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次性头皮针在新生儿同步换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提高新生儿同步换血的效果.方法将34例同步换血新生儿按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使用一次性7号普通头皮针于股动脉建立动脉通道作为换血的输出途径,对照组予留置针进行动脉或股动脉穿刺置管(首选桡动脉,次选肱动脉,后选股动脉)为输出途径.结果两组换血后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换血前(均P<0.01),换血后两组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建立动脉通道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换血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一次性头皮针建立股动脉通道作为输出途径,是一种高效、低耗、痛苦少、易操作的新生儿换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头皮针在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2例符合接种条件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及对照组(80例)。观察组采用4.5号头皮针接种,对照组采用一次性1ml注射器(4.5号针头)注射。结果观察组接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注射时间显著短于时照组(均P〈0.01)。结论 头皮针应用于新生儿卡介苗注射可显著提高注射效果,缩短注射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桡动脉两种穿刺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例需换血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惠儿随机均分为颞浅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桡动脉组穿刺按十字法进行,颞浅动脉组穿刺按一般静脉穿刺方法进行。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换血前后血液生化指标、SpO2和换血后光疗时间。结果颞浅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P〈0.05);两组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血糖、SpOz及换血后光疗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颞浅动脉与外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安全可靠,且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4.
早期腹部抚触促进新生儿胆红素排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耿力  阮红霞 《护理学杂志》2006,21(10):20-21
目的探讨预防新生儿黄疸有效安全的干预方法。方法将足月行剖宫产的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和母乳喂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新生儿出生后第2、3、4天进行腹部抚触。结果新生儿出生后第2~5天观察组血清胆红素上升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第3、5天粪胆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早期腹部抚触能有效促进胆红素的排泄,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77例罹患不同疾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在静脉留置针操作中采用“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0.5cm,再将导管并针芯送入静脉内”的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见回血后固定针芯、推送导管再抽出针芯”的改进方法。结果观察组静脉导管穿剌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方法可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预防老年患者PICC并发症的循证护理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付爱霞 《护理学杂志》2006,21(10):53-54
目的探讨一次性TB针在采集动脉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210例患者采用一次性TB针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标本576例次(观察组);2004年190例患者采用一次性2ml、5ml注射器抽取动脉血气标本535例次(对照组)。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淤斑、血肿发生率,意识清醒患者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淤斑、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意识清醒患者穿刺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一次性TB针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标本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无痛、血肿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姜玲  贺艳 《护理学杂志》2003,18(3):169-170
目的:了解换血速度与胆红素下降速度的关系。方法:同步经外周动脉抽血、静脉输血,将换血时间<2.5h者归为短时组,≥2.5h者归为长时组。比较两组患儿换血后胆红素水平及胆红素下降的速度、百分比及下降值。结果:两组患儿换血前、后的胆红素水平及胆红素的下降值、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换血量一定的情况下,换血时间短,换血速度越快,胆红素下降速度越快(P<0.01)。结论:换血量一定的情况下,换血时间的长短与胆红素下降的最终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换血速度快,胆红素下降速度快;换血速度慢,胆红素下降速度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准确建立急危重症新生儿静脉通道的新途径及新方法。方法将160例急危重症新生儿随机分为头皮组(按常规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留置针)及胸腹壁组(采用经胸腹壁静脉穿刺置入留置针)各80例。比较两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操作时间。结果胸腹壁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操作时间显著优于头皮组(均P〈0.01)。结论抢救急危重症新生儿时,经胸腹壁静脉置入留置针,保证了急危重症新生儿静脉通道的及时建立,保障了抢救用药及时应用,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女性患者两种膀胱灌注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导尿管膀胱灌注;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管行膀胱灌注。结果 观察组灌注时临床不适症状及药液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用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管行膀胱灌注,操作方法简单,可减轻患者的临床不适感,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一种保证新生儿胃肠减压效果的胃管固定方法。方法将60例需要持续胃肠减压的新生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固定胃管,观察组采用改进法固定胃管,观察两组胃肠减压情况并记录。结果观察组胃管移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腹胀缓解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胃管脱落、面部皮肤异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进方法固定胃管可保证胃肠减压持续通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