,而且应重视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血压昼夜节律关系和厄贝沙坦治疗的效果。方法:45例老年高血压伴LVH患者治疗前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并与治疗后8周的复查结果作比较。结果:入选病例中15例仍保存血压昼夜节律关系。消失者占30例。消失组夜间血压,24h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舒张晚期血流峰速(AP)、等容舒张时间(IRT)显著高于保存血压昼夜节律关系者。而舒张早期血流峰速比值(EP/AP)显著降低。治疗后30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16例恢复正常节律(53%)。其中IVST、PWT、LVMI、AP、IRT等指标显著下降,EP/AP显著上升。未逆转的14例中仅IVST下降。结论:老年高血压伴LVH者约有66.7%患者有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这些患者的夜间血压、24h平均收缩压及血压负荷值均上升。及存在较重的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减退。厄贝沙坦能有效地降压和逆转左室肥厚。改善舒张功能。并使53%的血压昼夜节律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严红 《广西医学》2003,25(6):893-896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血压昼夜节律关系和波依定治疗的效果。方法:47例老年高血压伴LVH患治疗前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并与治疗后8周的复查作比较。结果:入选病例中17例仍保存血压昼夜节律关系,消失占30例。消失组夜间血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舒张晚期血流峰速(AP)、等容舒张时间(IRT)显高于保存血压昼夜节律关系(P<0.05),而舒张早期血流峰速比值(EP/AP)显降低。治疗8周后30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有17例恢复正常节律(56.6%),其中IVST、PWT、LVMI、AP、IRT等指标较治疗前显下降(P<0.05—0.01),EP/AP显上升。未逆转的13例中仅IVST下降。结论:老年高血压伴LVH约有63.8%患有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这些患的夜间血压、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负荷值均明显高于正常节律组,及存在较重的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减退。波依定治疗8周能有效地降低血压和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并使56.6%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LVH)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老年(≥55岁)高血压病患者依据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组(LVH)与不伴有左室肥厚(NLVH)组,进行24h动态血压(ABPM)检测.比较两组间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 LVH组与不伴有LVH组比较,24hSBP、24hPP、dSBP、nSBP、BPF、BPL、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LVH组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占73%,而不伴有LVH组,以杓型血压为主,占79%;(3)LVH组LVMI与24hSBP、24hPP、dSBP、nSBP、SBPL正相关(P<0.001),与SBPF、DBPF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发生与SBP、24hPP、SBPL和BPF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原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 采用12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及心脏超声检查等方法对31例高颞高血压并发LVH,22例高原高血压无LVH者及20例正常健康人的QTd、左室重量指数(LVMI)检测,并对高原高血压患者QTd与LVMI进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各组间QTd进行t检验。结果 LVH组和非LVH组、正常对照组相比QTd显著增加,而非LVH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高原高血压患者QTd与LVMI呈正相关(r=0.7756,P〈0.01)。结论 高原高血压病患者QTd随着LVMI的增加而增加,而影响因素是LVH而不是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高龄(≥80岁)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按年龄将296例被观察者分为超高龄高血压组(116例)、老年高血压组(90例)、中青年高血压组(9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24h SBP)、舒张压(DBP)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结果24h SBP、nSBP、nSBP/dSBP、SBPL和LVH正相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BPRD的发生率和LVH的发生率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室内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和LVMI逐渐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ISH)、(BPRD)和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结论24h sbp、nSBP、nSBP/dSBP、SBPL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非杓型高血压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年龄增加是左心室肥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血压昼夜节律与循环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EH患者,根据动态血压(ABPM)将其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重量(LVM),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用镀铜镉还原法测定血浆NO。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NO,NO/ET明显下降,ET、IVS、LVPM、LVDd、LVM均明显增高;夜间血压下降率与NO,NO/ET呈显著正相关,而与ET、IVS、LVPW、LVDd、LVM、呈显著负相关。结论: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可促进或加重LVH及NO.ET合成释放失衡。  相似文献   

9.
卢干平 《海南医学》2004,15(10):43-44
目的 我们研究了 3 7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重量指数 (LVMI)及其与动态血压变异性 (ABPV)的关系 ,13例年龄相当、血压正常的健康者作对照组。结果显示 :高血压病组LVMI显著大于对照组 ,提示高血压病组存在左室肥厚 (LVH)。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 :高血压病组的LVMI主要与动态血压各项参数平均值 (ABP)呈显著正相关 ,与收缩期 2 4小时及昼间ABPV呈显著负相关 ,表明LVH与ABPV的关系较与ABP的关系为弱。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病常见的也是主要的并发症,左室肥厚是心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1-3]。本文通过272例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结合心脏彩超,观察24h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旨在探讨高血压病昼夜节律与LVH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Tei指数与左室肥厚的相关关系。方法(1)57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组28例、高血压无左室肥厚组29例,另选取健康体验者13人作为正常对照组。(2)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各个参数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Tei指数。结果(1)高血压LVH组的Tei指数显著高于高血压无LVH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无LVH组Tei指数较正常组有增大的趋势;(2)Tei指数与射血分数(EF)值密切相关(r=-0.281,P〈0.05)。结论(1)高血压LVH与左室Tei指数密切相关。(2)左室Tei指数对高血压病左室收缩功能尚未发生改变时,及早发现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负荷、昼夜节律改变与左室肥厚的关系,采用 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方法,对103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负荷、昼夜节律的变化进行观 察分析,将10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肥厚与无左室肥厚两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24h 收缩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均有显著差异(P<0. 001;P<0. 005),两组 24h舒张压负荷值 无显著差异(P>0.05),昼间两组收缩压负荷值有显著差异(P<0.001),舒张压负荷值无显 著差异(P>0.05),夜间两组收缩压负荷值和舒张压负荷值均有显著差异(P<0.001),高血 压左室肥厚男女患者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血压负荷值 和昼夜节律消失是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良好预测指标。夜间血压在左心室肥厚的形成过 程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强调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控制收缩压,特别是夜间血压对预防左心 室肥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并左室肥厚的效果。方法 48例高血压病并左室肥厚(LVH)患者服用缬沙坦治疗1a,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左室肥厚变化。结果 全组患者服用缬沙坦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p〈0.01,左室重量指数(LVMI)明显改善p〈0.01。结论 缬沙坦在高血压病治疗中降低血压明显,具有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并左室肥厚(LVH)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及其昼夜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心电检测仪,选取EH不伴LVH患者29例,LVH患者3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3例,进行HRV分析。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比不伴LVH组进一步降低。HRV昼夜节律明显减弱。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心脏植物神经障碍,HRV指标及昼夜节律减弱,伴左室肥厚这种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动态血压与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关系张维忠,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1(3)观察了54例正常血压和83例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与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LVMI)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下降率<10%)的高血压者左...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关系。方法 通过测量31例高血压病并发LVH,22例高血压病无LVH者及20例正常健康人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QTd及QTcd、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QTd、QTcd与LVMI的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各组间QTd、QTcd进行t检验。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QTd、QTcd与LVMI呈正相关(r=0.7756,P<0.01;r=0.7681,P<0.01)、LVH组和非LVH组,正常对照组相比QTd、QTcd显著增加、而非LVH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QTd和QTcd随着LVMI的增加而升高,而决定它们的因素是LVH而不是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受损时的QT离散度(QTd)变化。方法74例高血压病患者,用多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并计算出QTd,超声心动图测量E/A比值和等容舒张时间(IRTms),计算左室重量(LVM)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作相关分析。结果左室肥厚(LVH)组46例的QTd显著高于非LVH组,P<0.001。LVH组均有不同程度的E峰下降、A峰增大、E/A比值减少及IRT延长。QTd与A、IRT呈正相关(r=058、0.60),与E呈负相关(r=0.55)。结论QTd增大与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性为观察指标,分析其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脏超声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成伴LVH组和不伴LVH组两组,分析比较全天(24h)、白天、夜间的血压、血压负荷及其变异性与LVH的相关性。结果(1)EH伴LVH组24h、白天、夜间的收缩压(SBP)、SBP负荷及其变异性均显著高于不伴LVH组(P〈0.01);(2)EH患者LVMI与24h、白天、夜间的SBP、SBP负荷及其变异性呈正相关(P〈0.01),与夜间SBP变异性相关性最强(r=0.45);(3)24hSBP负荷〉25%预测LVH发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8.7%、89.7%、91.7%。结论(1)在LVH的形成过程中,SBP负荷及其变异性增加比舒张压负荷及其变异性更为重要。全天尤以夜间影响最大;(2)24h血压负荷〉25%可能是中国人群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患者40例(Ⅰ组),不伴左心室肥厚患者25例(Ⅱ组),血压正常者42例(Ⅲ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Ⅰ组与Ⅱ组24h平均血压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睡眠血压下降率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百分率)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可作为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的预测指标,高血压治疗中应注意恢复血压昼夜节律,以预防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60例高血压病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来观察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根据彩色多普勤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并判断是否存在LVH.结果高血压伴LVH者日间、夜间及24 h收缩压(SBP)负荷明显高于非LVH者[(88.4±11.6)vs(79.8±13.4),P<0,05;(85.3±12.5)vs(75.4±11.4),P<0.01及(87.4±13.8)vs(78.4±14.4),P<0.05],其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的检出率达58.8%(10/17),明显高于后者(18.6%,8/43,P<0.005,x2=9.38).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日间、夜间及24 h SBP、舒张压(DBP)负荷呈正相关,其中与SBP负荷的相关性又高于DBP,而与夜间SBP、DBP下降百分率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伴LVH者日间、夜间及24 h SBP负荷值明显上升,其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检出率明显高于非LVH者.提示高血压LVH与血压负荷及昼夜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