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手术前、手术中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通过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明确出血部位并进行手术治疗的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11例患者小肠镜术前的病灶定位与术中发现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术前检查所用时间为40~90 min,阳性率为85.7%,未见与操作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是诊断小肠疾病较好的检查手段,在儿童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小肠出血病因临床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小肠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5例小肠出血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除出血表现外,62.9%(22/35)不伴其他症状,85.7%(30/35)不伴腹部阳性体征。35例均伴有贫血,其中急性大出血4例,慢性显性出血29例,慢性隐性出血2例。入院时血红蛋白中位数67g/L(30~108g/L)。入院时合并失血性休克4例(11.4%)。小肠肿瘤占37.1%(13/35),其次为小肠憩室31.4%(11/35),小肠炎症22.9%(8/35),血管疾病8.6%(3/35)。2例行内镜下止血治疗;33例外科手术治疗(28例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5例行腹腔镜下憩室局部切除),其中开腹手术19例,腹腔镜手术14例。术中肠镜7例。结论小肠出血的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小肠肿瘤、小肠憩室、小肠炎症是小肠出血常见原因。术中肠镜检查为最后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
我院近5年来在剖腹术中应用纤维结肠镜诊治29例肠道疾病,结果发现同时性多原发结肠癌1例,结肠癌伴结肠多发息肉2例,明确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病灶2例,确定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病变范围2例,术中对回肠血管瘤定位1例,术中经纤维结肠镜摘除肠道多发性息肉2例:术中纤维结肠镜的应用弥补了术中探查的不足,可提高肠道疾病的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病人:男性,22岁。因大量便血1h入院。入院时病人处于休克状态,血压70/30mmHg。经输血及输液后休克好转。于次日行胃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胃、十二指肠及结肠未见出血。诊断为小肠出血。入院后第3d,病人再次大量便血,血压下降至80/40mmHg,血红蛋白51g/L。经补液、输血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靠近回盲部的回肠明显积血,积血肠段长约100cm,但未见明显的小肠病变。将积血挤入结肠后,在距回盲部110cm处切开回肠壁,插入大肠镜探查可疑出血肠段,见距回盲部约70cm处有一凝血块附着肠壁。移去凝血块即见肠壁内有一出血点,为动脉出血,直径约1mm。周…  相似文献   

5.
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手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通过小肠镜明确出血部位并行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小肠镜术前的病灶定位与术中发现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但其中2例定性诊断不一致。结论 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值得肯定,是一项安全、直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 ,2 4岁 ,战士。因连续黑便 16h收入本院消化内科。 16h以来上腹部阵发性绞痛 ,继之排黑便 5~ 6次 ,30 0~4 0 0ml/次 ,共约 2 0 0 0ml,伴头晕、意识障碍。入院前曾在当地医院给予止血、输血等治疗。查体 :体温 36 7℃ ,脉搏 10 0次 /min ,呼吸 18次 /min ,血压 112 5 / 30mmHg,患者烦躁不安 ,全身皮肤黏膜苍白 ,心肺无异常。腹软 ,上腹部有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移动性浊音 (- ) ,肠鸣音 3~ 4次 /min ,辅助检查 :Hb 4 0g/L ,胃镜检查 :胃体、十二指肠未见出血。肠镜检查 :未见结肠活动性出血。翌日 ,排血便 180 0ml,脉搏 …  相似文献   

7.
小肠出血通常指Treitz韧带至回盲瓣之间的肠道出血,在消化道出血中较少见,约占消化道出血的3%~5%。其中,小肠大出血约占消化道出血的0.4%,是消化道出血诊断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联合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对可疑小肠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8月~2010年8月,对70例疑诊为小肠疾病的患者行CE检查,CE结果为可疑病变或阴性的34例进行DBE检查。结果行CE和DBE检查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0.0%(56/70)和79.4%(27/34),明确诊断率分别为51.4%(36/70)和76.5%(26/34)。结论 CE能够为DBE提供大致的定位诊断,以便临床医生选择经口或经肛途径,而DBE则能证实CE的发现并对部分病变给予内镜下治疗。二者联合应用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小肠疾病的病因诊断率及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术中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联合小肠镜进行诊断和治疗的69例小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9例患者术中腹腔镜检查发现病变48例(69%),未发现病变的21例患者联合术中小肠镜检查后病变均获明确。所有手术均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其中完全腹腔镜下肠切除吻合术11例,腹腔镜辅助小肠部分切除术58例。术后未出现吻合口瘘、术后出血、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于术后7-9d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证实:血管畸形10例,胃肠间质瘤20例,小肠腺癌5例,小肠神经纤维瘤2例,憩室5例,小肠黏膜溃疡8例,肠结核3例,小肠术后储袋出血1例,小肠息肉6例.克罗恩病5例,Meckel憩室2例,肾癌小肠转移癌1例,肺癌小肠转移癌1例。经3个月至4年的随访,未见再次出血;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因局部复发伴肝转移而死亡;1例腺癌患者因局部复发伴胰头、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浸润死亡;2例转移癌患者因腹腔复发及肝转移死亡。结论腹腔镜联合术中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高、定位准确、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小肠出血约占全消化道出血病例的3%-5%.其常见的病理改变包括:血管畸形、肿瘤、息肉、憩室、溃疡、感染和药物等所致的小肠出血.由于小肠出血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距消化道两端较远,加之缺乏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故临床上往往长时间得不到确切定位诊断。我们自1996年7月至2008年4月,共收治急性小肠出血患者45例,其中急症手术20例,急症手术患者均采用亚甲蓝经肠系膜上动脉注入方法判断定位小肠出血位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近10年收治的38例小肠大出血予以回顾性分析。因小肠冗长,活动度大,急性大出血时无特异症状,又缺乏特检手段,本组术前确诊率仅24%。本组38例中,3例术后死亡;35例治愈,并均获随访(平均4年3月),无1例再发出血。通过本组治疗经验,作者认为应尽可能发挥各项检查优势,详细分析病史,注意治疗反应,若经综合治疗仍持续出血者,宜尽早施行手术。根治性手术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胶囊式内镜诊断及肠镜辅助定点切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i SF  Chen G  Sun XT  Zhang K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5):991-993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胶囊式内镜诊断及肠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130例胶囊式内镜检查病例中诊断为血管畸型的11例临床资料。结果胶囊式内镜诊断为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11例病人中,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畸形者10例,均表现为无痛性反复多次解新鲜血便伴中重度贫血。10例病例确诊的患者通过术中辅助肠镜检查,精确定位后,采用点状、楔型和肠段切除。随访1~18个月,再出血1例。结论胶囊式内镜是目前小肠血管畸形较理想的诊断方法。术中辅助肠镜检查,采用点状切除结合楔形和肠段切除是治疗该病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以期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60例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治愈58例,死亡2例。1例死于MODS,另1例死于术后腹腔内大出血。术后并发症是MODS1例,出血性休克1例,伤口感染4例和不完全粘连性肠梗阻1例。结论早期诊断,正确的术前、术中处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提高外伤性小肠破裂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提高外伤性小肠穿孔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2004年外伤性小肠穿孔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漏诊11例,死亡1例,切口感染3例,切口裂开2例,吻合口漏1例。结论 外伤性小肠穿孔一经诊断或高度怀疑时应立即手术探查,术中应全面仔细探查,防止因其他并存疾病而漏诊。早期诊断及及时合理的处理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The midportions of rat small intestines were resected by 90 per cent, and the residual intestines studied for the effects of diet on mucosal morphology, nutri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Groups of rats were fed chow, an elemental diet (ED), or an ED+dietary fiber (EDF) for 1 or 3 weeks. Nonresected rats which were fed chow or ED for 3 weeks were used as controls. Nutritional parameters, such as concentrations of serum total protein, albumin and transferrin were favorable but gain in body weight was not. The parameters indicated that resected rats fed EDF fared better than resected rats fed ED. Mucosal villous height in the residual jejunum, similar in all the resected groups after 1 week,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resected rats fed chow or EDF after 3 weeks, but did not differ between 1 and 3 weeks in the resected rats fed ED.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villous epithelial cells and villous width were also examined. The level of plasma enteroglucagon was high in the rats fed chow or EDF after both 1 and 3 weeks, 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s in villous height. Levels of serum gastrin were not affected by dietary change. Luminal nutr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adaptive changes in the mucosa of the residual intestine, and mucosal morphology was also considerably influenced by dietary change.  相似文献   

16.
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附7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近8年收治的病因明确的76例小肠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小肠出血病人肿瘤占首位(37/76),其中包括小肠间质瘤32例,其余依次为美克尔憩室(21/76)、血管病变(15/76)及异位胰腺(3/76)。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21例,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诊断13例,腹腔核素扫描诊断11例,小肠镜检查诊断6例,腹腔镜探查诊断21例,剖腹探查诊断4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包括病变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术为主(68/76)。随访时间6月~5年,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核素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腹腔镜探查及剖腹探查是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包括病变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联合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中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腹腔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05年12月间39例腹腔镜诊治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并对腹腔镜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腔镜不仅明确所有39例小肠出血的诊断,而且同时实施相应的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时间为70.3±32.6min,术中失血为16.1±12.4ml,切口长度为3.6±1.3cm,术后排气时间为2.3±0.8d,术后住院天数为7.9±3.1d。2例(5.1%)术后出现吻合口糜烂出血和束带粘连性小肠梗阻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不仅对小肠出血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可以实施安全、可行、微创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21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治经过。结果 本组21例中6例药物治疗止血成功,成功率28.6%。肠系膜动脉造影阳性率92.8%,介入治疗成功率84.6%,随访1个月至4年无复发。结论 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首先选用药物治疗。出血不能控制者宜选用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造影确认出血动脉后同时介入栓塞治疗。造影阴性而出血不能控制者应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小肠肿瘤诊断治疗的临床分析(附5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特型、病理分型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5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结果本组包括13例(22.4%)良性肿瘤,45例(77.6%)。小肠良性肿瘤均行局部肠段切除,除2例死于其它疾患外,余11例健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院内死亡6例,仅11例能行根治性肠切除,37例行化疗(总有效率83.4%),随访33例(随访率89.5%),存活5年以上者14例(5年生存率42.4%),多为T细胞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恶性所占比例较高,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易致长期延误诊治,预后甚差;对原因不明的腹痛、消化道出血及定位不明的腹部包块患者及早行剖腹探查是避免小肠肿瘤长期误诊、改善患者预后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腹腔镜技术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8例创伤性小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者经验,28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观察组),40例行开腹手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疼痛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疼痛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