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目的:从口腔局部免疫角度探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机制。方法:①放射免疫法测定HIV感染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和非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全唾液sIgA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②流式细胞仪检测HIV感染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和非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HIV感染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和非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全唾液sIgA含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较正常人明显下降(均为P<0.01),HIV感染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全唾液sIgA含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HIV感染非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下降(均为P<0.05)。结论: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可能与全唾液中sIgA的含量有关,全唾液sIgA在局部黏膜免疫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毒相关性口腔疾病防治。方法 通过3例合并典型口腔疾病的艾滋病病例的报告,深入分析HIV感染者及AIDS的流行状况、传播方式、口腔表现及治疗和预防措施。结果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患者常伴有或首先出现口腔黏膜相应损害,危害极大。结论 临床医务工作者应提高对AIDS的认识,对严重而持久的口腔黏膜病损如含珠菌病、病毒性疱疹、毛状白斑及口腔黏膜卡波济肉瘤等应警惕和考虑艾滋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CD4细胞水平及病毒载量与口腔念珠菌机会性感染的关系,以加深对艾滋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艾滋病患者进行实时核酸扩增检测分析HIV载量,用流式细胞技术计数CD3、CD4、CD8淋巴细胞分析,口腔念珠菌菌株培养鉴定.结果 CD4+<200 cell/μL的85名艾滋病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39人次(占39%),以白念珠菌(33%)最为常见,0.3%为光滑念珠菌,0.1%为热带念珠菌.100例患者中血浆HIV病毒载量为103~104有46例,感染口腔念珠菌病24例,占52.2%(24/46),HIV病毒载量为>105有22例,感染口腔念珠菌病12例,占54.5%(12/22).结论艾滋病患者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和患者CD4细胞计数和HIV病毒载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CD4 细胞水平及病毒载量与口腔念珠菌机会性感染的关系, 以加深对艾滋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6月至 2012年6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艾滋病患者进行实时核酸扩增检测分析HIV载量,用流式细胞技术计数CD3、CD4、CD8淋巴细胞分析,口腔念珠菌菌株培养鉴定. 结果 CD4+ < 200 cell/μL的85 名艾滋病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39人次(占39%),以白念珠菌( 33%)最为常见,0.3% 为光滑念珠菌,0.1% 为热带念珠菌.100例患者中血浆HIV病毒载量为103~104有46例 ,感染口腔念珠菌病24例,占52.2%(24/46),HIV病毒载量为>105有22例 ,感染口腔念珠菌病12例,占54.5%(12/22).结论 艾滋病患者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和患者CD4细胞计数和HIV病毒载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患者的口腔损害及其在艾滋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例艾滋病患者(HIV抗体阳性)进行口腔检查,以了解口腔损害与艾滋病的关系,为研究口腔损害作为艾滋病的临床标志物提供资料。结果表明:7例艾滋病患者的主要口腔损害是:口腔溃疡6例、白色念珠菌病4例、牙周炎4例、卡波济氏肉瘤3例、带状疱疹3例、毛状白斑2例、单纯疱疹性口炎2例以及淋巴结肿大3例。口腔溃疡患病率最高,白色念珠菌病最明显,其次为牙周炎。研究提示,艾滋病患者可以出现明显的口腔损害,了解艾滋病患者的口腔损害不仅利于艾滋病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也有利于口腔医务人员自身的防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对预防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作用。方法将2011至2014年间在院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的274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组(对照组)和PDCA循环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组(干预组),比较两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及损害程度。结果干预组发生口腔黏膜炎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也较对照组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6,P<0.05)。结论 PDCA循环法能减轻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及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林昱 《中外医疗》2016,(34):22-24
目的:了解福建地区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及艾滋病感染(HIV/AIDS)患者口腔病损状况,为我国HIV/AIDS人群口腔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月_2015年12月经福建省疾病控制中心确诊为HIV/AIDS患者160例为调查对象,由专业人员采集病史,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并将详细记录的结果与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感染口腔表征协作中心制定的艾滋病口腔表征分类及诊断标准相比较。同时记录CD4+T细胞计数及HAART半年后的CD4+T细胞计数。结果160例HIV/AIDS患者,年龄范围为23~68岁,其中男93例,女67例。有32例患者出现了口腔病损,其类型依照患病率的高低依次是:白色念珠菌病11例,单纯疱疹7例,口腔溃疡6例,AIDS相关性牙周病变4例,卡波济肉瘤3例和乳头状瘤2例。入组HIV/AIDS患者使用HAART法进行治疗6个月后,口腔病损明显减轻,且大多数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提高。结论 HIV/AIDS患者常伴有口腔表征,并且部分口腔表征出现较早。口腔念珠菌病是HIV/AIDS患者最常见的口腔表征。 HAART治疗后这些口腔病损减轻。  相似文献   

8.
《医学研究杂志》2006,35(1):40-40
近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口腔学术研讨会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曾同教授指出,尽管口腔是HIV感染症状好发部位,有些病例可在急性感染期出现口腔溃疡、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颌面部淋巴结肿大、口角炎等极为常见的口腔症状,却很难引起口腔临床医师的警惕。而患者一旦出现口腔黏膜毛状白斑、卡波西肉瘤等典型症状时,往往已到了艾滋病中晚期。由于艾滋病已在我国很多地区蔓延,因此临床上对患有这类口腔疾病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检查以排除HIV感染。经血传播是HIV三个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口腔医疗过程中的血液接触存在着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9.
以口腔黏膜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梅毒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引起口腔科医生对早期梅毒的口腔临床表现的警觉,避免误诊延诊.方法 对2003-2004年期间以口腔黏膜损害而首诊口腔科的4例病例,经鉴别排除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后,作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 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circle card test, RPR)和梅毒螺旋体血凝反应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 TPHA)检查,4例均为阳性.结论 以口腔黏膜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梅毒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学表现,但常易被口腔医务工作者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2例患者的口腔黏膜癌前病损的口腔临床特征,提高癌前病损的诊疗质量。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2005年间以口腔黏膜损害为首诊12例患者,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加以分析。结果:12例中4例发生在颊膜,2例在腭黏膜,6例在舌腹黏膜;10例表现为白斑,2例为红斑。结论:以口腔黏膜损害为首发症状,因其无疼痛,常易被忽视、易误诊,触诊及密切随访很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HIV/AIDS患者皮肤黏膜表现的种类、严重程度及其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评估皮肤黏膜病变预测、评价患者免疫状态的可行性. 方法 对345 例首诊确诊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92例患者出现皮肤黏膜表现,153例无皮肤黏膜表现. 记录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观察HIV感染人群中各种皮肤病的发生率并分析皮肤病的种类、严重程度与患者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HIV 阳性患者的皮肤病发生率为55.65%(192/345),皮肤黏膜损害的原因复杂,以真菌、病毒感染为主,分别为43.77%(151/345)、11.59%(40/345),其中以口腔念珠菌病发生率最高,达36.23%(125/345) ,其他包括马尔尼菲霉病、梅毒、单纯疱疹、颈部淋巴结核等都有较高的发生率. 无皮肤黏膜表现、出现1种和2种以上皮肤黏膜改变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247 ±119)个/μl、(84 ±59)个/μl、(36 ±23)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HIV/AIDS患者皮肤黏膜表现多样,感染者免疫功能越差,越易并发皮肤黏膜疾病,某些皮肤黏膜表现可作为预测和评估HIV感染者免疫状态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对鼻咽癌临床疗效、口腔黏膜反应和 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免疫学改变对临床疗效及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1年11月于佛 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鼻咽放疗1科治疗的200例鼻咽癌患者,两组均先进行常规化学治疗,再进行放射治疗。根据其放 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二维放射治疗,观察组采用IMRT,随访记录 两组5年生存率和复发率,完成放射治疗后参照美国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织(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急性 放射性黏膜炎的分级标准对患者口腔黏膜进行评价,并检测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观察组无区域复发生存 率、无瘤生存率、局部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对照组1级、2级、3级、4级口腔黏膜急性反应率分别为8.00%,20.00%,12.00%和7.00%,观察组分别为 7.00%,22.00%,15.00%和1.00%,两组患者1级、2级、3级口腔黏膜急性反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 组4级口腔黏膜急性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D8+,CD4+/CD8+和CD4+T 细胞亚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化学治疗的基础上使用IMRT的效果较常规放射治疗更加显著,可相对减少严重的口腔 黏膜急性反应(4级),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HIV感染者/AIDS患者常见的口腔表征及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滋病(HIV)感染者/AIDS患者窗口期全身症状不明显,不易早期发现。在AIDS发病的前1~4年内,大多数患者会首先出现口腔症状,70%~90%的HIV感染者至少有一种口腔表现,有的甚至是唯一的诊断证据。因而,研究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口腔表现,可为HIV感染者/AJDS患者提供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口腔扁平苔藓细胞凋亡及免疫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及免疫改变在口腔扁平苔藓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4月间来我院的初诊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石蜡标本24例,并取同期正常口腔颊腭部黏膜组织石蜡标本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TUNEL法进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计算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进行CD4+、CD8+T细胞的检测,记录阳性细胞数;进行细胞凋亡指数和和阳性表达T细胞数的相关关系。结果:口腔扁平苔藓上皮层及固有层均可见凋亡细胞,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13.94,P=0.000);固有层的细胞凋亡指数却低于正常对照组(t=13.84,P=0.000)。正常1:2腔粘膜上皮内几乎不表达CD4+、CD8+T细胞,固有层内少量CD4+、CD8+T细胞表达。口腔扁平苔藓固有层CD4+、CD8+T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t=5.51,P=0.000;t=18.15,P=0.000)。相关分析显示口腔扁平苔藓固有层内CD4+、CD8+T细胞的表达与淋巴细胞凋亡呈负相关(r=-0.78,t=6.43,P=0.012;r=-0.86,t=9.43,P=0.005)。结论:细胞凋亡和细胞免疫紊乱在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口腔扁平苔藓的细胞免疫紊乱可能是CD4+、CD8+T细胞凋亡较少所致。  相似文献   

15.
赵玉艳  金霞  王莹 《中外医疗》2009,28(8):135-135
化疗模式是肿瘤内科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药物在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更新较快的口腔黏膜组织也可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从而引起口腔黏膜的改变,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口腔黏膜也同时受到放射性损害。另外,还可因自身因素、抗生素的应用、口腔内pH值的改变、精神社会因素等诱发口腔并发症,严重者可继发脱水、厌食、营养不良,影响患者生命质量。据文献报道,64%的化疗病人其败血症是由口腔黏膜炎所致,因此在临床上对于化疗的副作用不可忽视,通过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绝大多数病人能够安全而顺利地度过化疗这一关。  相似文献   

16.
口腔扁平苔藓(orallichen planus,OLP)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一种慢性、浅表性的炎症损害,同时可伴有皮肤或其他黏膜的损害,有恶变的倾向,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大多数学  相似文献   

17.
口腔毛状白斑(Oral hairy leukoplakia-OHL)是发生在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或免疫严重受损人群中的一种新型的口腔白色损害。1984年Greenspan D等首先报告在同性恋男性的舌边缘上发现这种病变,因其表面有白色粗毛毯状的特点,故名为口腔毛状白斑。此后在几组免疫受损的人群中亦发现这种损害:AIDS患者,与AIDS相关的综合征的患者,血友病患者,静脉注射药物滥用者,移植物接受者,接受输血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念珠菌病、单纯疱疹性口炎与 HIV 患者免疫状况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血清 HIV-1感染阳性者126例,其中合并口腔念珠菌病患者67例,合并单纯疱疹性口炎患者29例,无口腔念珠菌病/单纯疱疹性口炎患者30例,检测患者外周血 CD4+T 淋巴细胞计数、IL-4、IL-17(A/F)、IFN-γ等。结果:合并口腔念珠菌病 HIV 患者 CD4+T 细胞计数和 IL-17(A/F)分别为76(199.00)mm3和19.08(14.15)pg/mL,低于其他患者,而病毒载量为160772(401525.00)VLcopies/mL,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合并单纯疱疹性口炎 HIV 患者与无口腔念珠菌病/单纯疱疹性口炎 HIV 患者外周血相关检测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模型显示 HIV 患者口腔念珠菌病发生与 IL-17(A/F)有关,IL-17(A/F)为罹患口腔念珠菌的保护因素。结论:合并口腔念珠菌病 HIV 患者 CD4+T 细胞计数和 IL-17(A/F)水平低,病毒载量高,其中 IL(A/F)发挥重要作用;合并单纯疱疹性口炎 HIV 患者暂未查见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癌旁组织及OSCC组织中CD44的表达强度,为确定CD44作为OSCC基因治疗的参考指标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OSCC患者OSCC组织、20例OSCC患者OSCC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中CD44的表达强度。结果:CD44在O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其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及OSCC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 (P<0.05); CD44表达率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增高;CD44在有淋巴结转移的OSCC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CD44在临床分期为晚期的OSCC组织中表达高于早期(P<0.05);CD44表达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无明显关联。结论:CD44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OSCC癌旁组织和OSCC组织中表达强度不同,提示CD44的高表达可作为判定OSCC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杨海萍  何虹  苗卓伟  范艳  董研 《浙江医学》2011,33(8):1257-1259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机体对口腔白色念珠菌的免疫作用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其完整的机体免疫机制较为复杂,其中CD4^+T细胞是目前公认的起核心作用的细胞。笔者现对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机体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