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间断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法和持续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法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2种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法,从憋气感、低氧血症、痰阻、肺部感染4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持续加水法明显优于间断加水法.  相似文献   

2.
谷红俊  贾艳红 《护理研究》2011,25(13):1165-1166
[目的]对比观察呼吸机湿化器间断加水与持续加水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持续加水法,对照组采用间断加水法,对比观察病人气管痉挛、痰痂、肺不张的发生情况及痰液性状和湿化液温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气管痉挛、痰痂、肺不张发生、痰液黏稠度方面均存在差异;实验组湿化液温度维持在34℃~37℃,对照组维持在29℃~36℃;且实验组病人痰液相对稀薄,易于吸出。[结论]持续加水法相对于间断加水法,进入病人气道的湿化液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且病人痰液易于吸出,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呼吸机湿化器间断加水与持续加水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持续加水法,对照组采用间断加水法,对比观察病人气管痉挛、痰痂、肺不张的发生情况及痰液性状和湿化液温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气管痉挛、痰痂、肺不张发生、痰液黏稠度方面均存在差异;实验组湿化液温度维持在34℃-37℃,对照组维持在29℃-36℃;且实验组病人痰液相对稀薄,易于吸出。[结论]持续加水法相对于间断加水法,进入病人气道的湿化液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且病人痰液易于吸出,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呼吸机湿化器是呼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吸机湿化器的加水 ,目前大多采用分离式加水 ,即将呼吸机与湿化器的连接管道分离开或将湿化器加水口塞拔开 ,然后加水至湿化器中。而应用此种方法时 ,均可导致呼吸机中止工作 ,加大呼吸机管路的污染机会 ,改变湿化器内的温度及操作繁琐等。为克服这些缺点 ,自从 1997年以来 ,我们改进了湿化器加水的方法 ,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用物瓶装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无菌输液器 (末端外径与加水口内径相适 ,无头皮针 )、网套、开瓶器、输液架。2 方法采用常规输液法进行操作至排气结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吸机湿化罐两种不同加水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使用呼吸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使用一次性输液泵连接呼吸机湿化罐持续滴注灭菌注射用水的方法。对照组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呼吸机湿化罐间断滴注灭菌注射用水的方法。比较两组呼吸机湿化罐加水过满、缺水、加水时间及气道分泌物的情况。结果两组呼吸机湿化罐加水过满(超过2/3)、湿化罐缺水(空烧)、加水时间、气道分泌物性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输液泵连接呼吸机湿化罐持续滴注灭菌注射用水的方法气道湿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呼吸机上的湿化器是一种加温湿化装置。近来,我们对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方法进行了改进,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方法: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传统的加水方法是用大空针抽取灭菌注射用水,去掉针头,压下湿化器上的加水按钮,空针乳头连接加水孔,将灭菌注射用水注入湿化器中,如此反复抽取、注入,直至加至合适水位。  相似文献   

7.
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11月以来 ,我们改进了湿化器加水的方法 ,经临床应用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用物瓶装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无菌输液器 (末端外径与加水口内径相适 ,无头皮针 )、网套、开瓶器、输液架。2 方法采用常规输液法进行操作至排气结束。然后打开呼吸机湿化器加水口 ,把输液管末端插入此口 ,打开输液器调速夹 ,使蒸馏水流入湿化器至所需刻度 ,最后关闭输液器调速夹。再次加水时 ,只需打开此夹。3 优点3.1 操作简单 ,省力节时。以往湿化器加水时 ,需每次将管子与湿化器分开 ,直接将水倒入湿化器 ,或将注射器针头折弯 ,一管一管…  相似文献   

8.
患者在行呼吸机治疗建立人工通道后,气流绕过大部分上呼吸道,直接进入气管。再加上机械通气往往增加通气量,若不对吸入气体进行湿化和温化,必然造成下呼吸道的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排痰不畅,而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所以,在行呼吸机治疗时需常规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加湿,以维护正常生理机能。以往我院在使用呼吸机治疗时加水方法是将呼吸机湿化器上、湿化罐上方注水孔打开,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无菌蒸馏水注入至所需的刻度,当水位下降时还要及时加水,如此反复操作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1)引起呼吸道感染;(2)加水时湿化罐处于不密封状态,影响呼吸参数,加重病情;(3)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种简单易行,并能克服以上缺点的方法,可还广泛适用于除MR850型以外的所有呼吸湿化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脑外伤患者有效的人工气道湿化方法。方法将124例重症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间断气道湿化组、持续湿化气管插管组与持续湿化气管切开组。比较3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氧分压、肺部感染率和呼吸机使用时间。结果持续湿化组湿化效果、肺部感染率、氧分压均优于间断湿化组( P<0.05);气管切开组湿化效果、呼吸机使用时间均优于气管插管组( P<0.05);持续湿化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氧分压与气管插管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症脑外伤持续气管切开湿化方法气道湿化临床效果良好,有利于患者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呼吸机上的湿化器是一种加温湿化装置.近来,我们对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方法进行了改进,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方法: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传统的加水方法是用大空针抽取灭菌注射用水,去掉针头,压下湿化器上的加水按钮,空针乳头连接加水孔,将灭菌注射用水注入湿化器中,如此反复抽取、注入,直至加至合适水位.改进方法是用一次性输液器插入灭菌注射用水瓶中,挂于输液架上,将输液器针头取下,输液器乳头连接加水孔,松开调节夹,灭菌注射用水快速流入湿化器中,加至合适水位,关掉调节夹即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的两种气道湿化法即间断湿化法和持续湿化法.方法44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为间断湿化法,B组为持续湿化法,两种湿化方法从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支气管痉挛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持续湿化法效果优于间断湿化法,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持续湿化法优于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12.
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的护理中占重要的地位,对于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尤为重要,而现代呼吸机几乎都带有加温加湿器的装置.传统的给呼吸机加温加湿器(简称湿化器)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是用50 ml空针吸入蒸馏水注入湿化器内或直接倒入湿化器内,需要断开呼吸机和打开湿化器的注水口,由于反复向湿化器内加水,影响了患者的通气,容易造成呼吸通路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剂量输液器在呼吸机湿化器注水过程中的应用,以期加强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均匀温、湿化,提高呼吸机湿化器的安全管理。方法采用半随机抽取信封法将83例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微剂量输液器及输液报警装置进行湿化器持续注水,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普通输液器间断注入湿化水,观察两组的注水时间、注水后患者吸入端温度差异、水温回升时间及痰液黏稠度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注水时间为(2.40&#177;0.40) min/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4&#177;11.03)min/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3658;P<0.01),试验组注水后吸入气体温度为(36.79&#177;1.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29&#177;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82;P<0.01),机械通气第3天痰液黏稠度明显减轻。结论采用微剂量输液器及输液报警装置进行湿化器持续注水提高了湿化水量控制的准确性,使患者气道得到持续恒温湿化,弥补了湿化器的报警缺陷,保证患者的湿化安全,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法与传统间断湿化法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2例,采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28例,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结果: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法在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间断湿化法。结论:与传统间断湿化法比较,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使痰量减少,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呼吸机管路内气体湿化装置为蒸汽加温湿化器,为了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湿化用水主要选用袋装500ml灭菌注射用水,用输液器将水输入湿化罐加水口内,但临床上经常出现护士在加水时忘记将水止及时夹闭而将湿化罐内水加多,造成了患者的误吸,从而加重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此,我科使用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一侧性使用可调节输液器来解决加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林菁菊  赖芳 《家庭护士》2009,7(9):831-831
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占重要地位,对于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尤为重要,而现今的呼吸机几乎都带有加温加湿器装置.传统的给呼吸机加温加湿器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是用50 mL注射器吸取蒸馏水,注入湿化器内或直接倒入湿化器内,需要断开呼吸机和打开湿化器的注水口.由于反复向湿化器内加水,影响了病人的通气,并容易造成呼吸通路的污染.我科于2005年1月开始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给湿化器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来代替传统方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气道湿化两种方法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法与传统间断湿化法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2例,采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28例,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结果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法在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间断湿化法.结论与传统间断湿化法比较,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使痰量减少,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两种气道湿化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73,自引:4,他引:69  
目的比较间断所道湿化法和持续气道湿化法临床效果。方法5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实验组(B)两组。两种气道湿化方法从肺部感染、痰阻、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四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从四方面比较,持续性气道湿化效果优于间断湿化方法,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持续湿化法明显优于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19.
一次性多功能气管切开插管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手术,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作为有创的人工气道,其气道护理非常重要。人工气道管理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氧疗、充分的气道湿化、正确有效的排痰、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目前,国内对气道开放而未使用呼吸机病人的给氧方法主要有3种,即鼻导管给氧、人工鼻给氧和自制氧气罩给氧。气道湿化常采用湿化器湿化、气道内直接滴注湿化(输液管持续滴注、持续泵注法、间断推注法、雾化湿化)。  相似文献   

20.
司马荣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116-1116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在湿化器加水过程中,我院传统的加水方法为用50ml注射器抽吸灭菌注射用水,加入湿化器中,每次加水要反复抽吸灭菌注射用水多次才能加至所需的刻度。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样加水费力、费时,现摸索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加水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