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流感嗜血杆菌患儿分离株的血清分型和耐药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Hua CZ  Yu HM  Shang SQ  Li JP  Chen ZM  Wang JH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1):854-858
目的 了解流感嗜血杆菌患儿分离株的血清分型和体外耐药模式。方法 对本院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7月经apiNH卡鉴定的 2 4 7株流感嗜血杆菌 ,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分型 ,用Kirby Bauer法检测其对 1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并用E test法检测氨苄西林的最低抑菌浓度。用头孢硝噻酚法检测 β内酰胺酶。 结果 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 15 3株 ,占细菌总数 6 1 9% ,可分型菌株94株 ,占 38 1% ;可分型株在男女患儿中的分离率分别为 4 3 2 % (70 / 16 2 )和 2 8 2 % (2 4 / 85 ) ,差异有显著性 (χ2 =3 95 ,P <0 0 5 )。可分型菌株中d型构成比达 90 4 % ,b型仅 1 1%。 4 1株菌株(16 6 % )产生 β内酰胺酶。 2 33株菌株成功完成药敏试验 ,结果显示 :85 4 %的菌株对氨苄西林敏感 ,对头孢克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利福平、克拉霉素和氯霉素的敏感率分别高达98 7%、99 6 %、99 6 %、99 6 %、98 7%、91 0 %和 90 6 %。所有的菌株均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和氧氟沙星敏感。菌株对甲氧苄啶 磺胺甲基异恶唑的耐药率最高 ,达 4 5 9%。可分型株对氨苄西林和甲氧苄啶 磺胺甲基异恶唑的耐药率显著高于不可分型株。β内酰胺酶阳性菌多重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 (χc2 =14 6 8,P <0 0 0 1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区儿童鼻咽部流感嗜血杆菌带菌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儿童鼻咽部流感嗜血杆菌 (Hi)带菌情况及耐药性。方法  2 0 0 1年 2~ 3月份选择广州市两家幼儿园健康儿童和我院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各 15 0例 ,取其鼻咽分泌物进行Hi分离培养 ,比较两组儿童鼻咽部Hi带菌率。用Etest法检测Hi对 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健康儿童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Hi的带菌率分别为 2 4 7% (37/ 15 0 )和 2 2 7% (34/ 15 0 ) ,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χ2 =0 0 7,P >0 0 5 )。 6 1株健康儿童鼻咽部Hi和 2 5 8株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Hi对阿莫西林 /棒酸、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全部敏感 ,健康儿童鼻咽部Hi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低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结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Hi的耐药率高于健康儿童 ,临床治疗Hi感染应选用广谱头孢菌素或青霉素类抗生素加棒酸的复合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嗜血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住院的3167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新鲜痰液,进行流感嗜血杆菌培养、分离,观察并总结其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头孢硝噻酚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3167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到140株流感嗜血杆菌,总分离率4.4%;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四季检出率不同(P<0.01),以2月~6月检出率较高;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P<0.01)。31.4%的分离株产β-内酰胺酶,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头孢克洛、头孢他啶、四环素、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29.6%~31.9%、66.2%~73.9%、19.7%~15.9%、2.8%~14.5%、2.8%~0、28.2%~2.9%、4.2%~1.4%。未发现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亚胺培南、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株。结论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嗜血杆菌的感染率与季节有关,以婴幼儿感染为主,有性别差异。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较高并呈上升趋势,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及...  相似文献   

4.
流感嗜血杆菌致小儿下呼吸道感染 216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流感嗜血杆菌致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菌株表型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经细菌培养证实的216例流感嗜血杆菌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菌株血清分型,纸片扩散法检测药敏试验。结果 216例流感嗜血杆菌下呼吸道感染儿中,不定型株引起者占62.0%(134株),可分型株占38.0%(82株);可分型株中d型73株(占89.0%),c型株5株(占6.1%),f型2株,a和b型株各1株,未分离到e型菌株。男性患儿中可分型株的分离率(43.0%,61/142)明显高于女性(28.4%,21/74),x^2=4.39,P〈0.05。药敏结果显示83.5%的菌株对氨苄西林敏感,对头孢克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克拉霉素的敏感率分别高达98.5%、99.5%、99.5%和91.7%。所有菌株均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亚胺培南敏感。结论 不定型和d型流感嗜血杆菌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氨苄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是治疗该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从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出的流感嗜血杆菌血清分型及其对氨苄西林耐药性。方法: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采用V因子,X因子和V+X因子试验,血清分型采用玻片凝集法,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头孢硝噻酚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结果:2006年12月至2007年7月共分离到的流感嗜血杆菌152株,其中男性患儿108株,占71.0%,女性患儿44株,占29.0%。血清分型显示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148株,占97.4%,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4株,占2.6%;可分型菌株中,a,d,e,f型各1株,无b,c型菌株发现。34株菌株(22.4%) 产生β内酰胺酶。152株流感嗜血杆菌中,全部菌株成功完成药敏试验,113株菌株(74.3%)对氨苄西林敏感;141株菌株用E-test法检验了最低抑菌浓度(MIC),氨苄西林MIC50为0.25 μg/mL,MIC90为12 μg/mL。结论:该研究中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以不可分型菌株占绝对优势,74.3%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敏感。[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3):217-220]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儿童感染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inlfuenzae,Hi)的耐药变迁及特点。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临床分离的1222株Hi,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头孢硝噻吩显色法进行β内酰胺酶测定,根据结果分为4种耐药模式:①β内酰胺酶阳性菌(头孢呋新耐药株除外);②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菌(BLNAR);③头孢呋新耐药菌;④其他耐药菌。结果本地区儿童感染Hi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头孢克洛、四环素、氯霉素、阿奇霉素、头孢呋新、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2.7%、76.7%、27.4%、14.3%、10.2%、8.4%、6.9%、4.3%。其中①~④组耐药模式的检出率分别为29.0%、2.6%、6.9%、41.2%。多重耐药菌主要分布在①和②组,分别占该组的67.5%和81.3%。阿奇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BLNAR和头孢呋新耐药的Hi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β内酰胺酶的总检出率为30.8%。头孢呋新、头孢克洛、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在β内酰胺酶阳性的氨苄西林耐药菌和β内酰胺酶阴性的氨苄西林耐药菌中有显著差别。结论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铜绿假单胞菌 (PA)感染患者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我院 2 0 0 1年 2月~ 2 0 0 3年 12月 93株PA培养标本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痰标本分离率最高 ,占 4 3.0 1% ;伤口分泌物及尿液分别占 2 6 .88%和 2 1.5 1%。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 (7.5 3% ) ,其次为阿米卡星 (2 1.5 1% )和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32 .2 6 % )。耐药率较高的为复方磺胺甲唑 (88.17% ) ,头孢噻肟 (79.5 7% ) ,头孢曲松(6 8.82 % ) ,红霉素 (6 1.2 9% ) ,头孢哌酮 (5 6 .99% ) ,氨曲南 (5 5 .91% )。结论 PA感染呈多重耐药性 ,应注意联合用药及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HI)患儿分离株的耐药模式及流行特点,为临床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共检出HI菌株546株,98.7%的菌株来自呼吸道标本。男性患儿检出348株,女性198株,男女比例1.76∶1。年龄范围为7 d至13岁。HI培养采用嗜血杆菌专用培养基,菌株的鉴定采用Ⅴ因子和Ⅹ因子需求试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Cefinase纸片法。结果季节分布以春季为主,共331株(60.6%),秋季最少,仅23株(4.2%)。146株(26.7%)菌株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β内酰胺酶阳性率逐年上升。153株(28.0%)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多重耐药株占60株(11.0%),最常见者为同时耐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和克拉霉素,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多重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χ2=145.1,P0.005)。结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HI株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感染患儿以1岁以内为主,每年2—5月为感染高峰季节,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有逐年上升趋势,对二代头孢菌素仍保持较高敏感性,其可作为经验治疗首先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呼吸道感染就诊的15 04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痰标本送检,通过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从17 174份送检的痰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2 395份,阳性率为13.95%;共分离出2 58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 577株(61.03%),革兰阳性菌967株(37.42%),真菌40株(1.55%)。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流感嗜血杆菌(33.90%)、肺炎链球菌(33.55%)、卡他莫拉菌(19.2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64%)。2 331例感染阳性患儿中有251例混合感染,以流感嗜血杆菌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发生率最高。病原菌检出率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P < 0.05)。各年龄组患儿病原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1个月~ < 1岁组患儿病原菌检出率最高。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敏感率均为100%,流感嗜血杆菌除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呋辛敏感率较低,对其他药物敏感率均较高。结论 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为主,且常见混合型感染。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病原菌检出率不同。不同病原菌耐药性有不同特点,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0至2006年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的分离率及耐药趋势。方法 对29 41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4种致病菌分离率及耐药趋势回顾,细菌分离培养采用常规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 化脓性链球菌年分离率为10.7%~25.4%,占咽拭子致病菌首位,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及卡他莫拉菌在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液中年分离率分别为1.7%~8.9%、1.1%~5.9%和0.7%~4.7%,3种致病菌分离率变化不明显(P>0.05),其中流感嗜血杆菌年分离率明显高于卡他莫拉菌(P=0.026)。痰液标本中未分离到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5.0%~.30.0%,上升趋势不显著(P=0.4),对头孢克罗耐药率为2.5%~11.2%,增加趋势明显(P=0.005)。青霉素高度耐药肺炎链球菌为4.2%~27.3%,低度耐药株为35.0%~61.2%,两者增加趋势显著(P<0.05)。化脓性链球菌对青霉素仍高度敏感,红霉素耐药率高达85%以上。卡他莫菌β-内酰胺类阳性率在95%左右。结论 化脓性链球菌是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首要致病菌,分离率呈上升趋势,绝大多数已对红霉素耐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在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液标本中分离率变化不明显,其中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克罗及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呈明显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微生物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560例年龄在1个月至9岁间的CAP患儿于入院2 h内、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分别采集呼吸道分泌物和静脉血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拭子标本中呼吸道病毒抗原,痰液用于行细菌培养,ELISA法检测静脉血中肺炎支原体及肺炎衣原体IgM。结果:在1560例CAP患儿中,痰培养细菌57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3株(36.8%),革兰阴性菌366株(63.2%);检出前5位的细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7.50%)、肺炎链球菌(6.73%)、金黄色葡萄球菌(6.35%)、卡他莫拉菌(5.19%)和大肠埃希氏菌(3.46%),前5位细菌中产酶菌占检出全部细菌的3.3%。其他病原体感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最高,为12.88%,其次为肺炎支原体(7.88%)和肺炎衣原体(8.91%)。混合感染严重,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最为常见。多数病原微生物在1岁以下患儿中的感染率高于1岁以上患儿。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为儿童CAP的主要病原体,多数病原微生物在1岁以下患儿中感染率高于1岁以上患儿,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00-2007年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流感嗜血杆茵(Hi)耐药性和2000-2003年分离的Hi血清分型情况,有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集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州市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或深部吸痰标本,应用Hi选择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用E-teat法检测Hi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头胞曲松、氨苄西林、头胞克洛的耐药性,用K-B法检测Hi对阿奇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采用头孢硝基噻酚显色反应法检测β-内酰胺酶.用玻片凝集法对2000-2003年分离的381株Hi进行血清分型.结果 在8年时间内,Hi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头胞曲松、阿奇霉素敏感性较高,对氨苄西林、头胞克洛、氯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迭72.13%;氨苄西林耐药的Hi多重耐药率达82.51%.Hi的产酶率也由2000年的9.91%上升到2007年的36.48%.200-2003年所分离381株Hi的血清分型以不定型株为主,占95.53%,Hib仅占1.57%.结论 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流感嗜血杆菌血清分型以不定型株为主,Hib分离率不高;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Hi的耐药性和产酶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治疗Hi感染以β-内酰胺类抗茵药物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下呼吸道感染是造成儿童住院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在发展中国家,病原菌以细菌感染相对多见,而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则常因年代不同而发生变迁。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本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住院的所有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常规进行深部痰培养,并用纸片扩散法、Etest法和Vitek系统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下呼吸道感染儿共4238例,其中1181例分离到1种或1种以上致病菌,阳性率为27.9%,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分别为5.2%,5.1%,5.1%,4.0%和2.1%。女性患儿肺炎链球菌的分离率显著高于男性(χ2=4.63,P<0.05),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男性中的分离率均高于女性(χ2=5.71,4.57,P<0.05)。年龄分布显示,1~3岁是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好发年龄段,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以及非常见菌感染则在1岁以内的婴儿中多见。季节分布上,12月份至3月份是大多数细菌感染分布较集中的时段。药敏结果显示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杆菌、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比率分别为55.0%,16.5%,41.2%,42.6%和4.5%。结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但在不同年龄的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治疗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生儿流感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Hi)感染发生情况、流行菌株生物学分型和菌株耐药背景以及Hi新生儿肺炎临床基本特征。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断面研究方法,对中国川西地区4家医院0~28 d入院初步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对Hi流行菌株进行生物学分型、PCR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出院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Hi分离阳性者为病例组,按1∶1提取同期住院新生儿肺炎Hi分离阴性者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参加调查的4家医院入院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757例,痰培养送检率95.51%(723/757),痰培养病原菌总阳性率15.63%(113/723);Hi阳性率1.94%(14/723),占新生儿呼吸道分离病原菌的12.39%(14/113)。全部14株Hi经PCR鉴定均为不可分型Hi;生物学分型Ⅰ型57.1%(8/14)、Ⅲ型14.3%(2/14)、Ⅳ型28.6%%(4/14);分离的14株流行菌株β-内酰胺酶阳性率35.7%(5/14),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7.1%(1/14),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35.7%(5/14),头孢呋辛耐药和中介率均为14.2%(2/14),头孢克洛耐药率35.7%(5/14),氧氟沙星耐药率21.4%(3/14),未发现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噻肟耐药菌株。对10例出院诊断为新生儿肺炎的Hi阳性病例进行1∶1配对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一般情况、临床主要症状、肺部体征、X线胸片表现以及白细胞分类和C-反应蛋白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西地区新生儿Hi感染流行菌株全部为不可分型,生物学分型为Ⅰ型、Ⅲ型和Ⅳ型;新生儿未分型Hi肺炎临床表现与其感染性肺炎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Most bacterial infections are caused by organisms that have already colonized the host. Bacterial attachment to pharyngeal cells and proliferation may be necessary to infect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or middle ear. We investigated the incidenc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the throat of healthy infants with different feeding methods. The protecting role of breastmilk is also discussed. The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bacterial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the oropharynx of 113 normal infants with different feeding methods was investigated. Group A beta haemolytic Streptococcus,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and Moraxella catarrhalis were selected as respiratory bacterial pathogens. No respiratory bacterial pathogens were detected in breastfed and mixed-fed infants. Haemophilus influenzae and Moraxella catarrhali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oropharynx of formula-fed infants. The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bacterial pathogens did differ among infants with different feeding method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reastmilk may inhibit the colonization by respiratory bacterial pathogens of the throat of infants, by enhancing mucosal immunity agains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6.
流感嗜血杆菌阳性住院患儿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住院患儿流感嗜血杆菌(Hi)感染的基本临床特征及耐药动态。方法 回顾性断面调查2011 年6 月至2013 年5 月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0~17 岁住院患儿痰液和咽拭子Hi 分离情况。结果 共分离出Hi 117 株, 111 例患儿纳入调查, 其中102 例为呼吸系统感染(91.9%), 其他疾病9 例(8.1%)。支气管肺炎及肺炎患儿Hi 检出率为50.8%(30/59), 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50.0%(2/4), 毛细支气管炎34.6%(9/26), 急性支气管炎24.2%(32/132), 喘息性支气管炎17.9%(5/28), 疱疹性咽峡炎19.0%(4/2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1.8%(9/76), 急性扁桃体炎8.2%(7/85), 新生儿肺炎5.6%(3/54)。两个调查年度间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5% vs 23%, P=0.010)和氯霉素(25% vs 8%, P=0.015)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 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菌株(BLNAR)和β- 内酰胺酶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株(BLPACR)两年间均有增长, 分别从12% 增加到21%, 13% 增加到19%, 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 在0~17 岁儿童呼吸道感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BLNAR 和BLPACR 呈增长趋势将使临床面临更加严峻的抗菌素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17.
Two neonates with early onset respiratory illness were found to hav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septicaemia. One of them died. A review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 showed that Haemophilus influenzae septicaemia is increasing in incidence. Almost all cases presented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the first 2 days. Other associated features included meningitis, arthritis, conjunctivitis and cellulitis. The mortality, which averaged 52%, was high, especially in premature babies. The septicaemia was caused by ascending infection from the colonized maternal birth canal, and most cases were caused by nontypable strains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Because of the occurrence of ampicillin or chloramphenicol resistance, a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known cases of serious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