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机械瓣置换后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机械瓣膜、置换部位、心脏自身因素(如房颤、心功能状态、心脏大小)等,抗凝治疗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抗凝强度做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2.
机械瓣膜血栓形成、栓塞及抗凝相关出血是瓣膜置换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生存及生活质量。近年来,通过合理抗凝监测,降低抗凝强度,改进人造瓣膜设计、工艺以及建立个体化用药方案等综合措施,抗凝相关并发症有了明显降低。然而,最理想的方法是研究发明一种勿需抗凝或仅需短期抗凝的人造瓣膜,因此,组织工程瓣膜和基因工程瓣膜的研究发明与应用,将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造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心脏机械瓣在国内应用数量的不断递增,合适的抗凝治疗对于确保手术疗效和病人的生命安全,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一.血栓形成人体具有完善的止血、凝血和抗凝血机制。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确保血液呈流体状态。由于机械瓣的血液相容性不如自身瓣膜组织,其附近的血液流场也有明显改变。因此,血栓易在机械瓣附近形成。血栓一旦形成,不管是脱落栓塞,还是妨碍瓣膜开闭,或是影响血液回流,都可造成病人生命危险。Nair 报告165例使用 St.Jude 瓣后十年,无血栓栓塞率为84%。国内陈如坤报告653例使用上海碟瓣后十年,血栓栓塞与瓣膜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98%病人年。血液流经瓣膜突出部分时,流速加快、切变率  相似文献   

4.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类型的人造心脏瓣膜已在成千上万的患者身上置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栓塞及出血也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故需长期抗凝.该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对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发展及现状,以及抗凝相关问题的处理.对于心脏机械瓣膜术后患者的抗凝强度以及方法,国内外也仍有争议,今后机械瓣膜抗凝强度的研究仍将是重点.  相似文献   

5.
接受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患者需要终身抗凝治疗,而接受猪生物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则不需要抗凝治疗。方法作者用随机的前瞻性研究对Bjork-Shiley 机械瓣和 Carpentier-Ed-wards 猪生物瓣的耐用性以及与瓣膜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了比较。二尖瓣置换者261  相似文献   

6.
心脏机械瓣置换后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机械瓣膜、置换部位、心脏自身因素(如房颤、心功能状态、心脏大小)等,抗凝治疗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抗凝强度做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7.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是一种罕见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多器官功能损伤。心脏受累称为L?effler心内膜炎, 表现为血栓形成、瓣膜功能障碍、心内膜纤维化及限制型心肌病等。该文报道1例因L?effler 心内膜炎引起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而行机械瓣置换的患者, 尽管术后给予华法林抗凝, 但当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明显升高时, 新置换的机械瓣仍有血栓形成并导致卡瓣。因此, 对于HES以及其他影响凝血功能的罕见病合并瓣膜病变且需要手术的患者, 术前充分评估、术后严格抗凝和积极控制原发病对于换瓣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极其重要。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人工瓣膜功能障碍, 可提供形态学及其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当前临床应用的心脏瓣膜存在诸多缺点,机械瓣需要抗凝防止血栓形成,同种和异种瓣容易钙化和衰败,在小儿心脏手术中应用明显的受到限制。因此,研制理想的心脏瓣膜是当前心脏外科研究领域中的迫切课题。  相似文献   

9.
各种类型的人造心脏瓣膜已在成千上万的患者身上置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栓塞及出血也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故需长期抗凝。该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对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发展及现状,以及抗凝相关问题的处理。对于心脏机械瓣膜术后患者的抗凝强度以及方法,国内外也仍有争议,今后机械瓣膜抗凝强度的研究仍将是重点。  相似文献   

10.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治疗强度标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适合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特点的抗凝强度标准并分别确定主动脉瓣置换(AVR)、二尖瓣置换(MVR)、双瓣置换(DVR)的抗凝强度标准。方法 对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1658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随访,分析随访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INR)与口服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总结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抗凝强度范围,即最佳抗凝强度标准。结果 完成随访1508例,随访率91.0%,随访(0.08~5.08)年,平均随访(3.8±1.3)年,随访总人年数为5731.9。随访INR 2.13±0.56,口服华法林剂量(3.09±0.85)mg,发生血栓栓塞66例(1.17%人年),抗凝有关的出血115例(2.02%人年),总事件发生率为3.24%人年,其中INR于1.3-2.3(AVR:1.3~1.8;MVR及DVR:1.8~2.3)范围内出血和总事件发生率最低(P<0.001)。结论 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的抗凝强度控制在INR1.3~2.3范围(AVR:1.3~1.8;MVR、DVR:1.8~2.3),可以减少口服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工心脏瓣膜在临床上的应用,系统的抗凝血治疗也日趋广泛和逐步完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必须对患者实施抗凝疗法,以防止心脏附壁性血栓形成,瓣架周围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及栓塞,减少肺栓塞,从而降低体循环和重要器官栓塞的发病率,提高术后成活率,维护和延长人工瓣膜的功能。抗凝疗法中也存在着剂量不足与过  相似文献   

12.
血栓致人工瓣膜急性功能障碍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血栓致人工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 :分析与总结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 ,因血栓形成致人工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再次手术的效果。结果 :在 730例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 ,8例患者因血栓致人工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 ,均行瓣膜置换术 ,死亡 1例 ,与手术操作有关。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的患者 ,手术应宜早宜快 ,操作应仔细。加强抗凝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完成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614例,有5例患者因机械瓣功能障碍再次住院,发生率0.81%,其中3例患者接受再次瓣膜置换术,2例患者要求保守治疗.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48岁(中位数42岁).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3例患者手术方式为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2例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经静脉持续泵人替罗非班12.5 mg/d及口服沙格雷酯治疗.手术或保守治疗后1周复查心脏彩超评估.结果 5例患者机械瓣功能障碍的原因均为未正规服用华法林抗凝导致瓣膜血栓形成.1例保守治疗患者死亡,1例保守治疗患者好转出院,3例接受手术患者痊愈出院.死亡患者死因为心功能衰竭,4例存活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人工机械瓣功能障碍是机械瓣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机械瓣功能障碍的原因多为瓣膜血栓形成,诊断明确后应积极治疗,手术治疗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1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期间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敏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9-119
心脏瓣膜置换无论是应用机械瓣还是生物瓣,术后均须抗凝治疗。机械瓣应终身抗凝治疗,生物瓣一般应短期抗凝治疗,但一部分病人也需长期抗凝治疗。掌握适当的抗凝治疗,是巩固瓣膜置换术的疗效与病人安全的保证。因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期间的护理工作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分为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但临床医生常将其混淆。根据目前的指南,瓣膜性房颤是指机械瓣置换术后或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合并的房颤,其他的均称为非瓣膜性房颤。区别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是由于其血栓形成的机制和栓塞风险及抗凝策略不同,目前瓣膜性房颤只能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抗凝,而非瓣膜性房颤可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首选NOACs。现就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定义的演变和药物治疗的循证做一综述,旨在让临床医生对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的诊治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儿童人造瓣膜换置术的死亡率比成人高。与儿童有关的因素还包括:体格生长与瓣膜大小的关系;目前尚缺少耐用60~70年的人造瓣膜;血栓栓塞和抗凝与创伤引致出血的危险。几年前推荐的经戊二醛处理的猪瓣似乎解决了儿童瓣膜换置中的某些困难。近年来,作者对大多数儿童选用猪瓣施行瓣膜换置术,显著地扭转了儿童瓣膜换置的临床效果。本文分析过去几年(1967~1978)中儿童与青少年机械瓣与猪瓣换置的效果。方法:病人按换置机械瓣或猪瓣进行分组,每组24例,年龄在2~18岁之间,机械瓣组的平均年龄为13(1/2)岁,猪瓣组为12(1/2)岁。年龄在8岁以下者,猪  相似文献   

17.
<正>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采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换的手术,简称换瓣。生物瓣中血栓发生率低,不必终身抗凝,但其寿命问题至今仍未获得满意解决,多数患者面临二次手术。机械  相似文献   

18.
郭兰敏 《山东医药》1994,34(1):39-40
目前临床应用的人工瓣膜品种繁多,各有优缺点。总的看,机械瓣的优势在于其耐久性、瓣架低及双叶瓣对血流的梗阻小;缺点是栓塞率高、抗凝过度易发生出血以及溶血、瓣周漏等。生物瓣膜与之相反,栓塞、出血及瓣周漏发生率低,但耐久性差,用于年轻患者易发生钙化及退行性变,小型号瓣膜对血流阻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瓣膜替换术患者5年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36例;年龄17~61(43.8±6.7)岁。二尖瓣替换术(MVR)4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AVR)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DVR)15例,三尖瓣替换术(TVR)1例。共用机械心脏瓣膜78枚,其中北京GK-Ⅱ47枚,意大利SorinBicarbon20枚,美国Medtronic-Hall11枚。心功能Ⅱ级6例、Ⅲ级28例、Ⅳ级29例。结果无早期和远期死亡病例,随访183个病人年,心功能恢复到Ⅰ级和Ⅱ级者占98.4%。在PTR1.2~1.7,INR1.2~2.5范围内,无血栓栓塞和瓣膜相关并发症。抗凝有关的出血3例(1.6%/病人年),均发生在瓣膜替换术后1年内,并不需要住院治疗。结论机械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一般PTR1.2~1.7,INR1.2~2.5左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机械瓣置换、生物瓣置换及瓣膜成形手术对≥60岁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116例≥60岁的单纯二尖瓣手术出院患者,风湿性二尖瓣病变76例,二尖瓣退行性病变40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62例,生物瓣膜置换34例,二尖瓣成形术20例。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死亡、再次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瓣周漏、心功能分级、抗凝情况、出血事件、血栓栓塞等事件。结果 116例患者随访24~60月,平均(48.4±10.7)月。20例瓣膜成形的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二尖瓣功能良好,未出现中度以上返流、再次住院、再次手术及其他不良事件。34例生物瓣膜置换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抗凝,随访期间未出现瓣膜衰败现象,瓣膜功能正常,心功能均明显改善。62例机械瓣置换的患者,均服用华法林抗凝,机械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明显改善。可见感染性心内膜炎、瓣周漏、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等事件发生。结论手术治疗≥60岁二尖瓣病变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延长生存时间。但不同术式的远期效果有一定差异。瓣膜成形术后避免抗凝药物的应用,可避免抗凝并发症。生物瓣膜置换可达到瓣膜成形术的效果,但因其存在生物衰败,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在年龄相对低的患者中根据情况选择。机械瓣膜置换需要终生抗凝治疗,影响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出血和血栓并发症,严格规律地监测凝血指标,可最大程度减少抗凝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